俗言俗谈

俗言俗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思周 著
图书标签:
  • 生活智慧
  • 人生感悟
  • 民间智慧
  • 处世哲学
  • 通俗易懂
  • 语言艺术
  • 文化观察
  • 民俗文化
  • 经验总结
  • 世态炎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44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801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近代文献中选出以俗语为主的100条词语,写出它们的产生、使用、变化和发展情况;印成书,目的有三:一,参加当前汉语词汇史,特别是俗语语源的讨论。A.选词的语言标准:a.在方言或族语中仍有生存痕迹的古词语,反过来说,在现代各种语言环境中都找不到使用线索,完全死亡的古语词非《俗言俗谈》的内容。因为只在几本古书上搬来搬去的死玩意儿用电脑鼓捣几下子就得活,无需哕唆。b.跟近代汉语和现代方言,特别是跟现代北京话有某种联系的方言俗语,换句话说,在古汉语那儿没根儿,在北京话那儿没蔓,纯地方文化造词非《俗言俗谈》的内容。因为孤零的低层次文化内容,三言两语的买卖,不显价值。B.选词的实用标准:a.未被各家注释过,又难能为人们所理解,展开则饶有语言学趣味的方言俗语。收入《俗言俗谈》,释之以显雕虫小技的精工。b.虽被注释,但注得全错或半错,被文献转录或收入辞书的方言俗语。收入《俗言俗谈》,正之以掐断它的谬传脉络。总之,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活的,跟方言特别是跟北京方言有关系的俚俗词语。

目录

1.“猴年”俗解及其他
2.“影射”泄底
3.“老疙瘩”考
4.满汉混合词语的四种类型
5.“红姑娘儿”和“红姑鸟儿”
6.改音易字“双棒儿”说
7.“垧”的方言文化含义
8.人“旋儿xuan r”;兽“旋儿xuanr”
9.“包葫芦头儿”的隐秘
10.南头北尾“牢什子”
11.嘴末、嘴碴、嘴皮子
12.“撒丫子”与“挠丫子”
13.形象造词与“脚鸭(丫)子”
14.“拉钩上吊”考
15.“吹灯”接“拔蜡”
16.哪壶不开提哪壶
17.潮(嘲)、杓(勺)是一家
18.“扔崩”的本相
19.分音说“单崩”
20.穷“棒子”
21.“摇车”与“悠车”
22.满语“妈妈”在东北
23.三段分尸“闷得儿密”
24.“捅楼子”和“捅漏子”
25.原是“餈”、“雌”各一方
26.北京话“好模样(当、应)儿”的来源
27.《红楼梦》“倒扁儿”发微
28.字异音同与字同音异偶识
29.说“八杆子打不着”
30.汉语中的“减字格”
31.“八字没一撇”和“左撇捩”
32.“入”字音义两分家
33.“老鼻子”二源
34.四声别义说今“能”
35.“拍马”新说
36.“乌拉”与“绑”两消亡
37.杜诗“泥饮”说“泥”字
38.“哈刺”、“狢刺”别唬人
39.数词虚化补说“四”
40.“丢脸”的真相
41.“不徐顾”的真身
42.“蝃炼”与“莫之敢指”
43.“腿”字以歪就歪论
44.“取灯儿”、“起灯儿”各有源
……
《尘世光影》 内容简介 《尘世光影》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社会人情百态的现实主义力作。本书并非描摹轰轰烈烈的史诗,也非探讨高深莫测的哲学思辨,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那些平凡却又至关重要的日常瞬间。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捕捉了城市角落里,普通人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却又引人深思的片段,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尘世光影”。 本书的结构并非以传统的情节推进为主,而是以主题的延展和人物的素描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每一章节,甚至每一个小节,都像是一幅独立的水墨画,又彼此关联,共同构建起一个宏大的时代浮世绘。作者没有设定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对人物细微心理的刻画,对生活琐事的精准描摹,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些无声的呐喊,无言的喜悦,以及那些在平凡中闪烁的人性光辉。 书中首先描绘的是“邻里情深,却又疏离”。在日益拥挤的大都市里,人们比肩而居,却仿佛活在各自的孤岛。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老旧小区里,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在时光流转中逐渐陌生。早晨的楼道里,匆匆一瞥的眼神,一句礼貌却客套的“您好”,都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有为邻居孩子高考焦急等待的父母,也有面对突发疾病,默默伸出援手的热心肠。然而,更多的是擦肩而过后的遗忘,是隔阂日深的无奈。作者没有评判,只是客观地呈现,让我们在这些场景中,反思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演变,以及在喧嚣背后,我们对温情的渴望。 接着,笔锋转向了“职场浮沉,浮生半日闲”。本书探讨了办公室政治的微妙,个人价值实现的困境,以及在大环境裹挟下,个体命运的飘摇。从初入职场,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到在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中年人,他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扮演着或重要或边缘的角色。作者没有塑造英雄,也没有刻画反派,而是呈现了各种类型的人物:精明世故的老员工,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的新人,被生活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普通白领,还有那些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内心疲惫不堪的高管。书中关于加班的描写,不是简单的疲劳堆砌,而是对“996”背后,个体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以及对生活平衡的失落感的深刻洞察。还有那些午休时间,大家围在一起,谈论着八卦、家长里短,或是默默刷着手机的场景,都如同一个个小小的缩影,折射出集体生活中的个体情绪。 “家庭琐事,也是人间烟火”。本书的另一重要篇幅,聚焦于家庭内部的日常。从夫妻间的默契与争执,到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与理解,再到三世同堂的温馨与摩擦,作者都以一种极其写实的态度进行描绘。没有狗血的剧情,也没有煽情的泪水,而是那些吃饭时的闲聊,看电视时的陪伴,争论家务时的语气,以及孩子考试成绩公布时的担忧与欣慰。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却是构成家庭的基石,也是塑造个人情感最深层的部分。作者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亲密的关系,也需要经营和付出,理解和包容。书中对老年人独自生活的描摹,对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以及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迷茫,都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让读者在共鸣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总在不经意间”。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个体追求的描绘。那些在夜晚,仍然坚持着自己梦想的年轻人,那些怀揣着艺术梦想,却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的中年人,还有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却仍感到内心空虚的人。作者没有给他们设定成功的模板,也没有预设失败的结局,而是呈现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挣扎、动摇,以及偶尔闪现的希望。例如,一位在公司里做着不起眼工作的技术人员,却在业余时间,默默地钻研一项改变世界的发明;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却在午后阳光下,用画笔记录下她眼中的世界。这些人物的描绘,传递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渺小,也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出独特的光芒。 “时代变迁,留下的印记”。本书的背景,始终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从共享单车遍布的街头,到信息爆炸的社交媒体,再到智能家居的普及,作者将这些时代特征巧妙地融入人物的生活中,成为他们行为和思考的一部分。例如,老一辈人对新科技的困惑与接纳,年轻人对虚拟社交的依赖与疏离,以及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感,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作者并没有对这些变化做价值判断,而是呈现了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尘世光影》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议论,而是用最接近生活的语言,去触碰那些最真实的情感。作者的叙事视角,既有宏观的观察,也有微观的聚焦,仿佛一位冷静的记录者,又带着一丝温厚的关怀。他相信,生活本身就是最深刻的故事,而每个人,都是这个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成功学”的秘诀,也不在于批判社会的“不公”,而是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理解那些被忽视的情感,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映照出我们身边的人,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读完《尘世光影》,你或许不会因此改变命运,但你一定会对这个世界,对身边的人,以及对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温和的关怀。它邀请你,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感受那些流淌在尘世间的,最真实的光影。 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观察的温度和思考的深度。它没有刻意制造冲突,也没有强行升华主题,而是让读者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引发思考。它关于“小确幸”的描绘,并非是对现实的麻痹,而是对生活中那些细微美好事物的珍视;它关于“失落感”的呈现,也不是一味地渲染悲观,而是对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情感进行真实还原。 《尘世光影》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作品。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但它会激发你去寻找自己的答案。它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关于付出与索取,关于爱与责任,关于成长与老去,都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在快节奏的当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慢下来的契机,一个重新审视生活,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它让你明白,即使身处凡尘,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在努力地发光发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尘世光影”。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评价: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中亚草原游牧民族历史变迁的地理学著作,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做得简直教科书级别。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气候变化、水文地理与部落迁徙的轨迹精确地叠加在一起。书中那些关于“可可西里冰川融化对古代丝路贸易的影响”的分析,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作者显然是实地考察过无数次的,他对风蚀地貌的描述,细腻到让人能闻到那股干燥的尘土味。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背着卫星定位仪的探险家,跟着历史的河流溯源而上。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历史叙事中“人定胜天”的傲慢,将人类文明的兴衰放置在一个宏大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背景下进行审视。对于那些想了解“大历史”而非“英雄史观”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必读之作,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的开阔和谦卑。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古籍修复与保护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对不同年代纸张特性的理解深刻得令人咋舌,从宋代的麻纸到明清的皮纸,每一种材质的“脾气”都讲得清清楚楚。最让我佩服的是,书中详细描绘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修复技艺——比如如何用天然胶固定脆弱的纤维,如何处理霉斑而不伤及墨色,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那些老旧书卷上留下的历史痕迹,不再是简单的破损,而是一种需要被尊重的“伤疤”。读完后,我再看家里的旧书,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会不自觉地去观察它的装帧、纸张的纤维走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制书人的心血。这本书不只是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写给时间的情书,让人重新审视书籍的物质性与永恒性之间的张力。这本书的叙事非常流畅,没有那种刻板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对手艺人的敬意和对知识传承的深情。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我近期读完了一本关于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艺术赞助体系的社会学研究,这本书的细节密度高到让人眩晕,但却完全不觉得累赘,反而充满了趣味。它详细梳理了当时的商贾是如何通过委托伦勃朗作画来构建自己的社会资本和道德形象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静物画”的章节,作者从对郁金香和腐烂水果的描绘中,解读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财富焦虑”与“虚无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把艺术史还原成了日常生活的片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庙堂之作,而是与贸易、宗教改革、殖民扩张紧密相连的社会产物。作者的研究方法非常扎实,大量引用了当时的海关记录和私人信件,使得每一幅名画的诞生背景都变得立体可感。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艺术如何成为权力与身份的隐形代言人,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边界。

评分

第四段评价: 最近接触了一本探讨战后日本私家侦探小说演变的书籍,这本书的文笔实在是太“飒”了!它没有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语言来分析类型文学,而是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自身的冷峻和犀利,去解构类型小说的“类型性”。作者对横沟正史笔下那种封闭空间内的道德困境的分析,简直是一针见血,直指人性中最幽暗的角落。书中穿插了一些作者对早期侦探小说家访谈的片段,那些老派作家的口吻和对“诡计”的执着,通过文字鲜活地跳脱出来,仿佛能听到他们当时在昏暗的烟雾缭绕的房间里低声交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类型小说绝不是肤浅的消遣,它用最精巧的结构,探讨的却是最深刻的社会病理。读起来酣畅淋漓,节奏感极强,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立刻想去重温那些经典作品。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说实话,我本来对那种纯粹的文学评论不感冒,总觉得文字的解读权应该归读者。然而,这本新近读到的关于十九世纪欧洲小说中“城市隐喻”的论著,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是在教你怎么读,而是在展示“如何看”那些隐藏在叙事结构深处的时代精神。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从福楼拜那些看似平铺直叙的场景描写中,挖掘出社会阶层固化和个体异化的精妙对比。特别是他对巴黎作为“迷宫”和“舞台”的双重象征的剖析,让我对《包法利夫人》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不是一个简单的婚外情故事,而是空间限制下人对自由的绝望探索。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到近乎冷酷,但语言却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克制与优雅。读罢合卷,感觉自己仿佛在智力上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马拉松,虽然疲惫,但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经典作品的理解深度被拔高了好几个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