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尔·诺丁斯文集(套装共3册)》共三册,内容包括《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幸福与教育》、《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
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诺丁斯为我们再次描画一个崭新的教育蓝图。在这个蓝图里,学校教育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优长,这些优长应该在一个充满关心而非竞争的环境里得以培养。如果我们少谈一点责任,多讲一下关心,那么我们可以在一个教育系统内同时包容传统与进步教育的精华。这样做对所有人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有利无害。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详细阐述如何围绕关心来组织学校的教学以及这个过程涉及的一系列实践和理论问题。读者可以领略诺丁斯对关心概念的论述,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深刻批判,更可以了解她对在学校实施关心课程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用她那温柔与敏锐融为一体的独到眼光,诺丁斯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至理。以幸福作为生活目标很大程度上带有嘲弄的意味,除非当它来到我们的生活和我们自己的孩子之中时,我们才不会这样认为。为了避免孩子们的质疑——到底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把一些令人苦恼的矛盾强加给了孩子和他们的家庭,这些矛盾就像孩子们每天在急于找到幸福和生活意义时所面临的矛盾一样显而易见。当你真正理解了诺丁斯的关怀观的话,孩子们今天的成长和受教育状况将会呈现出另一幅景观。我们中的那些想通过创办学校来回应她所提出的那些问题的人需要把《幸福与教育》认真地多读几遍。
内尔·诺丁斯是当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领域的一位重要学者。她认为:关怀作为在家庭中习得的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衍生为指导社会政策制定的一种理论。诺丁斯将传统哲学的思维重心倒置过来,在本书中探讨了死刑、无家可归、精神疾患和流产等社会问题,以此说明关怀伦理可以如何深刻且近乎必然地影晌到社会与政治思维方式。
《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一反以理想国为起点再谈及家庭功能的论述方式,而是首先描述了理想之家,进而追问在家中习得的行为方式何以能被外推到更大的社会领域。诺丁斯还考察了20世纪始终未能消解的自由主义之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张力,指出尽管自由主义有许多的可取之处,但作为指导社会政策的理论仍是不完备的。她主张,在家庭中显现的关爱诱发出相应的回应态度,它可作为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一个基础。
内尔·诺丁斯博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她的主要著作包括:《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观点》(1984)、《女性与罪恶》(1989)、《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992)、《培养智慧的信仰和反叛》(1993)、《教育哲学》(1995)、《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2002)、《培养道德的人:以关怀伦理替代人格教育》(2002),以及《幸福与教育》(2003),等等。同时她也是170篇文章的作者。这些著作和文章的内容涉猎从关怀伦理到数学分析等广泛问题,在学术界受到高度关注,并具有国际影响。
诺丁斯曾经在美国公立学校任职15年,先后从事教学、行政和课程开发工作。她曾经担任新泽西州中学数学教研部主任、芝加哥大学杜威实验学校和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在斯坦福大学,她三次获得优秀教学奖。
诺丁斯是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会员,并从2001年开始担任该学会主席。她拥有两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和许多荣誉团体的会员资格。她还是哈佛大学杰出妇女教育贡献奖和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
致谢
引论 始于家庭
第一编 关怀理论
1 关怀
2 伤害与关怀
3 需要
4 探析自由主义的不完备性
5 关系性的自我
第二编 自我与他我
编首语
6 身体
7 处所?家?物品
8 关爱
9 培养为人接受的能力
10 学会关怀
第三编 走向关怀社会
编首语
11 发展社会政策
12 家与无家可归
13 偏异
14 教育的核心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1 内尔·诺丁斯印象
附录2 内尔·诺丁斯作年表
译者后记
始于家庭:学会关心
始于家庭:幸福与教育
我最近沉迷于《数学之美与逻辑的边界》这本书,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数学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但作者的叙事能力实在太强了,他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拓扑学中的“流形”或者数论中的“费马大定理”,讲得如同史诗般的探险故事。书中着重探讨了数学在艺术、音乐乃至量子物理中的隐秘联系,让人惊叹于宇宙万物竟然可以用如此简洁而优雅的符号系统来描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不完备性定理”的阐释,那种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深刻反思,既令人沮丧又充满敬畏。阅读这本书,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公式,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智力对话。它不是教你如何计算,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可能”。对于任何对逻辑思维和世界底层规律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读完后你会看世界的眼光都会变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评分刚把《光影流转的百年史诗》读完,简直被深深震撼了。这本书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思潮的剧烈变动,尤其是艺术领域内部的冲突与融合。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主义流派,而是将哲学家、艺术家乃至普通民众的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挣扎。比如书中对“达达主义”兴起时期的描述,那份对既有秩序的彻底颠覆感,那种近乎癫狂的创作冲动,都被捕捉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思想冲突时所展现的克制与洞察力,它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同身受地体会着思想的重量。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书,需要你投入心神去解码那些隐晦的象征和深邃的隐喻,但一旦进入情境,那种智识上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后半部分关于现代性危机和身份认同的探讨,简直是直击灵魂的追问,读完后我久久无法平静,需要时间去整理脑海中翻腾的思绪。这本书无疑是理解现代文化起源的一把钥匙。
评分《寰宇星图与失落的文明》这本书的想象力简直突破天际!我本来以为这只是又一本老套的太空歌剧,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构建的宇宙观宏大而又精妙,每一个星系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物理法则和文化内核,作者在世界构建上的功力可见一斑。最妙的是,它探讨的并非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文明兴衰的周期性规律——那种盛极而衰的宿命感,被描绘得既悲壮又充满诗意。书中关于“时间旅行悖论”的几种新颖处理方式,更是让我这个科幻迷大呼过瘾。特别是主角团队在探索一个被时间流放的古老种族遗迹时的经历,充满了悬疑和哲学思辨。作者的文笔流畅且富有画面感,即便是一些复杂的空间物理概念,也能通过生动的比喻让人迅速理解。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它让我重新审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永恒”的执着是否值得。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宇宙和存在感到好奇的读者。
评分最近读的这本《镜厅里的秘密:十九世纪欧洲贵族心理侧写》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这本书与其说是历史研究,不如说是一部精妙的心理惊悚小说。作者聚焦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几个显赫家族的内部生活,揭示了在华丽外表之下,等级制度、财产继承和婚姻制度如何将个体异化成精致的囚徒。书中对“礼仪”的解构尤为精彩,那些繁文缛节如何成为情感压抑的工具,使得人物之间的每一次会面都充满了潜台词和微妙的权力博弈。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信件和日记的引用,那些被精心措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绝望和未被满足的欲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思我们现代社会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社会剧本”是否也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层层剥茧,每次揭开一个家族的秘密,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是研究社会心理学和历史的交叉领域的佳作。
评分这份《民间食俗与地域风物志》简直是烹饪界的百科全书加地方志的完美结合体!我本来只是想找几本实用的菜谱,没想到却意外发现了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地理人文史。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食材和做法,更深入挖掘了每一道菜肴背后的社会结构、气候影响乃至宗教习俗。比如,作者花了整整一章来分析江南地区对“鲜”味的追求,如何与当地的水文条件和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紧密相关,那种文化层面的剖析,远超一般的美食书籍。书中穿插了大量田野调查的口述历史,读起来亲切又真实,仿佛能闻到炉火的香气和食材的芬芳。我试着做了书中关于西北地区的一道用馕饼搭配羊肉和酸奶的传统吃法,那复杂而和谐的口感,让我仿佛瞬间穿越到了那片广袤的黄土地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吃”提升到了“文化传承”的高度,是进行地域研究和亲子共读的绝佳素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