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津门论道”,就是由李鸿章的“痞子说”为主要由头引发开来的。
评分书评介绍这个书不错.想来李鸿章的外交也辛苦
评分另外,还有问话上的一些不合当地礼俗之事。譬如问女士的“芳龄”。李鸿章在英国邮电局参观,问及主人“君夫人芳龄几何”,对方以本人实不能告,惟请“自问拙荆”作答,显然,这不过是带有玩笑甚至寓有讽讥意味的婉拒之词,问丈夫不宜,问夫人本人更不宜啊!李鸿章却说:“华人问女之年,甚合于理,故承其问者,必以实告也。”即使真的如此吧,那毕竟是中国本土,“入乡随俗”,何必到这里触人之讳呢?可李鸿章却不只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有一天访问中与一少妇晤谈,直截了当地问人家“芳龄几许”,少妇不免吃惊地用一双凤眼注视了这位中国老头好一会儿,仍然没有告诉,只是娇滴滴地用句玩笑话搪塞:“天下只有一人,许其问侬此语。”李鸿章还当真地问是何人,对方揶揄:“李中堂耳!”还有一次乘火车,李鸿章问身边的男性乘务员有没有妻子,人家说没有,他又追问“何以无妻”?弄得人家无法回答。李鸿章接着又问他要造访的主人家有没有女儿,对方告以“惟知有一女在家”,李又问嫁人否,对方说没有,他又追问:“何以不嫁人?”弄得人家又无法回答。① 再就是李鸿章还屡屡问起有关人员的薪水数额、股票多少等类问题,这显然也是不合西方国家习俗的。这类事情,凭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多年的经历,该有所了解吧?退一步说,他即使不了解,出访前相关礼宾职能部门也应有必要的“培训”,作事先告知呀!莫非是李鸿章“明知故犯”,为了显示他的“大老”派头?若真是这样,就不但是“无知”,而且更“可耻”了。
评分这则历史传闻,在当代作家的笔下,演绎得比“原始版本”更为妙趣横生:
评分谈话只在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人之间进行,算是“私房话”,但论的全是如何办“国事”。在曾国藩与李鸿章交接直隶总督前后的某日,当年的学生仍以“学生”的身份,去拜谒请教“老师”。“老师”尽管这时被教案事弄得狼狈不堪,但在“学生”面前仍不想丧失斯文,还不忘摆点架子。见面后不等“学生”开口,他便先问道:“少荃(李鸿章字),你如今到了此地,是外交第一冲要的关键,我今国势消弱,外人方协以谋我,小有错误,便贻害大局,你与洋人交涉,作何主意呢?”李鸿章说:“门生就是为此特来求教的。”曾国藩道:“你既来此,当然必有主意,且先说与我听。”李鸿章说:“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
评分二是看足球赛的故事。
评分另外,还有问话上的一些不合当地礼俗之事。譬如问女士的“芳龄”。李鸿章在英国邮电局参观,问及主人“君夫人芳龄几何”,对方以本人实不能告,惟请“自问拙荆”作答,显然,这不过是带有玩笑甚至寓有讽讥意味的婉拒之词,问丈夫不宜,问夫人本人更不宜啊!李鸿章却说:“华人问女之年,甚合于理,故承其问者,必以实告也。”即使真的如此吧,那毕竟是中国本土,“入乡随俗”,何必到这里触人之讳呢?可李鸿章却不只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有一天访问中与一少妇晤谈,直截了当地问人家“芳龄几许”,少妇不免吃惊地用一双凤眼注视了这位中国老头好一会儿,仍然没有告诉,只是娇滴滴地用句玩笑话搪塞:“天下只有一人,许其问侬此语。”李鸿章还当真地问是何人,对方揶揄:“李中堂耳!”还有一次乘火车,李鸿章问身边的男性乘务员有没有妻子,人家说没有,他又追问“何以无妻”?弄得人家无法回答。李鸿章接着又问他要造访的主人家有没有女儿,对方告以“惟知有一女在家”,李又问嫁人否,对方说没有,他又追问:“何以不嫁人?”弄得人家又无法回答。① 再就是李鸿章还屡屡问起有关人员的薪水数额、股票多少等类问题,这显然也是不合西方国家习俗的。这类事情,凭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多年的经历,该有所了解吧?退一步说,他即使不了解,出访前相关礼宾职能部门也应有必要的“培训”,作事先告知呀!莫非是李鸿章“明知故犯”,为了显示他的“大老”派头?若真是这样,就不但是“无知”,而且更“可耻”了。
评分这在当时算有十足“中国贵族特色”的吸烟方式吧。而用到那样的外交场合,似乎已经不单单是个人举止上不雅的问题,也很丢国家的面子呀!
评分参加活动买的 内容够学术 慢慢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