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師”手遊妖怪形象來源
日本的三海經,帶諸君領略日本妖怪文化
裸脊裝訂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
本書包括鳥山石燕繪製的《畫圖百鬼夜行》《今昔畫圖續百鬼》《今昔百鬼拾遺》《百器徒然袋》四部作品,
共描繪207隻妖怪,是日本文化的妖怪譜係代錶,被稱為“日本的《山海經》”。
圖書不僅具有藝術性,還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對研究日本文化有重要意義。
本書對原有的二百多張圖片進行精修,並重新著色成雙色,使其呈現齣很好的視覺效果。
同時,我們通過翻譯原圖上的文字、搜集古籍內容,對每隻妖怪進行解說,使它們的形象在讀者心中更加鮮明可親。
圖書采用精美的裸脊裝幀方式把大師的作品完美呈現齣來,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鳥山石燕(1712—1788),原名佐野豐房,日本江戶時代中期的浮世繪畫傢,被譽為妖怪畫成就十分之高者。他擅長妖怪題材,世人所熟知的日本經典妖怪形象大多齣自他手,為後世所創作的有關妖怪題材的作品奠定瞭基礎。比如著名的妖怪推理小說傢京極夏彥、漫畫大師水木茂等,都是以他的作品為靈感源泉。
畫圖百鬼夜行 がずひやつきやこう
上篇·陰
木魅 こだま/004
天狗 てんぐ/006
幽榖響 やまびこ/008
貓又 ねこまた/009
山童 やまわらわ/010
山姥 やまうば/013
犬神·白兒 いぬがみ·しらちご/016
垢嘗 あかなめ/020
網切 あみきり/021
河童 かっぱ/023
川獺 かわうそ/026
狸 たぬき/029
窮奇 かまいたち/032
狐火 きつねび/035
中篇·陽
絡新婦 じょろうぐも/041
鼬 てん/043
業原火 そうげんび/044
釣瓶火 つるべび/045
鳳凰火 ふらりび/046
姥姥火 うばがび/048
海座頭 うみざとう/049
火車 かしや/050
鳴屋 やなり/051
野寺坊 のでらぼう/052
高女 たかじよ/053
姑獲鳥 うぶめ/054
手之目 てのめ/058
逆柱 さかばしら/059
鐵鼠 てつそ/060
反枕 まくらがえし/061
黑塚 くろづか/062
飛頭蠻 ろくろくび/064
雪女 ゆきおんな/067
生靈 いきりよう/070
死靈 しりよう/071
幽靈 ゆうれい/072
下篇·風
見越入道 みこしにゅうどう/075
精螻蛄 しとうけら/076
兵主部 ひようすべ/077
猥裸 わいら/078
紅妖怪 おとろし/079
塗佛 ぬりぼとけ/080
苧 おうに/081
濡女 ぬれおんな/084
滑瓢 ぬらりひよん/085
元興寺 がごぜ/086
青坊主 あおぼうず/087
赤舌 あかした/088
嗚汪 うわん/089
肉人 ぬつぺつぽう/090
牛鬼 うしおに/091
今昔畫圖續百鬼 こんじゃくがずぞくひゃっき
上篇·雨
魃 ひでりがみ/095
逢魔時 おうまがよき/098
鬼 おに/100
水虎 すいこ/101
覺 さとり/102
酒顛童子 しゅてんどうじ/103
山精 さんせい/104
……
……
今昔百鬼拾遺 こんじやくひやつきしゆうい
……
……
百器徒然袋 ひゃっきつれづれぶくろ
上篇·妄
寶船 たからぶね/240
塵塚怪王 ちりづかかいおう/242
文車妖妃 ふぐるまようび/244
長冠 おさこうぶり/246
絹狸 きぬたぬき/247
遝頰 くつつら/248
白容裔 しろうねり/249
……
……
麵靈氣 めんれいき/292
瀨戶大將 せとたいしよう/293
鳴釜 なりがま/294
瓶長 かめおさ/295
山颪 やまおろし/296
寶船 たからぶね/298
木魅 こだま
木魅,也稱木靈,指寄宿在樹木裏的精靈,有時也指有精靈寄宿的樹木。有木魅寄宿的樹木外觀和普通的樹木無異,但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若是將它砍倒將會帶來災禍。當地人通常會代代相傳哪些樹木有木魅寄宿,並阻止他人砍伐。
木魅的概念最早源於中國,《說文》曰:“魅,老物精也。”在中國,有很多類似木魅的傳說,紀曉嵐曾在《閱微草堂筆紀》中提到過木魅:閣學汪曉園租住的庭中有棵一百多年的棗樹。每到月明之夜,就會看見有一位紅衣女子垂腿坐著,翹首望月,見到人也不害怕。人若走近她就不見瞭,退後望去,就會看見她仍在原處。如果用瓦塊石頭去打她,就好像打過虛空一樣。用槍打,她隨聲而滅,硝煙一過,又恢復瞭原形。後來主人伐瞭樹,這個木魅纔絕瞭。
天狗 てんぐ
天狗是日本最廣為人知的妖怪之一,且種類眾多。修行高的天狗被稱呼為“魔王”,它率領著一群小天狗,就是像鷲、鳶一樣的烏鴉天狗們。鳥山石燕筆下的天狗是烏鴉天狗,又稱“烏天狗”和“鴉天狗”,有著像烏鴉般的嘴巴尖耳,下肢為鳥爪,背部有雙翅。天狗住在深山之中,有著將其他生物撕成碎片的力氣,其手中所拿的扇子,隻要輕輕地一揮,便能將許多棵大樹連根拔起。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三百裏,曰陰山。濁浴之水齣焉,而南流於蕃澤,其中多文貝。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禦凶。”可見,在中國古代傳說中,天狗是種像野貓而頭部白色的動物。最初的天狗是可以禦凶的吉獸,但後來演變成用來形容彗星和流星,古人將天空奔星視為大不吉,所以天狗也變成瞭凶星的稱謂。
中國古代有“天狗食日”的傳說。由於古時科學水平的局限,日食這種異象常被誤認為不祥之兆。就古人理解,日食之所以發生,乃上天意誌乾預人間、警示君王,而“日不食、星不悖”纔是“太平盛世”。每當日食現象發生,古人就會敲門擊鼓以祈求太陽盡快復圓。
山童 やまわらわ
山童,即中國的山魈,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山裏的獨腳鬼怪。《山海經·海內經》中記載:“南方有贛巨人,人麵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則笑,唇蔽其麵,因可逃也。”山魈身長體黑,力大無窮。傳說中,它跑得比豹子還快,可徒手撕裂虎豹,乃是山中霸王,且壽命非常長,被人視為妖怪。
鳥山石燕畫捲中的山童就是山妖,齣沒於深山之中,由於與河童有眾多的聯係,所以也有山童即為河童的說法,較為普遍的看法是春夏兩季山童來到河邊變為河童,鞦鼕迴到深山即為山童。傳說河童進山之後,不僅名字改變瞭,就連身體的形態和性質也發生瞭很大變化,所以山童和河童可以認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妖怪。
據說,山童不但不害人,還會幫助人,尤其是在山中搬運的樵夫,會經常受到山童的幫助。不過這種幫助可不是無償的,需要給山童最愛的飯團吃纔能調動它們的積極性,特彆是在搬運大樹翻山越嶺的時候,隻要給山童們足夠的飯團,它們必定會每天都來幫忙。山童在和人一起搬運大樹的時候,總喜歡在後麵,即使再沉的東西,它們也搬得動。不過飯團要在搬運結束之後再給山童吃,如果在開始或中途就給瞭飯團,山童很可能吃完就開溜瞭。
說到山童不害人指的是山童不害好人,如果是惡人,山童則會將疫病和火災贈予他。
老實說,最初購買這本書是衝著那充滿異域風情的標題和封麵去的,但閱讀下來,我發現它的價值遠不止於視覺衝擊。它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妖怪的分類和對比,形成瞭一個極具邏輯性的知識網絡。當我讀到那些篇幅較長的敘述時,我感覺自己仿佛被帶入瞭一個曆史的劇場,那些原本靜止的畫像開始有瞭呼吸和生命。書中對於一些常見妖怪的“正邪”傾嚮的探討也很有趣,它揭示瞭妖怪在民間認知中的動態變化,並非一成不變的符號。這使得閱讀過程非常富有啓發性,促使我不斷地去思考“文化符號是如何被塑造和流傳”的深層問題,遠超齣瞭簡單地“看圖識怪”的層麵。
評分我對那些深入探討民間傳說和神秘學說的事物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妖怪大全”恰好滿足瞭我對日本幽怪文化的好奇心。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各種鬼怪的名字和樣貌,更重要的是它試圖去構建一個完整的文化體係。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每一個妖怪起源和背景故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和深入。很多我以前隻在零星的動漫或遊戲中接觸到的形象,在這裏都能找到清晰的源流和演變脈絡。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這些故事反映瞭古人對自然現象、未知恐懼以及道德規範的某種集體投射。這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多維性,遠超齣瞭我最初對一本“圖鑒”的期待。它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一扇通往日本傳統精神世界的大門。
評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正版現貨”這種宣傳語打動,但這次購買體驗非常順暢,物流速度也令人滿意,書完好無損地送到瞭我手中。這本書的譯文質量也值得一提,它既保持瞭對原文那種古典韻味的尊重,又確保瞭現代讀者的流暢閱讀體驗,沒有齣現生硬或晦澀難懂的翻譯腔。這對於理解那些包含大量古語和特定文化背景描述的內容至關重要。能夠以如此便捷的方式獲得這樣一本高質量的、帶有學術嚴謹性的文化譯著,實在是一件幸事。它讓我在周末的午後,能真正沉浸在那些光怪陸離的幻想世界中,享受一段不受打擾的純粹閱讀時光。
評分作為一個輕度的“考據癖”,我對任何聲稱全麵或權威的圖集都有點審慎的態度。然而,這本“大全”在細節處理上的精細度,著實讓我肅然起敬。我特意對照瞭幾部我手頭已有的相關資料,發現很多之前資料裏描述模糊或缺失的關鍵信息,在這本書裏得到瞭明確的補充和校正。尤其是那些生物特徵的描摹,那種介於“人”與“非人”之間的微妙界限,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甚至可以想象齣鳥山石燕先生當年是如何觀察、記錄和想象這些超自然存在的。這不僅僅是藝術傢的創作,更像是一位博物學傢的田野調查記錄。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日本妖怪文化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資料密度和準確性,是非常可靠的參考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非常有分量。封麵那種略帶古樸又融閤瞭現代設計感的風格,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書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印刷齣來的插圖色彩飽滿,綫條清晰,即便是那些細節繁復的妖怪形象,也能被準確地還原齣來。我特彆喜歡他們排版上的用心,文字和圖畫的布局非常和諧,閱讀起來既不覺得擁擠,也不會因為留白太多而顯得單調。翻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仿佛真的在探索那個充滿神秘和詭譎的日本誌怪世界。裝訂也很牢固,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上確實下瞭不少功夫,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一本實體書。對於一個注重閱讀體驗的人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已經成功瞭一半。那種觸摸紙張的質感和油墨散發的淡淡氣味,是電子書永遠無法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