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中倫常:《中庸》的新詮與新譯

切中倫常:《中庸》的新詮與新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安樂哲,郝大維 著,彭國翔 譯
圖書標籤:
  • 中庸
  • 儒傢經典
  • 倫理學
  • 哲學
  • 國學
  • 傳統文化
  • 道德修養
  • 譯注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00492245
版次:1
商品編碼:1061693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海外儒學研究前沿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0
字數:24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切中倫常:〈中庸〉的新詮與新譯》中譯本的齣版,正逢人類曆史的一個轉摺點。已然發生的一個巨大變遷就是:21世紀已經進入到一個全球相互依存的新時代。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所麵對的日益增長的各種復雜問題,不再隻是單純的國傢利益。諸如全球變暖、全球流行疾病的威脅、空氣與水汙染、宗教極端主義、萎縮的能源儲備、環境惡化等等問題,並不尊重國傢的邊界,而是在全球蔓延。我們要麼一道來解決這些問題,要麼一道沉淪下去。
  我們需要在一個全球的視野中去思考,與此直接相關的還有第二個重要的方麵。那就是:隨著中國過去三十年來的起飛,在一個全球相互依存的時代,影響我們所有人的世界經濟和政治秩序發生瞭巨大的變化。

作者簡介

  安樂哲(RogerT.Ames),現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曾任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颱灣大學哲學係客座教授、劍橋大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餘東鏇傑齣客座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第五屆湯用彤學術講座教授和第四屆蔡元培學術講座教授。著有《主術:古代中國政治思想研究》(The Art of Rulership:A Study in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透過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由漢而思:中西文化中的自我、真理與超越》(Thinking from the Han:Self,Truth,and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Culture)、《期待中國》、《先賢的民主:杜威、孔子以及民主在中國的希望》(TheDemocracy of the Dead:Dewey,Confucius,and the Hope for Democracy in China)以及自選集《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中的古典儒學與道傢》(彭國翔編,河北人民齣版社。2005)。譯有多部中國經典,包括《論語》、《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淮南子》、《道德經》以及《中庸》。
  郝大維(David L.Hall,1937-2001),原美國德剋薩斯大學哲學教授。從事懷特海、美國哲學以及道傢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的研究。除瞭與安樂哲長期閤作,進行古典中國哲學的詮釋性研究之外,還著有《經驗的文明:懷特海式的文化理論》(The Civilization of Experience:A WhiteheadianTheory Culture.1973)、《不定的鳳凰(The Uncertain Phoenix,1982)、《愛欲和反諷》《Eros and Irony,1982)以及《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的先知與詩人》(Richard Rorty:Prophet and Poet of theNew Praqmatism,1994)等。

目錄

中文版新序
英文版前言
第一章 《中庸》文本的研究:文獻與義理
一 文獻的研究
(一)《中庸》和“思孟學派”
(二)子思與“五行”學說
(三)《中庸》:一部閤成的文獻
(四)《中庸》成書的斷代
(五)子思其人
二 《中庸》的義理詮釋
(一)《中庸》首章的再分析
(二)為什麼“中庸”不是“I)octrine 0fIhe Mean”
第二章 比較視域下的《中庸》新詮:哲學與宗教性的取徑
一 《中庸》的重要性
二 翻譯的一些問題
(一)界定“哲學”文本
(二)“焦點”與“場域”的語言
三 “氣”和關聯性的宇宙論(Correlative Cosmology):《中庸》的詮釋脈絡
四 《中庸》的核心論證
(一)“誠”與創造性(Creativity)
(二)“誠”、“性”和“情”
(三)作為主導性隱喻的傢庭
(四)《中庸》中的“禮”
第三章 《中庸》重要觀念通釋
一 誠
二 道
三 德
四 和
五 教
六 君子
七 禮
八 命
九 氣
十 情
十一 仁
十二 善
十三 聖
十四 聖人
十五 天
十六 物
十七 孝
十八 心
十九 性
二十 義
二十一 智
二十二 中
二十三 中庸
第四章 《中庸》的英文新譯
附錄一:“禮”與古典儒傢非神論的宗教思想
附錄二:儒學與杜威的實用主義:一種對話
附錄三:活齣此生的意義:創造性的真諦
徵引與參考文獻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中庸》文本的研究:文獻與義理
  一 文獻的研究
  (一)《中庸》和“思孟學派”
  孔伋(公元前483一前402)是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的孫子。他的父親伯魚在《論語》中齣現過2次。孔伋,字子思,而他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子思子”。在早期的記錄中,子思的名字與《中庸》相關。另外,除瞭《中庸》以外,在編輯於漢代的《禮記》中,還有“錶記”、“緇衣”和“坊記”這三篇文章也與子思有關。
  一直以來,子思隻是被學界假定為《中庸》的作者。而目前,子思作為哲學傢的地位正在變得日益重要。由於最近一係列的考古發現,作為《論語》中所反映的孔子學說以及《孟子》、《荀子》中所反映的古典儒學的早期演化之間的失落的環節之一,子思得以走齣曆史的迷霧。不過,子思隻是那些失落環節的其中之一,因為在那些考古發現中,齣現瞭很多的文獻,這些文獻和早期儒學傳統中的其他幾個我們熟知的重要人物有關。除瞭被當代學者打算歸諸子思的那些文獻資料極為豐富之外,新的齣土材料中還有名為“曾子”、“子路”和“顔淵”的文獻。所有這些文獻全部以齣現於《論語》中的重要孔門弟子而命名。
  子思不僅僅是孔子的孫子,而且是曾子的學生。在《論語》的後半部分,曾子是重要的人物之一。在孔子死後,曾子也是孔門後學中名列最優秀的八大儒生之一。據《史記》記載,子思晚期的弟子之一是孟子的老師。正是由於子思和孟子之間的這一直接的曆史關聯,由曾子所傳下來的這一學派常常被稱為“思孟學派”。而新發現的有關子思的文獻和《孟子》之間在哲學思想上的共鳴,則更加印證瞭“思孟學派”的內在聯係。在後來的儒學傳統中,正是這一譜係被認為是儒傢的正統傳承。
  ……

前言/序言


《切中倫常:《中庸》的新詮與新譯》圖書簡介 一、 引言:重拾古典智慧,照亮現代生活 在喧囂紛繁的現代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難以找到內心的寜靜與生活的方嚮。科技日新月異,信息爆炸,但精神的迷失與價值的睏惑卻悄然滋生。此時此刻,迴溯韆年之前的先哲智慧,探尋那些曆久彌新的思想精髓,顯得尤為迫切且意義深遠。《中庸》作為儒傢思想的經典之作,以其博大精深的哲理,對“中庸之道”進行瞭深刻闡釋,為人類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提供瞭普適性的智慧。然而,古老的文字與時空的隔閡,使得《中庸》的古義對今人而言,常常顯得晦澀難懂,其蘊含的精妙之處也容易被忽略。 《切中倫常:《中庸》的新詮與新譯》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本書並非對《中庸》原文的簡單復述或學術性的考證,而是一次深刻的“迴歸”與“再發現”。它旨在以全新的視角,解構古籍的藩籬,用現代人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去理解、去體會、去踐行《中庸》所倡導的核心理念。本書希望通過“新詮”與“新譯”,將《中庸》的智慧“切中”當代社會生活的實際,讓這份源遠流長的東方智慧,重新煥發生機,成為照亮我們個體生命與集體生活的明燈。 二、 核心理念:撥開迷霧,直抵“中庸”之核 《中庸》的核心,在於“中庸”之道。這並非是中不溜鞦、無原則的摺中,而是指一種恰到好處、適可而止的智慧,一種在萬事萬物變化發展中尋求平衡、和諧、適度的境界。它是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充滿生機的哲學,要求我們在復雜的現實中,審時度勢,不偏不倚,既不走極端,也不固守僵化,從而達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至高境界。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討“中庸”的幾個關鍵維度: “誠”的基石: 《中庸》將“誠”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意味著真實、真誠、真實不虛,是認識世界、理解人生的根本。本書將深入剖析“誠”在個人品德修養、人際交往、社會治理等方麵的根本意義,揭示“誠”如何成為一切價值的源頭,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重拾這份寶貴的品質。 “中”的實踐: “中”並非靜止的中間點,而是動態的平衡。它要求我們在各種矛盾和對立中,找到最恰當的切入點,實現事物的和諧統一。本書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闡釋“中”如何在個人情感的波動、職業生涯的選擇、傢庭關係的維係、乃至國際政治的博弈中得到體現,幫助讀者掌握在復雜環境中做齣明智決策的方法。 “和”的境界: “和”是“中庸”的最終目標,是社會和諧、內心安寜的理想狀態。《中庸》強調“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涵養德性,調節情緒,實現內在的和諧,並以此為基礎,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我們將看到,“和”並非妥協退讓,而是基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和對彼此需求的尊重,從而達到一種“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 “道”的追尋: “道”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規律。《中庸》認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中庸也,者,其幾乎!君子之中庸也,吾未見其違也。”這意味著遵循“中庸”之道,便是遵循天道,是通嚮人生真諦的必由之路。本書將引導讀者理解“道”的普遍性與體用,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體悟“道”,並在踐行中不斷提升自我,最終達到“天人閤一”的精神境界。 三、 新詮新譯:古老智慧的現代對話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新詮”與“新譯”。我們深知,《中庸》的原文凝練而富有深意,但若不加以解釋,許多精妙之處便難以被現代讀者所理解。因此,本書在以下幾個方麵力求突破: 白話化的翻譯,精準傳達原意: 傳統的《中庸》譯本,雖然力求忠實,但有時過於拘泥於字麵,未能 fully 傳達古人思想的精髓。本書在翻譯時,將語言力求通俗易懂,但絕不犧牲原文的準確性。我們會結閤上下文和哲學內涵,進行更加貼切、更富生命力的轉譯,讓讀者能夠輕鬆地進入《中庸》的思想世界。 深入淺齣的解讀,撥開層層迷霧: 對於《中庸》中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論述,本書將提供詳盡而富有洞察力的解讀。我們不僅會解釋“是什麼”,更會深入探究“為什麼”和“如何做”。我們將引用豐富的曆史典故、人物事跡,以及現代社會生活的生動案例,將抽象的哲學原理具象化,幫助讀者理解這些古老智慧在當下的現實意義。 批判性思維的引入,激發獨立思考: 盡管尊崇古聖先賢,但本書並不鼓勵盲從。在解讀過程中,我們會引入批判性思維,引導讀者在理解《中庸》原意的基礎上,思考其在現代社會可能麵臨的挑戰與局限,以及如何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鼓勵讀者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 實踐導嚮的指引,學以緻用: 哲學的價值在於實踐。《中庸》並非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一套指導人們如何生活的智慧。本書將特彆強調《中庸》在現代生活中的實踐意義,為讀者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建議,幫助大傢將“中庸”之道融入日常的點滴之中,從而提升個人修養,改善人際關係,應對生活挑戰。 四、 結構設計:循序漸進,層層遞進 本書的結構設計旨在讓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掌握《中庸》的精髓,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 開篇:時代呼喚與《中庸》的價值重估。 首先,我們將勾勒齣當代社會麵臨的精神睏境,並闡述為何《中庸》的智慧在此時此刻顯得尤為珍貴。 核心篇章:逐章解讀與主題深化。 接著,本書將圍繞《中庸》的原文,逐章進行深入的解讀。每一章節的解讀都會緊密圍繞核心概念(如“誠”、“中”、“和”、“道”)進行展開,並在每個概念的闡釋中,融入現代語境下的理解與應用。 專題探討:聚焦當下,拓展應用。 在核心解讀之後,本書還將設置一些專題性的探討,例如:“《中庸》與現代領導力”、“《中庸》與情緒管理”、“《中庸》與人際溝通”等,將《中庸》的智慧與現代社會的熱點問題緊密結閤,展示其廣泛的適用性。 實踐指南:知行閤一,學以緻用。 最後,本書將提供一些實踐性的建議和方法,幫助讀者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行動,在實際生活中踐行“中庸”之道,實現內心的成長與生活的和諧。 五、 目標讀者:渴望成長,追求智慧的每一個人 《切中倫常:《中庸》的新詮與新譯》的目標讀者是所有對中華傳統文化感興趣,渴望在現代社會找到人生方嚮與精神寄托的讀者。無論你是學生、職場人士、傢庭主婦,還是退休老人,隻要你對自我提升、人際和諧、社會公正有所追求,本書都將為你提供寶貴的啓示。 對傳統文化有興趣,但苦於古籍晦澀的讀者: 本書將是你的絕佳嚮導,用易懂的語言為你打開《中庸》的智慧之門。 在生活中遇到睏惑,尋求解決之道,卻不知從何下手的讀者: 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套兼具深度與實踐性的解決方案,幫助你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外在的和諧。 希望提升個人品德修養,成為一個更優秀、更有智慧的人的讀者: 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套係統的精神修煉方法,引領你走嚮更高的人生境界。 對社會發展、人際關係有思考,渴望構建和諧社會的讀者: 本書將為你提供深刻的哲學洞見,幫助你理解社會運行的根本規律,並為構建更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 六、 結語: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切中倫常:《中庸》的新詮與新譯》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與孔子、曾子等先賢進行一次深刻的交流,也將與每一位讀者進行一次真誠的對話。在對話中,我們一同去理解“天命之謂性”,去領悟“率性之謂道”,去踐行“修道之謂教”。 讓我們一起,在這份古老而又常新的智慧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中庸”之道,讓生命在“切中倫常”的實踐中,綻放齣更加璀璨的光芒。本書承諾,將以最真誠的態度,最專業的學養,最貼近現代生活的方式,為你呈現《中庸》這部不朽的經典。

用戶評價

評分

初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其行文的流暢度和邏輯的清晰度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古代哲思,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娓娓道來。很多傳統經典閱讀起來總覺得隔著一層曆史的厚障壁,需要反復揣摩纔能抓住精髓,但這本書的譯注部分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詞語替換,更是對整個語境和思想內核的深度挖掘與重構。閱讀過程中,我感覺作者就像一位耐心而博學的嚮導,在我迷失於古奧的詞句時,總能及時拉我一把,指引我看到更廣闊的視野。這種翻譯的“在場感”非常強烈,讓人在閱讀時幾乎感覺不到翻譯的痕跡,仿佛作者就是用當代的思維在闡釋古人的智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一種非常雅緻的深藍色,配上燙金的書名,整體感覺既古典又現代,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質感。字體選擇上也下瞭一番功夫,標題的字體大氣磅礴,內文的字體清晰易讀,紙張的質量也很好,翻頁時沒有刺耳的摩擦聲。這種對細節的考究,讓我立刻感覺到這是一本經過精心打磨的著作。尤其是書脊的處理,既能穩穩地立在書架上,又不會因為過度光滑而容易滑落,可見作者和齣版方在實體書的呈現上確實是用心瞭的。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內容,但僅憑這外在的包裝,我就對它充滿瞭期待,它傳遞齣一種對經典的尊重與現代審美的融閤,讓人願意把它當作一件藝術品來收藏。

評分

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保持原典精神內核的同時,敢於進行大膽的、富有創造性的闡釋。很多對經典的解讀往往會陷入保守或過度解讀的兩極,而這本書似乎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它既沒有麯解古人的本意,又成功地將這些跨越韆年的智慧與我們當下社會麵臨的諸多睏境和思考點進行瞭巧妙的連接。這使得閱讀體驗不再是枯燥的學術研究,而更像是一場與古人智慧的跨時空對話,充滿瞭啓發性和現實指導意義。這種“古為今用”的成功範例,在我最近讀過的諸多哲學類書籍中,是極為少見的。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與高超的敘事技巧。它並非簡單的“原文加注腳”的傳統模式,而是融入瞭一種現代學術對話的視角。章節的過渡自然而富有張力,每一部分都像是為下一部分的深入探討做瞭紮實的鋪墊。特彆是當它開始探討一些爭議性較大的觀點時,作者的論述既有堅實的文獻基礎支撐,又充滿瞭令人信服的個人洞見,絕非空泛的說教。這種層層遞進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讓人欲罷不能,總想一口氣讀到最後,去探尋作者最終想要構建的完整思想體係,非常適閤那些對深度思考有追求的讀者。

評分

從整體閱讀完後的感受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篇幅。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某部古代經典的解讀本,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和“如何做人”的指南。作者的文筆中透露著一種溫潤的生命關懷,使得那些理論化的內容變得可親可感,充滿瞭人情味。讀完之後,我感到自己的思維框架有瞭一種微妙但確實存在的擴展,看待事物的方式也變得更加辯證和圓融。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不僅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去理解某部經典,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新的範式去麵對復雜多變的世界,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時常翻閱的寶貴之作。

評分

孔伋(公元前483一前402)是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的孫子。他的父親伯魚在《論語》中齣現過2次。孔伋,字子思,而他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子思子"。在早期的記錄中,子思的名字與《中庸》相關。另外,除瞭《中庸》以外,在編輯於漢代的《禮記》中,還有"錶記"、"緇衣"和"坊記"這三篇文章也與子思有關。

評分

老外研究儒傢,開本略大,其他尚好

評分

老外研究儒傢,開本略大,其他尚好

評分

一 文獻的研究

評分

質量不錯,物美價廉,免得去實體店瞭~~

評分

多次在京東買書,但凡是做活動的時候,就買一點點。窮人嘛,就要有個窮人的樣子,隻能買點便宜貨瞭。但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一如既往的喜歡。適閤專業性的人去讀。 不知道為什麼,作者的輕鬆遐想,提不起興緻。可能是本身心情不好的緣故吧平心而論,文章裏的一切、有他自己的心思,隻是這心思不能被世人所公知。於我,就像那火紅的木棉,那金色圓潤的木瓜,希望得到彆人的肯定,卻在彆人的隻言片語中得到瞭否定。不用說話,隻要發光就好,有沒有人知道都沒關係,會很寂寞呢,可是寂寞怕什麼,即使有人在,聽不懂自己的話,那還是一樣的寂寞啊,安安靜靜的,看看來來去去的人,想想自己的事情,這樣,多好啊。   不算自誇的話,文學性的語言在三十來歲就有瞭信心,但這十來年,寫得最多的論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時政評論專欄為主,自己的轉摺點,應該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報》、《瀟湘晨報》等報刊的時評專欄,以為是微博類的文字更靈活、更直接、更生動地取代平麵媒體所緻,可是在微博上,我對時事的關心度也直綫下降,不再喜歡第一時間點評論事情,等它塵埃落定吧,可塵埃落定後,又有什麼值得說的呢?   ——當然,在微博上到達這點,又 遲瞭一些,直到2012年纔意識到。 越來越無所謂,難道就是自由主義者? 我對外部確實是無所謂瞭,在我心中,有個美好世界的模樣,我也會在文章裏說,可是現實如何演變,甚至不變好,我並不在乎,毫無原來的憤怒和焦慮;我對自己及自己所愛的人很所謂,能不能讓自己和她開心,變成最重要的事。 關注的點越來越具體,迴歸到自己,纔慢慢發現瞭自由。 若無必要,勿增實體。一個走嚮自由的人,剝離那些不必要的“實體”,是很漫長的路。 在《城市畫報》的專欄,也是論述性的文字,由於媒體的屬性,它不像時政類評論那麼“強硬”,柔軟一些,時間跨度也長,半個月一篇的文章,寫每一篇,你都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變化,把兩百多篇快進看完,演化就齣來瞭,挑文章,最早幾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刪除那些攻擊性強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斷、太強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軟,近一兩年的,則基本可以不做修改。 長年專欄的好處是,你發現原來幻想改變外部環境,到後來最需要改變的是自己。你寫的東西,都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逐漸放棄一些負擔,讓自己輕靈一點,不再背著彆人跳舞。 祖國、國傢、民族、傢族這些集體詞匯,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義的人,都容易發現它們的主要功效就是用來壓迫個人,個人無法逃逸,當然就沒自由。但很多問題還要自己去用自己的腦子思考。

評分

我們需要在一個全球的視野中去思考,與此直接相關的還有第二個重要的方麵。那就是:隨著中國過去三十年來的起飛,在一個全球相互依存的時代,影響我們所有人的世界經濟和政治秩序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安樂哲(RogerT.Ames),現任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曾任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颱灣大學哲學係客座教授、劍橋大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餘東鏇傑齣客座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第五屆湯用彤學術講座教授和第四屆蔡元培學術講座教授。著有《主術:古代中國政治思想研究》(The Art of Rulership:A Study inAncient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透過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由漢而思:中西文化中的自我、真理與超越》(Thinking from the Han:Self,Truth,and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Culture)、《期待中國》、《先賢的民主:杜威、孔子以及民主在中國的希望》(TheDemocracy of the Dead:Dewey,Confucius,and the Hope for Democracy in China)以及自選集《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中的古典儒學與道傢》(彭國翔編,河北人民齣版社。2005)。譯有多部中國經典,包括《論語》、《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淮南子》、《道德經》以及《中庸》。

評分

很精美

評分

好書不用多說好書不用多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