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8版)(双语教学版)

教育心理学(第8版)(双语教学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伯特·斯莱文 著,姚梅林,陈勇杰 译
图书标签:
  • 教育心理学
  • 心理学
  • 教育
  • 双语教学
  • 学习理论
  • 认知发展
  • 教学设计
  • 学生发展
  • 第八版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47100
版次:8
商品编码:10617098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0
字数:9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内容体系完整,事例科学、实用,可读性强,使读者阅读过程中如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本令人称道的经典教材。
《教育心理学(第8版)(双语教学版)》可供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学者和研究者使用,同时适用于各类教育工作者。

内容简介

《教育心理学(第8版)(双语教学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主要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方法,反映了当前有关的新理论与新进展。它鼓励教师去思考学生如何发展和学习;鼓励教师在教学之前和教学过程中做出决策;鼓励教师思考如何证明学生正在进行学习、正在迈向成功。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意识的教师”。
本书内容体系完整,事例科学、实用,可读性强,使读者阅读过程中如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本令人称道的经典教材。
本书可供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学者和研究者使用,同时适用于各类教育工作者。

作者简介

罗伯特·斯莱文:
罗伯特·斯莱文(RobertSlavin)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危学生教育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让所有人都成功”基金会的主席;于1975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社会关系学博士学位。撰写了关于合作学习、能力分组、学校和班级组织、废除种族歧视、纳入主流以及研究评论等方面的文章200余篇,著作15本,其中包括《合作学习》、《学校和班级组织》、《针对高危学生的有效方案》、《预防早期的学业失败》、《每个儿童、每所学校:让所有人都成功》。1985年,斯莱文博士因纲领性研究而荣获了美国教育研究会(AERA)颁发的雷蒙德·卡特尔早期职业奖;1988年,他在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办的杂志上发表优秀论文而获得了帕尔默·约翰逊奖;1994年,获得查尔斯·达纳奖;1998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詹姆斯·布赖恩特·科南特奖;2000年获得州学校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这是斯莱文博士和他的女儿贝卡的照片。

目录

第1章 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基础1
怎样才是称职的教师3
了解学科课程(以及教学技能)3
掌握教学技能4
有效教学可以被传授吗5
有意识的教师5
研究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什么作用8
个人反思:适应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10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的作用10
作为决策的教学10
理论应用于实践:作为决策的教学12
研究+常识=有效教学13
有效教学方案的研究13
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14
理论应用于实践:怎样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明智消费者14
教育心理学采用哪些研究方法16
实验法16
相关研究20
描述性研究21
行动研究21
个人反思:将研究用于指导教学22
我如何成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22
教师资格证书22
不只是教师资格证书24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选择一门新课程25
本章概要26
关键术语26
自我评估27

第2章 发展理论28
关于人类发展的观点有哪些30
发展的不同方面30
发展的各种争论30
皮亚杰怎样看待认知发展31
发展是怎样产生的32
皮亚杰的发展阶段33
个人反思:自我中心37
今天怎样看待皮亚杰的研究41
对皮亚杰理论的批评和修正41
理论应用于实践: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启示42
新皮亚杰主义和信息加工的发展观43
维果斯基怎样看待认知发展43
发展是怎样产生的44
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46
理论应用于实践:维果斯基的理论在课堂上的应用46
埃里克森怎样看待个性和社会性发展47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48
埃里克森理论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50
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有哪些5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51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53
理论应用于实践:在课堂中促进道德发展55
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56
个人反思:培养品格57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应用道德推理58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你所了解的有关人类发展的知识来改善教与学59
本章概要60
关键术语61
自我评估62

第3章 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64
儿童入学前是怎样发展的66
儿童早期的生理发展67
语言习得68
个人反思:理解发展68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适应性教学71
理论应用于实践:促进年幼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72
社会情绪发展73
有哪些早期教育方案75
日托教学方案75
学前班75
学前补习方案76
早期干预77
幼儿园方案77
适宜于发展的实践活动78
儿童在小学阶段是怎样发展的78
儿童中期的生理发展78
认知能力79
儿童中期的社会情绪发展79
理论应用于实践:促进自尊的建立81
理论应用于实践:帮助儿童形成社会技能83
青少年在中学阶段是怎样发展的83
青春期的生理发展83
认知发展84
假设-演绎推理的特性84
理论应用于实践:促进形式运算思维85
青春期的社会情绪发展85
同一性的发展86
个人反思:应对改变86
詹姆斯?马西娅的四种同一性状态87
自我概念与自尊88
社会关系88
情绪发展89
青春期的问题90
理论应用于实践:为青少年提供发展性的有效资源92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你所了解的儿童早期、儿童中期和青春期的知识来改善教与学92
本章概要94
关键术语95
自我评估95

第4章 学生多元化96
文化对教与学的影响是什么98
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99
育儿实践的作用101
家庭收入与夏令营的关联101
学校作为中产阶层机构所起的作用102
学校和社区因素103
学校、家庭及社区合作103
理论应用于实践:父母参与104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必然是低学业成就吗105
对教师的启示105
民族和种族如何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106
美国的种族和民族构成106
非主流家庭学生的学业成就107
非主流家庭学生在学业成就上为什么落后107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遭遇阻力109
学校取消种族隔离的效果110
个人反思:关注种族111
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文化多元化的学校中教学111
语言差异和双语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112
双语教育113
理论应用于实践:教授英语学习者114
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116
多元文化教育的维度117
性别和性别偏见如何影响学生的学校生活118
男性与女性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存在差异吗118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119
理论应用于实践:避免教学中的性别偏见120
学生在智力和学习风格上有何差异121
智力的定义122
理论应用于实践:多元智力124
智力的起源125
学习风格理论125
能力倾向-教学处理的交互作用126
个人反思:理解不同思考者126
本章概要127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你所了解的学生多元化方面的知识来改善教与学128
关键术语130
自我评估130

第5章 行为学习理论132
什么是学习134
行为学习理论是如何演变的135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135
桑代克:效果律136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136
行为学习的原理有哪些138
结果的作用138
强化物139
理论应用于实践:课堂中强化的应用141
内部强化物和外部强化物141
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用的强化物142
惩罚物143
结果的及时性145
塑造145
个人反思:矫正行为146
消退147
强化程序148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应对行为问题150
维持151
先行事件的作用152
社会学习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学习154
班杜拉: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154
理论应用于实践:观察学习155
迈承巴姆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式157
行为学习理论的优势和局限159
本章概要159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你所了解的行为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来改进教与学160
关键术语162
自我评估163

第6章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理论164
什么是信息加工模型166
感觉登记167
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169
长时记忆171
促进长时记忆的因素175
其他信息加工模型175
有关脑的研究177
记忆或遗忘的原因是什么181
遗忘和记忆181
理论应用于实践:减少倒摄抑制182
练习185
如何教授记忆策略186
言语学习186
配对联想学习186
理论应用于实践:关键词记忆术187
系列学习和自由回忆学习188
怎样使信息有意义189
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190
图式理论191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区分不同取向192
元认知策略如何帮助学生学习192
何种策略有助于学生学习193
记笔记194
画线194
概述194
以写促学196
列提纲和绘图195
PQ4R法195
理论应用于实践:教授PQ4R法196
个人反思:界定有效196
认知教学策略如何帮助学生学习197
激活先前知识,建立不同学习间的联系197
组织信息199
本章概要201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你所了解的学习的认知理论来提高教与学202
关键术语204
自我评估205

第7章 有效的教学206
什么是直接教学209
个人反思:平衡教学209
怎样进行直接教学210
简明学习目标213
理论应用于实践:设计课程213
使学生适应课堂教学214
理论应用于实践:向学生阐明学习目标215
复习先前知识215
呈现新内容216
进行学习测查219
提供独立练习222
评估操作并提供反馈224
提供分散练习并复习224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设计课程225
直接教学方法的有关研究告诉我们什么226
直接教学的优势与局限227
学生怎样学习和迁移观念227
概念学习和教学227
为学习迁移而教228
教学中如何运用讨论232
主观的和有争议的主题232
困难的和新颖的概念232
情感目标232
全班讨论233
小组讨论234
本章概要235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你所了解的直接教学方法来改善教与学236
关键术语238
自我评估239

第8章 学生中心与教学的建构主义取向240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什么243
建构主义的历史渊源243
自上而下的加工245
合作学习245
发现学习245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形成自我调节技巧247
自我调节学习248
提供支架248
美国心理学会(APA)关于学习者中心的心理学原则249
学科领域中的建构主义方法250
理论应用于实践:介绍交互式教学252
对建构主义方法的研究254
教学中如何应用合作学习255
合作学习的方法256
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小组-成就区分(STAD)257
合作学习的研究259
个人反思:一起做事261
如何教授问题解决技能与思维技能262
问题解决过程262
教授创造性问题解决264
教授思维技能266
批判性思维269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你所了解的学生中心和建构主义方法来改善教与学270
本章概要271
关键术语272
自我评估273

第9章 调整教学以满足个体的需要274
除了上好课,有效教学还包括哪些成分276
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式和QAIT模式277
如何将学生分组以适应不同的成就水平279
班级间能力分组281
非分轨 284
阅读课和数学课的重新分组284
不分年级(跨年龄分组)的小学284
班级内能力分组285
什么是掌握学习286
掌握学习的形式286
理论应用于实践:应用掌握学习原理287
有关掌握学习的研究288
有哪些个别化的教学方式288
同伴辅导289
成人辅导290
理论应用于实践:有效地运用个别辅导以满足个体的需要291
怎样将技术应用于教育292
用于教学的技术292
用于学习的技术293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实验室或课堂中应该配备计算机吗293
用于管理的技术299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299
教育技术前沿300
个人反思:教育中的计算机301
针对高危学生有哪些教育方案302
补偿性教育方案303
早期干预方案307
学校综合改革方案308
放学后的方案和夏令营方案309
本章概要309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你所了解的适应性教学的知识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310
关键术语312
自我评估313

第10章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14
什么是动机317
有哪些动机理论318
动机与行为学习理论318
动机与人类需要319
动机与归因理论321
动机与自我调节学习324
理论应用于实践:给学生提供具有激励性的反馈324
动机与期待理论325
如何提高成就动机326
动机与目标定向327
个人反思:应用不同的方式327
习得性无助与归因训练330
理论应用于实践: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助331
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成绩331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期望333
焦虑与成绩333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334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334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336
提供学习的外部诱因的原则338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调整策略339
教师如何对学生的表现、努力和进步进行奖励341
有效地应用表扬342
教会学生自我表扬343
把分数作为诱因343
以目标结构为基础的诱因体系343
本章概要344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有关的动机知识来改善教与学346
关键术语347
自我评估347

第11章 有效的学习环境348
什么是有效的学习环境351
时间对学习有什么影响352
利用分配的时间进行教学352
有效利用卷入时间355
投入任务时间需要最大化吗360
个人反思:维持控制360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管理361
何种做法有助于有效的课堂管理361
良好的学年开端362
确立课堂规则363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教室里的规则364
处理日常不良行为的策略有哪些364
最小干预原则365
预防365
非言语线索366
表扬与不良行为相反的正确行为367
表扬其他学生367
言语提醒367
反复提醒367
咎由自取368
应用行为分析怎样用于较严重的行为问题369
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怎样维持的369
应用行为分析的原则371
应用行为分析的程序374
理论应用于实践:运用每日报告卡系统376
理论应用于实践:建立群体相倚程序377
行为方法的伦理道德378
怎样预防严重的行为问题379
预防方案379
识别不良行为的起因380
坚持规则并实施380
加强学生的出勤管理380
检查与联结381
避免分轨381
实施干预381
请求家庭参与382
运用同伴调解382
理智地应用咎由自取的方法383
本章概要383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你所了解的关于有效学习环境的知识来改善教与学384
关键术语386
自我评估387

第12章 特殊的学习者388
谁是特殊学习者391
“以人为本”的语言392
特殊学生的类型以及接受服务的学生数392
智力落后学生394
理论应用于实践:教授适应性的行为技能398
学习障碍学生399
理论应用于实践:教授有学习障碍的学生401
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学生403
理论应用于实践:ADHD学生:教师的作用403
言语或语言障碍学生404
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405
自闭症学生407
感觉、身体和健康损伤的学生407
天才学生408
什么是特殊教育411
公法94-142条与IDEA411
系列特殊教育服务414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学生个案417
理论应用于实践:准备个别化的教育方案419
什么是全纳教育423
个人反思:全纳教育的困境424
全纳教育的有关研究425
适应性教学427
理论应用于实践:调整教学以适应有特殊需要的学生427
教授学习策略和元认知意识428
预防和早期干预429
计算机与障碍学生429
伙伴系统和同伴辅导430
特殊教育小组431
障碍学生的社会整合431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探寻什么在起作用432
本章概要433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你所了解的特殊学习者的知识来改善教与学434
关键术语436
自我评估436

第13章 评估学生的学习438
什么是教学目标、如何运用教学目标440
设计课程目标441
理论应用于实践:对学科、单元和每节课进行设计444
将目标和评价相联系446
应用教学目标分类学447
有关教学目标的研究450
为什么评估很重要450
作为反馈的评估451
作为信息的评估452
作为诱因的评估453
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453
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453
常模参照评估和标准参照评价453
将评估策略与目标相匹配454
如何编制测验456
成就测验的编制原则456
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行公正的评价458
使用细目表459
编制选择-反应测验题目461
理论应用于实践:编制多项选择测验(含试题形式方面的建议)462
编制建构-反应题目465
编写和评估论文题目466
理论应用于实践:觉察学生论文中的蒙混伎俩468
编制和评估问题解决题目469
理论应用于实践:同伴评估470
什么是真实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472
档案袋评价473
理论应用于实践:课堂中使用档案袋475
表现性评价477
表现性评价如何发挥作用477
表现性评价的评分标准479
如何确定分数等级480
确立评分标准481
运用字母等级481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建立评分系统482
表现性评分483
其他评分系统484
运用成绩单486
个人反思:给分486
本章概要487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你所了解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有关知识来改善教与学488
关键术语490
自我评估491

第14章标准化测验492
什么是标准化测验,如何使用它495
选择和编班496
诊断496
评价497
学校改进497
问责497
个人反思:百家之言500
理论应用于实践:教授应试技巧501
标准化测验有哪些类型503
能力倾向测验503
常模参照成就测验506
标准参照成就测验507
标准的设定507
如何解决标准化测验507
百分位数507
年级当量分数508
标准分数509
理论应用于实践:解释标准化测验分数512
标准化测验和课堂测验中关注的主要议题是什么517
测验效度517
测验信度518
测验偏见519
教学困境:案例思考——应对高利害测验520
计算机测验的实施520
本章概要521
有意识的教师:运用你所了解的标准化测验的有关知识来改善教与学522
关键术语522
自我评估524
附录:建立你的档案袋525
参考文献530
名字索引585
主题索引597

前言/序言

  罗伯特?斯莱文在着手撰写《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时,其初衷是“为明日之教师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实用策略,使其成为优秀的教育者。”第八版依然初衷不改。作者秉承其前几版的理论知识与实用策略并举、多元教学理念与方法并存的平衡、兼容的特色,在内容选取及呈现方式上,都彰显其真知灼见:有效的教学既不是一些雕虫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则;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彻的原理明智地应用于实践,满足实践需要。斯莱文指出,不管教师的哲学观是什么,他们必须精通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并加以有意识地使用,而不能盲目跟风或非此即彼的简单套用。
  斯莱文在第八版中,围绕学生、教学和学习这三大主题内容进行阐述,删除了过时的或无关紧要的内容,补充了教育心理学近年来的新进展,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文献皆为近十年来的新文献。诸如家庭投入、脑科学研究、当前背景下的教育问责及教育技术应用等反映教育心理学研究进展及教育实践需求的内容,都在这一版中有详尽的阐述。此外,即使在学习的多元化、学习理论、学习动机、有效学习环境等常规主题的介绍方面,作者也都进行了拓展。卡通图画的补充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及趣味性,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源的补充更为读者提供了有效的导航。
  与前几版相比,斯莱文在第八版更为重视如何成为有意识的教师,并在每章都新加入了“教学困境:思考案例”及相应的反思问题,以使读者对教育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思考。此版独具特色之处还体现在每章新增的“个人反思”部分,作者现身说法,将本人身为教师、研究者及家长的所思所想与读者分享,使读者对其经历、价值观及主张等有了更为真实、鲜活的认识。此外,每章中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部分阐述了如何将有关原理用于课堂中的各种具体策略,为读者提供了可用的工具。各章的编排方式,从开头的提纲至结尾的概要及自我评价等,为读者进行有意义的、自主的学习提供了支架。
  为了让读者能够原汁原味地阅读理解但又不会有过重的认知负荷,我们在第八版的双语版中,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对原文中的关键术语都给予了中文注释,这有利于读者精准地把握和规范地使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其次,将书中的生词、难词或其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词组等精选、翻译,以方便读者理解词汇、词组的本源语义及特定语境下的语义,为读者阅读理解扫除语言上的障碍;第三,对于那些较难理解、专业性较强、或在全文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段落,我们也给出了中文解释。总之,基于对读者需求及作者期望的理解,我们精选了有关的词汇、词组及语段加以翻译。当然,鉴于我们的学识与见识,双语版的选词及翻译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非常感谢新曲线出版社刘丽丽女士的理解与支持,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字斟句酌。


教育心理学(第8版)(双语教学版) 引言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连接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学科,旨在探索和解释人类在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发展和教学过程。它深入剖析个体认知、情感、动机、社会性以及生理因素如何影响学习行为,并致力于为教育者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用的策略,以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本书《教育心理学(第8版)(双语教学版)》正是这样一部集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以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梳理了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理论、研究方法,并着重探讨了这些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紧密围绕教育心理学的关键领域展开,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基础 本部分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石。首先,我们将追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其起源、主要流派(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及其对教育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接着,深入探讨学习者的发展特点,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道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多个维度,揭示不同年龄段、不同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对教学设计和策略选择的重要性。同时,教育心理学也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学习风格、个性和动机等方面的差异,强调因材施教的理念。 第二部分:学习理论 学习是教育的核心,因此,本书将详细阐述主要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如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解释了学习是如何通过联结和强化来实现的。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包括信息加工理论、图式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则侧重于揭示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如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社会认知理论则强调观察学习、模仿和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的作用。这些理论不仅解释了“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如何促进学习”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掌握了学习理论,本书进一步聚焦于教学实践中的关键要素。 动机:我们将深入探讨学习动机的类型(如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动机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并介绍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这包括了目标设定理论、归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在课堂管理和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认知过程与学习:本书将详细分析学习者在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和提取信息等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这包括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运作、注意力的分配、感知觉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策略来提升学习效率,如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策略等。 知识的组织与迁移:知识的有效组织是促进理解和迁移的关键。本书将探讨概念图、知识结构、表征方式等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学习到的知识如何在新的情境中得到应用,即知识迁移的机制和促进方法。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本书将分析问题解决的策略、障碍以及如何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包括了启发式策略、算法策略、顿悟等。 合作学习与社会性发展:在许多教育情境中,合作学习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探讨合作学习的原理、组织形式、评价方式,以及合作学习如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部分:多样化学习者与教学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具有多样化特征的学习者。本书将重点关注如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特殊教育需求: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和支持具有学习障碍(如阅读障碍、计算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以及如何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和干预措施。 文化与语言背景: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文化和语言背景对学习者产生着显著影响。本书将探讨跨文化教学的挑战与策略,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以及如何支持非母语学习者(ESL/ELL)的学习。 性别差异与教学:虽然性别差异的解释存在复杂性,但了解潜在的性别差异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表现,有助于教育者避免刻板印象,并创造更公平的学习环境。 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书将介绍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多媒体教学、游戏化学习等,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并支持个性化学习。 第五部分:教学评估与反思 有效的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涵盖: 学习的测量与评价: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测量和评价工具,包括标准化测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作品集评价等,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评价活动,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学的有效性与反思:本书将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引导教育者如何回顾和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识别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版特色 作为“双语教学版”,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融合了中英文的双语呈现。在每一个关键概念、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中,都会提供相应的中文和英文对照。这不仅方便了中英文双语学习者的阅读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让学习者能够在接触教育心理学核心知识的同时,同步提升其专业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国外教育心理学文献、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学生和教师而言,本书的价值尤为突出。双语对照的形式,将原本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转化为促进学习和理解的优势,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在不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中传播。 结语 《教育心理学(第8版)(双语教学版)》是一本集前沿理论、经典研究与丰富实践于一体的权威教材。它不仅为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的本质,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而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无论您是初涉教育领域的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本书都将是您提升专业素养、优化教学实践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教育学研究生,我手上堆满了各种教材和专著,但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在理论的严谨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我特别关注了它关于“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那一部分。在很多传统教材中,这两块内容常常被割裂开来,分别处理。然而,这本书非常有力地论证了情绪状态(如焦虑、压力)如何直接调控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作为支撑,这使得理论的说服力大大增强。例如,在讨论“考试焦虑”时,它不仅描述了现象,还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高度焦虑会阻塞工作记忆,进而影响答题表现。此外,它对“合作学习”的机制分析也十分到位,它超越了简单的分组讨论,深入到“积极的相互依赖”和“个体问责制”的构建层面,提供了构建高效学习群体的具体步骤和评估工具。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它既能满足初学者的入门需求,也能为深入研究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证材料。

评分

我是一名在职的教研员,工作重心在于指导和提升年轻教师的专业能力。我发现,很多年轻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时,往往停留在表层的“惩罚”或“奖励”,缺乏对根本原因的探究。这本书,特别是它关于“问题行为的ABC模型”和“功能性评估”的那几章,简直就是为我们这类工作者量身定做的工具书。它教导我们如何系统地分析一个看似随机的行为背后,所对应的“前因”(Antecedent)、“行为本身”(Behavior)和“后果”(Consequence)。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们诊断问题的效率。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特殊教育需求的案例分析,对于如何识别和支持有学习障碍或情绪管理困难的儿童,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富有同理心的建议。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归因偏差”时所用的生动比喻,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总是将成功归因于运气,而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专业素养的塑造,它引导我们用更科学、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每一个独特的学习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在学术深度和现代视角之间的平衡。我是在备考教师资格证的过程中接触到它的,当时对“教育心理学”这个领域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认知阶段,很多理论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概念。翻开书后,我立刻被它清晰的逻辑结构和详实的案例所折服。作者在介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这些核心流派时,并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方式,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课堂情境模拟。比如,书中对“最近发展区”的阐述,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小明”和“小红”在解决一个数学难题时的对话,生动地展示了“支架式教学”的实际应用。这让我这个学习者在吸收理论的同时,脑海中已经开始构建未来的教学蓝图了。尤其是对于学习动机的章节,它深入剖析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相互转化机制,这一点对于我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倦怠现象非常有帮助。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社会学习理论,它结合了班级管理中的“榜样作用”,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友好,关键术语的加粗和旁注,使得在快速浏览和深入研读之间切换自如,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

评分

从使用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清晰度都是一流的。作为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这一点至关重要。我经常需要快速定位到某个理论的定义或某个研究者的观点,这本书的目录和索引设计得非常清晰合理,这为我的快速检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处理“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教学”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这在日益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没有回避文化背景对认知发展和学习动机的复杂影响,而是提倡教师必须审视自身的文化预设,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书中对“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讨论,让我深受触动,它清晰地揭示了外界的负面期待是如何真实地损害学生表现的。这种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度整合,使得整本书的理论框架更加健壮和贴近现实生活。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结构精良、内容扎实,并且具备高度实践指导价值的教育心理学经典之作,非常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细细品读和珍藏。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凑单”的心态,因为市场上同类的教材实在太多了,我只是想找一本内容相对全面,价格又不太离谱的参考书。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是它对“差异化教学”这一前沿议题的探讨。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如何应对班级内学生个体差异,是每个一线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书中没有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和应对差异的认知框架。它细致地分析了学习风格(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问题,并通过图表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智力理论(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实际课堂设计中的应用路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心理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去神秘化”的能力,使得那些原本晦涩的学术术语,变得可以被普通教育工作者理解和应用。例如,它对“自我效能感”的论述,不仅解释了它如何影响学生面对挑战时的坚持度,还提供了一系列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实践的反馈技巧,指导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行为来提升学生的自我信念。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时提供清晰的导航,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知识库。

评分

心理史学成功的基础,在于谢顿函数的发展与正确的应用。这些函数所表现的性质,正好完全等于社会与经济力量的……

评分

书中的汉语解释很少,英语不好的同学慎重购买。所以还是老问题,介绍能不能详细点。

评分

印刷质量和纸张都很好。相比于国内教材读起来很舒畅,双语版也有助于重点理解。总之喜欢!

评分

“你猜是什么样的灾难?”

评分

盖尔听了有些不高兴,便对杰瑞尔说道:“很高兴认识你,我现在想回房间去了。”

评分

非常感谢新曲线出版社刘丽丽女士的理解与支持,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字斟句酌。

评分

中英对照学习了英文 也学习了教育

评分

一定要好好看这本书。

评分

货很好,发货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