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碑: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

中国石碑: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静芬 著
图书标签:
  • 石碑
  • 佛教
  • 中国古代史
  • 象征符号
  • 文化史
  • 宗教史
  • 艺术史
  • 考古学
  • 历史学
  • 视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出版社
ISBN:97871000727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611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艺术和宗教在人类的表达中是不同的范畴,各自以独立的方式存在并发展——但是它们也互相影响。宗教需求在哪一点上、怎样开始影响艺术实践?艺术形式在何时、怎样变成宗教实践的重要手段?审美因素——工艺的精美、材质的精良、比例的协调——在何时、怎样获得宗教意义?艺人或是工匠如何表达深奥的宗教理念?诠释这类问题在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过程中普遍适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石碑: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一书为探究这类问题建立了坚实的平台。例如,她指出中国竖立纪念性石碑的习俗远早于佛教的传入。她追踪了佛教思想上的变化,从集中于个人禅修转移到怜悯一切众生,这使得宗教图像、象征符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她证明了这一思想体系从外来到中国如何逐渐适应本土习俗。最重要的是,在《中国石碑: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中,她描述了心灵手巧的艺人的创造性,他们大大地丰富了佛教艺术的外来风格,帮助这一信仰如此深刻地渗透进入这个庞大国家的群体意识中。

作者简介

  王静芬(Dorothy C.Wong),现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艺术系副教授,她专攻中国中古时期的佛教艺术,从事宗教与社会关系以及宗教文本与视觉表现之间的关系等艺术史课题的研究。除本书外,她还著有《法隆寺再思》(Horyoji Reconsidered)一书(任主编并有论文发表,2008年),并发表多篇与佛教艺术有关的论文。

目录

前言
致谢
年代表
导论
第一部分 传统中国石碑及其佛教对应物
第一章 中国石碑传统的古代根源
第二章 汉代石碑的起源和兴盛
第三章 北魏佛教造像碑的起源
第二部分 佛教造像碑的兴起
第四章 佛教造像碑的一般特征
第五章 佛教造像碑最初在山西的兴起
第六章 弥勒信仰和河南的造像碑
第七章 陕西佛教造像碑:佛道元素和民族差异
第八章 甘肃、宁夏地区的佛教造像碑
第九章 复式造像碑和大乘佛教图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章 四川佛教造像碑和中国净土图像之滥觞
结论作为一种象征形式的佛教造像碑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汉字的演变与书写艺术: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千年流变》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汉字从其萌芽阶段——甲骨文,历经金文、篆书、隶书,最终定型为楷书的漫长发展历程。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书体特征的细致考察,本书不仅梳理了汉字作为记录工具的结构性演变,更着重探讨了汉字书写艺术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审美取向与哲学内涵。全书以丰富的出土文献和传世墨迹为佐证,结合当时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背景,展现了汉字如何从实用性的刻画符号,逐渐升华为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与审美情趣的独特艺术形式。 --- 第一章 汉字起源的迷雾与早期形态的奠基 本章追溯了汉字的最早源头。我们将考察仰韶、大汶口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刻符,探讨它们与成熟汉字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断裂之处。重点聚焦于殷商甲骨文,分析其卜辞内容所揭示的早期宗教观念与社会结构。 1.1 刻画符号到系统文字的跨越: 甲骨文的结构特征,如象形、指事等造字方法的初步确立,是汉字体系形成的标志。本章将细致分析甲骨文在“贞人”主持下的书写工具与载体(龟甲、兽骨)的互动关系,探究其刀刻笔触所蕴含的原始力量感。 1.2 青铜时代的铭文叙事: 过渡至西周金文,我们看到文字开始从占卜的私语转向国家层面的诰命与记事。周代礼乐制度的兴起如何影响了金文的书写风格?这一时期的文字更加规整化,笔画趋于圆润,并开始出现长篇叙事。《毛公鼎》、《散氏盘》等重器上的铭文,不仅是历史文献,也是研究早期政治伦理的重要文本。 第二章 “书同文”的时代:秦汉的统一与隶变的革命 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章的核心在于解析隶书的出现——这一被誉为“隶变”的字体变革,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结构性飞跃。 2.1 篆书的规范化与程式化: 首先回顾秦朝小篆的官方标准。小篆虽然在审美上达到了高度的对称与典雅,但在日常行政公文处理中效率低下。我们将对比李斯推广的小篆与民间流传的“古篆”的差异。 2.2 隶变的本质:从圆转到方折: 隶书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书写过程,标志着汉字彻底脱离了象形意味,向符号化、笔画化迈进。本章将重点分析隶书的波磔(蚕头燕尾)等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如何为后世楷书的方正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汉代简牍、帛书的大量实物分析,揭示隶书在不同地域和使用场合下的风格变异。 第三章 魏晋风度:草书的解放与楷书的初成 汉魏之际,随着文人阶层的崛起和玄学思想的盛行,书写不再仅仅是记录的手段,更成为个人精神气质的直接投射。这一时期,楷书(真书)逐渐从隶书中独立出来,而草书则发展出成熟的章法。 3.1 从章草到今草的自由飞扬: 本章详细论述了从隶书连笔而成的章草,到摆脱字形束缚、追求意态的今草(大草、小草)的发展轨迹。探讨张芝、钟繇等早期书家如何将内心的“风骨”注入笔端,使草书成为最能体现书家性情的书体。 3.2 楷书的“正统”确立:钟张的贡献: 楷书的成熟被公认为魏晋时期的重要成就。钟繇被尊为“楷书之祖”,他的书风如何将隶书的古朴与草书的流畅相结合?本章将分析楷书在笔法上如何建立起“点、横、竖、撇、捺”的标准结构,为后世两千年的书写规范树立了典范。 第四章 盛唐气象与唐楷的巅峰对决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官方推崇书法,科举考试也对书写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时期的楷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和多元化,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唐楷”体系。 4.1 初唐的法度森严:欧阳询与虞世南: 分析初唐书家如何继承魏晋遗风,力求在严谨的法度中寻求变化。欧阳询的“险劲”与虞世南的“蕴藉”,代表了唐楷初期不同的审美方向。 4.2 盛唐的博大与气势:颜真卿与柳公权: 本章的重点是颜真卿。颜体如何将磅礴的个体精神融入方正的楷书中,形成了雄浑厚重的风格?柳公权则在颜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骨力,形成了“颜筋柳骨”的对举。我们将通过对《多宝塔碑》、《玄秘塔碑》的结构分析,揭示唐楷在结构平衡与笔势连贯上的精妙设计。 第五章 宋元明清:文人书风的转向与民间书法的活力 唐代之后,书法艺术的重心开始由官方的碑刻转向士大夫的文人趣味。宋代的“尚意”哲学深刻地影响了楷书的审美取向。 5.1 宋代的“尚意”与楷书的松弛: 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宋代大文豪,主张书法应表达个人意趣,反对刻板模仿。宋人楷书往往更加自然流便,笔画疏朗,展现出一种儒雅的“文气”。 5.2 元代的复古与明代的多元探索: 元代赵孟頫倡导“复归晋唐”,其楷书以秀美遒劲著称,对后世影响极大。明代则呈现出多元的趋势,从台阁体的官方统一标准,到吴门画派书家追求的洒脱风格,展示了书写形式在审美趣味上的不断尝试与回归。 --- 结语: 本书通过对中国汉字书写载体与风格演变的千年梳理,旨在揭示汉字艺术背后的文化逻辑。每一次书体的变革,都是特定时代精神与技术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甲骨的简朴到楷书的完备,汉字不仅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其本身的书写轨迹,亦构成了一部独立而辉煌的视觉艺术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角度非常刁钻,直指“佛教传入前后”这一关键的历史断裂点,这本身就意味着作者需要掌握极高超的跨学科叙事能力。一方面,需要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世俗和宗教权力结构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分辨出哪些是本土儒家或道家传统的遗存,哪些是外来思潮的印记。另一方面,石碑作为一种官方和民间共同使用的纪念性媒介,其材料选择、铭文风格乃至被放置的场所,都暗示着不同社会群体对“永恒性”的追求。我设想作者可能会通过对碑文书法的演变来侧面映照时代精神的流动,或者通过对特定寺庙或陵墓石碑的案例研究,来解析权力与信仰的复杂博弈。如果能成功地描摹出一条清晰的、由本土象征向融合象征过渡的脉络,这本书无疑将成为研究中古社会文化变迁的必读书目。那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与对整体框架的精准把握,是衡量此类研究价值的关键标准。

评分

光是书名就让人联想到厚重、肃穆的氛围,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尘土味。我猜测作者在梳理佛教传入前的石碑文化时,可能侧重于“功德碑”和“纪功碑”这类与世俗权力、家族荣耀紧密相关的文本,探讨它们如何确立社会等级和历史记忆。随后,当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观念渗透进来时,石碑上的叙事重心或许会悄然转向对超验彼岸的期盼,或者转变为对佛塔、经幢的营造记录,以此来积累福报。这种“世俗的永恒”与“宗教的永恒”之间的张力与对话,是极富戏剧性的。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过对语汇和图像的细微对比,来展示这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和精神转向。这种对比分析不能停留在表层现象,而需要深入到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的层面,才算得上真正的深刻。

评分

这部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感,它似乎在邀请我们深入探寻那些沉默的石碑背后的宏大叙事。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象征形式”这个核心概念的。石碑,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其表面的文字、雕刻乃至选址,无疑都承载了超越其实际物理存在的意义。如果作者能将这种象征意义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社会、宗教、政治环境的变迁紧密勾连起来,那将是一次令人振奋的学术旅程。我期待看到的,不仅仅是对特定碑刻文本的解读,更是一种宏观的历史哲学思考——即在佛教大规模传入之前,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石头来固定和表达权力、记忆和信仰的;以及佛教进来之后,这种本土的象征体系又是如何与之交融、冲突、最终重构的。这种跨越文化和时代的对比分析,是检验一部历史著作深度的试金石。我希望能看到作者的论证是扎实且富有洞察力的,而非流于表面地罗列现象。

评分

坦白说,这类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避免将“象征”抽象化为纯粹的理论概念。它必须落实在具体的“物”上。我非常关注这本书的“案例选择”和“分析方法”。比如,作者是否会探讨不同地域的石碑风格差异?在边疆地区与中原腹地,佛教的“符号植入”方式是否相同?如果作者能够引入考古学或艺术史的视角,将碑刻的物理形态(如碑座、碑文的布局、辅助纹饰)纳入象征分析的范畴,那么这本书的厚度将大大增加。我期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中土传统”到“外来影响整合”的复杂路径,而不是简单地将佛教视为一股单一的外力。这种融合过程往往是充满张力的,如果能展现出地方性知识对普适性宗教符号的“地方化”改造,那将是极大的惊喜。

评分

对于一个关注文化史和符号学的读者来说,这个主题极具吸引力。我最看重的是作者处理“变化”与“不变”的哲学智慧。石碑这种载体本身的“不变性”——其坚硬、持久的物理属性——在面对剧烈变动的精神世界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既是旧有秩序的纪念碑,也是新思想的载体。我想了解,当佛教思想如洪水般涌入时,那些古老的、代表儒家伦理的石碑,它们是默默地被遗弃、被损毁,还是被赋予了新的、混合的意义?作者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石碑的生命周期”的洞察,即一块碑文是如何从最初的权威中心,逐渐沉降为历史的背景音,那将是对“时间”与“纪念”这一古老命题的绝佳阐释。这种对媒介自身生命力的探讨,是让一本历史著作超越一般论述的关键所在。

评分

著名国画家潘天寿,14岁到县城读书时,从文具店买到一部《芥子园画谱》,成了他学画的第一位老师。在无人指导下,他照谱学画,如醉如痴,终成一代大师。

评分

书很好,送货也快!总之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物超所值!!!!!!!!!!!!!!!!

评分

说好的发票呢?说好的发票呢?京东越来越不靠谱!

评分

《画传》出世,备受时人赞赏。光绪十三年,何镛在所作后序中写道:“一病经年,面对此谱,颇得卧游之乐。”并题联云:“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

评分

给朋友买的,据说还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物超所值!!!!!!!!!!!!!!!!

评分

聊备一格,开卷有益吧,毕竟是个冷门课题。

评分

本书并非一部以年代、地域或文化编排的通史,也不是一本仅仅研究古代中国青铜器铭文和纹饰的专著。作者不厌其烦地全而梳理考古发现、视觉艺术实例、铭刻资料和文献信息,并对一些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其苦心所在,凝缩于对中国古代社会关键问题所产生的感悟之中。从某种角度讲,这些感悟实际上是对早期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概括性总结。试图勾勒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在始创和形成进程中来自多方的贡献、错综复杂的形态与别具一格的特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