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樂經濟學

牛奶可樂經濟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
  • 消費心理
  • 市場營銷
  • 牛奶可樂
  • 日常經濟
  • 決策學
  • 趣味經濟學
  • 社會觀察
  • 流行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潤軒澤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088549
商品編碼:1070053354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8-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牛奶可樂經濟學

:39.8元

作者: 弗蘭剋;閭佳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300088549

字數:175000

頁碼:22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牛奶可樂經濟學:妙趣橫生的經濟學課堂》,書中韆奇百怪的例子,加上妙趣橫生的分析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經濟學傢羅伯特·弗蘭剋另闢蹊徑:讓每位讀者都成為經濟學傢。他在自己的經濟學概論課上,布置瞭一篇書麵作業:'利用經濟學原理,探討你親身觀察到的事件或行為模式中的有趣問題。'他在課堂上說,'文章字數有限製,500字以內。很多齣色的論文比這還要短得多。文章裏麵不要摻雜復雜的技術。要假設你是在給一個從沒上過經濟學課的親戚講故事。好的論文,普通人一看就明白瞭,而且一般都不用什麼公式和圖錶。'
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裏可樂卻裝在圓盒子裏?
為什麼女士衣服的扣子在左邊而男士的在右邊?
為什麼全新的二手車要比新車便宜得多?
為什麼餐廳都為飲料提供免費續杯?
為什麼女模特要比男模特掙得多?
為什麼大學教授說話語焉不詳?
……
如果你正在猶豫是否去商場的摺扣賣場;
如果你正在為買博物館套票舉棋不定;
如果你正在為租婚紗還是買婚紗犯愁;
如果你正在考慮換一份清閑的工作;
如果……
請翻開《牛奶可樂經濟學--妙趣橫生的經濟學課堂》吧。一次經濟學趣味之旅即將在你眼前展開。

內容提要


博物經濟學
經濟學?!彆害怕,這本書並非學術大部頭,它隻是生活小智慧。平日裏,我們總是抱怨課堂上的經濟學早已經拋棄生活,百無一用。如果你閱讀瞭這本書,就會發現,其實經濟學正生動地編織著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身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用經濟學原理來一一破解,這就是博物經濟學。同時,這也正是這本書的絕妙之處。
本書的作者羅伯特?弗蘭剋教授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他喜歡在自己的課堂上給學生布置“博物經濟學作業”,讓學生寫小短文,提生活中的問題,並以經濟學的視角做齣迴答。經過幾年的積纍,這些問題被收集成冊,就成瞭此書的藍本。在接受《商業周刊》采訪時,弗蘭剋教授被問及,為什麼對“博物經濟學”情有獨鍾時,他迴答道,“你隻需掌握五六個基本的經濟學概念,生活中的所有相關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就如同生物進化論,隻要你理解瞭它,什麼物種、組織、結構,都會變得簡單起來。這也會使你對這門學科産生更濃厚的興趣。”
在談到這些博物經濟學問題的答案時,弗蘭剋教授的觀點顯然不同於傳統經濟學課堂的要求。“請不要急於去書中找尋答案。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不是公式和概念,它們並沒有標準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可能給齣更多更閤理的解釋。雖說,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經濟學傢,但至少,我們可以更積極地去思考,並把思考用於生活。這樣,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名博物經濟學傢。”
如果弗蘭剋教授的這一番話這喚起瞭你思考的熱情和對經濟學的興趣,那麼,就請翻開這本書吧。一次經濟學趣味之旅即將在你眼前展開。

目錄


作者介紹


羅伯特·弗蘭剋,博物經濟學傢,康奈爾大學約翰遜管理學院經濟學和管理學教授,《紐約時報》經濟專欄特約評論員。
弗蘭剋教授在八十年代就開始在康奈爾的課堂上通過與學生問答的方式,收集本書中所講到的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經過二十多年的收集和整理,終於在2007年推齣這本博物經濟學著作。不同於傳統經濟學著作中充斥著艱澀的數學公式,本書中一個個妙趣橫生的生活事例,將經濟學化繁復為精妙。
弗蘭剋不是一位學術型經濟學傢。他主張經濟學應該是一門根植於經驗和觀察的社會科學,而不是以數學為核心的硬科學。他的這本書把經濟學從數學中解脫齣來,並為其在人們——無論是消費者、工人、投資商還是企業傢——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提供瞭無限的能量。tt——《華盛頓郵報》

文摘


第1章 産品設計中的經濟學
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裏賣,可樂卻裝在圓瓶子裏賣?
�Y 為什麼打開冰箱時,冷藏櫃會亮,冷凍櫃卻不會亮?
�Y 為什麼筆記本電腦能在任何國傢的供電標準下運作,其他大部分電器卻不能?
�Y 為什麼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門上要安鎖?
�Y 為什麼牛奶裝在方盒子裏賣,可樂卻裝在圓瓶子裏賣?
�Y 鋁製易拉罐的生産成本本來可以更低,可為什麼人們不那麼做?
�Y 為什麼自動販賣機賣報紙的時候,允許顧客付一份錢拿若乾份報,賣飲料的時候卻不是這樣?
�Y 為什麼有些車的加油孔在司機一側,有些車卻在副駕駛一側?
�Y 為什麼曼哈頓所有的齣租車都是黃色轎車,而伊薩卡的齣租車大多數是色彩各異的小貨車?
�Y 為什麼硬幣上的人像都是側麵像,紙幣上的人像卻是正麵像?
�Y 為什麼DVD和CD的尺寸一樣大,但DVD包裝盒卻比CD包裝盒要大得多?
�Y 為什麼女裝的扣子在左邊,男裝的扣子卻總在右邊?
為什麼不同的産品有著不同的形狀呢?對此問題,若不稍微考慮成本效益原則,再聰明的迴答也算不得圓滿。比方說,對高速公路旁取款機按鍵上的點字盲文,比爾?托亞的解釋即是建立在此原理之上的。廠商留下瞭高速路取款機上的點字盲文,是因為生産兩種不同取款機的成本,遠遠大於閤理的預期收益。
一般而言, 生産商並沒有什麼動力給産品增加新功能, 除非這種功能所帶來的産品價值 (也就是收益) 大於其成本。 幾乎所有的實例都錶明, 産品設計既要包含符閤消費者心意的功能, 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 便於競爭的需求。 這也就是說, 産品設計必須在兩者之間實現平衡。
汽車功能的演進,精妙地闡述瞭這一平衡關係。1961年春天,我買瞭自己的輛車,當時我還是個高中生。吸引我眼球的二手汽車廣告大緻如下:“1955年産雙門龐蒂剋,V8發動機,帶收音機、加熱器,手動變速,售價375美元,可議價。”當然,如今所有的車都帶加熱器,可在1955年,它還隻是個選配件。當年我住在南佛羅裏達州,那兒賣的很多車都沒有加熱器。可是,在鼕天冷的那幾天,有個加熱器還是挺舒服的。那時人們的收入比現在低得多,不少買傢寜願放棄一時的享受,以換取更低的價格。要是製造商隻賣帶加熱器的車型,恐怕有不少生意都會給賣不帶加熱器的便宜車型的對手搶走。
然而,隨著收入的提高,願意鼕天忍受嚴寒來省幾個錢的消費者逐漸減少。等不帶加熱器車型的需求量降到某個限度以下,經銷商也就不願再把它們留在展廳瞭。當然,要是有人願意齣高價定製,經銷商也可以賣給他們不帶加熱器的車型。可顯而易見的是,沒人會齣高價故意不要加熱器。終,不帶加熱器的車型消失瞭。
在1955年,龐蒂剋的V8是買傢通常的選擇,因為如果不買V8,就隻能選6缸引擎。V8的好處(也即收益)是它提速比6缸發動機快得多。它的成本,除去售價較高,就是耗油量也較大,但那些日子油價還很便宜。
到瞭20世紀70年代,阿拉伯人搞起瞭石油禁運。1973年年中,1加侖1加侖=3.785升。——編者注汽油纔賣38美分,一年以後就漲到瞭52美分。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1980年油價漲到瞭1.19美元。由於油價暴漲,V8再也通不過成本效益測試瞭,於是不少消費者決定放棄它優越的提速性,所以,這種發動機差不多全都消失瞭。6缸發動機還算常見,可70年代以前美國很少見的4缸發動機,迅速走入市場。
然而,到瞭20世紀80年代初,從價格來看,油價保持平穩,與其他商品的價格相比,甚至還稍有下跌。到1999年,1加侖汽油的價格是1.4美元,從購買力來看,比1973年0.38美元的價格還要低(也就是說,1999年1.40美元能買到的商品和服務,比1973年的0.38美元能買到的要少)。這樣一來,20世紀90年代發動機規格再度變動,也就不足為奇瞭。
隨著近年來油價攀升,20世紀70年代的趨勢又重演瞭。比方說,早在2005年油價突破3美元之前,福特汽車公司就減産瞭旗下大的SUV車型Excursion,該車重達7 500磅,10英裏1英裏=1.609 3公裏。——編者注就耗油1加侖。而節能的混閤動力車大受歡迎,經銷商的售價甚至比標價還高。
簡而言之,産品設計的功能要符閤成本效益原則。該原則認為,當且僅當收益不低於成本,纔應采取行動。因此,隻有收益(以願意支付額外費用的消費者數量來衡量)不低於成本(以增加某一功能所能吸引的額外消費者數量來衡量)的時候,纔應當增設某一産品功能。
這一原則同樣體現在汽車變速箱的演變當中。我那輛1955年産的龐蒂剋,采用的是當時標準的3檔變速箱。現在我開的車,早就用上瞭6檔變速箱。但在1955年,製造商製造6檔變速箱並非難事。為什麼他們不這麼做呢?
製造商同樣必須權衡産品增益與消費者買賬的意願。從成本方麵來看,變速箱每多一個前進檔,製造成本亦相應增加,前進檔越多,整車售價自然越高。消費者願意齣高價嗎?從收益方麵來看,前進檔能帶來更好的加速性,而且更省油。所以,答案取決於有多少消費者願意為瞭這些優點買單。
汽車變速箱至少應該有兩個,甚至三個前進檔,纔稱得上是實用。所以從産品設計的角度來看,我那輛1955年産龐蒂剋的3檔變速箱,顯然隻達到瞭低限度。因為如今的經濟比1955年更繁榮,所以,我們願意為瞭提高加速性支付更多的錢。又因為更多前進檔省下的油錢,比以前多瞭很多,所以它們的魅力也就更大瞭。這些變化閤在一起,解釋瞭3檔變速箱的消失。
本章討論的例子將說明,不僅汽車設計的演變受製於成本效益原則,其他各種産品和服務都可套用它來進行解釋。頭三個例子闡明瞭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某項功能的確有用,可用得著它的時候很少,那這項功能添加到産品身上的可能性就不大。

~

序言


弗蘭剋不是一位學術型經濟學傢。他主張經濟學應該是一門根植於經驗和觀察的社會科學,而不是以數學為核心的硬科學。他的這本書把經濟學從數學中解脫齣來,並為其在人們——無論是消費者、投資商還是企業傢——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提供瞭無限的能量。
——《華盛頓郵報》
弗蘭剋的書告訴我們,多多觀察生活,就會發現有趣的東西。而基礎經濟學概念會給這些行為和事件以閤理的解釋。這是學習經濟學的一個好方法,適用於我們所有人。
——羅伯特·索洛(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內容與《牛奶可樂經濟學》無關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自然: 《時間之熵:復雜係統中的演化與不確定性》 作者: 艾爾莎·範德堡 裝幀設計: 樸素的硬殼精裝,封麵采用深邃的靛藍色調,中央燙印著一個由無數微小、無序綫條構成的漩渦圖形,象徵著信息的擴散與耗散。 ISBN: 978-1-947503-11-2 導言:當秩序不再是終點 在這部跨學科的力作中,艾爾莎·範德堡教授帶領我們深入探究一個核心悖論:在一個遵循物理學基本定律的宇宙中,宏觀層麵的復雜性與不可預測性是如何持續增長的?本書並非關於市場波動或日常選擇的經濟學教科書,而是對非平衡態熱力學、信息論以及復雜適應係統(CAS)理論的深刻整閤與哲學反思。 範德堡教授挑戰瞭傳統科學中對“平衡態”的過度迷戀,她主張,生命、社會、乃至宇宙本身,都處於一個持續的、不可逆的“演化邊緣”。我們所觀察到的有序結構——無論是細胞的內部構造,還是全球貿易網絡的拓撲結構——並非是熵減的勝利,而是能量和信息梯度不斷被耗散過程中産生的“結構性噪音”。 第一部分:熵的界碑——從信息論到熱力學 本書的開篇從信息理論的基石開始,但迅速轉嚮瞭它在物理世界中的具體體現。範德堡教授詳細闡述瞭香農熵(Shannon Entropy)與玻爾茲曼熵(Boltzmann Entropy)之間的深刻聯係,揭示瞭信息缺失如何直接轉化為熱力學上的無序度。 核心議題包括: 1. 朗之萬動力學與漲落的必然性: 通過對布朗運動的深入分析,作者展示瞭即使在最小尺度上,隨機漲落也是係統演化的主要驅動力,而非乾擾項。係統在特定時刻的“確定性”隻是一種統計上的幻覺。 2. 信息耗散與計算極限: 探討瞭“摩爾定律”背後的根本限製——計算過程中的能量耗散(Landauer’s Principle)。作者提齣瞭“信息冗餘的必要性”,認為維持高復雜度信息的穩定性,需要付齣持續的、不可避免的能量代價。 3. 時間之箭的微觀基礎: 區彆於宏觀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本書細緻考察瞭微觀層麵上的時間對稱性,並解釋瞭為什麼在大量粒子集閤中,宏觀時間之箭會以壓倒性的概率齣現。 第二部分:適應性係統的內在不確定性 在第二部分,範德堡教授將視角轉嚮瞭那些能夠“學習”和“適應”的係統,如生態網絡、免疫係統和人工生命模型。她認為,這些係統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找到最優解,而在於保持在“相變點”附近。 深入分析的領域: 自組織臨界性(SOC): 通過對雪崩模型(Sandpile Model)的重新審視,作者論證瞭許多復雜係統傾嚮於演化到一個臨界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微小的擾動可能引發巨大的、不可預測的連鎖反應。這挑戰瞭傳統的綫性響應理論。 適應性景觀與局部最優陷阱: 討論瞭進化動力學中的“路徑依賴性”。係統一旦進入某個局部最優的適應性區域,其結構將變得高度專業化,從而對突如其來的環境變化變得異常脆弱。這種脆弱性,正是係統為獲取短期優勢而付齣的長期熵增代價。 網絡拓撲的演化: 範德堡教授詳細分析瞭無標度網絡(Scale-Free Networks)的形成機製。她強調,富者愈富的“優先連接原則”雖然提升瞭網絡的魯棒性(抵抗隨機攻擊),卻極大地增加瞭係統對中心節點故障的敏感性,這是一種隱藏的、結構性的風險纍積。 第三部分:控製的幻覺與未來的不確定性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瞭哲學與應用的反思。作者嚴厲批判瞭過度簡化復雜係統並試圖進行完美預測的傾嚮。 關鍵論點提煉: 1. 巴氏悖論(The Bayesian Paradox): 探討瞭預測能力的邊界。對於一個包含高密度反饋迴路的係統,任何試圖預測其未來的行為的嘗試,本身就成為瞭該係統演化的一部分。因此,預測的精確性會因為被觀察而迅速下降。 2. 替代性路徑的不可恢復性: 曆史的偶然性在復雜係統中扮演瞭決定性角色。作者用精妙的數學模型說明,一旦係統通過瞭某個關鍵的“分岔點”,所有未被選擇的演化路徑便徹底消失,留下的結構痕跡是永久的、不可逆的“曆史印記”。 3. 復雜性與智慧的平衡: 範德堡教授提齣瞭一個發人深省的結論:真正的智慧可能並非在於消除不確定性,而在於發展齣能夠在高度不確定性環境中有效操作的“容錯性架構”。係統需要的不是完美控製,而是持續的、低成本的結構重組能力。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對物理學、信息論、復雜性科學、係統動力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也為決策者、規劃師以及任何試圖理解我們所處世界內在動態和非綫性本質的專業人士,提供瞭深刻而嚴謹的理論框架。閱讀本書需要具備紮實的數學基礎和對科學哲學持開放態度的思維。 這不是一本提供簡單答案的書籍,而是一本揭示問題深度的地圖。 範德堡教授邀請我們接受世界的固有限製——熵的不可逆性,並學會在這種永恒的、動態的無序中尋找演化的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說,這是一本非常巧妙的書,它用一種非常規的、甚至可以說是“非主流”的方式,來講解經濟學。它沒有擺齣一副“我是老師,你是學生”的架勢,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對經濟現象的探討中來。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為什麼奶茶店的競爭如此激烈,但最終的價格卻很難降到極低;又或者,為什麼我們會為瞭一點小小的“免費贈品”而付齣不必要的努力。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作者通過深入淺齣的分析,將其與經濟學中最核心的原理聯係起來,比如“價格歧視”、“沉沒成本”、“外部性”等等。讀這本書,就像在玩一場智力遊戲,你會不斷地被書中提齣的問題所吸引,並嘗試著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答,最終恍然大悟。這種參與感和成就感,是許多傳統教材難以給予的。

評分

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晦澀的理論,而是用最樸實、最直接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經濟學是如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我曾經以為經濟學離我非常遙遠,隻存在於新聞報道中的宏觀數字裏,但這本書卻讓我明白,經濟學其實就藏在每一次購物、每一次選擇、每一次與他人的互動之中。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商品“情有獨鍾”,為什麼我們會願意為瞭“物超所值”而排隊,甚至解釋瞭為什麼有時候“不作為”反而是最好的選擇。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將那些抽象的經濟學概念具象化,讓它們變得觸手可及。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擁有瞭一副“經濟學眼鏡”,能夠看清生活中許多之前被忽略的規律和邏輯,這對於我做齣更理性的決策,有著莫大的幫助。

評分

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經濟學枯燥乏味的刻闆印象。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穿越瞭經濟學的迷宮,用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揭示瞭隱藏在日常事物背後的經濟學奧秘。我從來沒有想過,一杯牛奶或一瓶可樂的價格,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復雜的供需關係、成本分析,甚至還涉及到瞭市場競爭和消費者心理。書中對於“機會成本”的解釋尤為精闢,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選擇的背後,都意味著放棄瞭其他可能性,而這種“看不見的成本”纔是我們做決策時最應該考量的因素。此外,作者還巧妙地將一些看似不相關的現象聯係起來,比如為什麼某些産品會“飢餓營銷”,這種策略的有效性又依賴於哪些經濟學原理。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探索和發現的樂趣,讓我對經濟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並迫不及待地想要瞭解更多。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對經濟學産生瞭全新認知的書。以前總覺得經濟學是高深莫測的專業術語堆砌,離我們的生活十萬八韆裏。但這本書卻用一個個生動有趣、貼近日常生活的例子,將經濟學的原理巧妙地展現在我眼前。比如,它探討瞭為什麼大排檔的菜價相對較低,背後的供需關係是如何運作的;又或者,為什麼有些人寜願花大價錢買一個名牌包,這種消費行為背後隱藏的“稀缺性”和“價值信號”又是如何被解讀的。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理論,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提問和分析,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經濟學的邏輯。讀完之後,你會發現,原來經濟學並不是那些“看不見的手”在操控一切,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數個細微選擇匯聚成的結果。這種“頓悟”的感覺非常棒,仿佛打開瞭一個新世界的大門,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的各種現象,不再是茫然地接受,而是能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通俗易懂,沒有枯燥的說教,讀起來就像在和一位博學的朋友聊天,輕鬆愉快地學習到瞭寶貴的知識。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經濟學原來可以這麼“接地氣”。它沒有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上來就給你灌輸一堆理論公式,而是從我們生活中最熟悉不過的事物齣發,比如飲料的價格、交通擁堵、甚至是一些社會現象,來闡述經濟學原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用一個關於“信息不對稱”的例子,解釋瞭為什麼二手車的價格往往比新車低很多,這其中涉及到的“逆嚮選擇”和“道德風險”,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被解釋得明明白白。而且,書中對於一些看似不經濟的行為,比如為什麼人們會為瞭排隊買限量版商品而付齣巨大的時間成本,也給齣瞭有說服力的經濟學解釋,讓我對“理性選擇”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經濟學並不是隻屬於經濟學傢們的學科,而是滲透在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生活哲學”。它教會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世界,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經濟邏輯,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