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楼盘设计年鉴2010(1):高层

国际楼盘设计年鉴2010(1):高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先慧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高层建筑
  • 国际建筑
  • 楼盘设计
  • 建筑年鉴
  • 2010年
  • 现代建筑
  • 城市规划
  • 建筑工程
  • 住宅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328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18599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3

具体描述

目录

导言
◆高层
贵阳中天世纪新城(三号地块三组团)
武汉宫湖郡住宅小区
深圳金地·梅陇镇
深圳蓝田·半岛城邦(一期)
宁波ART蓝海
秦皇岛黄金海岸·澳景蓝湾
海南万宁宝安·椰林湾
北京后现代城
大烟台威建-北海新城
佛山恒福新城
西安高科·城市风景(8#府邸)
阿姆斯特丹赫曾费尔德北巴克马公园
广州万科格林威府
南昌青云上郡(住宅区)
北京融泽府
贵阳中天世纪新城(三期四组团)
广州时代花园
成都芙华商茂大道(住宅小区)
武汉东湖春树里
北京富力城(住宅发展项目)
湛江城市假日花园
秘鲁利马商尔夫(私人住宅楼)
温州鹿城区职工住宅
沈阳坤博·王觅代城
沈阳太湖国际花园
常州御源·林城
天津梅江南水岸公馆
成都翡翠城·汇锦云天
三河美林湾
苏州中茵·皇冠国际(社区)
石家庄春江花月
长滗月塘(住宅区及“831”工程)
惠州大亚湾凯南广场
深圳山海阳光园
……

前言/序言


《建筑的时代回响:二十世纪中叶至当代全球建筑思潮精选》 书籍定位与核心主题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年份的竣工项目或单一类别的建筑(如高层建筑),而是力图勾勒出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全球建筑演变史。它以一种宏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梳理了自二战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到当代解构主义、参数化设计等多元流派崛起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核心理念及其对城市肌理的深刻影响。本书旨在探讨“建筑如何回应其所处的社会、技术和文化环境”,而非仅仅展示成果。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现代主义的黄金时代(约1945-1970)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在废墟之上重建的迫切需求如何催生了以功能主义和效率为核心的现代建筑运动。 1. 现代主义的理想与局限:我们将详细考察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大师在战后大规模住宅、公共建筑中的实践。重点分析“光辉城市”等规划理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与异化。例如,对英国新城运动(New Towns)和美国大规模公共住房项目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标准化预制构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如何削弱了地方文脉和居住者的身份认同。 2. 结构与材料的革新:着重讨论钢筋混凝土和新型幕墙技术在这一时期的应用突破。并非仅仅罗列技术参数,而是探讨这些技术如何支撑起更大的跨度、更清晰的体量,以及它们如何被赋予了“进步的象征”的文化意义。我们会审视早期高技派(High-Tech)的萌芽,例如蓬皮杜中心等项目早期探索的痕迹。 3. 地区主义的觉醒:在现代主义全球扩张的背景下,本章探讨了建筑师如何开始反思其普适性,尝试将地方气候、传统工艺与现代语汇进行融合。重点分析日本的丹下健三、巴西的尼迈耶等建筑师,如何在继承现代主义精神的同时,融入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表达。 第二部分:反思与批判:后现代的转向(约1970-1990) 随着现代主义的僵化和城市问题的加剧,建筑界爆发了一场深刻的反思运动。 1. 从“形式追随功能”到“形式即信息”:本章详尽分析了文丘里(Venturi)等人对现代主义纯粹性的挑战。我们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对符号学、历史引用的回归,以及它如何重新引入了装饰、双重编码和矛盾性。通过对拉斯维加斯街道的研究,阐释其如何从批判转向对日常、通俗文化的接纳。 2. 城市文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探讨在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建筑师如何处理新旧交融的问题。以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的“原型”理论为例,分析其如何试图通过对城市“记忆”的提取和重构,来建立新的集体身份认同。 3. 消费主义与建筑的剧场化:分析了随着全球商业资本的扩张,建筑开始承担更多娱乐和营销的功能。大型购物中心、主题公园的建筑设计成为探讨建筑与商业关系的重要案例。 第三部分:数字时代的探索与新边界(约1990至今) 进入新的世纪,计算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了建筑的生成过程,带来了设计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1. 解构主义的张力与碎片化:聚焦于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等建筑师如何利用参数化工具和复杂曲面技术,挑战了传统的正交几何规范。本节重点分析这些扭曲、折叠的形态背后,是对稳定、秩序的结构性质疑,以及它们如何重塑了公众对建筑的感知体验。 2. 可持续性与生态理性主义的回归: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建筑设计如何从单纯的审美追求转向对能源、材料和生命周期的深度考量。我们不仅关注绿色认证,更关注被动式设计策略、生物气候学和零能耗建筑的理论探索及其在不同气候带的适应性实践。 3. 城市主义的复兴与公共空间的再定义:探讨在后工业时代,建筑如何从孤立的“作品”回归到城市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析了对“街道生活”的重新关注,以及混合功能开发(Mixed-Use Development)如何试图解决现代城市功能分区带来的隔阂问题。 结语:不确定的未来与建筑的责任 本书的结尾将回顾过去几十年的思潮冲突与融合,展望在人工智能、极端气候和全球地缘政治变化下的建筑未来。它强调,建筑师的职责不再仅仅是建造,而是在复杂的技术、社会和伦理框架下,进行审慎的、具有前瞻性的“场所构建”。 本书特色 本书的分析侧重于思潮的演变逻辑、背后的哲学支撑以及对城市生活形态的具体影响,而非单纯的项目图鉴。通过对全球案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理解现代建筑发展脉络的理论框架,适合建筑专业人士、城市规划研究者以及对当代文化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深入研读。全书配有大量详尽的分析图、草图对比以及理论阐释插图,确保理论的深度与阅读的直观性完美结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的开篇似乎并没有急于展示那些炫目的摩天大楼效果图,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探讨“高层建筑可持续性”这个宏大命题在那个时期的具体落地实践。这让我觉得作者群的态度非常务实。毕竟2010年,全球对绿色建筑的关注度正在快速上升,单纯追求高度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外立面材料选择和自然采光优化的案例。比如,有些项目是如何巧妙地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来减少风荷载,同时又最大化地引入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的依赖。我记得其中一个南美洲的案例,它似乎将垂直绿化和雨水收集系统整合到了建筑的骨架中,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前卫的尝试。这种将生态学思考融入结构美学的手法,远比那些单纯堆砌玻璃幕墙的建筑来得更有价值。对我来说,一本好的年鉴,不该只是一个“炫技”的舞台,而应该是一个思想交锋的记录,清晰地展示出设计思潮是如何应对现实约束的。

评分

从排版和图纸质量来看,这本年鉴的水准绝对是顶级的。每一张建筑平面图、剖面图都标注得非常清晰,尺寸精确到毫米,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略显枯燥,但对于行家来说,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干货”。我不是设计师,但我对空间关系特别敏感。我喜欢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高层住宅和办公楼的布局差异。比如,亚洲高密度城市中对“垂直社区”的营造手法,与欧洲那些注重历史文脉融合的项目相比,在公共空间层级的设置上,体现出明显的哲学分野。我注意到,书中对某些复杂连接层(Sky Lobby)的设计分析非常细致,这部分往往是定义一栋高层建筑“灵魂”的关键所在。它不仅仅是交通枢纽,更应该是社交和休憩的场所。如果书里能深入剖析这些多层次的公共空间是如何激发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那就太棒了。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国际楼盘设计年鉴2010(1):高层》更像是一部浓缩了特定历史时期全球高层建筑设计思想和技术实践的“百科全书”。我个人使用它的时候,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灵感库和趋势研判的工具。它没有花哨的营销辞藻,完全是依靠硬核的案例和严谨的图纸说话。我感觉它对那些刚起步的设计师,或者希望了解国际建筑发展脉络的研究者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它迫使我们思考,在追求高度的同时,如何确保建筑的“人本价值”不被稀释。尽管时隔多年,但书中呈现的许多设计挑战和解决方案,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证明了优秀的设计是能够跨越时间的。

评分

这本《国际楼盘设计年鉴2010(1):高层》的书皮设计就挺引人注目的,采用了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简洁的金色字体,一看就觉得是本专业性很强的资料集。我当时在书店里翻的时候,就是被它那种严谨的气质吸引的。虽然我不是专门做建筑设计出身,但对城市规划和现代建筑的趋势一直很感兴趣。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不轻,感觉里面的内容肯定很扎实。我主要是想了解一下那个时间段,全球范围内的超高层建筑在美学表达和功能集成上有什么新的突破,特别是那些获得国际奖项的项目,它们的设计理念往往代表了行业的前沿风向。这本年鉴如果能系统地梳理出2010年前后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些共性特征和地域差异,对我理解当代都市天际线的演变将会非常有帮助。它应该不仅仅是图片展示,更重要的是背后那些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技术支撑。我期望看到针对结构创新、节能环保措施以及内部空间流线组织方面的深度分析,毕竟高层建筑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提高居住舒适度方面,面临的挑战是独一无二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点在于它对“地域性表达”的捕捉。很多国际项目虽然采用了相似的现代主义语言,但优秀的案例总能在细节处体现出对当地气候、文化甚至材料传统的尊重。我记得有一组关于中东地区高层建筑的介绍,那些建筑巧妙地运用了遮阳格栅(Mashrabiya)的现代演绎,既解决了强烈的日照问题,又避免了西方建筑的刻板印象。这种在国际化范式下,寻求文化根源的努力,是衡量一个建筑设计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希望年鉴能够提供更多的幕后访谈,哪怕只是几句设计师的自述,也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标准和本土化的需求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的。毕竟,2010年那会儿,全球化进程加速,如何保持建筑的“在地性”(Genius Loci)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