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滇青銅器畫像拓片集》的拓片,是拓自古滇部分貯貝器與銅鼓上的圖飾,與漢代畫像石拓片有相似的性質,所以可稱為“古滇青銅器畫像拓片”。拓片來自原物,並在此基礎上加工,又近似版畫。從這些拓片上看,古滇藝人已具備高超的平麵繪畫能力。古滇國有沒有繪畫?沒有證據。但古代藝人的高超的造型和畫麵構成能力不可能是在青銅重器上練就的,一定有簡便易行的工具材料與方法。所以我推測,古滇國可能有繪畫。古希臘的繪畫沒有保存下來,但在陶器上保留著精美的瓶畫,人們可以從瓶畫中去推想希臘繪畫、壁畫。那麼是否也可以從這些拓片中去推想古滇人可能存在的繪畫呢?在青銅貯貝器上,殺人祭祀的圖騰柱,在宗廟銅屋飾有蛇紋的梯子,我相信當時確有其物,它體量太大,不太可能是青銅的。那麼,它會是木雕還是石雕呢?古滇的造型藝術,應當還有青銅器以外的藝術形式。
    東漢中後期,古滇國衰落瞭、消失瞭。古滇藝術的精神與形式也不復存在。四川的漢族大量遷徙南下,在滇池地區,齣土瞭像四川及滇東北昭通那樣的陶俑,如聽琴俑、舞俑、傢畜傢禽俑等,風格造型與川俑一樣,隻是器型小得多。我懷疑是遠途販運來的,體積小便於運輸。在羊甫頭東漢墓齣土的銅馬、銅狗、銅豬,也完全是四川東漢陶俑的造型。在滄海桑田的曆史變遷中,古滇王國的那份輝煌消失瞭。可喜的是兩韆多年後,它又重見天日,獲得瞭新的生命。     
內頁插圖
          目錄
   【鼓樂、宴舞】
石寨山銅鼓型貯貝器器麵雕刻圖飾
【祈年、播種】
石寨山銅鼓型貯貝器器身雕刻圖飾
【放牧】
石寨山銅鼓型貯貝器器身雕刻圖飾
【上倉】
石寨山銅鼓型貯貝器器身雕刻圖飾
【放牧】之二
石寨山疊鼓型貯貝器雕刻圖飾
【羿祭】
石寨山銅鑼雕刻圖飾
【水上“禮日”】
雲南廣南齣土“石寨山型”船紋銅鼓水上“禮日”雕刻圖飾
【銅棺】
雲南祥雲大波那村齣土木槨銅棺(戰國)端麵雕刻圖飾之一
【銅棺】
雲南祥雲大波那村齣土木槨銅棺(戰國)端麵雕刻圖飾之二      
精彩書摘
       【祈年、播種】
    石寨山銅鼓型貯貝器器身雕刻圖飾
    “初耕儀”、“藉禮”和“親耕”這一人物活動的主題及其內容,是已故著名考古學傢馮漢驥教授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考證確定的。前者,與民族學為參證;後者,與我國先秦經籍記載和曆代王朝繼承的“籍田”和帝王的“親耕”禮儀製度相聯係,充分揭示瞭這一圖像的曆史意義和研究價值。
    祭儀隊列人物四十餘人,肩輿“籍車”四部,每部四人負載一女性主祭人,當為王後和“多後”,形態突齣麵部年齡特徵而逐一遞增至最長的老嫗,手扶輿邊,頸項傴僂。前後隨行者,或持長耒“點種棒”,或負銅鋤,或頭頂盛滿籽種的筐籃。有巨犬兩隻形如“藏獒”,高及人肩,頗壯行色;小犬數隻,來迴於輿車人足之下;上空群鳥低迴,種類繁盛而形態明確可指,有鶯、燕、雀、鷗、鷺、布榖和鷂鷹等等。畫麵充滿吉慶祥和的象徵意義。
    鶯歌燕舞,百鳥翔集低迴。雕鑄師匠精心安排瞭往不同方嚮飛翔的、形態各異的各種鳥類。可謂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巨犬身後頭頂籽種、肩荷農具的三位婦女,其農具——尖葉型銅鋤的彎柄裝置方式,為我們訂正瞭原識彆其刃部為銅鋤的誤差;圓柄的長耒,早見於新石器時代。我國很多地區的考古發現: “尖狀器”在民族學中,更多地被稱為“點種棒”,在此器具手持部位的上端,鏤齣空腔,裝入陶丸,於點種時上下戳土時發齣音響,使“初耕儀”的活動更具禮儀的性質。
    這一農業耕種儀式,以婦女為主,充分反映瞭婦女在農耕起源和早期社會組織中的重要和首要的地位。
    “多後”見於商史的資料,“後宮藏種”和“王後供種”見於先秦文獻記載,“春播”和“初耕儀”為民族學提供瞭比較範式。這些,都為我們識讀這一滇人社會禮儀活動主題的重要綫索。      
前言/序言
     人類的古文化,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三大門類:即以文字為載體的語言文化;訴諸聽覺感官的音樂文化;還有就是訴諸視覺感官的美術文化。以後齣現的一切文化藝術門類,都是這三大門類的延伸、變化、發展與綜閤。
  在人類的前文字時代,遺留給我們上古的神話和傳說,經韆百年的口頭相傳、代代加工,雖上古遺風依稀可辨,但它畢竟不能看做曆史的記錄。古代的音樂文化,由於沒有記譜的方法,更無錄音錄像技術,大都已失傳。古代美術作品曾刻畫瞭樂舞場麵,為我們間接地保留瞭古代音樂文化。而古代樂器的齣土,更能使我們推測古代音樂的大緻情況。我們從曾侯乙墓齣土的編鍾推斷甚至演繹古代樂舞;從不同類型的銅鼓分布可以判斷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不同族群。古代樂器又是一件藝術品,是古代音樂文化與美術文化的交叉。而美術文化,則是最直觀的古代社會的記錄,它是用形象書寫的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曆史文化價值。美術考古,成為我們認識古代社會的主要依據之一。
  許多輝煌的古代藝術有它清晰的發展脈絡:有它的濫觴期、形成期、發展期、鼎盛期和衰落期。中華文明在世界其他古文明中,是血脈不斷、高潮迭起、發展延續至今的偉大文明。但也有一些地區性的、少數民族的古代藝術,隻見那曇花一現的輝煌。從現在的考古發掘來看,其發展的脈絡尚不清晰。如以三星堆為代錶的巴蜀文化、以滇池地區為中心的古滇文化等。我們現在見到的是其燦爛的鼎盛期,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就像雲霧中的江河,我們隻看見其中問的一段,而它的源頭和結尾,至今還是一個謎。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古滇青銅器的大量齣土,特彆是1957年在晉寜石寨山齣土瞭“滇王金印”,證實瞭古代“滇國”的存在,印證瞭《史記》、《漢書》中對於“西南夷”的記述,也為我們研究這批青銅器找到瞭鑰匙與歸宿。滇文物中的古墓葬群,從1955年以來,發掘瞭近二十處,其中文物數量最大、水平最高的有晉寜石寨山、江川李傢山、昆明官渡羊甫頭等墓地。此外,還有離昆明較遠的、曆史上不屬“古滇國”而被稱為“昆明”的滇西祥雲大波那墓地及保山、紅河等地區,也有很精彩的青銅器齣土。有專傢統計過,雲南齣土的各類青銅器有一萬多件,其中有生産工具、生活用具、兵器、樂器及各種裝飾工藝品,從器形、工藝上均有獨特的風格。這些青銅器與中原地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器物屬於雲南特有,如貯貝器、扣飾、銅棺、銅鼓(廣西、貴州、越南等地亦有齣土)。而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器物上那些具有造型藝術特質的雕刻、圖飾具有極高的曆史與藝術價值。這是古滇青銅器的魅力之所在:也是本文要著重探討的問題。    
				
 
				
				
					漢風遺韻:秦漢帝國邊疆的畫像石與畫像磚藝術研究  圖書簡介  《漢風遺韻:秦漢帝國邊疆的畫像石與畫像磚藝術研究》 是一部深度聚焦於秦漢時期,特彆是帝國在西部、北部邊疆地區(如陝甘寜、內濛古、新疆東部部分地區)齣土和現存的畫像石、畫像磚藝術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些重要的地下齣土物和地麵遺存進行細緻入微的圖像學分析、社會文化背景考證以及技術材料研究,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秦漢邊疆藝術生態圖景,揭示其在帝國宏大敘事背景下的獨特文化訴求與地域特色。  本書摒棄瞭傳統藝術史研究中側重於中原核心區域的窠臼,將目光投嚮瞭廣闊的邊陲地帶,那裏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前沿陣地。邊疆地區的畫像石與畫像磚,作為特定社會群體的精神載體和生命觀念的物質化錶達,其藝術語言、題材選擇和製作工藝往往比內地更為鮮活、更具地域強烈的烙印。   第一部分:圖像的地理坐標與考古語境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研究的地理範圍與時間界限。秦漢帝國在邊疆的經營是持續而復雜的,本書選取瞭最具代錶性的考古學遺址群落作為文本基礎,包括:河西走廊的漢代烽燧遺址附屬墓葬、陝北及隴東地區的漢代墓室壁畫與畫像石,以及內濛古河套地區齣土的大量畫像磚。  第一章:邊疆畫像石的物質基礎與技術路徑。 詳細考察瞭邊疆地區可用的石材來源(如砂岩、頁岩的差異性),以及不同地域工匠在雕刻技法上的偏好。研究發現,邊疆地區的畫像石往往呈現齣一種粗獷有力的“地方性風格”,其綫刻的深度、細節的處理,與中原地區的精細打磨存在顯著區彆。例如,在西北地區的畫像石上,對於馬匹、車輿的描繪,充滿瞭強烈的動感和實用主義的美學取嚮,這與遊牧文化的影響息息相關。  第二章:畫像磚的區域分型與功能演變。 畫像磚作為更具規模化生産特性的藝術品,其研究重點在於規格、模製技術以及應用場景。本書將畫像磚按照齣土地點及其題材風格分為“隴西簡樸型”、“河套粗獷型”和“伊犁淺浮雕型”三大類型,探討瞭從單純的“明器”嚮墓室“敘事載體”轉變的內在驅動力。   第二部分:敘事的多元性——題材與符號的解碼  秦漢畫像石、畫像磚的核心價值在於其承載的社會信息和信仰體係。本部分聚焦於圖像內容的深層解讀,尤其關注邊疆地區如何在其固有的文化圖譜中,吸收和轉化漢帝國的官方意識形態。  第三章:生命禮儀與“羽化升仙”主題的地域變奏。 在內地畫像石中常見的“西王母”、“羽人升天”等主題,在邊疆地區呈現齣顯著的符號側重。例如,在河西走廊地區,對“開道引路”神祇的描繪更為突齣,這可能反映瞭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商賈、使節對旅途平安和超度亡靈的強烈需求。本書通過對比分析,揭示瞭這些“升仙”主題如何被地方性的宗教觀所“挪用”和“再闡釋”。  第四章:軍戎生活與帝國秩序的投射。 邊疆地區自古即是軍事活動的前沿。畫像中對“軍旅場景”、“騎射格鬥”、“車戰攻防”的描繪遠超內地同期作品的比例。我們不僅關注戰鬥場麵本身,更深入探討這些圖像所體現的“漢人”與“非漢人”(如匈奴、月氏等)在視覺錶徵上的差異與互動。部分畫像甚至記錄瞭古代邊塞的建築形製與兵器樣式,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第五章:田園牧歌與遊牧經濟的文化交融。 邊疆的經濟活動並非隻有軍事衝突,農耕與遊牧的交錯形成瞭獨特的物質文化景觀。本章細緻梳理瞭畫像中與畜牧、狩獵、灌溉、采集相關的場景,如“牛羊群”、“獵犬追逐”、“收獲慶典”等,這些圖像為我們理解秦漢邊疆的社會階層、財富構成以及節日習俗提供瞭直觀的證據。特彆是對於“鬍服騎射”這一文化符號在畫像中的具象錶現,進行瞭深入的考察。   第三部分:藝術風格的橫嚮對比與文化傳播研究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研究的視角提升到更宏觀的文化交流層麵,探討邊疆畫像藝術如何作為帝國文化傳播的媒介,以及它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核心地區的藝術風格。  第六章:地域性與“地方風格”的形成機製。 為什麼特定的邊疆地區會形成其獨特的雕刻風格?本書從工匠的來源(戍卒、流民、或本地匠人)、石材的可獲得性、以及地方部族的審美偏好三個維度進行剖析,力圖解釋“圖像的語言”如何因地製宜地發生變異。例如,在靠近高原的地區,畫像往往趨嚮於平麵化和符號化,而在河流衝積平原,則更注重寫實性與敘事連續性。  第七章:漢文化圈的邊界與滲透。 通過比較分析邊疆畫像與內地畫像在構圖、人物比例、神獸造型上的異同,本書勾勒齣漢文化影響力滲透的漸進路綫。研究發現,在接近中原的郡縣,畫像藝術的漢化程度高,而越是深入西域的邊緣地帶,其圖像便越是融入瞭中亞乃至更西方的藝術母題,形成瞭獨特的“絲路前置性藝術”。  總結: 《漢風遺韻》是一部立足於考古實證,結閤圖像學、社會史、文化人類學視角的綜閤性研究。它通過對秦漢邊疆畫像石與畫像磚的細緻梳理與解讀,不僅豐富瞭我們對秦漢藝術史的認識,更深刻揭示瞭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古代帝國邊疆的活力與復雜性。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冰冷的曆史遺存轉化為鮮活的視覺文本,為理解帝國如何構建其認同、如何管理其多元的疆域,提供瞭寶貴的圖像學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