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德岷 等 著
图书标签:
  • 宋诗
  • 三百首
  • 诗词鉴赏
  • 古典诗歌
  • 文学
  • 文化
  • 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
  • 中华文化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ISBN:9787807087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30176
包装:平装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页数:6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代诗坛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风格迥异,千姿百态,精品如林,盛美并臻。有颇近唐音的,也有别具面目的,堪称大家的乃苏轼、黄庭坚和陆游。宋诗之有苏黄,犹唐诗之有李杜。注释准确,疏通词义,言简意赅,专家考证。鉴赏精辟,鉴文深入浅出,优美精当,陶冶情操。精华毕呈,博采众长,富含哲理。名家杰作,雅俗共赏。

目录

篇目表
正文
附录
诗体韵律词语简释
名句索引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篇目表
塞上 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①。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xiāo)
【鉴赏】这是一首描写力之美的名作。
诗人犹如技艺高超的画家,以其简略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渗透着力之美的画卷:塞外的大漠,广阔无垠,云静风停,一切都像凝固了。突然,一支响箭呼啸着直刺云霄,窥视宋朝边境的胡骑勒马举首,仰望长空……
诗人赋予塞上辽阔、苍茫的背景以两个动体——箭和胡骑。其中,迅捷得不见其形只闻其声的箭是使整个画面移动的牵引力。箭冲向无垠的天空,牵引着身后数百胡骑的视线。箭在疾飞,视线在延长,整个画面顿时被激活了。除了这画龙点睛的移动感之外,诗人又以简洁的手法给这活动的画面配上富于塞外情调的音乐。整幅画卷在响箭的呼啸声中展开,箭刺破了宁静的氛围,又引起了大群战马突然被勒住而发出的嘶鸣声。这不是箭的独奏,而是由箭的呼啸、胡骑的嘶鸣组成的一支感情激越、节奏急促的交响曲。激昂的曲子伴着移动的画面,造成一种紧张、强大的气势,赋予全诗以力之美,刺激着读者的感官,引人人胜。后两句是全诗高潮,胡骑“尽提金勒向云看”这个群像式的造型把响箭疾飞的效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也就在这里戛然而止。至于箭的余响,骑士们注视响箭时的心理反应,诗人则让读者自己去倾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而读者也正是通过这种想象,感受到诗的无穷魅力。
全诗前两句写天上,后两句写地上;前两句写响箭,后两句写胡儿。视听并用,动静相间,形象鲜明,境界开阔旷远。综观全诗,可以感受到诗人某种自豪的心理和高亢的精神,这正是宋初国势的相对强盛在当时人们精神上的反映。
《宋词笺注与赏析》 一部系统梳理宋代格律诗词的精深之作 卷一:词体溯源与格律精讲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的简单替代或重复,而是深入宋代文学的另一核心领域——宋词。本卷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宋词知识框架,从词体的起源、发展脉络,到复杂的格律规范,进行细致入微的阐释。 1. 词的诞生与演变: 词,这种音乐文学的载体,在唐末五代之际逐渐脱离民间小调的窠臼,成长为与近体诗并驾齐驱的文学体裁。本卷追溯了词的早期形态,重点剖析了“燕乐”与“曲子词”的相互渗透,以及词牌名称的起源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不同于诗歌的相对自由,词牌的格式本身就蕴含着历史信息。我们将详细梳理从“小令”、“中调”到“长调”的形态变化,揭示词体如何适应宋人细腻、婉约的情感表达需求,最终形成“别是一家”的独特美学体系。 2. 词律的精微结构: 词律,是理解宋词的关键门径,其严谨程度远超五言七言近体诗。本章将打破传统“只看词谱”的僵化学习方式,转而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解析词律中的核心要素: 句式与字数: 词牌的字数限制并非僵硬的数字,而是对音乐节奏的模拟。我们将剖析平仄的交替如何营造出抑扬顿挫的韵律感。 句内与句末的平仄: 详细讲解“拗救”、“一三五不论”等变通规则,解释这些规则在实际创作中如何服务于情感的需要,而非仅仅是技术的束缚。 换韵的艺术: 探讨词中换韵的时机与功能,分析换韵如何增强词作的层次感和情感的递进性,尤其是在长调中对气势的把握。 词眼与句法: 辨析词中特殊句法(如叠字、流水句)的运用,并辅以大量范例,说明词眼(或称“关目”)在全词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3. 词调的分类与流派: 宋词并非铁板一块,从豪放到婉约,从格律严谨到境界开阔,流派纷呈。本卷对主要的词调进行分类介绍,例如: 婉约派的代表调式: 如《蝶恋花》、《雨霖铃》,解析其结构如何支撑细腻的情感描摹。 豪放派的突破: 以《沁园春》、《水调歌头》为例,分析它们在继承传统格律的同时,如何扩展了词的题材与气度,使其能够承载宏大的叙事与哲思。 卷二:风格流派与词人精选赏析 内容提要: 本卷将聚焦于北宋中后期至南宋的词坛巨匠,通过对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细致的笺注与赏析,深入探究不同风格的成因、技巧与文化背景。我们侧重于词作背后的“人”与“时”,而非简单的辞藻罗列。 1. 柳永与都市的繁华: 柳永被誉为“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本章选取其大量慢词,分析他如何利用长调的篇幅,细腻描摹市井生活、羁旅行役、以及男女情思。 笺注重点: 详细注释词中所涉典故、地理名词(如“六宫粉黛”、“朱楼”),以及当时特有的俗语和物事,帮助读者还原词作产生的具体场景。 赏析侧重: 探讨柳永对词的“铺叙”手法的贡献,分析其语言的通俗性和情感的直抒性,如何在格律的约束中注入市井的生命力。 2. 苏轼与“以诗为词”的革新: 苏轼是宋词史上绕不开的里程碑。本卷将其单独成章,阐述其如何冲破传统婉约词的藩篱,引入诗歌的哲理思辨、阔大的视野和磅礴的气势。 经典解读: 精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赤壁怀古》中,我们不只看其气势,更要分析其“咏史”与“抒怀”的结合点;在《明月几时有》中,则深入探讨其道家思想与人生哲学的表达。 技法分析: 聚焦苏轼如何利用句法变化和意象的跳跃,实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以及他如何巧妙地将不入词的题材(如政治抱负、自然哲理)融入词中。 3. 晚宋的沉郁与意境的深化: 南宋词坛,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词风转向深沉、内敛和对故国的哀思。本章选取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进行深度剖析。 李清照的个体悲剧: 细致辨析其“易安体”中情景交融的典范,尤其关注其前期与后期的语言差异,分析“国破”与“家亡”如何体现在她对寻常事物的描写之中(如对花、酒、雨的描写)。 辛弃疾的抗金情怀: 辛弃疾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本书将重点解析其词中“用典”的复杂性,即他如何将晦涩的史实、纵横的兵法巧妙地融入词中,实现“议论入词”的雄奇效果。我们还将分辨其词中“真豪放”与“强作豪放”的区别,力求揭示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卷三:词的审美范畴与批评史略 内容提要: 本书的第三部分超越了具体的作品分析,转而探讨宋词在美学层面上的价值体系,以及历代文人对宋词的评价演变,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学术视野。 1. 宋词的审美核心:“韵致”与“境界”: 宋词之所以独立于唐诗,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追求。本卷定义并阐释了宋词的两个核心概念: 韵致(Tone and Flavor): 探讨词中特有的“含蓄”、“缠绵”、“清空”等气质,分析音乐性如何转化为文学的感染力,以及“意境”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得以营造和保持。 境界(Artistic Realm): 区分诗歌的“气象”与词的“境界”。境界的开阔与否,往往决定了一位词人的历史地位。我们将分析苏轼、辛弃疾如何将境界拓展至哲理与家国层面。 2. 词体批评史的流变: 词在宋代初期曾被视为“小道”,地位低于诗。本章梳理了历代重要词论家的观点,帮助读者理解宋词地位的提升历程: 初期的不屑: 引用唐末五代对“曲子词”的轻视态度。 宋人的自辩: 分析姜夔、周邦彦等词人对词体规范的维护和对“音律”的重视,体现了他们对词作为独立艺术的自觉。 后世的定论: 总结明清以来,特别是近现代学者对宋词“婉约”与“豪放”的划分及再评价,探讨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限性与价值。 3. 词与音乐关系的再探讨: 虽然现代读者多以文本形式阅读宋词,但其“合乐性”是理解其结构的基础。本卷最后部分将探讨:在词牌已失传或变异的今天,我们应如何通过对“句读”和“平仄”的分析,最大限度地复原其应有的音乐美感。 结语: 《宋词笺注与赏析》旨在成为一部严谨而不失雅趣的宋词入门与进阶指南。它避开了对近体诗的重复阐释,专注于宋代文学的另一座高峰,通过对格律的细致解构、对流派的精妙划分以及对审美范畴的深入探讨,带领读者领略宋词那独有的、如水般灵动而又蕴含深刻哲思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乎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更偏向于研究性的工具书,但实际上,它对于日常的阅读和品味也极为友好。它不是那种只适合在书桌前端正摆放的“镇宅宝典”,而是可以随时携带、随手翻阅的“精神伴侣”。我试过在通勤的地铁上,随手翻开一页,读到一首关于自然景物的诗,再抬头看看窗外灰蒙蒙的城市景色,那种穿越时空的对比感和情感的共鸣,是其他媒介难以给予的。它将晦涩的古典诗词“翻译”成了现代人可以理解和感受的语言,这种跨越时空的沟通能力,是衡量一本优秀古典文学鉴赏读物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无疑是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让宋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情感表达。

评分

关于注释和鉴赏的部分,我必须给予高度评价。很多诗词鉴赏书的通病是“知者不言,不识者强说”,要么注释过于简略,让初学者一头雾水,要么赏析过于玄奥,故作高深。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平视”和“亲和”。注释部分,对于那些生僻的典故、易混淆的字词,讲解得清晰透彻,绝不含糊其辞,而且会适当地给出出处,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更难能可贵的是赏析,它没有用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空洞的赞美,而是深入到诗人的创作心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剖析诗句的妙处。比如,它对某首诗中一个动词的运用,能够用一整段话来阐释这个动词是如何激活了整首诗的生命力,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诗眼”所在,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文学鉴赏能力。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选篇眼光独到且极其考验功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最著名”的宋诗,而是精心挑选了那些既有大家风范,又能在不同侧面展现宋代社会风貌和诗人内心世界的作品。比如,它对一些看似平易近人,实则蕴含深厚哲理的小令的收录,就非常精妙。我过去总觉得宋词比宋诗更具韵味,但读了这本的鉴赏后,才发现许多被忽略的宋诗,其语言的锤炼和意境的营造,丝毫不逊色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尤其是那些描绘市井生活、边塞风光或是咏物抒怀的作品,它们的入选,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宋诗”这个宏大概念的理解。这本选集不仅仅是“三百首”的数量,更在于“三百首”背后的精心筛选和体系构建,看得出编撰者在浩如烟海的宋代诗歌中,做了一次非常负责任的“文化考古”。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淡淡的宣纸质感,配上古朴的宋体字,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诗意盎然的时代。内页的纸张也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纸,读起来手感极佳,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首诗的原文、注释、赏析之间留白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使得整体视觉效果非常典雅、大气。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装帧上的细节处理,比如烫金的边框和内页的防潮处理,都显示出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意。对于我这种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文人的精神对话。它放在书架上,那种沉静的书卷气,也能瞬间提升整个房间的格调。

评分

从编纂的系统性来看,这本《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似乎是按照一种内在的逻辑脉络来组织这三百首诗歌的,我发现它在主题、风格,甚至可能是诗人代际上都有微妙的划分和过渡,虽然没有明确的章节说明,但连续阅读时,能明显感觉到一种“流变”之美。例如,从北宋早期的雄浑气象,到中期的理学思辨,再到南宋偏安一隅的苍凉悲壮,这本书巧妙地将这种时代精神的更迭融入到了诗歌的排列之中。这种非线性的、却又暗含历史逻辑的编排,使得读者在欣赏个体诗作之美的同时,还能构建起对整个宋代文学史的一个宏观认知框架,这对于想全面了解宋诗精髓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结构性指引。

评分

袖珍辞典,外出携带方便。

评分

袖珍辞典,外出携带方便。

评分

袖珍辞典,外出携带方便。

评分

袖珍辞典,外出携带方便。

评分

袖珍辞典,外出携带方便。

评分

袖珍辞典,外出携带方便。

评分

袖珍辞典,外出携带方便。

评分

袖珍辞典,外出携带方便。

评分

袖珍辞典,外出携带方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