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濟堂文集(套裝上下冊)

兼濟堂文集(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裔介 著
圖書標籤:
  • 中華傳統文化
  • 養生
  • 醫學
  • 經史子集
  • 古籍
  • 兼濟堂
  • 清代文獻
  • 養生文化
  • 中醫
  • 傢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55436
版次:1
商品編碼:1074346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曆史文集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7-08-01
頁數:624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兼濟堂文集(上下)》著者魏裔介(二八二八——二八八六年,字石生,虢貞庵,一虢昆林,直隸今河北)柏鄉人。清順治三年(一、六四六年)進士,曆工兵二科給事中,遙太常寺少卿,擢左副都禦史、左都禦史、吏部尚言、保和殿大學士。

內頁插圖

目錄

捲一
捲二
捲三
捲四
捲五
捲六
捲七
捲八
捲九
捲十
捲十一
捲十二
捲十三
捲十四
捲十五
捲十六
捲十七
捲十八
捲十九
捲二

前言/序言


翰墨留香,史冊猶新:一部跨越時空的文化鏡像 書名: 翰墨留香,史冊猶新 主編/作者群: 匯集當代多位史學、文學、藝術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及資深文人 裝幀: 精裝典藏本,共三捲,配有高精度曆史地圖與珍稀文物圖版 字數: 約 1500 字 --- 導言:重拾“失落的典章”,映照時代變遷的萬花筒 在信息洪流裹挾的今日,我們愈發需要一些能夠沉靜心神、提供深度思考的文本。《翰墨留香,史冊猶新》並非單純的文集或史料匯編,它是一項宏大的文化工程,旨在通過對特定曆史時期、特定文化現象的細緻剖析與多元解讀,構建起一座連接古今、溝通中西的知識橋梁。本書的創作初衷,是力求在浩瀚的文獻海洋中,擷取那些雖不至“傢喻戶曉”,卻對後世思想脈絡産生深遠影響的“關鍵節點”,以全新的學術視角和細膩的文學筆觸,重現曆史的真實肌理與思想的活潑生命力。 本書避開瞭對傳統經典名著的重復性闡釋,轉而聚焦於那些被曆史的偶然性所掩蓋,或因其體裁特殊性而被忽視的珍貴文獻與思潮。它是一部關於“細節的力量”的論著,相信真正的文化深度,往往蘊藏在那些不易察覺的角落之中。 --- 第一捲:隱逸與世:士人階層的內在轉嚮與外在實踐(約 500 字) 第一捲“隱逸與世”,深入探討瞭自魏晉南北朝至明清之際,中國傳統士大夫群體在“齣仕”與“歸隱”之間的精神拉鋸戰。它摒棄瞭傳統史學中對政治得失的簡單羅列,而是將焦點投嚮士人階層對自我身份的構建與哲學依托的探求。 重點章節解析: 1. 《竹林清談的語境學重建》: 本章以社會經濟結構為基礎,重新審視“竹林七賢”等群體交往的深層動因。研究指齣,清談並非單純的玄學風尚,而是在特定動蕩期,士人維護個體精神獨立性的一種集體策略。通過考辨現存的零散記錄,勾勒齣他們對話的真實情境與邏輯進階。 2. 《宋代“山水田園詩”中的經濟地理學指徵》: 挑戰瞭傳統觀念中將田園詩簡單歸類為“閑情逸緻”的看法。作者結閤當時賦稅製度、土地兼並的趨勢,論證瞭這些詩作中對“自然”的贊美,實際上是對一種“理想化自耕農”身份的經濟學投射與精神迴溯。詩歌中的一草一木,都帶有強烈的社會經濟信號。 3. 《晚明“公安派”與“竟陵派”的文本政治學》: 聚焦於晚明文學思潮的交鋒,探究袁宏道、鍾惺、譚元春等人的“性靈說”與“幽情論”在當時的意識形態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認為,他們對“真性情”的強調,是針對僵化八股文風的一種藝術反叛,同時也暗閤瞭市民階層新興的審美趣味。 --- 第二捲:匠心獨運:手工藝中的科學與美學(約 500 字) 第二捲“匠心獨運”,將目光從宏大的思想史轉嚮瞭具體的物質文化層麵。本捲強調“技術即知識,工藝即史學”,通過對非主流文化遺産的研究,展現古代中國社會在工程學、材料學、美學等方麵的精深造詣。 重點章節解析: 1. 《宋代官窯的釉色化學分析與窯址微觀考古報告》: 首次公布瞭對幾處宋代重要窯址齣土的殘片進行的 X 射綫熒光光譜分析(XRF)數據。詳細比對瞭不同窯口在鐵、銅、鈣等元素配比上的細微差彆,揭示瞭工匠在經驗積纍基礎上對無機化學的樸素掌握。 2. 《明清戲麯舞颱的聲學設計與空間利用》: 摒棄對劇本文學性的單一分析,轉而關注戲颱的建築結構。通過對現存古戲颱的聲場模擬,探討瞭懸掛的藻井、牆壁的坡度,如何巧妙地將演員的聲音聚焦於特定區域,體現瞭古代建築物理學在娛樂空間中的應用。 3. 《清代園林疊石的“擬太湖”工程學》: 考察瞭乾隆時期皇傢園林中“假山”的構建技術。研究發現,工匠並非隨意堆砌,而是遵循瞭一套復雜的力學原理和透視法則,用以模擬特定山體的結構穩定性與視覺效果,其中的技術難度不亞於現代土木工程。 --- 第三捲:邊陲迴響: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區域史重構(約 500 字) 第三捲“邊陲迴響”,緻力於打破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傳統史觀,轉而關注中國疆域內部不同文明的互動與張力。本捲側重於通過地方誌、碑刻、民族誌等“非正史”材料,重構那些常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群體經驗。 重點章節解析: 1. 《唐宋之際川西北吐榖渾部族“茶馬互市”的金融史意義》: 基於對敦煌齣土文書的重新釋讀,揭示瞭在官方貨幣體係之外,特定地域的以茶易馬活動如何形成一套有效的信用與物資交換體係,探討其對區域經濟穩定性的貢獻。 2. 《清初閩南移民在颱灣的“風水”與“祖廳”空間重構》: 研究閩南移民在初墾階段,如何通過在新的土地上復刻傢鄉的祭祀空間(祖廳)和利用堪輿學(風水)來建立社會秩序感和心理安全感,這是一種文化的“空間錨定”行為。 3. 《西域古道上的“通用語”研究:以犍陀羅語和梵文碑刻的詞匯藉用為例》: 采用語源學方法,分析絲綢之路上不同宗教和商業群體在交流過程中,對詞匯的相互吸收與轉化,展現瞭跨文化交流中語言的適應性與創造力。 --- 結語:麵嚮未來的文獻重訪 《翰墨留香,史冊猶新》以其嚴謹的考據、開闊的視野和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為當代讀者提供瞭一套觀察中國文化史的新棱鏡。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發現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深刻問題,去感受曆史深處知識分子與工匠們那份對真理與美的執著追求。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經典”,是那些持續能夠激發我們去探究、去質疑、去創造的“活的文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紙張質感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甫一上手,便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跨越時空的厚重感。封麵采用的布麵材質,那種微微粗糲卻又觸感溫潤的質地,讓人聯想到古典書籍的摹印本,而非市麵上常見的流光溢彩的印刷品。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頗為考究,色澤偏嚮米白,非那種刺眼的純白,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明顯減輕,這對於需要細品文字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尤其欣賞的是,排版上的細緻處理,字體的大小、行距的疏密,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充分考慮瞭閱讀的舒適度和古籍的韻味。我特意翻閱瞭其中一冊的扉頁和版權頁,發現裝幀工藝上繼承瞭某種傳統手工裝訂的痕跡,雖然是現代印刷品,但處處透露齣對匠心精神的緻敬。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即便是靜置於書架之上,其本身的存在感也足以提升整個閱讀空間的格調。這種對實體載體的重視,在如今這個數字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評分

我花瞭數日時間,纔得以從中領略到作者那橫跨數個領域的廣博學識與深邃思辨。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知識結構的龐大與脈絡的清晰並存,絕非一般意義上的文集所能比擬。從篇章的布局來看,它似乎遵循著某種內在的邏輯綫索,從早期的心得體會,逐步深入到對社會現象的深刻剖析,再到後期對哲學命題的探討,展現瞭一個學者或思想傢生命曆程中的認知演變軌跡。我特彆留意瞭其中涉及曆史考據的部分,那些引經據典的嚴謹程度令人咋舌,作者在辨析異說、鈎沉史料時所花費的心血,絕非輕鬆泛泛之談可以取代。更難得的是,即便麵對復雜晦澀的理論,作者也總能以一種極為凝練卻不失生動的筆觸進行闡述,仿佛是一位博學的老者,耐心地為你撥開迷霧。這種知識的密度與錶達的清晰度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使得即便是初涉相關領域的讀者,也能從中汲取到真知灼見,而非被晦澀的術語所睏擾。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雖顯傳統,但內容本身的跨度與前瞻性卻讓人感到無比驚喜。我原本以為,受限於成書年代,其觀點可能會略顯陳舊或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然而事實卻齣乎意料。作者在探討倫理、道德乃至人與自然關係時所展現齣的開闊視野,許多觀點即便放在今日,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這說明真正的洞察力可以超越時間,觸及人類共同的睏境與追求。在風格上,它展現齣極強的適應性,既有嚴謹的學術論證,又不乏散文式的抒情與感悟,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張弛有度,避免瞭純粹學術著作的枯燥感。它像是一條河流,時而平靜深邃,時而激流勇進,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說,它成功地將“文”的雅緻與“集”的包容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是值得反復品味、常置案頭的佳作。

評分

閱讀此文的過程,與其說是知識的輸入,不如說是一場精神上的深度對話。作者的文字中流淌著一股沉靜而有力的力量,它不媚俗、不迎閤,直指核心,直麵人性的幽微之處。我發現,很多當下社會討論的熱點議題,在這些早年的論述中,已經有相似的影子或根本性的探討。這種“古今相照”的體驗,讓人不禁感嘆人類文明進步的緩慢與重復性,也更加理解瞭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它們觸及的是永恒的主題。閱讀時,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捲,沉思良久,迴味其中某一句富有哲理的斷語,或者某個巧妙的比喻。這不是那種可以囫圇吞棗、快速翻閱的小說或散文,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專注心神,去體會那種字裏行間蘊含的沉重思考與深厚情感。每一次的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仿佛書中的內容在讀者閱曆的增長下,也隨之煥發齣新的光彩。

評分

對於那些熱衷於探究特定曆史時期或文化思潮的愛好者而言,這套文集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的原始材料庫。我發現其中有不少篇章是針對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的評論、書信往來或是對當時主流學術觀點的迴應,這些內容極大地填補瞭以往閱讀二手資料時可能留下的空白。尤其是那些關於學術爭鳴的片段,筆鋒犀利,邏輯縝密,充分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之間思想碰撞的火花。它不僅僅記錄瞭個人的見解,更像是一部活態的曆史側寫,讓我們得以一窺特定曆史語境下,思想是如何誕生、發展和傳播的。我甚至可以據此推演齣一些當時知識界的社交網絡和影響力分布,其史料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文學欣賞範疇,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清單。對於後來的研究者而言,這套文集的細節和上下文的豐富程度,絕對是無可替代的第一手資料。

評分

魏裔介(1616年8月19日-1686年4月27日),字石生,號貞庵,又號昆林,直隸柏鄉(今河北省柏鄉縣)人,順治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曆任工科給事中、吏科給事中、兵科都給事中、太常寺少卿、左副都禦史、左都禦史、太子太保、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職。生於1616年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逝於1686年四月五日(4月27日)。謚文毅。著述甚豐,有《兼濟堂集》傳世。

評分

魏裔介(1616年8月19日-1686年4月27日),字石生,號貞庵,又號昆林,直隸柏鄉(今河北省柏鄉縣)人,順治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曆任工科給事中、吏科給事中、兵科都給事中、太常寺少卿、左副都禦史、左都禦史、太子太保、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職。生於1616年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逝於1686年四月五日(4月27日)。謚文毅。著述甚豐,有《兼濟堂集》傳世。

評分

在書店看上瞭這本書一直想買可惜太貴又不打摺,迴傢決定上京東看看,果然有摺扣。毫不猶豫的買下瞭,京東速度果然非常快的,從配貨到送貨也很具體,快遞非常好,很快收到書瞭。書的封套非常精緻推薦大傢購買。 打開書本,書裝幀精美,紙張很乾淨,文字排版看起來非常舒服非常的驚喜,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每每捧起這本書的時候 似乎能夠感覺到作者毫無保留的把作品呈現在我麵前。    

評分

兼濟堂文集(套裝上下冊) 不錯

評分

轉吏科,以母憂歸。服闋,九年,起故官。應詔疏言:“上下之情未通,滿、漢之氣中閼。大臣闒茸以保富貴,小臣鉗結以習功名。紀綱日弛,法度日壞。請時禦正殿,召對群臣,虛心諮訪。令部院科道等官麵奏政事,仍令史官記注,以求救時之實。”時世祖親政,裔介疏言:“督撫重臣宜慎選擇,不宜專用遼左舊人。”又言:“攝政王時,隱匿逃人,立法太嚴,天下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後以言官陳說,始寬其禁,責成州縣,法至善也。若捨此之外彆有峻法,竊恐下拂人心,上乾天和,非尋常政治小小得失而已。”上韙之。

評分

光武之河內也。今天下初定,屢奉詔蠲賦,而畿輔未沾實惠,宜切責奉行之吏,彰信於民。”俱報聞。

評分

尋遷太常寺少卿,擢左副都禦史。十三年,疏劾大學士陳之遴營私植黨,之遴坐解官,發遼陽閑住。十四年,遷左都禦史,上諭之曰:“朕擢用汝,非繇人薦達。”裔介益感奮,盡所欲言。四月,因欽天監推算次月日月交食,疏請廣言路,緩工作,寬州縣考成,速頒恩赦,釋滯獄,酌復五品以下官俸,減徵調之兵,節供應之費。上嘉之,下部詳議以行。嘗侍經筵,講漢文帝春和之詔,因舉仁政所宜先者數事。正陽門外菜園為前朝嘉蔬圃地,久為民居,部議入官。裔介過其地,民走訴,即入告,仍以予民。十六年,加太子太保。十七年,京察自陳。以禦史巡方屢坐貪敗,責裔介未糾劾,削太子太保,供職如故。

評分

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即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

評分

很不錯的一套集子,印刷內容都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