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本《運動員多年訓練研究文集》由“運動員多年訓練的基本理論” “運動員多年訓練的項群特徵”以及“不同專項運動員多年訓練的組織實施”三個闆塊組成,共收集瞭4篇博士論文、6篇碩士論文以及我自己的4篇研究報告。這些論文分彆從一般訓練理論、項群訓練理論和專項訓練理論三個層麵上,論述與解析瞭多年訓練的特徵、分類、計劃、組織等問題,涉及到田徑、羽毛球、乒乓球、舉重、 自行車以及籃排足球等運動項目,對於我國多個優勢項目的高水平運動員多年訓練的成功經驗進行瞭理論的概括和科學的總結,提齣瞭一些富有創意的認識和觀點,對於我們更好地規劃和組織運動員的多年訓練過程,培養更多高水平的競技選手有著積極的參考價值。當然,應該看到,文集中所論及的還隻是多年訓練理論中的一部分問題。研究的深度也還有待提高,還有許多重要的論題有待人們理性的認知、科學的研究以及訓練實踐的探索和驗證。
在入選文集的研究生學位論文中,有幾篇是我分彆與廣州體育學院的饒紀樂教授、時任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的謝亞龍副教授、原國傢自行車隊教練張立華,以及北京體育大學萬德光教授共同指導的。我們的成功閤作留下瞭難忘的記憶。藉此機會,僅嚮他們緻以親切的問候!
作者簡介
田麥久,1940年7月齣生於山東省青島市。曾任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常委,北京市人大第十二屆常委會副主任,九三學社北京市第十屆委員會主委,國傢督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體育學科評議組組長,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現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顧問,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運動訓練學會主任委員,國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傢谘詢委員會委員,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1年,田麥久畢業於北京體育學院本科,1964年畢業於該院研究生部。1982年4月,獲德國科隆體育學院體育科學博士學位,是新中國第一位體育學博士。 田麥久已培養和正在培養教育學、體育學博士59名、碩士36名,高訪學者8名,博士後2名,並受聘於蘇州大學等多所大學任客座教授。多年來,他積極從事競技運動訓練的實踐與研究。1956年獲多項全國少年田徑冠軍,保持男子少年800米跑全國紀錄達]5年之久。1984年任總教練,率中國代錶團首次參加殘疾人奧運會,他訓練的平雅麗、趙繼紅獲我國最早的兩枚殘疾人奧運會金牌。 田麥久是我國現代運動訓練理論及競技參賽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主持構建瞭我國運動訓練科學化體係,提齣並創立“項群訓練理論”、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雙子模型”及耐力性項目訓練的“翼項係數理論”。在體育發展戰略領域,他關於我國不同階段競技體育的發展目標、重點項目的選擇與確定和科技興體戰略實施的研究成果為國傢體育決策提供瞭科學依據。著有(含主編)《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論運動訓練過程》《論周期性耐力項目的多種競速能力》《體育科學研究的程序與方法》《運動員競技能力模型與選材標準》《項群訓練理論》《論運動訓練計劃》《運動訓練學》《體育發展戰略研究與學科建設》《競技參賽理論文集》等學術專著近30部,發錶論文論述近百餘篇。他的科研成果曾獲全國首屆“奮進文明進步圖書奬”一等奬1項,全國優秀教材奬一等奬1項,省部級科技奬一等奬3項、二等奬2項、三等奬6項。 田麥久於1957年獲“青島市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稱號,1991年獲“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作齣突齣貢獻的留學迴國人員”稱號,並獲體育界首批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獲北京市有突齣貢獻的科技、教育專傢稱號,2006年獲德國體育科學學會“金彆針榮譽奬”,2008年獲德國體育大學奬。
內頁插圖
目錄
運動員多年訓練的基本理論
我國不同年代優秀運動員多年訓練過程的類型特點
及其閤理結構的設計
多年訓練計劃的製定與實施
我國奧運人纔群多年訓練過程的時間特徵
運動員全程性多年訓練過程中的區間鏈接機製
運動員多年訓練的項群特徵
可測量類項群運動員多年運動成績發展的階段規律與高原現象的研究
短時間耐力性項群女運動員多年訓練過程中多種競速能力的發展特點
對我國籃、排、足球國傢隊運動員隊伍組建,發展更新特點的比較研究
不同專項運動員多年訓練的組織實施
從邁法特的訓練經曆談田徑運動員多年訓練的必要條件
維倫的多年訓練
中國高水平女子投擲選手全程性多年訓練方法學體係的研究
我國羽毛球優秀運動員梯隊配置的研究
優秀舉重運動員全程性多年訓練的階段性特徵
我國高水平女子短距離自行車運動員全程性多年訓練
不同階段的專項訓練手段及負荷特徵
我國世界級乒乓球運動員高水平競技階段的訓練學特徵
附錄1
附錄2
附錄3
精彩書摘
3.2 專項提高階段和最佳競技階段的區間性多年訓練計劃
3.2.1 兩個階段的基本特徵與訓練任務
運動員在成功地接受瞭3~5年的基礎訓練之後,“少年”項目運動員通常從10~12歲起,“成人”項目運動員從14~16歲起,便進入瞭專項提高階段,緻力於專項競技能力的提高。這一階段通常延續4-6年。一般情況下,係統的4-6年的專項訓練,已經可以使運動員的體能得到較充分的發展,熟練地掌握專項運動技術,並培養齣參加艱苦的訓練與激烈比賽所必需的心理品質,也就是說,運動員在各方麵都臻於成熟,競技能力接近或達到高峰,進入瞭最佳競技階段。
運動員在最佳競技階段中,仍然要集中進行專項訓練,並積極參加運動競賽,在適宜的比賽條件下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蘇聯3屆奧運會三級跳遠金牌獲得者薩涅耶夫,民主德國短跑女將科赫,兩屆世界錦標賽男子體操全能冠軍科羅廖夫(蘇聯)、女子技巧世界冠軍柳德米拉(蘇聯)、乒乓球世界冠軍郭躍華(中國)、網球明星博格(瑞典)等許多著名運動員的訓練實踐,都錶明優秀運動員最佳競技階段一般可延續4~8年,有時甚至更長。
運動員在專項提高階段和最佳競技階段中訓練任務的內容及其序列都是相同的。首先,努力發展決定專項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或是體能或是技能。對體能主導類項群,首先發展專項運動素質,同時要不斷完善專項運動技術。對技能主導類項群,首先發展技、戰術水平,同時要認真增強運動素質。此外,還要加強訓練理論的學習,以提高其訓練的自覺性。
運動員的專項提高階段和最佳競技階段的訓練,通常是以準備和參加一次或一組重大國內國際比賽為單位予以規劃和組織實施的。在專項提高階段,主要參加青年比賽、全國運動會,而在最佳競技階段,則主要參加全國運動會和國際比賽。多數重大的全國性及國際比賽的舉辦均以4年為一個周期,因此,區間性多年性訓練計劃也常以4年為單位,進而又分成若乾個年度訓練計劃。
前言/序言
現代競技運動要求優秀選手具有高度發展的競技能力水平。以高水平競技需要為導嚮目標,對具有巨大競技潛力的少年兒童進行係統的、科學的多年訓練,逐步實現對於運動員機體的心理學、生物學與社會學的改造,是培養造就高水平優秀運動員的必經之途。與周課訓練過程、年度訓練過程相比較,多年訓練過程的時間更長、變量更多,因而對其實施有效掌控與科學把握的難度就更大;與運動訓練的周課計劃、年度計劃相比較,多年訓練計劃具有鮮明的宏觀性、全局性特徵,因而製訂多年訓練計劃就需要更加準確地解析復雜的影響因素,需要更加完美地設計訓練的進程。所以,對於運動員多年訓練規律的研究,對於運動員多年訓練過程的設計與規劃,對於運動員多年訓練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日益受到競技體育從業者們的高度重視。
20世紀中葉,蘇聯的納巴特尼柯娃、馬特維耶夫,民主德國的哈雷,聯邦德國的葛歐瑟等學者在自己的論著、教材中,都涉及到瞭運動員多年訓練的一些有關問題。但是,對運動員多年訓練過程進行科學的研究,需要擁有一大批高水平運動員豐富的多年訓練實踐作為基礎,需要與運動訓練密切相關的多個科學學科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持,還需要受到專門培養和教育的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也許正是上述條件的復雜性,使得我們今天還沒有見到有關多年訓練問題完整的係統的研究成果。有關研究文獻,遠遠不如訓練學研究中的其它論域那樣豐富和充實。
我從少年時期即開始持續參加運動訓練和比賽,從體育學院畢業後,先後擔任過成年與少年運動員、業餘與專業運動員、健全人與殘疾人運動員的教練工作。十幾年的教練經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係統規劃運動員多年訓練過程的重要意義,我的博士論文的研究內容也與運動員多年訓練問題緊密相關。
《運動科學前沿:體能、技術與心理的深度解析》 內容梗概 《運動科學前沿:體能、技術與心理的深度解析》是一部匯集瞭運動科學領域多位資深研究者最新研究成果的學術文集。本書並非僅聚焦於某一特定運動項目或某一時段的運動員訓練,而是以宏觀的視角,深入探討瞭構成優秀運動員卓越錶現的三大核心要素:體能、技術和心理。全書內容詳實,結構嚴謹,力求從基礎理論到實踐應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且深入的運動科學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體能的科學訓練與評估 此部分是全書的基石,係統性地梳理瞭現代運動體能訓練的最新理念、方法與技術。 能量代謝與運動錶現的精微聯係: 深入解析不同運動項目對身體能量代謝係統的不同需求,從有氧、無氧能力到能量物質的儲備與利用,闡述瞭如何根據個體生理特點與項目需求,設計最優化的能量儲備與供應策略。研究涵蓋瞭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VO2max)的提升機製,以及糖原、脂肪作為能量來源的最佳利用時機和途徑。 肌肉生理與力量訓練的革新: 詳細探討瞭肌肉縴維類型、肌肥大、肌原縴維增殖等肌肉生理學的最新發現,並將其與不同類型力量訓練(如等張、等長、等速訓練、爆發力訓練)的科學實踐相結閤。研究重點關注瞭不同訓練強度、容量、頻率、休息間隔以及訓練負荷周期化對力量、爆發力、耐力型力量等核心體能指標的精細影響。特彆引入瞭神經肌肉適應性訓練的最新進展,強調瞭運動單位募集、協調性以及本體感覺在提升運動錶現中的關鍵作用。 心血管與呼吸係統在運動中的優化: 探討瞭長期係統性訓練對心血管係統(心髒泵血能力、血管彈性、微循環)和呼吸係統(肺活量、通氣效率、氧氣交換能力)的積極適應過程。研究分析瞭不同有氧訓練模式(如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穩態訓練、節奏訓練)對最大攝氧量的提升效果,以及運動訓練如何改善心率變異性(HRV),從而體現齣良好的自主神經係統調節能力,這對運動恢復和減緩運動疲勞至關重要。 柔韌性、平衡性與本體感覺的精細化訓練: 突破傳統對柔韌性訓練的認知,本部分深入研究瞭動態柔韌性、靜態柔韌性、彈力性柔韌性在不同運動項目中的差異化需求,並介紹瞭諸如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拉伸、功能性動態拉伸等高級訓練技術。同時,對平衡性訓練的科學原理進行瞭詳盡闡述,包括靜態平衡、動態平衡、反應性平衡等,並強調瞭本體感覺( proprioception)的訓練對於提高運動控製、預防傷病和優化技術動作的重要性。 運動損傷的生物力學與預防策略: 從運動生物力學的角度,分析瞭常見的運動損傷(如韌帶撕裂、肌腱炎、軟骨損傷)的發生機製,關注瞭關節受力、運動鏈傳導、肌肉失衡等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提齣瞭基於科學評估的個性化運動損傷預防方案,包括肌力平衡評估、生物力學步態分析、運動模式糾錯等,並結閤瞭運動康復的最新理念,強調瞭“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 運動錶現的客觀評估與監測技術: 介紹瞭當前運動科學領域最先進的體能評估方法和技術,包括但不限於:心率監測、心率變異性(HRV)分析、乳酸閾值測定、功率計、速度與加速度傳感器、運動捕捉係統、肌電圖(EMG)等。這些技術不僅用於訓練後的評估,更被廣泛應用於訓練過程中的實時監測與反饋,實現精準訓練和及時調整。 第二部分:運動技術的精進與學習 本部分聚焦於運動技術,將其分解為可學習、可優化的構成要素,並探討瞭如何通過科學手段提高技術動作的效率與準確性。 運動動作的生物力學解析與優化: 深入分析瞭各項運動技術動作的生物力學原理,例如投擲的力學鏈、跑步的步態分析、跳躍的蹬伸機製、遊泳的劃水效率等。通過三維運動捕捉、高速攝像等技術,精確捕捉動作的軌跡、速度、角度、發力點等關鍵參數,並據此提齣個性化的技術改進建議,旨在最大程度地提升動作效率,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損耗。 運動技能的習得與神經認知機製: 探討瞭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的神經科學基礎,包括感覺運動整閤、運動模式的固化(motor engram)、反饋與前饋控製等。本部分引入瞭運動學習理論的最新進展,如“約束導引法”(Constraint-Led Approach)、“生態動力學”(Ecological Dynamics)等,強調瞭在模擬真實比賽環境中,通過“試錯”與“洞察”來促進技能的內化與遷移。 技術訓練的策略與方法: 詳細闡述瞭技術訓練的多種策略,包括:分解練習、整體練習、負荷練習、多樣化練習(variability of practice)、模仿學習、反饋式學習等。研究強調瞭如何根據運動項目的特性、運動員的個體差異以及技術動作的復雜程度,設計齣最有效的技術訓練計劃。例如,對於復雜的技術動作,會強調先在低乾擾環境中掌握基本模式,再逐步引入比賽壓力和復雜情境。 模擬訓練與情境化訓練的重要性: 強調瞭在訓練中模擬真實比賽情境的必要性,包括模擬對手的乾擾、比賽的壓力、場地環境的變化等。研究探討瞭如何設計更具真實感的模擬訓練,以期提高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臨場應變能力和技術穩定性。 數據分析在技術改進中的應用: 介紹瞭如何利用運動技術分析軟件和數據,對運動員的技術動作進行客觀評估。通過分析技術動作的各項指標,識彆齣技術薄弱環節,並據此製定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案。例如,通過對足球運動員射門數據(射門角度、力量、速度、落點)的分析,來調整其射門技術。 第三部分:運動心理的調適與強大 本部分關注運動員心理素質的培養與提升,這是決定運動員能否在關鍵時刻發揮齣最佳水平的關鍵。 情緒調節與壓力管理: 深入研究瞭運動員在高壓比賽環境下如何有效地調節和管理自身情緒,包括焦慮、恐懼、興奮等。本部分介紹瞭包括認知重評、放鬆訓練(如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放鬆)、可視化(mental imagery)、正念(mindfulness)等心理調適技術,並探討瞭這些技術對運動員錶現的直接影響。 動機的激發與維持: 探討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根據運動員的個體差異,設計有效的動機激發與維持策略。研究涵蓋瞭目標設定理論、自我決定理論等,並提供瞭實際操作層麵的建議,如分解短期目標、提供積極反饋、創造成功體驗等,以幫助運動員保持長期的訓練熱情。 專注力與注意力控製: 詳細解析瞭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保持高度專注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訓練和提升注意力控製能力。本部分介紹瞭多種注意力訓練方法,如集中式注意力訓練、分散式注意力訓練、提高注意廣度、以及如何應對乾擾。強調瞭在復雜多變的比賽環境中,保持“最佳喚醒水平”的重要性。 自信心的建立與提升: 探討瞭自信心對運動錶現的決定性作用,並介紹瞭一係列旨在建立和提升運動員自信心的心理訓練方法。這包括成功經驗的迴顧與強化、積極的自我對話、挑戰性目標的設定、以及建立有效的支持係統。 比賽策略與臨場決策: 研究瞭運動員在比賽中製定和執行比賽策略的能力,以及在瞬息萬變的比賽中做齣快速、準確決策的心理過程。本部分強調瞭通過情境化訓練、信息處理優化、以及對比賽預判的訓練,來提升運動員的臨場應變能力。 運動心理學的應用與案例分析: 本部分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生動地展現瞭運動心理學在解決運動員訓練和比賽中所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中的應用。從如何處理賽前緊張,到如何應對失誤後的心理調整,再到如何建立良好的團隊協作,都提供瞭具體的心理乾預方案和實踐指導。 結語 《運動科學前沿:體能、技術與心理的深度解析》並非一本簡單的“運動員訓練手冊”,而是一部深度挖掘運動科學內在邏輯,揭示卓越運動員成長背後科學原理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為運動教練、科研人員、運動員本人以及所有對運動科學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極具實踐價值的知識體係。通過對體能、技術與心理三大維度的全麵解析,本書希望能啓發更深入的思考,推動運動科學研究與實踐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助力更多運動員挑戰極限,實現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