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總論
第一章 青釉瓷
第二章 白瓷
第三章 黑釉瓷
第四章 醬釉瓷
第五章 彩瓷
第六章 刻印花瓷
第七章 三彩、單雙色釉陶與素燒陶
第八章 工具、模具與窯具
第九章窯爐
第二部分論 文
唐代北方白瓷與邢窯
唐·陸羽《茶經》之“邢不如越”辯
邢窯與邢瓷研究迴顧
臨城磁窯溝窯址考古發掘主要收獲
河北高邑北焦唐代瓷窯遺址調查
臨城縣新發現兩處金元時期瓷窯遺址
安徽省齣土的邢窯白釉瓷器
關於邢窯窯址的定位範圍問題
……
邢窯陶瓷收藏情況一覽錶
邢窯學術研究情況一覽錶
編後記
這本書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拿的齣來的那種厚重感,讓我對它所承載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主要關注的是明代中晚期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尤其是永樂到宣德時期的那種蘇麻離青帶來的濃鬱鈷料效果。這本書對那個時期的青花“標準器”收錄得非常全麵,每一件的款識細節處理得也很到位,對比瞭好幾本書,它對“一水金”那種特定色澤的描述,算是比較到位瞭。作者在探討青花紋飾的演變時,穿插瞭一些當時官窯製度和民窯競爭的社會背景分析,這讓原本枯燥的工藝史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欣賞它對“鬥燒”現象的討論,即不同溫度和氣氛下對鈷料發色的影響,這部分內容寫得深入淺齣,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大緻理解其中的門道。當然,對於一些流散海外的重要藏品,這本書似乎未能完全涵蓋,可能受限於版權或徵集難度,但總體而言,它為我梳理瞭那個黃金時代的核心脈絡。翻閱時,總能發現一些以往忽略的細節,比如某件盤口微微上翹的角度,或是底足修足的細微差異,這些都是區分真僞和斷代的關鍵綫索。
評分這本關於晚清民國時期外銷瓷的研究專著,角度非常新穎,完全跳齣瞭傳統“官窯衰落”的敘事窠臼。它將重點放在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景德鎮如何迅速適應西方市場需求的復雜過程。書中詳細分析瞭當時歐洲流行的洛可可、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等西方裝飾風格是如何被瓷匠們“翻譯”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圖案的,例如那些維多利亞風格的人物肖像和繁復的花卉邊框。作者通過分析不同時期齣口通關文書和訂貨單據,重建瞭外銷瓷的生産鏈條,這部分數據支持非常紮實。特彆吸引我的是關於“剋拉剋瓷”在西方被誤讀和再創作的章節,它揭示瞭文化交流中的“失真”與“再創造”的魅力。雖然書名聽起來像是專注於某一類器物,但實際上它探討的是一個宏大的全球貿易背景下的手工業轉型史。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像是在看一部精彩的商業史紀錄片,充滿瞭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捕捉和對時代精神的深刻洞察。
評分我剛翻完這本專門講龍泉窯青瓷的圖錄,感覺像是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宋人洗禮”。龍泉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它那如玉般的釉色,尤其是在不同光綫下呈現齣的“粉青”和“梅子青”的微妙變化。這本書的攝影水平達到瞭一個驚人的高度,它似乎捕捉到瞭那種“雨過天青雲破處”的意境,使得書中的圖片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作者對龍泉窯釉層的厚度、流動性以及開片的研究非常細緻,甚至引入瞭現代材料科學的一些術語來解釋釉料的粘滯性和燒成過程中的物理變化,讓讀者可以從更理性的角度去欣賞這種“天成”之美。不過,如果說有什麼不足,那就是它在討論南宋中晚期龍泉窯的器型“素化”趨勢時,未能充分挖掘背後的哲學思辨,比如理學思想對極簡主義審美的推動作用。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近乎完美的視覺盛宴,是任何喜愛青瓷的人都應該擁有的案頭書,它不僅僅是圖鑒,更像是一部關於光、色與質感的視覺論文。
評分最近淘到瞭一本關於宋代定窯瓷器的圖冊,簡直是意外之喜!裝幀設計非常考究,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下瞭不少功夫。書中的圖片質量尤其值得稱贊,那些象牙白釉色的光澤、靈動秀雅的刻花和印花紋飾,通過高清的印刷,仿佛能觸摸到瓷器本身的溫潤質地。特彆是對那些傳世名作的特寫鏡頭,連釉麵細微的開片和支釘痕都清晰可見,這對於研究者和資深愛好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視覺資料。書中對定窯不同時期、不同器型的發展脈絡梳理得頗為清晰,從早期的粗獷到後期的精細,再到晚期受五代遺風的影響,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簡單的器物羅列,而是試圖挖掘齣背後的工藝變革和社會審美變遷。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個人非常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窯址考古發掘的一手資料,比如胎土成分分析或者釉料配比的探討,雖然書中也提及瞭技術層麵,但總覺得可以更深入一些,畢竟定窯那種“淚痕”般的釉麵效果,背後隱藏的燒造奧秘令人著迷。不過,撇開這些個人偏好,這本書在普及定窯藝術成就方麵,無疑是一部兼具學術嚴謹性與視覺享受的佳作。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是衝著它關於宋代磁州窯裝飾技法的大膽推測去的。磁州窯這種民間色彩濃厚的瓷器,曆來研究資料就偏嚮於描述性而非解釋性,這本書卻嘗試用更科學的視角去解構那些奔放的白地黑花、珍珠地劃花等工藝。作者對“刻畫填黑”和“印花敷彩”的界限劃分,提齣瞭新的見解,並列舉瞭許多模糊地帶的實例進行論證,讓人讀完後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認知。書中的排版設計也很有特色,它將紋飾的局部放大圖和器物全貌圖並置,形成瞭一種強烈的對比和對話感,突齣瞭民間藝術的粗獷與精緻並存的特點。唯一的遺憾是,在討論磁州窯與周邊窯口(如定窯、耀州窯)的相互影響時,論述略顯單薄,似乎更側重於窯口自身的內部發展序列。不過,對於我這個專注於金元時期北方民窯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的、充滿思辨性的平颱,值得反復研讀其中的論點。
評分太給力瞭,速度快而且很有麵子
評分印刷精緻,顔色準確。好書
評分太給力瞭,速度快而且很有麵子
評分太給力瞭,速度快而且很有麵子
評分太給力瞭,速度快而且很有麵子
評分印刷精緻,顔色準確。好書
評分印刷精緻,顔色準確。好書
評分印刷精緻,顔色準確。好書
評分太給力瞭,速度快而且很有麵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