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黃埔到北伐,從十年內戰到聯閤抗日,從中國命運決戰到天安門升起五星紅旗,世紀風雲,鬥轉星移,國共兩黨分分閤閤,政治較量與軍事對抗,成為20世紀中國曆史發展的一條主綫,一代名人也都因此而深刻在曆史的冊頁上,
本紀實長捲通過國共兩黨的風雲往事,展現中國現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和人物的命運。透過曆史的迷霧,那個風雲時代的名人軼聞仍然摺射齣神奇的光影……
作者簡介
尹傢民,軍人,詩人,一級作傢,中國作傢協會會員。早年寫詩與評論,後以紀實、傳記文學為主,因創作陳賡、黃鎮、張國華、陶勇等多部將帥傳記文學作品而成名。其中“黃埔係列”和“紅牆係列”具有廣泛影響。已在國內外齣版《陳賡大將》、《將軍不辱使命》(黃鎮傳)、《艦隊司令生死傳奇》(陶勇傳)、《誰為中國聲辯》、《百將之夜》、《傢民紀實文集》(七捲本)、《紅牆見證錄》(三捲本)、《紅牆知情錄》(三捲本)等紀實作品四十餘部,另有《心融進蔚藍》詩集一部。
目錄
第一章 風雲變幻的
斯大林有句名言:“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不管斯大林後來犯有多少錯誤,發齣過多少條不切中國實際的指示,但中國共産黨人的揭竿而起,總與這句名言有關。周恩來首先走嚮暴動的舞颱。
蔣介石何以堅持定都南昌?
號外:中國苦力競一夜間收迴瞭英租界
年輕的中共在成長
一句名言創造瞭一部曆史
陳獨秀心力交瘁
走嚮暴動舞颱的周恩來
各有各的心思
蔣介石終於撕下麵具
周恩來初嘗勝果
血腥氣的秘密會議
陳獨秀時夢時醒
第二章 政變車輪碾過上海灘
共産黨人也有過捉蔣計劃。正在緊張籌備之際,汪精衛的突然齣現,使緊綳之弦鬆弛下來。原因是:汪一嚮以左派領袖的麵目齣現,再就是其途經莫斯科時,共産國際和蘇維埃政府都答應給他全力支持。
林伯渠曾攜捉蔣密令
在蔣、陳之間跳來跳去的汪精衛
悲劇終於發生
政變的連鎖反應
高語罕齣黨和惲代英入獄
鄧演達謀求聯閤反蔣未成
惲代英留下萬古詩
鄧演達遭暗殺
陳獨秀時代結束
第三章 黨在激流人在懸崖
中共中央“五大”是在武昌的一所小學裏召開的。這裏幾乎聚集瞭被蔣介石通緝的所有共産黨“首要分子”。陳獨秀精心準備的書呆子氣十足的發言並未打動委員們,而瞿鞦白放在代錶座位上的一本小冊子卻引起強烈共鳴。國際代錶羅易將莫斯科的“五月指示”泄露給瞭汪精衛。
周恩來主張討蔣
毛澤東隻當選瞭候補中央委員
周恩來與陳賡:逃離之夜
莫斯科爭論中産生的文件
羅易泄露瞭斯大林的“指示”
中共中央改組:一個重要轉摺
第四章 逼急瞭的將帥們
不算苦苦追趕隊伍的陳毅,從南昌起義中就走齣瞭六大元帥、上百名將軍。其中不乏黃埔師生、國民黨中的中共秘密黨員。被譽為“獨目軍神”的劉伯承和“紅軍之父”的硃德以前曾是對手,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葉劍英從此與蔣校長一刀兩斷。
中共退齣政府,但不退齣國民黨
硃德將計就計
十字路口的葉劍英
劉伯承與硃德曾是敵手
鬧餉惹急瞭賀龍
第五章 廬山上下風滿樓
第六章 周恩來果斷下令
第七章 悲歌英雄
第八章 中原大戰中的蔣介石派係
第九章 低潮中的中共中央
第十章 從此兵戎相見
精彩書摘
葉劍英示之以緩:“舉兵重在擇時,或早或晚都受其亂。”
為瞭掩人耳目,他和幾個軍官上路時都化瞭裝,並分頭起程。他剛走,二師左派軍官成立瞭臨時革命軍事委員會,於5月6日通電討蔣。電文一發齣,遭到右派軍官的激烈反對,一時間雙方劍拔弩張,二師陷於分裂狀態。臨時革命軍事委員會見勢不妙,於13日夜舉行瞭武漢暴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逮捕瞭反動軍官,控製瞭部隊。但是,這次暴動由於缺乏經驗,孤軍無援,很快就被硃培德第三軍的楊竹軒、楊如軒所部包圍繳瞭械。消息傳到蔣介石那裏,他這纔記起陳可鈺的話,大為惱火,立即吩咐下屬給國民黨中央執委會起草呈文,要求將葉劍英開除齣黨,並加通緝。
再說到達武漢的葉劍英,所聞所見並非是他想象中的革命政府。不要說政府自己“四麵楚歌”,就是武漢市內也是米荒鹽荒油荒煤荒,到處是失業的工人。在亂糟糟的現實麵前,葉劍英再次陷入迷惘。他想先住下,再去找軍事部長譚延鬮述職。他嚮譚延閩報告瞭新編二師和吉安的現狀,請求接濟槍械、糧餉。他哪裏知道譚延闓早與蔣介石暗送鞦波,是個腳踏兩隻船的老投機傢,怎肯資助反蔣的二師呢?他勸葉劍英暫時留在武漢,看看局勢的發展再說。葉劍英隻好下榻武昌朝陽旅館。
……
前言/序言
在綫試讀
《國共往事風雲錄2:十年內戰風雨》內容相關
斯大林有句名言:“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不管斯大林後來犯有多少錯誤,發齣過多少條不切中國實際的指示,但中國共産黨人的揭竿而起,總與這句名言有關。周恩來首先走嚮暴動的舞颱。
《曆史的十字路口:近代中國權力更迭與社會變遷的深度觀察》 導言: 曆史的長河奔流不息,其中總有那麼幾個關鍵的轉摺點,深刻地塑造瞭一個民族的命運。《曆史的十字路口:近代中國權力更迭與社會變遷的深度觀察》並非聚焦於某一個具體黨派的興衰史,而是以宏大且細膩的筆觸,全景式地展現瞭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在劇烈動蕩中經曆的結構性重塑。本書力求超越傳統的綫性敘事,深入挖掘政治權力中心的搖擺、社會階層的流動、以及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現一個復雜、多維度、充滿內在張力的近代中國圖景。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新思潮的湧動 (1900-1920) 本部分將時間軸拉迴到清末民初的動蕩年代,重點剖析一個綿延數韆年的帝國體係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走嚮終結的。我們不詳述革命的細節,而是側重於“秩序的真空”如何産生,以及知識分子和新興階層如何尋求新的“閤法性”基礎。 士紳階層的消亡與地方權力結構的重構: 探討科舉製度廢除後,傳統士紳如何逐漸失去其社會粘閤劑的角色,地方治理權如何從傳統精英手中滑嚮地方軍閥和新興知識精英。分析這種權力下放與碎片化對國傢統一構成的潛在挑戰。 早期現代性的滲透與文化焦慮: 詳細考察西方思潮(如自由主義、功利主義、民族主義的早期形態)如何通過通商口岸和新式學堂傳入,並與本土文化觀念發生激烈衝突。研究這種文化焦慮如何催生齣對“中國道路”的初步探索。 民國初建的製度睏境: 聚焦於中央政權在軍閥割據背景下的虛弱性,分析“代議製”在缺乏成熟政治土壤下的水土不服,以及早期共和嘗試所麵臨的憲政睏境。 第二部分:北伐與統一的錶象下:社會結構的深層張力 (1920-1928) 在國傢亟需統一的關鍵時期,不同力量為爭奪指導權而展開角逐。本章的重點在於揭示“統一”進程中潛藏的社會矛盾,而非僅僅描繪軍事勝利的路綫圖。 新型知識分子的崛起與社會動員: 分析五四運動後,受過新式教育的青年知識分子如何從精英階層走嚮大眾,成為社會變革的催化劑。探討他們對民眾基礎的構建方式,以及不同派係對“民眾”定義的差異。 城鄉二元結構的加劇: 考察城市現代化進程(如工業化、新式教育的推行)對傳統鄉村社會的衝擊。研究城市中新興的工人階級、買辦階層與傳統農民群體的利益衝突點,以及這些衝突如何被上層政治力量所利用或壓製。 地方軍閥的經濟基礎與政治邏輯: 深入分析占據不同區域的軍閥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基於特定的地域資源(如鹽稅、礦産、煙土貿易)建立起各自的財政與軍事係統。探討他們與中央政府之間復雜且不斷變化的依附與對抗關係。 第三部分:國傢建設的探索與內外壓力下的生存博弈 (1928-1937) 南京國民政府的“訓政時期”是中國試圖建立現代民族國傢的一次重要嘗試。本部分將審視其在經濟、金融、教育等領域的改革努力,並重點分析其麵臨的內外部擠壓。 金融與財政的現代化努力: 考察中央政府如何試圖統一貨幣、建立現代銀行體係以增強國傢汲取能力。分析其在應對巨額外債和地方財政獨立傾嚮時所錶現齣的局限性。 意識形態的統一戰綫與文化控製: 研究政府在推行國傢主義意識形態時,如何利用教育係統和宣傳機構進行自上而下的文化整閤。同時,分析這種強製性統一麵對地方傳統勢力和地下思潮時的反作用力。 危機與邊緣化的挑戰: 詳細分析這一時期,中國在國際體係中麵臨的被動地位,如關稅自主權的喪失以及周邊強權的持續滲透。同時,關注在國傢核心區域之外(如邊疆地區、特定民族區域)的治理嘗試與失敗,揭示“統一”的脆弱性。 第四部分:知識分子的抉擇與社會良知的堅守 (貫穿始終) 本書設置瞭一條重要的副綫,即考察在劇烈動蕩中,那些不直接掌握武裝力量的知識分子、藝術傢、社會活動傢所麵臨的道德睏境和生存選擇。 “象牙塔”的陷落: 探討在政治高壓和經濟睏頓下,大學和學術機構如何難以維持其獨立性。研究學者如何在學術自由與國傢安全、個人生存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 文學與藝術作為批判的武器: 分析不同文學流派(如新感覺派、左翼文學)如何反映社會現實,以及它們如何被政治運動吸收或排斥的過程。這些文化産物是如何記錄底層民眾的痛苦與希望的。 社會改良主義的實踐與局限: 關注如鄉村建設運動、平民教育運動等自下而上的社會改良嘗試,揭示他們在缺乏穩固政治支持下,其深遠影響如何常常被宏大的政治敘事所掩蓋。 結語: 《曆史的十字路口》試圖描繪的,是一個在尋求現代化道路上不斷試錯、掙紮和自我重塑的中國。它不是一部關於勝利或失敗的斷言,而是一份關於復雜性、持續張力與未竟事業的記錄。通過對權力結構、社會肌理、文化思潮的細緻解剖,本書旨在為理解中國現代曆史的深度邏輯,提供一個更加全麵且富有層次感的視角。曆史從未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在每一個十字路口留下瞭深刻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