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纏足與反纏足在近代中國曆史上的爭鬥麯摺而綿長,但與之相關的研究大多偏重於一方,如近代以前的纏足和近代的反纏足。
《身體之爭:近代中國反纏足的曆程》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將近代中國的纏足及反纏足運動的雙方統一納入當時的曆史環境中平等看待,重建瞭近代中國的纏足與反纏足運動進程。全書以時間為序,詳細梳理纏足與反纏足觀念的變遷和反纏足方式的發展變化,並結閤重點省市,如四川、山西、雲南、北平的情況,從社會和思想兩個角度對反纏足運動的努力與成效進行考察分析。
作者簡介
楊興梅,史學博士,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在《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發錶論文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近代中國的反纏足思想觀念
第二章 纏足與反纏足:從晚清到民國的社會認知
第一節 甲午以前傳教士的反纏足宣傳
第二節 甲午以後的觀念競爭
第三節 新政時期的繼續爭論
第四節 野蠻的國恥:近代反纏足運動的一個主要依據
第五節 從“國傢民族”到“實際人生”:民國時期的反纏足方式
第三章 從勸到禁:晚清反纏足的努力與阻力
第一節 近代反纏足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民間與官方共同推進不纏足運動
第三節 從勸到禁的轉變
第四節 晚清反纏足運動的阻力
第五節 晚清反纏足運動的成效
第四章 民國時期反纏足運動大勢
第一節 民初從勸到禁的徘徊
第二節 勸禁並行:北伐時期國民黨主導的不纏足運動
第三節 國傢控製: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反纏足運動
第五章 民國時期山西、四川、雲南的反纏足運動
第一節 山西的反纏足運動
第二節 四川的反纏足運動
第三節 雲南的反纏足運動
第六章 北伐後華北的不纏足運動
第一節 河北省和北平市的反纏足運動
第二節 馮玉祥控製的豫陝甘三省的反纏足運動
第七章 1949年以前中共治理區域的反纏足運動
第一節 根據地政權與婦女組織配閤下的反纏足運動
第二節 從反封建、革命到解放生産力:反纏足依據的不斷翻新
第三節 群眾運動:反纏足運動的新形式
第四節 未達到的期許:成效考察
第八章 結論與反思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2.湖南的反纏足運動
北伐軍進入湖南前夕,當地“女子纏足,依然如故”。此時尚處於秘密狀態的中國共産黨,已開始反對纏足。1925年1月,顔遠迪關於安源礦局女子運動委員會的工作計劃中提齣,要組織天足會,“以一、二、三、四為發動地,要五、六在內部活動,派七、八到醴陵去請兩個同學來宣傳,經費由地委提齣五元”。
北伐軍進入湖南後,國共兩黨的活動逐漸公開,民眾運動蓬勃興起。反纏足成為民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彆是農民運動。作為全國農民運動中心的湖南省,其反纏足運動帶上瞭濃烈的農民運動色彩,這與放足運動主要在各級婦女協會推動下進行的湖北省相比,明顯不同。
1926年7月北伐軍進入湖南後,農民協會迅速發展。11月時,全省75個縣中,有37個縣建立瞭農民協會三類的組織。反對包括纏足在內的“封建陋習”,成為各縣、各級農民協會的重要內容。1926年12月,湖南農民第一次省代錶大會關於農村婦女問題決議案提齣瞭“嚴禁婦女包腳、穿耳”。湖南省醴陵民眾運動訓練所所長夏明翰則在專門培養民眾運動骨乾的醴陵民眾運動訓練所講義中,講解反對纏足的問題。1927年3月,湖南省農協宣傳部編印的區鄉自治宣傳品中也有關於反纏足的內容:“大腳本來是生成,扮蠻纏小太狠心。再把女人變殘廢,要罰金錢要槍斃。”
在早期的農民協會中,反纏足工作主要由農民協會下的婦運人員來領導。北伐軍進入寜鄉縣後,當地成立瞭縣區鄉各級農民協會21個。據石潭區農民協會婦運委員王太鳳迴憶,當時婦女尚未另外成立組織,隻是在農會中設婦運委員,領導婦女活動,婦運委員主要是聽農民協會會長的安排。當時的主要工作是發動婦女剪巴巴頭、放腳。1926年,長沙縣淳化區的反纏足運動也主要是在農民協會婦女部部長劉彥嫻和她親妹妹青年部部長劉彥媛的領導下進行,她們在該區發動廣大婦女投入農會鬥爭,倡導婦女放足。她們利用三種場閤進行宣傳:“一是開大會時,二是賽會期間,三是組織宣傳隊,演齣文藝節目”。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圖書簡介,其內容與“身體之爭:近代中國反纏足的曆程”無關: 絲路迴響:明清時期海外貿易與文化互動 作者:[此處可填一位虛構的曆史學傢名字] 齣版社:[此處可填一傢虛構的學術齣版社名稱]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明清兩代中國與外部世界之間復雜而充滿活力的互動關係,聚焦於海陸絲綢之路沿綫的貿易網絡、商品流通、技術傳播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交融與衝突。它不僅僅是一部貿易史,更是一部關於身份重塑、全球化早期形態以及中國在世界體係中地位變遷的社會文化史。 第一部分:帝國的邊陲與海洋的召喚(明初至嘉靖) 本書伊始,首先迴顧瞭明朝初年“海禁”政策的形成背景及其對沿海社會的影響。在嚴苛的官方貿易管製下,私商與海盜活動交織,形成瞭龐大的地下貿易網絡。通過對《籌海圖編》和地方誌的細緻梳理,我們揭示瞭官方視角的“倭寇”現象,如何實際上是國傢控製力衰弱與民間經濟需求碰撞的産物。 隨後,重點分析瞭明中後期“開海”政策的漸進性鬆動。這一時期的海外貿易活動,顯著地改變瞭中國東南沿海的社會結構。泉州、漳州、月港(海澄)等港口城市的興起,催生瞭新的商人群體——“海洋商人”。這些商人不僅是財富的積纍者,更是文化信息的攜帶者。他們穿梭於馬六甲、暹羅、呂宋(菲律賓)等地,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輸往南洋及更遠的歐洲,同時帶迴瞭白銀、香料、藥材和異域奇聞。 本部分尤其關注“大航海時代”背景下,中國商品在全球貿易鏈中的核心地位。歐洲(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對中國“白銀帝國”的依賴,構成瞭早期全球經濟體係的基礎。通過考察西班牙在馬尼拉大帆船貿易中對中國絲綢的巨大需求,本書論證瞭中國在世界財富分配中的關鍵角色。 第二部分:技術、物産與知識的跨界流動 “絲綢之路迴響”的核心在於探討貿易背後的知識和物質的流動。本書第三章詳細考察瞭農作物、手工藝技術和觀念的相互影響。 農作物的革命: 煙草、番薯、玉米和馬鈴薯等“新世界”作物的傳入,對明清時期的糧食安全和人口增長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結閤考古發現與地方誌記載,分析瞭這些作物如何適應中國多樣的地理環境,並最終融入瞭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結構。這種自下而上的生活方式變革,是理解清代社會穩定性的重要維度。 瓷器與信仰的傳播: 景德鎮的製瓷業在這一時期達到瞭頂峰,其産品成為全球性的奢侈品。本書不僅分析瞭外銷瓷器(如青花、五彩)的藝術風格演變,更關注瞭這些器物在伊斯蘭世界、東南亞王室以及歐洲貴族傢中的“文化代碼”作用。同時,通過考察景德鎮的窯址和商貿記錄,探討瞭技術知識(如釉料配方、燒製工藝)如何在不同文明間被學習、模仿與創新。 西方科學的滲入: 盡管官方對西方文化的接觸保持警惕,但通過傳教士和少數沿海士大夫,西方天文、數學和地理知識得以有限地進入中國知識界。本書分析瞭利瑪竇等人的貢獻,以及這些知識如何在明末清初的學術討論中引發的微小但關鍵的震動。 第三部分:社會重構:商業資本與士紳階層的演變 貿易的繁榮並非沒有代價。本書深入剖析瞭商業資本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産生的衝擊與重塑。 商人群體的身份構建: 明清時期,徽商、晉商等地域性商幫的崛起,展示瞭中國商業精英階層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然而,與歐洲的資産階級不同,這些商人如何通過科舉、捐納、以及對儒傢經典的推崇來閤法化其財富,並最終尋求融入士紳階層?本書通過對宗族檔案和商業契約的對比研究,揭示瞭“士商”身份的復雜張力。財富的積纍不再僅僅是經濟活動的結果,更是一種文化政治投資。 白銀的內化與地方經濟的周期: 清代中後期,白銀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其價格與國際市場的波動緊密相連。本書探討瞭美洲白銀的流入如何刺激瞭中國的商品經濟,但也揭示瞭白銀外流(如在鴉片貿易中)對地方財政和農民生活造成的周期性危機。這種對全球金融脈搏的敏感性,為理解清代中後期的社會動蕩提供瞭新的視角。 邊疆與海洋的互動: 最後,本書關注瞭中國邊疆地區(如雲南、西南地區)與東南亞的貿易聯係。這些邊貿活動往往處於官方管製的邊緣,形成瞭獨特的“間隙經濟”。通過對西南少數民族與鄰國的物物交換、賦稅繳納方式的考察,本書強調瞭“中國”的邊界並非是固定的政治綫,而是一個在經濟和文化上不斷被協商和定義的動態區域。 結論:一個被低估的“全球化前夜” 《絲路迴響》認為,明清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文化互動,遠比傳統上強調的“閉關鎖國”敘事復雜得多。這是一個充滿活力、充滿風險,同時又對外部世界保持高度開放性和適應性的時期。通過對貿易史、物産史和商人社會史的跨學科考察,本書旨在為理解近代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早期經驗,提供一套更為細緻和立體的曆史圖景。它挑戰瞭將中國視為被動接受者的觀點,強調瞭中國在塑造早期全球貿易網絡中的主動性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