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條文及配套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進一步完善瞭有關懲處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法律規定,提高瞭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和包庇、縱容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法定刑,並將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納入特殊纍犯的範圍。
內頁插圖
目錄
認真學習《刑法修正案(八)》,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代序)
把握《刑法修正案(八)》的五、六、七(代前言)
第一部分《刑法修正案(八)》條文的理解與適用
第二部分《刑法修正案(八)》配套司法解釋及其理解與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死刑緩期執行限製減刑案件審理程序若乾問題的規定(2011年4月25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死刑緩期執行限製減刑案件審理程序若乾問題的規定》的理解與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2011年4月25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五)(2011年4月27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五)》的理解與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發《關於對判處管製、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適用禁止令有關問題的規定(試行)》的通知(2001年4月28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於對判處
管製、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適用禁止令有關問題的規定
(試行)》的理解與適用
第三部分 附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11年修訂本)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1998年12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1999年12月2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2001年8月3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2001年12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四)(2002年12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五)(2005年2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2006年6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2009年2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2011年2月25日)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2000年4月29日)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條、第三百四十二條、第四百一十條的解釋(2001年8月31)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2002年4月28日)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2002年4月28日)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條的解釋(2002年8月29日)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2002年12月28日)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信用卡規定的解釋(2004年12月29日)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齣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規定的解釋(2005年12月29曰)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文物的規定適用於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古人類化石的解釋(2005年12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79年版)
後記
精彩書摘
從國外的立法情況來看,排除未成年人成為纍犯主體的立法,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不作為構成纍犯的前罪。也就是說,前罪必須發生在成年時,纔可能構成纍犯;若前罪發生在未成年時,無論後罪發生在成年或者未成年時都不構成纍犯。第二,規定一定年齡的人不構成纍犯。若前後罪均發生在規定年齡之前,則不構成纍犯;若前罪發生在規定年齡之前,後罪發生在規定年齡之後,就可構成纍犯。相比較而言,第一種立法例對於未成年人的保護更為徹底,與現代刑法公正、謙抑、人道的三大價值目標相吻閤。首先,符閤刑法的公正性。根據需要,對不同的人實行區彆對待也是一種平等、一種公正。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是各國刑法的共同原則,將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排除在前罪之外,正是這一原則的體現。其次,符閤刑法的謙抑性。根據刑法的謙抑性原則,沒有必要將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作為前罪,因為未成年人犯罪重在預防而非打擊,設立纍犯製度的目的在於預防纍犯再次犯罪,然而刑罰並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唯一手段,也絕非最佳手段。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係統工程,科學治理未成人犯罪問題,不僅要關注未成年人本身,還要考慮本成年人的成長環境,包括傢庭、教育問題等,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製度,需要全社會參與、進行綜閤治理。將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排除在前罪之外,有利於節省司法資源,以最小的支齣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再次,符閤刑法的人道性。刑法的人道性,是指刑法的製定與適用,都應符閤人的本性,盡可能地寬緩。刑法人道性的價值蘊涵體現在刑法的寬容性、刑法的輕緩性和刑法的道義性三個方麵。未成年人由於尚未成年,生理與心理均未成熟,各國刑法都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作瞭特殊規定。將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排除在前罪之外,使其避免因之而構成纍犯,這與刑法的人道性的內涵是相一緻的。《刑法修正案(八)》將未成年人實施的犯罪排除於構成纍犯的前罪之外,全麵、充分地保護瞭未成年人的權益,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比較先進的。
……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我將為您撰寫一本與《刑法修正案(八)》條文及配套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 一書內容完全無關的圖書簡介。 --- 圖書簡介: 《敦煌壁畫的韆年迴響:絲路藝術的流變與精神內核》 引言:文明的交匯點,藝術的史詩 本書深入敦煌莫高窟這座世界級的藝術寶庫,聚焦於自北魏至元代近韆年間,敦煌壁畫所承載的宗教信仰、世俗生活、民族融閤以及審美品味的深刻變遷。我們不將敦煌視為孤立的宗教聖地,而是將其置於廣袤的絲綢之路上,探討它如何成為東西方文明信息流動的核心樞紐和藝術創新的熔爐。本書旨在穿透曆史的塵煙,重構壁畫背後的社會結構、圖像學意義以及技術演進,引領讀者領略這一“活的藝術史”的恢宏氣象。 第一部分:曆史的沉積——朝代更迭與風格轉型 本部分係統梳理瞭敦煌壁畫不同曆史階段的風格特徵與時代背景。 第一章:早期奠基與外來影響(北魏至西魏): 探討佛教自中亞傳入的初期階段,壁畫如何吸收犍陀羅、笈多王朝藝術的痕跡。重點分析“麵型瘦長、綫條流暢”的早期風格,以及“供養人”形象的早期形態,揭示早期石窟開鑿者與畫工的族群背景。 第二章:盛唐氣象與世俗化傾嚮(盛唐): 盛唐壁畫是敦煌藝術的高峰。本章詳細剖析“高鼻深目”的異域麵孔如何逐漸轉化為豐腴健美的“唐風”麵貌。通過對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及經變畫的精細解讀,闡釋“淨土變”的普及如何反映瞭盛世背景下對現世安穩的集體渴望。同時,深入研究飛天形象的演變,從初唐的拘謹到盛唐的自由翱翔,及其在服飾、動態上對中原傳統繪畫的吸收與超越。 第三章:藩鎮割據與本土化深化(中晚唐至五代): 在政治動蕩時期,敦煌壁畫展現齣強烈的地域色彩和精神寄托。本章重點考察五代時期張氏、曹氏歸義軍政權對敦煌藝術的贊助,分析壁畫中軍事場景、貴族生活的描繪增多,以及壁畫技法上對本土水墨趣味的藉鑒。 第四章:宗教製度與藝術的定型(宋、元): 探討元代佛教與薩迦派在河西走廊的興盛如何影響壁畫內容,特彆是密宗儀軌圖的增多。分析此時期壁畫在構圖和色彩運用上趨於程式化和裝飾化,標誌著一個漫長發展周期的收束。 第二部分:圖像的解碼——敘事結構與文化內涵 本書的第二核心部分側重於對壁畫中核心圖像符號的深度解析,超越錶麵的宗教敘事,挖掘其社會文化功能。 第五章:經變畫的敘事機製: 經變畫是敦煌壁畫中最宏大、信息量最大的類型。本章以《阿彌陀經變》為例,拆解其“三世說”的宇宙觀布局,分析壁畫中建築、山水、人物的比例關係,如何構建一個既符閤佛教教義又迎閤世俗審美的理想國度。 第六章:供養人——沉默的見證者: 供養人畫像是研究敦煌社會史的珍貴材料。本書細緻分類研究瞭不同階層、不同民族的供養人形象:從王公貴族到中小商賈,從沙門僧侶到地方豪強。通過對服飾、手勢、隨侍人數的對比,重建瞭河西走廊的社會權力階層分布圖。 第七章:世俗生活的投影: 敦煌壁畫並非純粹的宗教圖景。本章專門探討那些描繪世俗場景的壁畫,如農耕、狩獵、宴飲、樂舞、建築構造等細節。這些“生活插麯”是研究唐宋時期河西走廊地區物質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第一手資料。 第八章:密宗符號與神秘主義: 針對晚期和元代的密宗壁畫,本章首次引入圖像誌學方法,係統梳理曼荼羅、本尊像、手印、種子字等復雜的符號係統,解釋其在特定曆史時期盛行的哲學動因。 第三部分:技藝的傳承——顔料、材料與工藝 本部分將視角從“畫什麼”轉嚮“怎麼畫”,揭示敦煌壁畫藝術生命力持久的物質基礎。 第九章:礦物顔料的地理學: 敦煌壁畫色彩的持久與鮮亮得益於對地方性礦物資源的極緻利用。本章通過對不同朝代壁畫顔料的化學分析結果進行交叉對比,追溯瞭石青、石綠、硃砂、鉛丹等核心顔料的來源地(如西域、青海、本地礦脈),並探討瞭絲綢之路在顔料貿易中的核心作用。 第十章:基底處理與暈染技法: 詳細描述敦煌石窟壁畫的製作流程,包括牆麵處理(草泥層、灰泥層)的配方差異,以及從白描勾勒到敷色、暈染、貼金箔等關鍵步驟的工藝演變。重點分析盛唐畫傢如何巧妙運用“凹凸法”來營造立體感和光影效果,超越瞭平麵化的傳統。 第十一章:修復、保護與“新”敦煌學: 簡要迴顧近百年敦煌壁畫的搶救性保護工作,討論現代科技(如多光譜成像、無損分析)在壁畫研究中的應用前景,並探討文物保護理念對藝術原真的影響。 結語:永恒的對話 《敦煌壁畫的韆年迴響》不僅僅是一部藝術史或宗教史著作,它是一次對人類創造力的深度溯源。通過對圖像、曆史、技術的綜閤考察,本書試圖證明敦煌藝術是中華民族兼收並蓄、博采眾長的精神象徵,其跨越韆年的迴響,至今仍在啓迪著我們對文明交流的理解。 --- 核心受眾: 曆史學、藝術史、宗教學、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專業人士與愛好者,以及所有對絲綢之路曆史與藝術感興趣的讀者。 全書特色: 首次整閤圖像學、礦物學、社會史於一體的綜閤性研究,配有高清的壁畫細節圖與工藝流程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