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捲續河南捲

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捲續河南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彭適凡,王子初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音樂史
  • 江西音樂
  • 河南音樂
  • 音樂考古
  • 文物
  • 中國文化
  • 傳統音樂
  • 地方音樂
  • 音樂文獻
  • 曆史音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56795
版次:1
商品編碼:10790053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大象文叢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09-07-01
頁數:244
正文語種:英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 續河南捲》之所以還要有一個“續編”,實為時勢使然。18年曆程的本身,已充分說明問題。作為一個國傢科研項目,一般周期不能超過3年。但是作為一部“中國音樂文物資料總集”這樣的鴻篇巨製,豈是三二年內可以完成的?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即已齣版的《中國音樂文物大係》前12捲,曾匯集瞭全國數以百計的音樂學、考古學、曆史學方麵專傢指導或參與編撰工作.其工程之浩大,工作之艱巨,不難想象,實在難以在國傢現行的科研體製所框定的計劃中實施。所以1998年,筆者不得不以“中國音樂文物大係Ⅱ期工程”的名義,申報為國傢“九五”藝術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並且在兩年以後的2000年,又不得不如期“結題、驗收”,於是就有瞭現在的“續編”。

內頁插圖

目錄

江西捲
江西音樂文物綜述
第一章 樂器
第一節 塤口哨號角
1.樟樹營盤裏塤
2.德安陳傢墩鳥塤
3.龍紋口哨
4.銅號角
第二節 鐃
1.新乾大洋洲大鐃(3件)
2.宜豐牛形山大鐃
3.泰和大鐃
4.德安陳傢墩大鐃
5.萬載株潭大鐃
6.南昌李傢莊大鐃
7.宜春金橋大鐃
8.永新烏龜嶺銅鐃
9.新餘水西銅鐃
10.宜春蜈公塘小鐃
11.萍鄉鄧傢田大鐃
12.新餘羅坊銅鐃
13.安源十裏埠大鐃(2件)
14.靖安梨樹窩大鐃
15.樟樹雙慶橋大鐃
16.新餘界水大鐃
17.小鐃
第三節 鑄紐鍾
1.新乾大洋洲鋪
2.蟠螭紋鑹
3.蟠虺紋紐鍾
4.宜豐辛會紐鍾
5.修水曾傢山紐鍾
6.波陽華嶺鍾
7.貴溪上清宮銅鍾
8.吉安府廣福寺銅鍾
9.紐鍾
第四節 甬鍾句鎦扁鍾
1.萍鄉彭高甬鍾(2件)
2.鷹潭甬鍾
3.南昌李傢莊甬鍾
4.吉水甬鍾(3件)
5.武寜大田甬鍾
6.小編鍾(6件)
7.句鋰
8.九江扁鍾
9.南昌大扁鍾
第五節 古箏
1.貴溪仙水岩2號崖墓古箏
2.貴溪仙水岩3號崖墓古箏
第六節 鋅於銅鼓
1.修水曾傢山鋅於
2.南昌虎紐鋅於
3.銅鼓
4.銅鼓
5.銅鼓
第七節 鈴鐸坐磬
1.橫峰下陽銅鈴(11件)
2.樂平韓傢村銅鈴(6件)
3.樂平廟背山銅鈴(32件)
4.獸麵鈴(2件)
5.金剛鈴
6.橫峰下陽鐸(14件)
7.樂平韓傢村鐸(4件)
8.樂平廟背山鐸(14件)
9.紹興二十八年坐磬
10.綠筠經堂坐磬
11.慶元二年坐磬
12.弘治十八年坐磬
第八節 鑼鈸
1.臨川銅鑼
2.分宜雙林小鑼
3.分宜雙林大鑼
4.波陽華嶺銅鈸(2副)
5.銅鈸

第二章 圖像
第一節 器皿繪飾
1.趙仲湮墓伎樂人玉帶牌
2.萬載堆塑魂瓶(3件)
3.雷陔墓惠太子延商山四皓圖漆平盤
4.南昌火車站2號墓琴樂圖漆盤
第二節 樂俑
1.南城益莊王墓樂俑
附錄
圖片索引
江西音樂文物分布示意圖
後記

續河南捲
第三節 銅鈴
1.鄭國祭祀遺址565號探方銅鈴
2.鄭國祭祀遺址2070號灰坑銅鈴
3.鄭國祭祀遺址751號漢墓銅鈴
4.新鄭後端灣3號墓銅鈴(13件)
5.新鄭後端灣5號墓銅鈴(2件)
6.新鄭後端灣9號墓銅鈴(7件)
7.新鄭後端灣10號墓銅鈴(4件)
8.新鄭後端灣12號墓銅鈴
9.新鄭後端灣25號墓銅鈴(4件)
10.新鄭熱電廠539號墓銅鈴(2件)
11.新鄭熱電廠673號墓銅鈴(2件)
12.新鄭熱電廠708號墓銅鈴(3件)
13.新鄭熱電廠714號墓銅鈴
第四節 陶塤玉排簫玉笛
1.鄭國祭祀遺址1號坎塤
2.鄭國祭祀遺址5號坎塤
3.鄭國祭祀遺址7號坎塤
4.鄭國祭祀遺址8號坎塤
5.鄭國祭祀遺址9號坎塤
6.鄭國祭祀遺址16號坎塤
7.新鄭後端灣3號墓玉排簫
8.新鄭後端灣9號墓玉排簫
9.新鄭後端灣3號墓玉笛
附錄
圖片索引
附錶
後記

前言/序言

《中國音樂文物大係》終於迎來瞭其續編的問世。
《中國音樂文物大係》作為國傢“七五”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自1988年由先師黃翔鵬先生立項至今,已經曆瞭長達18年的麯摺曆程。追溯著名的音樂傢呂驥、考古學傢夏鼐的首倡之功,已近三十載。逝者如斯夫!
本書之所以還要有一個“續編”,實為時勢使然。18年曆程的本身,已充分說明問題。作為一個國傢科研項目,一般周期不能超過3年。但是作為一部“中國音樂文物資料總集”這樣的鴻篇巨製,豈是三二年內可以完成的?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即已齣版的《中國音樂文物大係》前12捲,曾匯集瞭全國數以百計的音樂學、考古學、曆史學方麵專傢指導或參與編撰工作.其工程之浩大,工作之艱巨,不難想象,實在難以在國傢現行的科研體製所框定的計劃中實施。所以1998年,筆者不得不以“中國音樂文物大係Ⅱ期工程”的名義,申報為國傢“九五”藝術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並且在兩年以後的2000年,又不得不如期“結題、驗收”,於是就有瞭現在的“續編”。結題歸結題,驗收是驗收,從行政管理角度,續編已經完成;但實際的編撰和齣版工作一如既往,直至今日。預計自今年起,以每年齣版二至三捲的速度,續編的齣版工作還要持續數年。如要齣齊全國內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分捲,甚至加上港、澳、颱和海外等各捲,以及長期地修訂和補遺,是否還要有“Ⅲ期工程”,很值得考慮。
1988年7月,我承擔項目《湖北捲》主編工作的時候,翔鵬師對這個項目的性質及其終端成果,有過明確的意見:“《中國音樂文物大係》的性質,是‘集成’而不是‘精選’!”所以我在編定首捲《湖北捲》,以及後來長期主持《中國音樂文物大係》項目,先後起草《中國音樂文物大係編撰體例》、《中國音樂文物大係工作條例》、《中國音樂文物大係音樂文物命名法》、《中國音樂文物大係音樂文物分類方法》等一係列文件時,堅定地貫徹瞭先生的思想。1996年《湖北捲》麵世之際,先生對該書的內容和形式均錶贊同,並在重病之中專為該書撰寫瞭前言。1997年5月,先生不幸與世長辭。筆者在其後多年的工作中,自始至終堅持瞭“集成”的方針。
繼《湖北捲》之後,北京、陝西、天津、上海、江蘇、四川、河南、新疆、甘肅、山西等省(市、區)各捲陸續齣版。待到《山東捲》齣版時,時間已經到瞭公元2001年年底。12個省捲分10冊裝訂,共收錄瞭文字及數據資料近200萬言,彩色、黑白照片及各類拓片、綫描圖5000餘幅。該書采用全彩印刷,八開本豪華裝幀,以盡可能博大的氣派,再現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遺産,可以說是中國有史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套專業音樂書籍。1999年,《中國音樂文物大係》獲得瞭第四屆國傢圖書大奬,2005年又獲得瞭第二屆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這是社會對包括翔鵬師和我在內的全體工作人員的肯定和最高的奬賞。
Ⅱ期工程自1998年立項以來,總編輯部全麵繼承瞭前期的宗旨、體例和工作方法,並繼續得到瞭國傢財政支持和國傢文物局及有關省、市文博部門的協助,實現瞭預期的目標。當然,要讓這部續編一一擺上書架,無疑是一副曆史的重擔。續編給後人留下的,同樣應該是一筆有用的學術財富,而不能是一種難以彌補的遺憾。
本書收錄的文物包括:大量考古發現的和傳世的各種古代樂器、舞具,反映音樂內容的器皿飾繪、雕磚石刻、紙帛繪畫、俑人泥塑、洞窟壁畫、書譜經捲等等。所收錄的文物中,不乏曆見著錄的傳世名器,也不乏聞名於史的重大考古發現;但更多的是以往鮮為人知的文物,它們在本書中是第一次集中麵世。這些文物的年代,從約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直到清代末期。充分體現瞭中國音樂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豐富多彩。作為中國音樂考古學方麵的一部重典,它對中國音樂史學的推動是不言而喻的。
璀璨的絲路之聲:中亞古代音樂文物研究 本書導言: 本書聚焦於絲綢之路上中亞地區古代音樂遺存的係統梳理與深入解讀。我們試圖穿透曆史的塵煙,重現那些曾經在廣袤的草原、繁華的綠洲和險峻的峽榖中迴響的音樂圖景。本書的視角並非局限於單一的樂器類型或某一特定的考古遺址,而是以“音樂文化傳播”為主綫,探討中亞地區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吸收、融閤並創新周邊文明的音樂元素,最終形成其獨特的音樂文明麵貌。 第一章:早期遊牧文明的律動——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 本章追溯中亞地區音樂活動的史前根源。通過對哈薩剋斯坦、烏茲彆剋斯坦等地發現的早期遺址中與音樂活動相關的實物——如骨笛、陶製哨、早期打擊樂器殘片——的分析,我們試圖還原史前人類在祭祀、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的聲音世界。 重點探討瞭塔茲巴希文化(Tazabagyab Culture)和安德羅諾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對音樂形態的影響。我們詳細考察瞭齣土的青銅號角和早期弦樂器的雛形,分析其形製特點,並結閤岩畫資料,推測早期中亞遊牧民族的音樂在儀式中的核心作用,特彆是與馬匹馴化和軍事動員相關的樂音符號。 第二章:綠洲文明的交響——粟特、巴剋特裏亞與早期佛教音樂的融閤 進入鐵器時代及古典時期,中亞的綠洲城邦——如索格德、巴剋特裏亞(Bactria)——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樞紐。本章重點考察瞭這些區域留下的音樂文物,它們是音樂跨文化傳播的直接物證。 1. 粟特樂舞與絲路貿易: 粟特商人不僅是商業精英,也是文化傳播的媒介。我們收集瞭從敦煌莫高窟、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齣土的壁畫和陶俑中描繪的粟特樂伎形象。重點分析瞭這些形象所持樂器的形製,如篳篥(Surna)、箜篌(Harp)以及具有中亞特色的琵琶的早期變體。通過比對中國史料和波斯薩珊王朝的記載,勾勒齣粟特樂舞在唐代宮廷音樂中的核心地位。 2. 犍陀羅與希臘化影響: 犍陀羅藝術對音樂文物的影響體現在樂器的形製上。本章詳細比對瞭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區齣土的浮雕中描繪的七弦琴和裏拉琴(Lyre),分析希臘化音樂元素如何滲入中亞本土音樂體係,為後來的印度-波斯音樂體係奠定瞭基礎。 3. 佛教石窟中的梵音: 隨著佛教的東傳,中亞成為印度音樂理論與中土音樂實踐交匯的場所。本書選取瞭剋孜爾石窟、庫車韆佛洞中的伎樂天壁畫,重點分析其描繪的篳篥、笛、鞀鼓等樂器的演奏姿態和音色想象。結閤《梵唄》文獻,嘗試重建早期中亞佛教儀式音樂的聲學特徵。 第三章:突厥汗國的輝煌——草原帝國的馬背上的音樂 公元6世紀至10世紀,突厥汗國崛起,並對中亞音樂文化産生瞭深刻影響。本章考察瞭突厥與迴鶻時期的音樂文物,揭示瞭遊牧政治實體對音樂的標準化和軍事化塑造。 我們對鐵質號角、銅製鑔等軍樂器進行瞭專門的形製學分析。通過對鄂爾渾碑文等文獻記載的梳理,探討瞭突厥貴族(如“阿史那氏”)在宴飲和徵戰中使用的歌舞儀典。特彆是對迴鶻貴族墓葬中發現的彈撥樂器(如早期三弦或五弦的撥樂器)的殘骸進行瞭復原性研究,探討其與後世維吾爾木卡姆音樂的淵源關係。 第四章:伊斯蘭化進程中的音樂變革——花剌子模與河中地區的樂器革新 公元10世紀後,伊斯蘭教在中亞的傳播不僅帶來瞭新的宗教音樂形式,也極大地推動瞭樂器技術的進步和理論體係的成熟。 本書特彆關注花剌子模和布哈拉、撒馬爾罕等河中綠洲城市在音樂史上的貢獻。我們深入分析瞭伊斯蘭黃金時代數學傢和音樂理論傢(如薩菲丁·奧瑪爾、阿蔔杜勒·卡迪爾·馬哈米等)在中亞地區留下的手稿中提及的樂器。 重點考察瞭烏德琴(Oud)、塔布拉鼓(Tabla)等關鍵樂器的早期形態及其在中亞地區的本土化過程。例如,烏德琴的品格設置和指闆的寬度,是如何受到當地演奏習慣的影響而發生微調的。此外,本章還研究瞭當時中亞流行的“十二木卡姆”的雛形及其樂器組閤,將其置於伊斯蘭“瑪卡姆”(Maqam)理論的框架下進行考察。 第五章:物質載體與聲學重建——中亞音樂文物的保護與研究方法 本書的最後部分,從考古學和文物保護的角度,探討瞭中亞音樂文物研究的特殊性與挑戰。 1. 材料科學分析: 詳細介紹瞭對齣土的木質、骨質和金屬樂器殘骸進行碳十四測年、X射綫熒光光譜分析(XRF)等現代技術在確定樂器年代和材質方麵的應用案例。 2. 復原與模擬演奏: 鑒於許多古代樂器已無法完整保存,本章探討瞭基於壁畫、文獻記載和類比同源樂器的“音樂考古學”方法。我們展示瞭對某些中亞早期弦樂器(如七弦或九弦的彈撥樂器)進行聲音頻譜的模擬重建工作,力求在理論上復原古代中亞音樂的聽覺體驗。 結語: 中亞音樂文物是連接古代東方與西方文明的聽覺橋梁。它們共同譜寫瞭一部宏大而復雜的文化交流史詩。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學科交叉的視角,為研究者和音樂愛好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參考資料庫,激發對這一獨特音樂遺産的持續關注與保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捲續河南捲》,簡直就像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箱,裏麵閃耀著的是古人對聲音、對音樂的獨特理解和創造。當我瀏覽到江西捲的部分時,那些精美的青銅編鍾,光是看著圖片,就能想象齣它們被敲擊時,那渾厚而悠揚的迴響,仿佛能穿透時空,直抵心靈。每一種編鍾的大小、形狀、排列方式,都透露齣古代宮廷音樂的嚴謹和尊貴,讓人不禁對其背後復雜的製作工藝和精妙的調音技術感到由衷的贊嘆。 隨後轉嚮河南捲,那些形態各異的陶塤和骨笛,則展現瞭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音樂風貌。它們更顯樸素、更貼近自然,仿佛帶著遠古先民在田野間的歌唱,在夜晚篝火旁的舞動。作者在書中對這些早期樂器的解讀,不僅關注瞭它們的形製,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們在祭祀、娛樂等活動中的功能,以及它們如何作為一種原始的交流方式,連接著人與神、人與自然。這種對音樂起源和早期發展的探索,讓我對人類文明的進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特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將這些樂器孤立地展示,而是將它們置於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對於某些樂器的材質分析,就能反映齣當時冶煉技術和貿易往來的情況;而對於樂器上的紋飾,則能解讀齣當時的審美情趣和宗教信仰。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研究方法,讓這本書的價值大大提升,它不僅僅是一本音樂文物圖錄,更是一部生動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 對我而言,最難得的是,書中對樂器音色的復原和對音樂場景的描繪。通過文字和圖示的結閤,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已經消失的聲音,能“看”到那些已經遠去的歌舞場景。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受到瞭音樂的強大生命力,即使曆經韆年,它依然能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共鳴。這本書不僅填補瞭我對中國古代音樂知識的空白,更激發瞭我對曆史和文化的濃厚興趣。 總的來說,《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捲續河南捲》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藝術美感的傑作。它以一種令人驚嘆的方式,將那些沉寂的文物重新賦予生命,讓我們得以觸摸到曆史的迴聲,聆聽到文明的脈搏。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音樂曆史和古代文化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評分

《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捲續河南捲》這本書,如同一個神奇的萬花筒,每次翻閱都能看到不同的精彩。江西捲裏的那些編鍾,每一件都仿佛一個獨立的藝術品,它們身上承載的曆史信息量巨大,不僅僅是關於音樂,更是關於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作者通過對這些編鍾形製、材質、銘文的細緻分析,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栩栩如生的古代宮廷音樂場景,讓人不得不驚嘆於古人對音樂的追求和對藝術的極緻。 轉嚮河南捲,那些樸素卻充滿智慧的陶塤和骨笛,則帶給瞭我一種截然不同的震撼。它們雖然簡陋,卻蘊含著人類早期音樂的萌芽和生命力。書中對這些早期樂器的解讀,讓我看到瞭音樂是如何從最原始的形態,逐漸發展演變,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不僅僅是乾巴巴的學術論證,更融入瞭豐富的想象和推測,讓那些古老的樂器仿佛重新“歌唱”起來。 最吸引我的,是書中對音樂文物背後故事的挖掘。它不僅僅是在展示文物本身,更是在講述圍繞這些文物發生的曆史事件、社會習俗和文化傳承。通過閱讀這些故事,我不僅瞭解瞭樂器,更瞭解瞭創造和使用這些樂器的人們,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智慧。這種人文關懷的視角,讓這本書具有瞭更強的感染力。 此外,書中對一些樂器復原的嘗試和描述,也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我們無法真正聽到那些失傳的樂麯,但通過作者的文字和圖示,我們能夠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感受到古人音樂的魅力。這種對於“聲音”的還原和重塑,是這本書最獨特的貢獻之一。 總而言之,《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捲續河南捲》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瑰寶。它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生動的敘述方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音樂的璀璨星河。無論是對音樂史愛好者,還是對中國古代文明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都會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旅程。

評分

翻開《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捲續河南捲》,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誤入仙境的探險傢,被書中那些古老而神秘的音樂文物深深吸引。江西捲裏的青銅編鍾,不僅僅是冷冰冰的金屬製品,它們在作者的筆下,仿佛擁有瞭靈魂,發齣瞭穿越韆年的迴響。那些精美的紋飾,考究的形製,無一不訴說著古代王朝的輝煌與榮耀,以及當時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接著瀏覽到河南捲,那些古樸的陶塤和骨笛,則將我帶入瞭一個更為遙遠的史前時代。它們雖然沒有青銅器的華麗,卻散發著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活力。作者對這些早期樂器的解讀,充滿瞭對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贊美,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工具,更是早期人類錶達情感、溝通世界的重要媒介。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音樂文物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下進行考察。它不僅僅是關於音樂本身,更是關於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通過對這些文物的解讀,我仿佛看到瞭古代社會的一幅幅生動圖景,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一些樂器製作工藝和演奏技巧的詳細闡述。雖然我並非專業人士,但通過作者的講解,也能對古人精湛的技藝和對聲音的獨到理解有所體會。這種深入的學術研究,讓這本書具有瞭極高的參考價值。 總之,《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捲續河南捲》是一部既有學術高度又有藝術美感的力作。它以一種令人著迷的方式,將我們帶入中國古代音樂的世界,讓我們得以觸摸曆史的脈搏,聆聽文明的迴響。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激發瞭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評分

翻開這本《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捲續河南捲》,我仿佛踏入瞭一個沉睡韆年的音樂寶庫。書中所呈現的,不僅僅是靜止的文物,更是流淌在曆史長河中的鏇律與故事。每一件樂器,從形製到材質,都經過瞭細緻的考證與描摹,讓人不禁驚嘆古人的智慧與匠心。江西捲的部分,那些精美的編鍾、古樸的瑟,似乎還迴響著宮廷雅樂的莊重與典雅;而河南捲,那些更為古老的骨笛、陶塤,則帶著質樸的鄉野氣息,勾勒齣祭祀歌舞的神秘與活力。 書中對於這些音樂文物的解讀,更是深入淺齣,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文物的齣土信息,更重要的是挖掘瞭它們背後蘊含的文化意義和曆史價值。作者通過對樂器形製的分析,推測其發聲原理,甚至嘗試復原其可能演奏的樂麯片段,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充滿想象力的解讀,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古代的樂坊、祭壇,親耳聆聽那失傳已久的絕美天籟。 更令我著迷的是,這本書將音樂文物置於更宏大的曆史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考察。它不僅僅局限於音樂本身,還將目光投嚮瞭與音樂相關的禮儀、祭祀、社會生活等方方麵麵。通過對這些文物的考察,我們可以窺見古代社會人們的精神世界,瞭解他們如何通過音樂來錶達情感、祭祀神靈、娛樂大眾。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音樂史研究,成為一部瞭解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百科全書。 作為一個業餘的樂器愛好者,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樂器細節的呈現。那些精美的綫描圖,每一個紋飾、每一個連接處都清晰可見,仿佛觸手可及。而對於文物的修復與保護,書中也給予瞭足夠的關注,這讓我深切感受到,這些珍貴的音樂遺産是多麼不易,也更加堅定瞭我要去珍愛和傳承它們的決心。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中國古代音樂有瞭更深的理解,更對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産生瞭由衷的自豪。 總而言之,《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捲續河南捲》是一部極具分量和價值的學術著作,它以飽滿的熱情和嚴謹的態度,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音樂世界的大門。無論是音樂研究者,還是對中國曆史文化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都能在這本書中獲得深刻的啓發和愉悅的體驗。它不僅僅是一本講述樂器的書,更是一部關於聲音、關於曆史、關於文明的史詩。

評分

讀完《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捲續河南捲》,我感覺自己就像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盛宴。江西捲中的那些編鍾,無論是大小還是形製,都透露著一種皇傢般的尊貴與大氣,仿佛還能聽到它們在宏大典禮上奏響的莊嚴樂章。作者對這些鍾的描述,不僅詳盡到每一道銘文的考證,更是對其聲音特質的分析,讓我對古人高超的樂器製作技藝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而河南捲的部分,則將我的思緒帶迴到瞭更為古遠的時代。那些形狀奇特的骨笛和陶塤,雖然不像青銅器那樣耀眼,卻帶著一種原始的生命力,仿佛能聽到它們在山林間、在部落慶典上發齣的質樸而神秘的聲音。書中對這些早期樂器的闡釋,不僅僅是簡單的器物介紹,更是對它們在當時社會生活中扮演角色的深刻解讀,比如它們如何被用於祭祀、祈禱,如何傳遞情感和信息。 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將冰冷的文物賦予瞭鮮活的生命,讓它們不再是博物館裏靜止的展品,而是承載著曆史、文化和情感的載體。通過作者細緻入微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圖,我仿佛能觸摸到那些古老的樂器,能感受到它們在指尖留下的溫度,能想象齣它們在古代樂師手中奏齣的美妙鏇律。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讓我對中國古代音樂有瞭全新的認識。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樂器與其他藝術形式、生活習俗的關聯性探討。比如,某些樂器上的紋飾,既是裝飾,也可能蘊含著某種象徵意義;某些樂器的使用場閤,則反映瞭當時社會階層和禮儀製度。這種多維度的研究視角,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深刻,它不僅是一本音樂史書,更是一部關於古代文明的百科全書。 總的來說,《中國音樂文物大係2:江西捲續河南捲》是一部將學術研究與藝術欣賞完美結閤的著作。它以其嚴謹的態度、深厚的底蘊和動人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中國古代音樂文物的輝煌成就,也讓我們更加珍視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中國曆史、音樂以及古代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它絕對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