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戲劇史》講述瞭日本對中國文學的翻譯和研究開始偏重於正統文學,至於戲麯之類通俗文學,遲至17世紀或稍早方引起注意。20世紀以來東京大學鹽榖溫教授、京都大學青木正兒教授,在中國戲麯研究方麵做齣瞭卓越貢獻,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田仲一成教授長期執教於東京大學,榮休後任教於金澤大學。他在東大期間,完成瞭《中國祭祀戲劇研究》等四部大著,在金澤大學期間又完成瞭這部帶有總結性的《中國戲劇史》。他把一生最寶貴的時光都奉獻給中國戲劇的研究,無論在日本還是在國際漢學界都享有盛譽。
目錄
“文學史研究叢書”總序
序言
凡例
導言視點與方法
第一章 戲劇的産生
引言鄉村祭祀禮儀嚮文藝/戲劇的轉化
1.戲劇形式的齣現——“春祈”社祭中的戲劇成分
2.戲劇內容的形成——“鞦報”社祭中的悲劇因素
第一節 神靈降臨的祈福禮儀——由附體演齣、福神舞蹈嚮慶賀戲的轉化
1.原始的附體形式
2.經過美化的附體形式
3.具有象徵意義的附體形式
第二節 驅邪、逐疫的攘災禮儀——從“儺神武技”到“角抵戲”、“武打戲”
第三節 針對“孤魂”、“冤魂”的鎮魂禮儀——由僧侶、道士主導的祈福禮儀嚮悲劇的轉化
1.針對英靈、英雄的鎮魂祭祀
2.針對幽鬼、冤魂的鎮魂祭祀
第二章 戲劇的萌芽
引言戲劇萌芽的曆史進程
1.先秦漢魏六朝時期(潛伏期)——古代社祭的結構
2.唐一五代時期(萌芽期)——社邑、義社的質變
3.北宋一南宋時期(初期)——迎神賽會的環境
第一節 慶賀劇的萌芽
1.巫覡禮儀轉嚮歌舞文藝
2.參軍戲(歌舞戲)的形成
3.院本的形成
第二節 角抵戲、武戲的齣現
1.古代宮廷的追儺禮儀和戴麵具隊列
2.唐宋時期的鄉村逐疫禮儀和角抵、武技
第三節 鎮魂戲劇的齣現
1.孤魂祭祀的形成
2.英靈鎮魂戲的齣現
3.冤鬼鎮魂戲的齣現
第三章 巫類舞戲的傳承
引言追儺類戴麵具舞戲——演唱詞話、詩贊類舞戲的傳承
第一節 鄉儺的舞戲化
1.鄉儺中的追儺武技
2.鄉儺中英雄舞戲的形成
3.鄉儺中冤魂舞戲的形成
第二節 堂儺的舞戲化
第三節 市儺的舞戲化——燈戲圖捲
……
第四章 元代戲劇的形成
第五章 明代戲劇的質變
第六章 清代戲劇的展開
第七章 近代商業戲劇的形成
索引
日文版後記
中文版後記
作者小傳
譯者小傳
校譯者小傳
精彩書摘
另外,在為在世的宗族長老慶祝生日、病愈或是為一族子弟慶賀考中科舉、升官等活動時,為瞭感謝神靈和祖先的嘉護也會在宗祠或傢堂裏舉辦戲劇錶演。其中特彆是慶祝宗族長老生日的壽誕戲、在明代中期以後,流行於宗族之間,但前述《休寜茗洲吳氏傢記》卻對此錶現齣抑製的姿態。在明代,壽誕戲成為祭禮戲劇的中心。(2)賓禮戲劇除瞭“紅白喜事”外,宗族在接待官員等頭麵人物的私下社交喜筵場閤,也有為感謝神靈和先祖而錶演戲劇的情況。這時,除瞭一族人之外,有交往的村落內外的宗族父老及地方政府官員等也被請為賓客參加,宴會的規模逐漸擴大,因此,戲劇錶演也比“紅白喜事”時更加華美。在明代中期以後宗族的“傢訓”等資料中,對這種“賓禮戲劇”進行限製的規定很多。1550年前後浙江海鹽縣海昌許氏的傢訓“許氏貽謀四則”的“傢則”(許相卿《雲村先生文集》,嘉靖刊本,日本尊經閣文庫藏)裏寫道:“歌舞俳優,鷹犬蟲豸(鸚鵡、鵪鶉、門雞、促織之類),劇戲煙火,一切禁絕。雖樂賓、怡老、娛病,亦永勿用。”這裏的“怡老”是指壽誕戲,“娛病”是指使病人痊愈的戲,都屬於上述紅自傢演戲劇,“樂賓”屬於賓禮戲劇。
這些戲劇當初有的在宗族內部的宗祠和傢堂裏上演,後來逐漸地都變為在宗族外的宴席上錶演。明代的許多資料裏都有關於這方麵的議論內容。如馮時可在前述《禮說》中說道:“昔燕客場用琴瑟笙簧,今用俳優演劇。”葛守禮在《禁奢僭以明禮即節疏》(《葛端肅公文集》捲三,萬曆十年序刊本,日本東洋文庫藏)中談到瞭1570年前後山東德平縣的風俗時說:“縉紳士庶燕會,供具希饌,用數品足矣。今用大盤羅列,殊為暴饗。
且用戲子,喧囂狎謔,亦屬不雅。”《皇明經世文編》捲二百三十六《屠漸山集、孫文恪公集》裏也記載:“比來,士大夫傢競為奢靡……耽戲劇之娛。”另外如明末浙江嘉善縣人支大綸的《酌傢訓》(《支華平先生集》捲三十六,明刊本,日本內閣文庫藏)裏談道:“優伶雜伎,不惟蠱惑心誌,亦多玷汙傢風,吾所常見。惟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亦須間宅張筵,以防淫媒。”
前言/序言
《世界建築的韆年演變》 一部跨越時空,深度剖析人類文明印記的建築史詩 圖書簡介: 《世界建築的韆年演變》並非一部簡單的建築風格圖錄,而是一部以宏大的曆史敘事和精微的建築本體分析為骨架,勾勒齣人類文明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如何通過凝固的物質形態來錶達其世界觀、技術水平與社會結構的百科全書式巨著。本書旨在超越傳統建築史的地域局限與時代斷裂,構建一個全球視野下的建築演化脈絡。 全書分為七個宏大篇章,層層遞進,從史前遺跡的原始構建,直至當代全球化語境下的復雜形態,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橫跨歐亞非美洲的深度考察。 第一章:起源與奠基:從洞穴到城邦(約公元前1萬年 – 公元前500年) 本章追溯瞭建築的生物學起源和文化萌芽。我們不再將早期的巨石陣或哥貝剋力石陣視為孤立的奇跡,而是將其置於早期人類的宇宙觀和社群組織結構中進行考察。重點探討瞭美索不達米亞的泥磚技術如何催生瞭最早的城市形態——蘇美爾的“之”字形神塔(Ziggurat),及其在神權與王權構建中的象徵意義。同時,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金字塔群,被視為對永恒秩序和法老神性的終極物質化錶達。本章深入分析瞭早期建築的結構邏輯(如梁柱體係的雛形)與宗教祭祀儀式的深度綁定,揭示瞭“空間即信仰”的最初形態。 第二章:古典的輝煌與秩序的重建(約公元前500年 – 公元476年) 本章聚焦於希臘與羅馬文明對西方建築語匯的奠基性貢獻。希臘部分,著重分析瞭神廟建築(如帕特農神廟)中對比例、和諧與數學哲學的極緻追求,細緻剖析多立剋、愛奧尼和科林斯柱式的演變及其背後的社會哲學內涵。 羅馬部分則是一次技術革命的展示。本書詳細闡述瞭羅馬人如何將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這一革命性材料應用於大型公共工程,從而實現瞭對傳統石材技術的超越。從萬神殿(Pantheon)那令人嘆為觀止的無柱式穹頂,到龐大的引水渠、浴場和圓形競技場的空間組織,羅馬建築不再僅僅是錶達神聖,更是服務於帝國管理、公民生活和公共展示的強大工具。本章探討瞭羅馬建築規範如何塑造瞭後世數韆年的建築規範。 第三章:信仰的塑造:中世紀的穹頂與飛扶壁(約公元476年 – 14世紀) 中世紀被劃分為早期、羅馬式和哥特式三個階段進行論述。早期受製於技術和政治碎片化,建築多為防禦性或修道院式的封閉空間。 羅馬式建築(Romanesque)在歐洲各地重新興起,以其厚重的牆體、半圓形拱券和相對昏暗的內部空間,體現瞭一種內斂而堅固的宗教精神。 高潮在於哥特式建築的齣現。本章將重點解析巴黎聖母院、沙特爾大教堂等建築如何通過尖拱、肋拱(Rib Vault)和飛扶壁(Flying Buttress)的精妙結閤,將結構推嚮極緻,創造齣“玻璃的教堂”——一個嚮上無限延伸、充滿光綫與色彩的“天國模型”。這不僅僅是工程學的勝利,更是神學思想——對“光即上帝”的物質化詮釋。 第四章:文藝復興與巴洛剋的空間辯證(15世紀 – 18世紀) 文藝復興的迴歸是對古典秩序的理性重申。本書詳細分析瞭布魯內萊斯基在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工程中的工程學突破,以及阿爾貝蒂和帕拉第奧對古典規範的理論化和再推廣。重點探討瞭中央集中式平麵布局如何體現瞭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宇宙觀。 巴洛剋時期則是對文藝復興理性秩序的戲劇性顛覆。以貝尼尼和博羅米尼為代錶的建築師,將建築、雕塑和繪畫融為一體,創造齣充滿動感、光影對比強烈、追求情感衝擊的“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本章詳細分析瞭凡爾賽宮的宏大敘事如何服務於絕對君主製的權力展示。 第五章:工業革命的衝擊與新傳統的探索(19世紀) 19世紀是建築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工業革命帶來瞭鋼鐵、鑄鐵和玻璃等新材料,以及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産。本章探討瞭這種技術飛躍如何挑戰瞭既有的建築美學體係。 一方麵,齣現瞭對曆史風格的復興(如新哥特式、新古典主義),試圖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尋找曆史的慰藉。另一方麵,對新材料的試驗開始齣現,如倫敦的水晶宮和埃菲爾鐵塔,它們標誌著結構邏輯首次完全獨立於傳統裝飾體係。本書深入分析瞭美國芝加哥學派在摩天大樓概念萌芽期的結構創新及其對城市天際綫的重塑。 第六章:現代主義的革命與烏托邦的構想(20世紀初 – 1970年代) 本章是本書論述的重點之一,探討瞭現代主義如何徹底打破瞭對曆史形式的依賴,追求“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理念。本書係統梳理瞭格羅皮烏斯(包豪斯)、勒·柯布西耶(新精神、光輝城市)和密斯·凡德羅(少即是多)等大師的核心思想和建築實踐。 重點剖析瞭現代主義對結構清晰化、平麵自由化、以及對標準構件和工業化建造模式的執著,以及由此産生的對地域性和文化差異的忽視。本書也批判性地考察瞭現代主義在特定曆史背景下,其烏托邦理想與實際建造效果之間的張力。 第七章:後現代的多元化與全球化下的新範式(1970年代至今) 進入後現代階段,建築開始對現代主義的單一性進行反思與解構。本章分析瞭符號學、曆史參照和地方主義如何在建築中迴歸。隨後,探討瞭高技派(High-Tech)對結構與設備的美學展示,以及解構主義(如貝聿銘、紮哈·哈迪德的作品)如何挑戰傳統的幾何穩定性和可理解性。 最後,本章將目光投嚮當代。在可持續性、數字化設計(參數化設計)和氣候變化成為核心議題的今天,本書探討瞭建築師如何在技術、社會責任和美學錶達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展望瞭未來城市形態與建築材料的可能走嚮。 本書特色: 全球互鑒: 平衡瞭西方建築史與伊斯蘭建築、中國傳統園林與宮殿建築(如《營造法式》的結構邏輯)、以及前哥倫布時期中美洲的復雜天文建築之間的敘事權重。 技術與文化並重: 強調每一次重大的建築變革(從拱券到混凝土,再到鋼結構)背後,都是技術創新與文化精神的閤力作用。 圖文並茂的深度分析: 包含大量精選的建築剖麵圖、結構圖和曆史照片,輔以嚴謹的學術考證,力求讓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復雜的結構原理和空間布局的深層意涵。 《世界建築的韆年演變》是所有對人類文明軌跡、物質載體和空間藝術感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的深度導覽。它揭示瞭每一座建築如何成為它所處時代的思想、權力與技術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