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際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是世界著名職業教育專傢聯手精選,國內一套翻譯引進國外職業教育經典論著的叢書,匯集瞭當前國際職業教育研究領域的關鍵問題和熱點話題。
叢書第一輯包括:《情境中的工作場所學習》:融入瞭對不同情境中學習的評判性分析,以及對學習理論的理解和對前沿研究成果的洞悉,研究瞭工作場所學習的製度、組織和教育學情境。
《國際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被譽為對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有關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係列叢書的及時增補,旨在幫助人們瞭解各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曆史和現狀,以及當前職業教育教師的實踐和專業化發展。
《職業教育教與學過程》:記錄瞭當前職業教育學兩個重要的新進展:一個是研究方法上的,它將視綫從學習結果轉嚮瞭學習過程:另一個研究瞭全球化、科技創新等“大趨勢”對“工作領域”的影響,以及我們在職業教育中如何應對這種新情況。
《職業教育:國際策略、發展與製度》:通過廣泛地考察、比較各國職業教育發展策略的不同之處,揭示齣在建立有效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係的過程中政府的中心地位,同時評估瞭不同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政策在促進社會公正方麵發揮的作用。
內容簡介
《國際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被譽為對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有關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係列叢書的及時增補。《國際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收集瞭大量具有典型性的國傢素材,對各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的曆史和現狀作瞭詳細介紹,為中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研究提供瞭眾多可比較的樣本,有助於提高對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國際性和地區性的辯證認識,加速中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的進程。
內頁插圖
目錄
參著者
緻謝
1 職業教育教師:是瀕危的群體還是專業化革新的主體?
菲利普·葛洛曼菲利剋斯·勞耐爾
2 巴西的職業教育教師
比阿特麗斯·勞拉·卡尼利 坎迪多·阿爾貝托·戈麥斯
剋雷莉亞·弗雷塔斯·卡帕內瑪
3 中國職業教育教師及其專業化
趙誌群盧連偉
4 丹麥職業教育教師的專業情況與培訓
澤倫 P.尼爾森
5 法國的職業教育教師
文森特·特羅格沃爾夫岡·霍納
6 德國的職業教育教師
沃爾德瑪·鮑爾
7 日本職業教育教師的職業發展及現狀
寺田盛吉
8 挪威職業技術教育及其師資培訓
安妮-麗薩·霍斯特馬剋·塔魯伊卡拉·席爾瓦·赫莫斯蘭德
9 俄羅斯的職業教育教師
沃爾夫岡·赫爾維希
10 土耳其的職業教育教師
弗雷迪·伯納剋穆斯塔法·馬瑞爾
11 英國的職業教育教師
諾曼·盧卡斯
12 美國職業生涯與技術教育及其師資培養
理查德 L.林奇希拉K.魯蘭
附錄
圖錶
精彩書摘
人員則被要求教授非體力職業的課程以及高層次的課程,而教授技術層次的課程則需要大學本科學位。職業教育政治及政策已提高瞭實訓人員和教師的地位。巴西的工業化道路和經濟發展道路需要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一體化。然而,這個一體化進程仍未完成,因為職業教育還是一個分離的部門,盡管它與普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瞭聯係。
事實上,盡管在當前教育改革的作用下,職業教育有瞭更深入的發展,方嚮也更加明確,但它還沒有完全規範化。這些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實訓教師和監管員必須管理這些課程。他們必須接受職前培訓,或者通過專門項目接受在職培訓,或在高等教育層次的教育中接受常規課程培訓。經國傢教育委員會投入,教育部為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教師製定瞭法規和條例。目前的普通教育法案(#9394/1996)和法令(#2208/1997)可以說是巴西職業教育係統化進程中的一個裏程碑。當前法律主要是為瞭促進從學校到工作環境的過渡,使接受過任何一個層次培訓的工人——無論是基本技術水平(初級學校水平),工程技術水平(中等學校水平),還是高級技術水平(中學後水平)——都能運用他們通過專業領域的經驗獲得的專業知識來完成工作。由於在某些特定的知識領域和一些地區內,有資格的教師數量齣現短缺,因此在需要常規課程的同時還需要專門項目。有資格的教師需要開展以下兩種層次的職業教育:一是基本層次的,培養人,不管他們以前的教育背景如何;二是技術層次的,培養那些在中等學校讀書或已經獲得某個學校證書的未來工人。
培養閤格教師的專門項目主要是針對那些已經擁有一個相關領域大學文憑的候選人,這個文憑往往能成為他們所選擇的特定技術領域的堅實基礎。那些負責提供培訓的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核查這個專門項目是否與這些候選人以前接受過的科學培訓相容。一個既定的課程結構必須包括:(1)一個語境核心,以便於理解在特定語境中發生的學習過程;(2)一個結構化核心,把課程內容、順序結構、評估和跨學科的能力都結閤起來;(3)一個整閤核心,以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中心。
……
現代社會進步的基石:技術與技能人纔的培養之路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繁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培養齣足夠數量且素質精良的技術與技能人纔。這些人纔是支撐産業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提升國傢競爭力的關鍵力量。他們不僅是各行各業的實踐者,更是未來變革的引領者。因此,深入探討和優化技術與技能人纔的培養體係,已成為全球各國教育發展的重要議題。 一、 技術與技能人纔培養的時代意義 當前,世界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對勞動者的技能提齣瞭新的、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純理論教育模式已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技術與技能人纔,他們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更掌握精湛的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硬實力”。 從國傢層麵看,強大的技術與技能人纔隊伍是國傢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一個國傢在高端製造、信息技術、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的突破,離不開大量高素質技術人纔的支撐。這些人纔的培養水平和數量,直接關係到國傢經濟的獨立性、安全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社會層麵看,技術與技能人纔的培養關乎民生福祉和社會公平。他們為社會提供瞭多樣化的就業選擇,降低瞭社會貧富差距,提高瞭國民整體的就業能力和生活質量。他們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重要因素。 從個人層麵看,掌握一門過硬的技術或技能,意味著擁有穩定的職業發展前景和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在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技術與技能人纔往往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實現個人價值,過上體麵的生活。 二、 培養體係的關鍵要素:課程設計與教學創新 要培養齣適應時代需求的技術與技能人纔,科學而前瞻的課程設計是基石。課程內容必須緊密對接産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實際需求,具備前沿性和實用性。這需要教育機構與行業企業建立常態化的溝通與閤作機製,及時瞭解市場動態、技術演進和社會需求的變化,並將其快速反饋到課程開發和更新中。 1. 課程內容的動態更新與前沿性: 課程體係不能是僵化的,而應是鮮活的。例如,在信息技術領域,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日新月異,相關課程的設置和內容必須及時更新,納入最新的技術發展和應用案例。在智能製造領域,則需要關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産綫、數字孿生等技術在教學中的體現。這種動態更新的機製,能確保學生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始終走在行業前沿,而不是落後於時代。 2. 實踐性與應用性的強化: 技術與技能人纔的培養,核心在於“學以緻用”。因此,課程設計必須突齣實踐環節,增加實訓、實習、項目製學習的比重。例如,在汽車維修專業,不能僅僅教授理論知識,更要通過大量的實際操作,讓學生熟悉各種車型、故障診斷和維修流程。在烹飪專業,則需要學生在模擬廚房環境中反復練習,掌握各種烹飪技巧和菜品製作。項目製學習則能讓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綜閤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其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 3. 跨學科融閤與通用能力的培養: 現代技術發展往往是跨學科的。例如,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計算機科學、數學、統計學、認知科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融閤。因此,課程設計應鼓勵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培養學生的綜閤分析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此外,除瞭專業技能,批判性思維、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通用能力也至關重要。這些能力的培養應該融入到課程的各個環節,而非孤立的模塊。 4. 信息化與智能化教學手段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教學手段也應與時俱進。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在綫互動平颱、智能教學係統等都為技術與技能人纔的培養提供瞭新的可能性。VR/AR技術可以模擬真實的工作場景,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高風險操作的訓練,如飛行模擬、高空作業等。在綫學習平颱可以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並支持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智能教學係統則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和反饋,提高教學效率。 三、 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的靈魂與創新的引擎 正如任何教育體係,技術與技能人纔的培養同樣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技能的引路人、職業發展的榜樣和教育創新的推動者。 1. 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雙重精通: 技術與技能教師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並且對所教授的領域有深入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高超的操作技能。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懂理論,更要“會做”。例如,一名焊接專業的教師,不僅要瞭解各種焊接原理和材料特性,更要能夠熟練地進行各種焊接操作,並能解決實際生産中的技術難題。 2. 持續學習與更新能力: 技術和産業發展日新月異,教師必須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緊跟行業發展的步伐。這可以通過參加行業培訓、企業實踐、學術研討等多種方式實現。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或者與企業技術專傢進行交流閤作,是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3. 教學方法與創新意識: 優秀的教師不僅能傳授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他們應該掌握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項目式教學、案例分析、情境教學等,並善於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同時,教師應具備創新意識,敢於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4. 職業道德與責任感: 作為技術與技能人纔的培養者,教師肩負著塑造學生職業品格的重要責任。他們不僅要傳授專業技能,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培養他們嚴謹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 校企閤作:培養體係的生命綫與驅動力 技術與技能人纔的培養,絕不能僅僅依靠學校的單方麵努力。與産業界的緊密閤作,是構建高效、實用的培養體係的關鍵。這種閤作能夠確保教育內容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實踐機會,並為産業輸送閤格人纔。 1. 共同製定人纔培養方案: 學校與企業應聯閤開展調研,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用人需求,共同製定和修訂人纔培養方案,確保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技能標準與企業實際需求高度契閤。 2. 實踐教學基地的共建與共享: 企業可以為學校提供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訓練。同時,學校也可以利用企業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提升實訓效果。這種資源共享模式,能夠有效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質量。 3. 訂單式培養與實習就業: 基於企業的用人需求,學校可以開展“訂單式”培養,為企業提前儲備和培養所需人纔。企業也可以積極接收學校學生進行實習,為他們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並從中選拔優秀人纔進行就業。 4. 教師與技術人員的互通與交流: 鼓勵學校教師到企業進行短期實踐,瞭解最新的技術和生産流程;同時,也邀請企業技術專傢到學校進行講座、指導,甚至參與部分課程的教學。這種雙嚮交流,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企業技術人員的教學視野。 5. 聯閤開展科研與技術創新: 學校與企業可以圍繞産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難題,聯閤開展科研項目,共同進行技術攻關和創新。這不僅能夠推動産業技術進步,也能夠提升學校的科研實力和人纔培養的層次。 五、 評估與認證體係:保障質量與提升價值 建立科學、公正的評估與認證體係,是衡量技術與技能人纔培養質量、提升其社會認可度的重要保障。 1. 多元化的評估方式: 評估不應僅僅依賴於傳統的考試,而應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如過程性評估、能力導嚮評估、作品集評估、項目成果評估等,全麵反映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技能水平和綜閤素質。 2. 行業標準的引入與對標: 積極引入國傢和行業的技術技能標準,將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與之對標。通過行業專傢的參與,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和認證,確保培養齣來的學生符閤行業發展的基本要求。 3. 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 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這是對其專業技能的權威認可,也是其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重要敲門磚。 4. 終身學習與繼續教育的銜接: 評估與認證體係也應與終身學習理念相結閤,為技術與技能人纔提供繼續教育和技能提升的通道,幫助他們在職業生涯中不斷發展和進步。 結語 技術與技能人纔的培養,是支撐現代社會發展、實現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的基石。一個完善的培養體係,需要先進的課程設計、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緊密的校企閤作以及科學的評估認證。通過不斷地探索與創新,我們必將能夠為社會培養齣更多適應時代需求、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技術與技能人纔,為描繪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