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老弟買的,印刷挺好
評分囤書是種病!
評分遇到活動,一衝動,沒管住自己!再次囤貨!
評分遇到活動,一衝動,沒管住自己!再次囤貨!
評分內容方麵,盡管簡單,有時近於粗暴(介紹性書籍大概難免如此吧),述評的學說不足夠如其所是,可能會讓這些學說給讀者留下一些刻闆印象,好像他們就是這樣簡單而不足夠科學;但讀後還是頗有啓發,給瞭一個還算不錯的整體視野,立瞭一條貫穿全書的主綫原則(休謨問題,後詳),展示瞭一些思考訓練,比如在簡述伊壁鳩魯學說中同時包含心理享樂主義和道德享樂主義則可能遇到矛盾時,說明這對相關概念,分析伊壁鳩魯有限的殘篇斷簡中哪些可以被理解為前者哪些則是後者,而二者為何會有矛盾;特彆是心理享樂主義的同義反復性從而無信息性(引用其他學者論述),這些能夠齣現在普及讀物裏,是很好的事。
評分評分
所謂規範性,就是要完全跳齣功利主義式的思維方式,即,怎樣做是“符閤”的——而符閤的對象在康德的話語係統裏,還都是先驗幻相:那些“一”的、“最”的東西(比如“快樂”這種“一”性概念,比如“最大利益”這種在經驗領域不可能獲得把握但人人都去嚮經驗求的東西);也要剔除一切Grice所謂的x的natural meaning,就是x自然就具有的屬性——比如某些主體天性善良,這無關乎規範。規範性問的是,怎樣做是“想要”的,它的要素是:“意願”,“目的”和溝通二者的“意嚮性”。意願是形成規範的基礎,是唯一的一個描述性前提([(應該)“是”存在的]),這種想要立“應該”的意願也許就是所謂的善好意誌或者尊嚴吧;至少這種意願是直覺上非常真實的東西,真實性類似於“我思”(KPV中開篇提到的“道德事實”的“事實性”也是此類直覺性的吧,或者說,它就是我們這裏說的東西,無論是自由還是道德還是意誌,都是一迴事,反正都是規範性得以成立的前提)。而“目的”,如果當做某種具體的描述性領域的後果,那就又脫離瞭“規範性”視角。於是,“人是目的”,這意味著,“想要”參與規範性建設的主體,不過就是“為瞭”主體自身的“想要”——而for itself,就是自由。
評分遇到活動,一衝動,沒管住自己!再次囤貨!
評分倫理學導論,這是第二本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