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毛边书举要

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毛边书举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震 编
图书标签:
  • 民国图书
  • 毛边书
  • 善本
  • 古籍
  • 国家图书馆
  • 图书史
  • 版本目录
  • 民国时期
  • 珍本书
  • 文献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23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24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所谓“毛边书”,即是书籍仅行初订,不加切边的装帧形式,故又称之为“未裁本”。毛边书源自20世纪初的欧洲,后经日本传入我国。经由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爱书、读书、藏书人的提倡与坚持,在民国时期,颇盛一时。《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毛边书举要》收录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毛边书900余种,每种都有一幅封面书影,并做简单著录。是了解当时图书出版状况的珍贵史料。

目录

前言
凡例
ABC丛书社
爱光书店
爱丽书店
跋涉书店
百合出版社
悲多汶学会
北京书局
北新书局
编者刊
苍山书店
草虫社
朝花社
朝旭读书社
沉钟社
晨报社出版部
出版合作社
创造社
春潮书局
大东书局
大华书局
大会群众书店
大江书铺
大陆书局
大学出版社
第二战区干部暑期进步讨论会
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法编纂委员会
东方书店
东方学会
东华书屋
东流文艺社
东南出版社
东南书店
东新书店
杜成德堂
儿童书局
芳草书店
奋进社
辅仁大学
革新书店
个人刊
古城书社
光华书局
光明书局
光社
广东省立十一中出版部
广学会
国防书店
国际问题研究会
国际学术书社
国际译报社
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
国立艺专璧联诗朗诵班
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
国立中山大学附中星星社
国立中央研究院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海角社
海音书局
合成书店
河北省立一中出版委员会
湖风书局
湖畔诗社
沪滨书局
华北书店
华北新华书店
华中图书公司
冀鲁豫书店
冀中抗战八年写作运动编委会
建国书店
江南书店
解放社
今日新闻社
金鹊书店
金屋书店
晋察冀新华书店
晋绥边区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
晋绥军区政治部
晋绥新华书店
景山书社
开明书店
开拓社
抗大训练部
抗大政治部出版科
抗战复兴出版社
昆仑书店
乐华图书公司
乐群书店
黎明书局
立派社
励群书店
联防政治部
联合书店
联华书局
联兴书局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梁溪图书馆
泸滨书店
鲁迅文化出版社
鲁迅艺术学院
落叶书店
(伪)满日文化协会
美的书店
美丽书店
美学出版社
萌芽书店
民族革命出版社
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
明日书店
明天社
木简书屋
南华书店
南华图书局
南强书局
南岳干训班
女子书店
朴社
启智书局
千代出版社
前夜书店
青光书局
青洲书店
清真书报社
泉社
人间书店
人民画报社
人文书店
容光书局
三户图书社
山东画报社
山东新华书店
山东兖郡天主教堂印书局
山西省政府建设厅
陕甘宁新华书店
商务印书馆
神州国光社
生活书店
胜利书店
诗歌出版社
诗社
诗时代社
时中书局
世纪书局
世界书局
世界文艺书社
述作出版社
水沫书店
朔风月刊社
松竹书局
苏北新华书店淮阴分店
苏中出版社
台湾省编译馆
太行群众书店
太行新华日报
太岳新华书店
泰东图书局
泰岳新华书店
探险文艺社
韬奋书店
天马书店
同文书店
土星笔会
万象周刊社
唯物社
未名木刻社
未名社
未名书铺
文成书店
文风书局
文化供应社
文化生活出版社
文化学社
文献书房
文学评论社
文学周报社
文艺书局
文艺小丛书社
文阵社
五洲书局
西北出版社
西北新华书店
西京筹备委员会
西什库天主教遣使会印字馆
现代出版社
现代书局
现实出版社
新潮社
新光社
新华日报华北分馆
新华书店
新朋友社出版部
新生出版社
新生命书局
新时代书局
新文学社
新文艺社
新文艺书店
新亚书店
新宇宙书店
新月书店
新知书店
新中国文化出版社
星云堂书店
学海编译社
学习社
雅威学社
亚东图书馆
亚细亚书局
野草书屋
野战二纵队六旅政治部
艺术与生活社
译者刊
有志书屋
宇宙风社
郁文书局
裕民印刷厂
远东图书公司
远方书店
月明书店
月明书局
战时文化出版社
震东印书馆
正气书局
正申书局
正午书局
支那书店
知彼社
智强书局
中国现代史研究委员会
中华国民拒毒会
中外书店
中心书局
重庆商务日报社
著者刊
著者书店
铸魂学社
不详
著者索引
书名索引

前言/序言




书名: 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毛边书举要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介绍一本名为《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毛边书举要》的书籍。相反,它是一部围绕“民国时期毛边书”这一独特而迷人的文化现象展开的学术研究专著,旨在深度挖掘、梳理并展示这一时期图书出版史上的特殊载体及其承载的丰富文化信息。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剧烈变革与文化复兴的特殊时期。在这一历史洪流中,图书出版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除了我们熟悉的精装本、平装本等常规图书形式外,一种被称为“毛边书”的出版物以其朴素、经济、面向读者大众的特点,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其“毛边”的特殊属性,以及长期以来学界对其价值的忽视,大量的毛边书信息散逸、湮没,缺乏系统性的整理与研究。 “毛边书”,顾名思义,是指图书在装帧上未进行精细裁切,书页边缘仍保留有一定程度的毛糙感,通常采用简易的纸张和印刷技术。它之所以在民国时期得以盛行,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出版技术以及文化传播需求的综合反映。它代表了一种更为亲民、便捷的知识获取方式,尤其受到学生、知识分子以及普通市民的青睐。 本书的研究,正是致力于填补这一学术空白,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等重要文献收藏机构所藏民国时期毛边书的梳理与考证,揭示这一特殊图书形式的历史面貌,探讨其在民国文化传播、社会变迁、知识普及等方面的独特价值。研究“毛边书”,不仅是对一种古旧图书形态的认知,更是对民国时期社会文化生态的一次深刻回溯与解读。通过对这些“未被精雕细琢”的书籍的审视,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读者群体的真实构成,出版市场的实际运作,以及知识传播的底层逻辑。 二、 研究内容与特色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毛边书的定义、特征与演变: 详细阐述“毛边书”的学术定义,区分其与一般简装书、未经装订的书籍的差异。深入分析毛边书在纸张选择、装订方式、版式设计、封面图案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并追溯其在中国图书出版史上的起源、发展及在民国时期的鼎盛与衰落过程。 2. 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毛边书的梳理与分类: 以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民国时期毛边书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文献普查与整理。根据图书的学科门类、出版机构、作者、题材等维度,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建立详细的著录信息,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毛边书的出版与发行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民国时期毛边书的出版机构、印刷作坊、发行渠道以及定价策略。考察不同类型出版机构(如大型出版社、小型书局、学生组织、进步团体等)在毛边书出版中的角色与特点,分析其发行模式如何适应不同读者的消费能力和阅读需求。 4. 毛边书所承载的时代信息分析: 题材内容分析: 考察民国时期毛边书所涵盖的各类题材,如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戏剧)、学术著作(哲学、历史、科学、社会学)、教育读物、时事评论、翻译文学、通俗读物等。分析不同题材毛边书的流行程度及其反映的时代思潮与读者兴趣。 作者与读者群体研究: 梳理毛边书中出现的代表性作者及其作品,探讨其在当时的影响力。通过毛边书的普及程度,推断其主要读者群体,包括学生、职员、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分析毛边书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情况。 思想观念与文化传播: 深入分析毛边书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信息。研究毛边书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反封建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构建现代公民意识、普及科学知识、推动文化启蒙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语言文字与审美趣味: 考察毛边书中使用的语言风格、词汇,以及其在版式设计、插图(如有)等方面所体现的时代审美趣味。 5. 毛边书的文献价值与保护策略: 论述民国时期毛边书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在研究民国社会史、出版史、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探讨当前毛边书在收藏、保护、利用等方面存在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文献保护和数字化利用的建议。 本书的特色在于: 聚焦“毛边书”这一特殊载体: 区别于以往对民国图书研究的宏观视角,本书将焦点集中在“毛边书”这一具体的、被低估的图书形态上,进行精细化、专题化的研究。 以国家图书馆馆藏为基础: 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具备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资料翔实性,为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融合图书史、出版学、文化史、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力求对毛边书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认知。 强调文献价值与现实意义: 不仅关注历史文献的梳理与解读,更强调毛边书研究对于理解民国社会文化、当下图书出版模式的启示作用。 语言风格力求严谨而生动: 在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基础上,力求用清晰、流畅、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现象呈现给读者,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 三、 预期贡献与读者对象 本书的出版,预期将对以下方面做出贡献: 丰富民国时期图书出版史的研究: 为民国出版史研究提供新的史料视角和理论支撑,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对底层文化载体的关注: 引导学术界对被边缘化、被忽视的文化载体进行重新审视和价值评估。 深化对民国社会文化的理解: 通过分析毛边书的传播与影响,更真实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读者构成、知识传播的实际面貌。 为图书馆学、文献学研究提供借鉴: 为古籍、近代文献的整理、著录、保护和数字化利用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包括: 图书史、出版史、文化史、近代史的研究者和学者。 对民国时期社会文化、文学艺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相关机构的研究人员和专业工作者。 对古籍、近代文献收藏和研究有兴趣的收藏家和爱好者。 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 本书旨在通过对民国时期“毛边书”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深入挖掘与系统阐释,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生动的民国知识图景,感受那个时代书籍与人的互动,以及知识传播的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风格本身就继承了某种民国时期的朴素与大气。设计者没有过度花哨的修饰,而是用大量清晰、高分辨率的图片来支撑起论述的骨架。对于专门研究出版史的学者来说,这本资料集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我尤其欣赏它在文献整理上的严谨性,比如对同一书名的不同印次在毛边处理上的对比,这种细节的捕捉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功力和极大的耐心。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普及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中奥妙,比如什么是“毛边”的学术价值,为什么要区分“套印”和“单印”对边口的影响。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研究的起点和丰富的视觉样本,它鼓励读者去深入挖掘每一张图片背后的故事,那种发现的乐趣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这本书的侧重点非常独特,它巧妙地避开了对具体文本内容的阐述,而是专注于“书的身体”本身。对于我这种对早期印刷技术演变感兴趣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图像资料价值无可替代。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版社的“毛边”形态,我们可以间接推断出当时机器设备的性能限制以及工人操作的熟练程度。例如,某些书的毛边呈现出明显的不规则撕裂感,这可能暗示着所用纸张的纤维较长,或者装订机速度过快。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具有了超越一般图书史研究的广度。它教会我们如何从一个极小的物理特征中,解读出宏大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图像辞典”和研究底稿。

评分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更关注的是这些“毛边书”背后隐藏的文化心理。民国初年,新旧思想交替,知识分子对知识的渴求是近乎狂热的。想象一下,拿到一本刚出炉、边缘还带着锯齿的书,那种迫不及待想阅读的心情,是现在电子书时代无法体会的。这本书虽然没有深入探讨每本书的具体内容,但它聚焦于“毛边”这一现象本身,已经足够耐人寻味。它象征着一种尚未定型、仍在探索中的文化状态。书中的配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出版社在边口留白上的差异,这背后折射出的商业策略和读者定位也值得推敲。比如,某些版本在边角处有明显的墨迹残留,这或许是校对者在审校时留下的痕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偷窥”知识生产过程的视角。它不是一本讲故事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物”如何承载“时代精神”的优秀案例分析。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乍一看还以为是哪个老学究珍藏的孤本,那种略带泛黄的书页,散发着旧时光特有的沉静气息。我是一个对古代书籍修复和版本学有点痴迷的读者,所以光是翻阅这些“毛边书”的影像资料,就已经心满意足了。那些未经裁切的书页边缘,仿佛是时间留下的粗糙纹理,让人忍不住想象起当年印刷工坊里忙碌的景象。书里对不同时期装订工艺的细微差别描述得极其考究,比如线装的松紧度、封面纸张的韧性,这些都是研究民国印刷史绕不开的细节。尤其是那些用宋体、楷体混排的版式,体现了当时排版工人既要遵循传统又想做出新意的匠人精神。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视觉化的文献汇编,它通过对实物的细致捕捉,成功架起了一座连接现代读者与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桥梁,让我这个习惯了精装本的现代人,重新体会到了“未完待工”之美。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觉得“毛边书”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历史的重量感。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对“物质文化”的关注上。在我们这个数字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常常忽略了书籍作为实体存在的意义。这本书把注意力拉回到纸张的纤维、油墨的附着力以及手工操作留下的痕迹上,这简直是对那个手工业时代的致敬。它让我意识到,一本“毛边书”与一本裁切整齐的书,它们在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上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对“不完美”的珍视,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取向——实用性与粗粝的真实感并存。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在低语着关于时间、工艺和文化传承的故事,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书内容可以,就是图质量一般。价高

评分

书内容可以,就是图质量一般。价高

评分

评分

书内容可以,就是图质量一般。价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