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史·清代卷

中国儒学史·清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学群 著
图书标签:
  • 儒学史
  • 清代儒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史
  • 清史
  • 文化史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92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36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史·清代卷》以“儒学”标示研讨之鹄的,从官方提倡、推动与学术自身发展两者相结合的角度,完整展现了清代学人对丰富儒学内涵所作的贡献,及呈现出的特色,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一时代,和儒学在那时代里演进的脉络,提供了新知。全书正文十一章,作者在儒学体系内,循着宋学(从王学到朱子学)与汉学(从古文经学到公羊今文经学)这两条并行于时,且互有消长的学术线索,依时序铺陈。具体研究则选择构成思潮主题的代表人物,条析他们的学行特点和代表著作。这样的体例安排,令全书能展现儒学发展时代特色的同时,收到便利读者的纲举目张之益;尤其是当时学者的群体性表征和个体思想特色,都被清晰地呈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理学的发展与衰落
第一节 明代遗民的理学
第二节 顺康雍时期的理学
第三节 乾嘉时期的理学
第二章 王学的延续与余波
第一节 孙奇逢的心学
第二节 黄宗羲对心学的改造
第三节 李颙的体用之学
第四节 李绂对心学的总结
第三章 朱子学的发展
第一节 张履祥的平民朱子学
第二节 陆世仪的用世之学
第三节 李光地的正统朱子学
第四章 张载之学的阐扬
第一节 王夫之的自然观
第二节 王夫之的知识论与人性论
第三节 王夫之的历史观
第五章 反理学与务实学风
第一节 顾炎武的经学
第二节 阎若璩辨伪《古文尚书》
第三节 颜李学派的习行思想
第四节 唐甄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 汉学的复兴与发展
第一节 汉学的成因与源流
第二节 汉学的发展与别出
第三节 汉学的成就与局限
第四节 汉学家的“以礼代理”说
第七章 汉学家的义理学(上)
第一节 惠栋对汉易的发挥
第二节 戴震的反理学
第三节 洪亮吉的天人观
第八章 汉学家的义理学(下)
第一节 凌廷堪的礼学
第二节 焦循的变通之学
第三节 阮元的务实之说
第九章 汉学的别出及对汉学的批评
第一节 钱大昕的经史之学
第二节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
第三节 方东树对汉学的批评
第十章 今文经学与经世思想
第一节 今文经学的复兴
第二节 公羊学的发展
第三节 经世思想的涌动
第十一章 春秋公羊学
第一节 庄存与的赵氏公羊学
第二节 孔广森的另类公羊学
第三节 刘逢禄的何氏公羊学
结语
后记

前言/序言







穿越百年思潮,探寻至圣之学脉络 《中国儒学史·清代卷》 是一部宏大而深入的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态度、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洞见,为读者呈现了中国儒学在清代三百余年的跌宕起伏与演变发展。本书并非孤立地考察某个学派或某个学者的思想,而是将清代儒学置于其宏大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儒学思想的生成、发展、分化、整合乃至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清代,一个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集大成与走向近代转折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儒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与深刻的变迁。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尘埃,亲历这场波澜壮阔的思想革命。 一、 拨乱反正,复兴儒宗:清初的复古思潮与阳明学沉寂 清初,随着满族入主中原,汉族士人的文化心理经历了剧烈的冲击与调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思想家致力于恢复汉唐以来儒学的“正统”,反拨明末以来阳明心学的泛滥与空疏。本书将详细考察清初思想界如何重新审视并评价宋明理学,尤其对王阳明及其学派的批判与反思。 学统重塑与正宗之争: 我们将深入探讨黄宗羲、刘宗周等明末遗老如何梳理儒学史,确立宋代二程(程颢、程颐)与朱熹的“道统”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批判阳明学“致良知”的“异端”。本书将还原这一思想史上的重要分野,分析其背后深刻的政治、文化因素。 复古与创新的张力: 尽管主张复古,但清初的学者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而是在继承中寻求创新。我们将分析颜元、李塨等“力行派”如何倡导“实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这既是对阳明学的反拨,也是对儒学自身生命力的探索。 早期清学家的思想实践: 对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情怀,对黄宗羲“君主专制”的深刻批判,对刘宗周“殉节”背后的儒家伦理,本书将一一呈现,展现早期清代儒学家的思想深度与时代担当。 二、 显学崛起,考据为宗:乾嘉学派的时代印记 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学术上“考据之学”最为鼎盛的时期。本书将重点阐述这一时期儒学发展的核心特征——对古籍的精审考证,以及由此衍生的朴学风气。 《四库全书》的时代意义: 我们将分析《四库全书》编纂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次规模浩大的文化整理,更是乾嘉学派“求真”精神的集中体现。本书将探讨《四库全书》在整理、辨伪、分类古籍方面的成就,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对儒家经典的权威性与正统性的确认。 戴震与乾嘉朴学: 戴震作为乾嘉朴学的集大成者,其“以理学之虚,求经学之实”的思想,以及他对“情”与“欲”的重新肯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书将深入分析戴震的汉学考据方法,以及他对传统哲学概念的重新解读,揭示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超越性。 朴学的影响与局限: 考据之学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献的认识。然而,本书也将审慎地考察其过度注重文字训诂、脱离现实政治而可能带来的局限性,以及其在思想深度上的潜在不足。 三、 经世致用,中西碰撞:晚清儒学的转型与挑战 进入晚清,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儒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本书将聚焦于晚清时期儒学思想的转型,以及其与西方思潮的碰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潮: 我们将深入分析张之洞等洋务派思想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解读其试图在维护传统儒家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吸纳西方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的复杂心态。 维新变法与儒学革新: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试图在儒家思想内部寻找变革的资源,将孔子塑造成“改制”的先师。本书将考察他们如何“托古改制”,如何将儒学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为中国的近代化寻找合法性依据。 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儒学的式微: 随着革命思潮的兴起,特别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传统的儒家政治伦理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本书将分析辛亥革命前后,儒学在社会思潮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动摇。 西方思想的传入与儒学对话: 随着西学的大量传入,儒家思想也面临着来自基督教、科学理性等不同思潮的挑战。本书将呈现这一时期儒家学者如何回应这些挑战,如何试图重塑儒学的现代意义,例如严复对西方思想的翻译与介绍,以及他所提出的“天演论”等。 四、 学人风采,思想传承:群星璀璨的清代儒学大家 本书不仅关注宏观的思想流派与历史走向,更将笔触伸向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个体。我们将为读者展现清代儒学史上众多熠熠生辉的学人,他们的生命轨迹与学术贡献交织,构成了清代儒学波澜壮阔的画卷。 从经世致用到小学辨析: 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明末遗老对政治、史学、哲学的深刻反思,到颜元、李塨的力行之学;从戴震、纪晓岚等乾嘉学派的考据大师,到龚自珍、魏源在晚清的忧患意识与变法图强。 “一门三父子,三代四翰林”的学术家族: 探讨叶家学派的传承与发展。 女性思想家的隐现: 关注历史上可能被忽视的女性思想家在儒学传承中的独特贡献。 满汉学者间的思想交流: 考察清代满族学者在儒学研究中的地位和贡献,以及满汉文化融合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五、 总结与展望:清代儒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清代儒学的发展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探讨其在中国思想史和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清代儒学在传统中的地位: 考察清代儒学是如何集大成,又如何孕育出新的思想基因。 清代儒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分析清代儒学如何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转型。 清代儒学与现代性: 审视清代儒学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的得失,以及其所蕴含的对于当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的价值。 《中国儒学史·清代卷》 是一部集历史学、哲学、文学、史料学于一体的巨著,它以其雄厚的学术实力和宏大的视野,为研究中国思想史、儒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的读者提供了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阅读本书,如同与清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求真务实的学风,体味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他们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它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对一种智慧的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严肃性,首先就要求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特定学派(如戴震的性理说)的复述上。我更感兴趣的是“儒学”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实践,在清代的具体形态。比如,科举制度的僵化对儒学教育的异化作用,到底有多深?当“学问”被高度量化为“中举”的工具时,那些追求真正学理探究的学者们,他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我期待看到对“私学”和“书院”的研究能有突破性的进展。这些非官方的学术空间,是否成为了抵抗主流意识形态规训的最后堡垒?此外,清代儒学与宗教、尤其是民间信仰的交集也值得深究。儒家伦理是如何渗透并重塑普通民众的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的仪轨的?这种自下而上的“儒家化”过程,远比朝廷的官方定调更为复杂和真实。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将宏大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本书的厚度与广度才能真正匹配“中国儒学史”的恢弘篇章。

评分

我非常看重一部史学著作的“史识”与“格局”。清代,是儒学从“中原正统”向“边缘地带”过渡的开始。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清代儒学史,必须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种“失位”的轨迹。它不再是宋学那样可以自信地指导天下大局的学问,而逐渐变成一种“文化自卫”的手段。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对乾嘉学派的“朴学”有一个更具批判性的审视。这种对古籍的“求真”,是否也隐含着一种对未来“求新”的逃避?这种对“实证”的过度迷恋,是否在不经意间抽空了儒学原有的那种对人类终极意义的关怀?我希望读到对那些试图在乾嘉朴学框架内,重新引入义理和心性的学者(比如晚期的刘逢禄或某些湘军背景的士人)的深入分析。他们是清代儒学在终结前夜,试图进行自我挽救的努力。只有把这种内在的挣扎和矛盾写透,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儒学在近代会面临如此剧烈的断裂。

评分

这本厚重的《中国儒学史》系列,这次轮到清代卷了,着实让人期待。我一直对清代的思想变迁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乾嘉学派和晚清维新思潮之间激荡的儒者们。首先,我希望看到作者能深入剖析“考据学”的兴盛是如何与传统的义理之学产生张力的。这不是简单地把儒学分为两个阶段,而是要展现出,在对经典的细致辨析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种对宋明理学权威性的消解,或者说,是一种对“古道”的重新发掘?我很想了解,陈宏谋、阮元这类大家,他们的学术旨趣和政治抱负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对经学的“实学”强调,是否真的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为后来的自强运动埋下了某种思想的伏笔?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人名和著作的罗列,而是对清代儒学如何适应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庞大帝国所产生的独特思想困境的精妙梳理。如果能把那种从康熙的“圣学”到乾隆的“实学”,再到嘉庆朝的“返思”,这种微妙的权力与学问之间的互动描绘出来,那这本书才算真正抓住了清代儒学的魂魄。

评分

读史者,最怕见白描,最喜见神韵。对于清代的儒学,我总有一种感觉,那是一个在内向的、追求精密的考据中酝酿外部剧变的时代。我希望看到,作者能跳脱出仅仅关注“汉学”与“宋学”的对立叙事。真正的精彩在于那些边缘的声音。比如,那些在地方办学、兴修水利,试图将儒家伦理落实到具体社会治理中的士绅阶层,他们的“儒学”与朝廷官方所推崇的又有什么不同?更进一步,我想知道,清代的儒学是如何应对西方思潮涌入的最初冲击的。我知道,这可能要涉及晚清部分,但早期的儒者对“天朝物产丰富”的自信中,也孕育着日后被击碎的脆弱。如果作者能挖掘出,在那些看似平静的考据文字中,潜藏着的对“经世致用”的渴望,那种对“学术如何干预当下”的焦虑,哪怕只是侧面烘托,都会让这部清代卷鲜活起来。我关注的不是他们研究了哪些经典,而是这些研究如何支撑起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以及这种眼光在面对时代巨变时,是如何被撕裂、重塑的。

评分

作为读者,我最不愿看到的是将清代儒学视为一个“停滞”或“衰亡”的阶段。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内卷”到极致,同时也在孕育新生的时代。我想从这本书中读出“韧性”。这种韧性,首先体现在对儒家经典诠释的持续创新上,即使是反理学的考据家,他们最终也是在用更严格的方式捍卫“儒家”本身。其次,韧性体现在清代儒者对“夷夏之辨”的持续性思考中。面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他们如何调和“忠君”与“尊周”的矛盾?这种思想的拉扯,往往催生出一些极为精妙的政治哲学思考,它们未必直接导向革命,但无疑重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伦理观。如果作者能将清代儒学置于更广阔的东亚文化圈中考察,例如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朝鲜的宋理学保守主义进行对比,展示其独特的“中国经验”,那么这本书将超越一般断代史的范畴,成为一部真正具有世界眼光的学术巨著。

评分

一套书可能有的卷写的一般。

评分

时间有限 只读好书 金钱有限 只买好书时间有限 只读好书 金钱有限 只买好书

评分

书还不错。定价有些高。

评分

著者都可谓功力深厚

评分

非常好,很滿意,值得推薦。。。

评分

本书介绍了儒家各派在清代的回归和再现,这一时期儒学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训诂考据学的兴起,学者们注重考证,治学严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儒学的整体发展已从强盛走向衰落。

评分

书还不错。定价有些高。

评分

买来学习的,质量不错,折扣也不错……

评分

书还不错。定价有些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