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短语动词的奥秘(修订版) [Secrets of English Phrasal Verbs]

英语短语动词的奥秘(修订版) [Secrets of English Phrasal Verb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振金 著
图书标签:
  • 英语学习
  • 短语动词
  • 词汇
  • 英语语法
  • 英语口语
  • 英语词汇
  • 英语教材
  • 英语提升
  • 英语技能
  • 英语爱好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3508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697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ecrets of English Phrasal Verb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页数:286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语短语动词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初产生于英语的方言土语,主要渊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语,其用法大部分是从日常生活和语言实践中自然习得。由于通俗、简明、生动、形象、响亮的特点加之在特定场合中的奇妙含义。短语动词从产生之日起就以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英语语言中极为活跃和迅速发展的一部分。2005年出版的《牛津短语动词词典》(英汉双解版)里收录的英美常用短语动词已近6000条。

内页插图

目录

V+about/1
Meaning1关于,对于/3
Meaning2在…周围,在…各处/3
Meaning3引起,着手/5
V+across/7
Meaning1通过,穿过,从一边到另一边/9
Meaning2使(论点、想法等)由“言者一边传达至听者一边”从而使对方理解等比喻意义/9
Meaning3在…对面/10
V+away/11
Meaning1离开,离去.逃脱,去掉/13
Meaning2保存。储存/19
Meaning3继续不断地/20
V+down/21
Meaning1往下,向下,倒下,降低,进一步引申为完全、彻底/23
Meaning2向下,记下,写下/34
Meaning3由高到低,由大到小,由强到弱/36
Meaning4紧紧地,牢牢地/38
V+for/41
Meaning1(表示对象、用途等)给,对,供,适合于/43
Meaning2(表示目标、去向)往,向/44
Meaning3(表示为了得到某物或找到某人)为了/45
Meaning4代表,替换,当作/49
Meaning5因为,由于/51
Meaning6作为对某事物的代价、报酬或惩罚/52
V+in/53
Meaning1进入,驶入,进站/55
Meaning2进来,进门,访问/56
Meaning3进来,交入,呈交/57
Meaning4表示其他各种进入/58
V+off/69
Meaning1离开,离去,去掉/71
Meaning2中断,停止/84
Meaning3用来加强语气,表示“完全、彻底”等意思/86
Meaning4表示情况/90
V+on/91
Meaning1在…上,凭,靠,根据/93
Meaning2穿上,戴上,穿着,戴着/94
Meaning3执行,运作,打开/95
Meaning4向前去,进行下去,继续下去/96
Meaning5比喻性的接触意义/101
......
高考短语动词真题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短语动词部分
短语动词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一、引言:时间的印记与文字的守护 人类文明的进程,往往通过典籍的流传得以铭刻与延续。这些承载着历史智慧、哲学思辨与科学发现的古籍善本,如同时间长河中的灯塔,指引着后人的方向。然而,纸张的脆弱、墨色的褪化、虫蛀的侵蚀,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这些珍贵遗产的存续。 本书《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正是对这一古老而神圣事业的深度探究。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融合了历史学、材料科学、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综合论述。我们聚焦于如何系统性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的古籍修复理念与操作规范,确保这些“纸质文物”在当代能够得到最精心的呵护。 二、古籍的物质本体与病害诊断 修复工作的基础,在于对修复对象的全面认知。本书将首先详尽阐述传统书籍的构成要素,包括不同时代纸张(麻纸、皮纸、宣纸等)的制作工艺、墨料的成分分析(松烟、油烟、矿物颜料等)以及装帧结构(线装、册页装、经折装等)的演变。 随后,我们将进入细致的病害诊断环节。这部分内容涵盖了对霉菌滋生、酸性侵蚀导致的“纸张脆化”、水渍、火烧、虫蠹等常见物理与生物损害的形态学分析。不同类型的病害需要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案,因此,准确的诊断是成功修复的第一步。我们引入了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如紫外光、红外反射成像,来辅助肉眼难以察觉的潜在损伤,从而指导后续的保守性修复决策。 三、核心修复技艺的精微解析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传统修复技艺的系统梳理与操作规范的细化。我们摒弃了模糊的描述,代之以严谨的步骤分解和工具材料的精确选择。 (一)清洁与除酸:唤醒沉睡的纤维 书籍的清洁工作是修复的序幕。我们详细探讨了“干洗”技术,包括使用特制橡皮、绒毛刷和真空吸尘器的技巧,以去除表面积尘。对于更深层次的污渍,如油污、霉斑,则需要引入化学干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酸处理”。现代纸张,包括清代以后的部分纸张,因残留的酸性物质而加速老化。本书详述了非水溶性、微量浸渍的碱性物质(如碳酸钙悬浮液)在修复中的应用,确保纸张的pH值恢复到相对稳定的范围,这是延长书籍寿命的关键措施。 (二)破损的补缀与加固:天衣无缝的艺术 补纸是古籍修复中最具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环节。我们深入讲解了不同“本色纸”的选择标准——不仅要考虑颜色、质地,更要考虑纤维的长度和韧性。 技术层面,我们区分了“通补”、“嵌补”和“衬补”三种主要方法。对于细微的裂口,我们采用极细的修补纸片,配合特制的淀粉胶(如麦芽糊、糯米胶),使用竹签或牛角片小心压实,达到“随纹理走、与原纸合二为一”的效果。书中配有大量微距照片,展示了如何做到“无痕连接”——即在特定光线下,修补痕迹难以被察觉。 (三)传统装帧的恢复与重塑 修复不仅仅是修复纸页,更要恢复书籍的整体形制。本书详细介绍了传统线装书的“拆、洗、裱、订”全流程。在重新配制书壳、书脊衬纸时,我们强调必须严格遵循清代宫廷或明代官刻本的装帧形制,确保“形制符合年代特征”。对于卷轴类文物,则侧重于絛绳的替换、绫罗的重新裱衬,以及如何确保卷舒自如而不损伤页面。 四、科技赋能与未来展望:跨学科的融合 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本书的“创新”篇章,着重探讨了现代科技如何为古籍修复提供更精确的工具和更安全的方法。 我们讨论了如何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来记录书籍的原始三维形态,建立数字档案,以便未来进行“虚拟修复”比对。在材料科学方面,介绍了新型可逆性修复材料的研发进展,例如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可去除性的合成粘合剂,作为对传统天然胶的有效补充。 此外,环境控制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分析了博物馆级恒温恒湿系统对古籍微气候的保护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光照强度、湿度波动来抑制微生物的活性,实现“主动预防性保护”。 五、修复伦理与文化责任 修复工作绝非纯粹的技术操作,它更是一种文化对话和伦理选择。本书最后一部分,严肃探讨了修复的边界问题: 可逆性原则:任何修复材料和操作都必须确保未来技术进步时,可以不损害原物地移除或更新。 最小干预原则:在保证书籍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历史痕迹(如原有的批注、虫蛀痕迹),避免“过度修复”带来的“二次损伤”。 文献学价值保护:修复方案必须征求文献专家的意见,确保修复后的书籍在学术研究中的完整性不被破坏。 《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旨在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专业学生,以及所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与时俱进的修复知识体系。它力求在继承古人“惜物爱书”精神的同时,以现代科学为桨,使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典籍,得以穿越世纪的风雨,永世流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棒了,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金色字体,立刻给人一种专业且权威的感觉。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度极高,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排版布局,逻辑性很强,每个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让复杂的知识点也能被清晰地梳理出来。作者在内容编排上显然下了大功夫,并不是简单地堆砌词汇,而是巧妙地将不同语境下的用法穿插讲解,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比如,在介绍那些看似相似但实则意义迥异的动词组合时,书中会通过生动的场景模拟来区分它们,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方法,比单纯的死记硬背有效得多。此外,随书附带的音频资源也是亮点,发音纯正,语速适中,对于我这种注重听力口语同步提升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每天通勤路上听一会儿,感觉自己的语感都在悄悄发生变化。总而言之,从外在的触感、视觉的享受,到内在知识结构的梳理和辅助学习工具的完善,这本教材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绝对是英语学习者案头必备的精品。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的英语基础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停滞不前,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地道的英美剧对话时,总感觉自己慢了半拍,很多关键信息因为没理解那些“小词组合”而溜走了。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带着一丝怀疑,但读完前三章后,我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作者在处理那些“多义动词+介词”组合时,展现出一种近乎于诗意的洞察力。比如,对“look up to”和“look out for”的辨析,书中用生动的比喻和深入的词源分析,让我瞬间明白了它们情感色彩上的巨大差异。这不仅仅是词汇的积累,它更像是在解锁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让我能更细致地捕捉到母语者交流时的潜台词和微妙的情感张力。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发现自己确实能更快速地将书中学到的知识投射到现实场景中,大大提升了我的“语感敏感度”。它不是在教你背诵,而是在教你如何像母语者一样去“感受”语言的流动。对于渴望达到高级流利程度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学习效率往往受制于学习材料的“可操作性”。很多优秀的理论书籍,一旦上手操作就发现问题重重,比如练习题太少,或者练习题的答案解析不够详尽。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的结构设计完美平衡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在讲解完一组核心短语之后,紧接着就是设计巧妙的练习环节,这些练习绝非简单的填空,而是需要读者真正调动语境去思考的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题目。更绝妙的是,书后的参考答案部分,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正确选项,更重要的是对为什么选择这个选项的精炼解释,有时还会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习过程充满了“啊哈!”的顿悟时刻。这种循序渐进、即学即测的模式,极大地巩固了记忆,避免了“学完就忘”的窘境。我发现,坚持做完一个单元的练习后,我不仅记住了短语,更重要的是,我在写作和口语中开始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使用它们了,这才是语言学习的真正突破口。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语法书的藩篱,将晦涩的语言规则融入了广阔的人文背景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带你探索英语文化肌理的指南。比如,在讨论一些具有历史渊源的短语时,作者会简要介绍其背后的历史典故或社会变迁,这种跨学科的知识交融,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孤立地记忆单词和结构,而是与整个英语世界的脉络相连接,这种深度学习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此外,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习惯的差异也进行了细致的区分,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与全球伙伴交流的人来说尤为重要,避免了因使用地域性差异较大的表达而产生的误会。总而言之,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不仅解决了“我如何使用这个短语”的问题,更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个短语”的深层原因。它成功地将原本枯燥的语言学习过程,转化成了一场充满智慧和文化探索的旅程。

评分

我尝试过市面上各种类型的英语词汇书,但很多都陷入了“清单式”的窠臼,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本关于语法的著作,其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采用枯燥的定义罗列,而是将每一个动词的“灵魂”——即其核心意义——挖掘出来,然后层层递进地展示它是如何通过不同的介词或副词产生出千变万化的新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语义场”的构建,他会把一族相关的短语放在一起对比,比如关于“离开”或“开始”的概念,通过细微的语境差别来阐明,这极大地帮助我建立了对这些表达的直觉判断能力。读完某个章节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地“认识”这些短语,而是真正“理解”了它们在特定语境下为什么那样表达。书中的案例选择也极其贴近现代生活和学术研究,既有日常对话中的口语化表达,也有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正式用法,使得学到的知识可以立刻投入实战。这种深入骨髓的解析,让我彻底告别了那种遇到新短语就大脑空白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信的推断能力。

评分

温森特注意到父亲已经白发苍苍,右眼皮耷拉。他的整个外表都因为年老而显得萎缩了,胡须也越发变得稀疏起来,与此同时,他先前那种"这就是我!"的自信神情,也已变成了"这是我吗?"的困惑窘态。

评分

--to come to a decision (作出决定);

评分

还想说,我还只是孩子,你画不出我的单纯,你看不见我的落寞。

评分

不错的购物,英语老师的必备

评分

你,也会是某某的。虽然,在某个十字路口,我流着泪对你傻笑过。别难过,我知道,他会对你好好的,天凉时,他会轻轻的问你,冷么?晚了没睡,他会给你轻声的问候。我想,比起我的木讷,他会让你安心很多。

评分

还没有怎么开始看。先储着。

评分

因为,在《玉妃引》、《湘妃怨》、《阳春白雪》、《汉宫秋月》这些古琴曲里,那些轻微澹远,温柔敦厚,淡而会心的意境,你总会捕捉到某些催人泪下的片段,溶进墨里,溶进笔端。闻弦而知雅意,能有几人呢?

评分

在母亲身上,温森特却发掘她比以往更刚强,更令人感到亲近了。岁月不是煎熬了她,而是磨练了她。她那从鼻翼到下巴之间的两道沟纹中蕴含着笑意,仿佛还没等你犯下过错便事先宽恕了你。那流露在她脸上的宽厚、开朗、和善的神情,正是对生活之美的一种永恒的赞许。  农民们终于开始喜欢他,并且信任他了。他也在农民的纯朴之中,发现了他们与其所耕耘的土地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他努力把这一点体现到他的素描里去,这使得他家人时常弄不清他所画的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分界线在哪里。虽说温森特自己也不明白他怎么画成了这个样子,但他觉得他画得不错,就得这样画。

评分

那么7%左右的高收益率又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银行现在太缺钱了,对同业存款趋之若鹜,实际就是通过同业存款的模式绕开监管、高息揽储。其实早在余额宝、理财通出现之前,银行自己就发售过很多最终转化为同业存款的理财产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