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90后!

我们,90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岳,张军 著
图书标签:
  • 90后
  • 青春
  • 成长
  • 回忆
  • 时代
  • 社会
  • 文化
  • 个人
  • 情感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93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9501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字数:1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是他们的。”当70后从迷茫中走向世俗,80后在房奴、车奴的身份中挣扎,90后,一个崭新的群体正在走向历史的舞台。
在90后的字典里没有苦难,没有落后,他们自接触这个世界起,看到的就是一个蒸蒸日上、愈加强大的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是金融危机中坚挺的中国,是成功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的中国,是全球GDP第二的中国。
袁岳和张军主编的这本《我们90后》全面剖析90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眼中的婚姻和爱情、成功和幸福,他们的圈子和追崇的文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他们的情绪情感和压力。

内容简介

集万千目光于一身的80后已走在奔三超三路上,90后带着更多的新鲜感和神秘感也登上了舞台。80后、90后虽具有很多共同特点,但如果你把他们混为一谈就会大错特错。
作为90后,你是否对自己所属的这个族群,有清晰、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作为90后的父母,也许你已经比其他代际的父母都更了解子女与子女有着更亲密的关系,但离开你视线范围内的他们,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作为90后的领导,也许你已经做好了迎接职场生猛一代的心理准备,但与90后相处的策略和技巧,你准备好了吗?
作为商家,也许你已经看到了90后已经带来或即将带来的商机,但,90后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看透了吗?
袁岳和张军主编的这本《我们90后》全面剖析90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他们眼中的婚姻和爱情、成功和幸福,他们的圈子和追崇的文化,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他们的情绪情感和压力。
《我们,90后!》是一本书让你全面读懂90后!

作者简介

袁岳博士,创业管理服务机构飞马旅CEO,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东方卫视、宁夏卫视与上海第一财经电视节目“头脑风暴”主持人,央视策略顾问。中国信息调查协会副会长,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协会(AMCF)前副主席兼中国区代表,哈佛校友会理事。在组织管理、高级谈判、市场营销、品牌管理、政策分析方法、社会群体研究方面有相当研究,长期担任多家重要媒体和企业的管理顾问。出版有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著述二十余册。
张军女士,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业务总裁(COO),零点远景网络实验室董事长、资深合伙人,欧洲民意与市场研究协会(Esomar)中华区代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会员,中国市场营销协会(CMA)会员。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市场营销专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具有14年市场调查与咨询工作经验。在汽车、房地产、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等行业进行过大量品牌、新产品开发、市场进入以及营销与传播策略的调查与咨询服务。曾就品牌管理、中国消费群体文化、新产品开发等主题在多家国内外公司及会议进行培训与演讲。

目录

序一 当90后长成
序二 快乐的力量

自我认知:有压力,但快乐、自信
青春:强健体魄让位绚丽外表
骄傲我的骄傲
淡定快乐的90后
成人礼前“遭遇战”

成功观:不求功成,但为过程
成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草根正当道
幸福:从“小我”及“大家”
以淡定求平衡的职场新秀

婚恋观:婚姻与爱情是两码事
婚与恋:恋得爽快,婚要谨慎
同志:90后叛逆者的红苹果

国家观:无论如何,我爱你!
美国左边,日本右边
中国,我爱你爱得深沉

消费观:崇尚“我”标签的“经济人”
消费:谁说我们不算计
消费决策:由“我”及“家”
引领90后消费,你可以更出位
钱不够?去网购!
80后、90后消费差异面面观

社会关系:笃信品行、平等和才华
父母,依靠与理解
亦师亦友还是经典款
从青苹果到象牙塔:烦恼进化,兴趣衰减
“求真、务实”择友观
Who is my super star?
青春不死圈子永存
公益:社交混搭型,浅尝暗恋式

网络生活:活在私密空间里
Have fun,放松不放纵
虚拟世界,谁来做我的“麻吉”
网络热潮,深呼吸

90后的最爱:玩味刺激,热爱极催
浅尝深醉,“乐识”主义正当道
玩味刺激的广告风正劲
我只想这样简单地长大
我的穿越我做主
中国风强势登陆
90生人潮榜

形形色色90后:横看成岭侧成峰
90后女性:爱家的新独立女性
无畏可以走多远
千城一面道不尽
个性90后,兼容并包

未来:银色翅膀,飞向金色未来
90后眼中的未来10年
一个典型90后的典型一天
后记

精彩书摘

骄傲我的骄傲,生活我的生活
一份90后的简历,特长一栏里写着:“善于研究淘宝的主题商品;善于观测星空;会跳国标舞”。可能你会觉得把“逛淘宝”当做特长简直是个笑话,但你也许还没意识到,能力的定义始终在随着时代而进化:60年代是干活麻利,工分多挣;70年代是又红又专,一呼百应;80年代是主意活泛,能折腾、有产出;90年代是托福高分,海外镀金。所以,你可别轻易对这份简历撇嘴,说不定咱们真的到了网购能力要摆上台面的时候呢。
但换句话说,进化归进化,敢大摇大摆地把这样的“特长”归为竞争力,需要的自信心可不是一点半点,能做到的恐怕也非90后莫属。本次调查显示,90后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给予了肯定,其中在生活自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上自我评价相对更高,六成多(63.7%,60%)打分在80分以上;相对而言,在洞察问题、组织领导、决策能力等更需阅历的方面自我评分稍低,但达到80分以上的也均有四成。
看到这样的结果,90后的父母和老师们也许会大跌眼镜吧?不会炒菜、懒得做饭、洗衣论斤、洗碗论筐、不屑砍价、月月精光的90后们,竟然把生活自理能力排在了首位。究竟这些在前辈眼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乖张小子们是怎么想的?——其中奥妙在于“自理”依旧,而“生活”已然不同。在90后眼中,洗衣做饭已是无足挂齿的小事,独立自主地经营酷派生活才是正解。
“本人90后,主流,具团队精神,最近打算去老挝露营,有没有人同行?”发帖的牛牛是一个典型的90后,热衷户外运动,希望自己的旅行经历越酷越好。他骄傲地说:“无论去哪里,我都可以跟当地人一般,自如地在地铁里穿梭来去,并且找到又便宜又好的住所。”曾经在尼泊尔安纳普娜山的徒步行,是他旅游生涯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一谈起这件事,他就眉飞色舞。“安纳普娜山健行有三条热门线路:一是布恩山小环线6天,二是安纳普娜大本营10天,三是大环线1个月。我选的是第二条线路。爸妈不能理解,也不放心,认为去那究竟有什么可看的,我告诉他们,乐趣就在翻山越岭。当妈妈发现我可以把旅程安排得很好,她觉得很惊讶,也因此对我更放心了。”也许可以这样说,90后口中的“自理”,已经跳过了“油盐酱”的物质生活,直奔“诗酒花”的精神生活而去了。
当人们担心这群小皇帝是否需要保姆去陪读大学时,他们已经独自走上了远行的路。在指责与怀疑中成长时他们,更具反叛的勇气和逆境向前的意志力,批评与质疑没有打击他们对自己的赞赏,反而更加激发他们对自己能力的挖掘。生活的理想模式已经完全不同,但同样是生活,又何必计较是哪一种!倒是作为前辈的我们需要仔细观察、谨慎思考,挖掘他们徒步穿越、发行专辑、制作杂志背后的那些闪亮财富。网络泡沫化的社交能力
本次调查中,有六成90后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给予了80分以上的评价,仅次于生活自理能力。同样,90后心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内涵也已经发生转变。事实上,当我们开始拥有线上线下两个世界的时候,就应该预见到今天社交模式的变化。从电子邮件到即时通讯,从BBS到社交网络,从博客到微博,虚拟世界的社交模式快速裂变。2010年7月,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宣布“电邮已死”,而如今甚至有专家预测,短信即将在这一代人手中消失。网络社交的泡沫迅速膨胀,新新人类又怎能不紧追潮流。
90后李毅星的房间几乎没有白天黑夜的差别。任何时候光临,必有一台电脑在窗帘微开的幽暗室内闪烁。下载视频、MP3,玩游戏,泡论坛,查资料,QQ,SNS网站,跟国内和国外的朋友们聊天。他去过的地方不多,却拥有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朋友。“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太多了,我们交朋友也不大看别人来自哪里,兴趣相投就会加好友聊天。”90后一代“生在电脑前,长在网络中”。他们是技术时代的宠儿,靠一根光纤电缆就能轻而易举地跟世界各个角落、各种肤色的陌生人结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渐渐突破“间隔6人”的原则,他们为地球村做出了最真实的解读。
“没人上街,不等于没人逛街”,淘宝的广告语恰到好处地提示了90后作为“网生代”已经坐拥丰富的社交资源,完全转入了“宅生活”。网络购物、网络会友、网络相亲、网络提问,甚至利用社交网络找工作,凡是需要与人打交道的活动,现在几乎都能通过网络完成。“听说海南香蕉降价,上淘宝吧”;“想念小邓子了,去人人看望她吧”;“桃花运不佳,上‘百合’还是‘珍爱’呢?要不还是发微博求关注吧”;“经常在我那里偷萝卜的那谁,好像是楼下公司的HR呢,不如传个简历吧”;“BETTY雅上次在空间晒了她做的红烧肉,周末我要请教下”……在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今天,只有想不到的人,没有联系不到的人。
90后作为含着网线出生的一代,或许已经习惯并将继续保持这种社交方式。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67%的受访者预测,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到2020年仍将积极使用社交网络。为了保持联系,并充分利用社交、经济和政治机会,他们将继续“披露大量个人信息”。网络已经为他们建立圈子和个人声誉提供了渠道,经过充分的经营,这个网络与现实的网络或许一样不容舍弃。
但关上路由之后,有人开始担心90后的线下社交能力是否跟线上一样出色。当不能再敲“囧”字、不能发送表情、送礼物不能用Q币、买东西不能用旺旺,90后能否一样应付自如?网络泡沫化了90后的“社会交往能力”,而网络沟通的技巧不能简单迁移至现实生活中,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否也感觉良好呢?本次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自我评价低于中学生(80分及以上的比例分别是:大学生54.9%,中学生65.2%),而通常人们认为,大学中的社交环境能够部分折射现实生活,在其中生活的三四年,对90后现实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预检验。或许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自评的下降,正是虚拟世界在向现实世界交接社交责任吧。
……

前言/序言



《我们,90后!》:时代浪潮中的青春回响 这不是一部宏大的史诗,也没有惊心动魄的阴谋,更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叱咤风云的秘籍。它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代人共同的成长轨迹;它是一曲歌,唱响着属于我们的青春主旋律。 《我们,90后!》并非仅仅收录了一群90后个体的零散故事,而是试图勾勒出这个特殊时代群体的心灵图谱。它关注的,是在一个急速变革、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90后一代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以及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所经历的独特挑战与孕育出的创新精神。 时代的烙印:我们是谁? 90后,这个标签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时代印记。 “独生子女”的群体特征: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有着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家庭资源的集中,父母倾注的更多关注,让他们在物质上相对富足,但也可能面临着“独孤”、“被过度保护”的困境。这种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可能让他们在面对群体协作和情感处理时,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和方式。本书会深入探讨这种“独”与“不独”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特质。 互联网原住民的基因: 90后几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拨号上网到Wi-Fi普及,从BBS到社交媒体,数字世界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信息获取的便捷,社交模式的重塑,思维方式的改变,都深深地烙上了互联网的印记。他们习惯于碎片化阅读,擅长多任务处理,也更加关注个体的声音和表达。本书将描绘互联网如何成为他们构建自我认同、探索世界、连接彼此的重要平台,以及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如何游走和平衡。 转型期社会的儿女: 90后出生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最为剧烈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建立,全球化的加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都让他们身处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他们见证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感受到了社会结构的变迁。这种时代背景,使得他们在看待成功、幸福、个人价值等方面,有了更为复杂的理解。他们不再仅仅追求父辈的稳定和安逸,而是更加渴望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本书会从这个宏观的视角出发,展现转型期社会对90后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青春的色彩:我们经历了什么? 《我们,90后!》试图捕捉90后青春期最真实、最鲜活的体验。 学习与成长: 从小学到大学,90后的教育经历与父辈有着显著差异。素质教育的推行,应试教育的压力,学业竞争的加剧,都构成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节点。本书会探讨他们如何在日益激烈的教育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保持学习的热情,以及他们对教育改革和未来学习模式的思考。 情感的萌动与探索: 青春期是情感最为丰富和敏感的时期。90后的情感世界,也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网络交友的兴起,恋爱观的改变,对亲密关系的理解,都展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质。本书会细腻地描绘90后在情感世界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青涩懵懂,他们的勇敢追求,以及他们对爱情、友情、亲情的独特感悟。 迷茫与选择: 毕业即失业的焦虑,职业选择的困惑,人生道路的未知,这些都是90后在走向社会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他们面临着比父辈更复杂的职业选择,也承受着更大的社会压力。本书将深入探讨90后在职业发展、人生规划中的挣扎与抉择,他们如何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如何在挑战中坚定前行。 自我表达与社会参与: 90后是乐于表达的一代。社交媒体的普及,让他们有了更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权威,也愿意为自己关心的事物发声。本书会展现90后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我,如何参与社会议题,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 个体的声音:我们如何思考? 《我们,90后!》的核心,在于呈现90后个体的独立思考与独特视角。 多元的价值观: 90后不再拘泥于单一的价值体系,他们拥抱多元,尊重差异。他们可能追求物质的富足,也可能崇尚精神的丰盈;他们可能务实进取,也可能追求诗意的生活。本书会展现90后在价值观上的多样性,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多元中寻找内心的平衡。 对未来的憧憬与焦虑: 90后对未来充满着憧憬,但也伴随着深深的焦虑。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实现个人价值,但也深知前路的艰辛。他们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社会公平,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本书会捕捉90后对未来的复杂情感,他们的希望与担忧,他们的梦想与行动。 创新与颠覆: 90后是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敢于尝试新事物。在科技、文化、商业等各个领域,都能看到90后活跃的身影。本书将展现90后身上蕴含的创新基因,他们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颠覆和重塑世界。 归属感与群体认同: 尽管90后在个体层面呈现出多样性,但他们也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认同和归属感。“我们,90后!”这句口号,本身就凝聚着一种共同的情感连接。本书将探讨90后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社群,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和定义“我们”。 《我们,90后!》并非要给90后下定义,更不是要为他们贴标签。它更像是一场真诚的对话,一次深刻的探寻。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90后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情感世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共鸣,能够促进不同代际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所蕴含的无限可能。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梦想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我们”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变化多端,犹如一段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时而急促激昂,充满了突破藩篱的冲劲;时而又回归到缓慢悠长的慢板,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沉思与自嘲。作者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她成功地在“个体经验”与“时代背景”之间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你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无数个相似的片段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浮雕。特别是对于“不确定性”的描绘,简直是神来之笔。在那个快速变化的年代,一切似乎都有可能,但也意味着一切都可能随时崩塌。这种悬浮感,这种脚下似乎踩着流沙却又不得不向前奔跑的状态,被作者捕捉得极其精准。我反复咀嚼了关于“梦想”与“现实”拉锯战的段落,它没有提供廉价的鸡汤,而是展示了如何带着伤痕与妥协,继续热爱生活。这是一种成熟的叙事态度,它承认了挫折,但更歌颂了在不完美中寻求意义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仿佛一位老友在深夜里,端着一杯温热的饮品,娓娓道来她那一代人跌宕起伏的成长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我们曾经习以为常,却在时光流逝中变得格外珍贵的瞬间,被勾勒得栩栩如生。比如,那种在拨号上网的吱吱声中等待网页加载的焦灼,或是为了攒够钱买一张偶像的磁带来回奔波于音像店的执着。这不是宏大叙事下的刻板标签,而是一群鲜活的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努力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它没有过度煽情,也没有刻意拔高,只是平静地记录着“我们”是如何在物质相对匮乏的童年,却拥有了精神上近乎无限的想象空间。那种在互联网兴起初期,对信息爆炸既兴奋又迷茫的复杂心境,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着读着,我时常会停下来,回想起自己年轻时面对的选择和挣扎,那种似曾相识的无措感和冲劲,让这本书拥有了一种跨越时代的共鸣力。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那一代人既是变革的见证者,又是变革的亲历者,那种夹在传统与未来之间的微妙张力,被作者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有一种释然和会心一笑的默契。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略带疏离感的冷静美学,这使得原本可能过于感伤的主题,获得了一种知识分子式的审视和超越。它更像是一份深刻的社会观察报告,披着个人回忆的外衣。作者的语言组织极为精妙,经常使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比喻,将抽象的时代情绪具象化。例如,她描述某种集体焦虑时,用到的比喻既新颖又贴切,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成熟的框架,去审视我们是如何在社会结构的转型期,被塑造成现在的模样。它不回避那些尴尬的身份焦虑和文化冲突,反而将其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所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青春,更是一场社会观念的大迁徙。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像是一份写给未来读者的“使用说明书”,告诉他们,我们是如何摸索着走过这段充满机遇与陷阱的过渡期的,其思辨深度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聚焦特定年代群体的书籍持保留态度的,总担心会沦为符号化和过度浪漫化的陷阱。然而,这本书出乎意料地保持了一种冷静的克制感。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她没有将这代人描绘成“毁掉了一切”的激进派,也没有美化成“开创了未来”的救世主,而是聚焦在了那些微妙的、人性化的挣扎上。我被其中对于亚文化圈子的描写深深吸引,那些在主流视野之外偷偷生长的精神家园,是许多人青春期的避难所。无论是对于某个小众音乐流派的痴迷,还是对早期网络社区的归属感,都体现了一种在被定义之前,主动去定义自己世界的努力。这种努力是无声的,却至关重要。它让我明白,一代人的价值不在于他们留下了多少物质遗产,而在于他们如何重塑了“可能性”的边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读了一个故事,更是参与了一场集体潜意识的梳理,一些模糊不清的自我认知,在作者清晰的叙述下得到了确认和释放。

评分

这部作品在结构上展现出一种近乎散文化的自由与松散,但正是这种看似随性的脉络,反而更贴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碎片化特征。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试图建立严谨的逻辑链条,反而更像是一本精心编辑的“时代剪报集”,每一章节都像是一张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老照片,色彩略微褪去,但情绪依旧饱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社会议题的切入点,她没有停留在对物质条件的简单比较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身份认同的焦虑。当老一辈的价值观开始失效,而新的规则尚未完全建立时,这代人是如何摸索着前行的?书中对于职场初期的迷茫、对“稳定”和“自由”的拉扯,描绘得极为精准。这种精准不是源于数据分析,而是源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让我反思,我们今天所享受的许多便利,背后是无数先行者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中付出的代价。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怀旧之旅,但它并非沉湎过去,而是借由过去的回声,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处境与未来的可能性。那种从挣扎中淬炼出来的韧性,是任何标签都无法定义的。

评分

零点的书要多看看了这些书能看到自己

评分

值得一看的书,质量好,配送服务好,好评

评分

家有90后!朋友送我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关照是给关心90后的人的看的。书中讲到了与90后有关的话题,他们的消费观、国家观、爱情观,很真实很准确,给我们家的“90后”看,大呼“被曝光了”!

评分

不错,很喜欢,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还是挺好的 本人就是九零后

评分

很满意 一直很给力很满意 一直很给力

评分

陈虻去世,是柴静写书的最大动机,她说,陈虻死了,没有什么能大过死亡,想到这里也就踏实了。采访短道速滑队教练李琰的时候,柴静说,她特别理解李琰,仿佛看到陈虻,教练的责任就是训练你,没有义务对你好。她接着说,所以陈虻一直在,时不时就会出现在她的采访瞬间。在这本书里,她从陈虻起笔,以陈虻落笔,最后一篇名为《陈虻不死》。追忆陈虻,是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不管走得多远,都不能忘了为何出发。

评分

非常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

不错,很喜欢,发货速度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