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有限的记忆和永恒的数字抗衡,闪出的爱的光芒。博士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验证了永不磨灭的爱!
2003年获第55届日本读卖文学奖;2004年获第一届日本“书店图书大奖”;2005年日本数学协会授予小川洋子出版奖;2006年同名电影在日本上映。在《朝日新闻》评选的“50年间日本好的小说排行榜”中名列第六!
小川洋子代表作《博士的爱情算式》是一则有关记忆与爱情的故事,一个可以验证永恒的公式!全书读起来的感觉活更像是大人的童话,书中讲述数学奥秘的场面也让人兴奋不已。
内容简介
他的记忆只能维持八十分钟,一旦超过这个时间,他的记忆就自动归零,重新开始,无论是快乐的时光,还是悲伤的事情,他都不会记得。
他永远不记得我是他的保姆,不会记得他为我的儿子取名为“平方根”。他好的朋友是数学,大的敌人却是时间。然而他却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验证了爱的永恒。
失忆的博士将数学本身所蕴含的丰沛生命释放出来,把复杂的人生简单化,把简单的数学丰富化。
目录
元好问
〔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重冈已隔红尘断·玄都观里桃千树)
〔双调〕骤雨打新荷一绿叶阴浓·人生百年有几)
杨 果
〔越调〕小桃红(满城烟水月微茫)
〔越凋〕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
〔越调〕小桃红(采莲湖上棹船回)
〔仙吕〕翠裙腰(莺穿细柳翻金翅)
刘秉忠
〔南吕〕干荷叶(干荷叶,色苍苍·干荷叶, 色无多·南高峰,北高峰)
杜仁杰
〔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
王和卿
〔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仙吕〕一半儿·题情(书来和泪怕开缄·将来书信手拈着·别来宽褪缕金衣)
〔双调〕拨不断·大鱼
盍西村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
(越凋〕小桃红·客船晚烟
〔越调〕小桃红·杂咏(杏花开候不曾晴)
〔越调〕小桃红·杂咏(海棠开过到蔷薇)
(越凋)小桃红·杂咏(绿杨堤畔蓼花洲)
商挺
〔双调〕潘妃曲(带月披星担惊怕)
〔双调〕潘妃曲(闷酒将来刚刚咽)
〔双凋〕潘妃曲(一点青灯人千里)
胡祗通
〔中吕〕阳春曲·春景(几枝红雪墙头杏·残花酝酿蜂儿蜜·一帘红雨桃花谢)
〔双调〕沉醉东风·赠妓朱帘秀
伯颜
〔中吕〕喜春来(金鱼玉带罗裥扣)
不忽木
〔仙吕〕点绛唇·辞朝
王 恽
〔正宫〕黑漆弩·游金山寺并序
精彩书摘
元好问
(1190--1257) 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令山西忻县)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曾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后,隐居不仕、,金元之际颇有声
望.有“元才子”之称。著有《遗山集》。编有《中州集》、《壬辰杂编≥等。散曲作品仅存小令九首。
(黄钟)人月圆
元好问
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地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这两只曲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元好问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宏词科,充国史馆编修。次年夏天,还居嵩山,接着又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正大八年秋,应诏入朝,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而汴京已被蒙古军包围。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守将崔立投降,元好问随被俘官吏北渡黄河,羁系聊城(今属山东)。蒙古窝阔台汗七年(1235),由聊城移居冠氏县。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过遗民生活,这时他已五十岁。早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蒙古军便已破忻州,他好容易才逃出去。在家破圜亡之后又回到故乡,首先便遇到“l、居”(选择住处)问题。这两支以“卜居外家东园”为题的曲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与此同时写“外家”(他生母张夫人的娘家)的诗还有<外家南寺》和《东园晚眺》。《外家南寺》云:“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庭风露觉秋偏。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东园晚眺》云:“霜鬓萧萧试镊看,怪来歌酒百无欢。旧家人物今谁在?清镜功名岁又残。杨柳搀春出新意,小梅留雪弄馀寒。一诗不尽登临兴,落日东园独倚栏。”这两首诗,将陵变谷移,家破国亡,今昔盛衰之感表露无遗。而以“卜居外家东园”为题的这两只曲子,却换了另一种写法,抒发了另一种情感,似乎令人费解。其实,这两种情感原是相通的,只有了解前者,才能更好地了解后者。
第一只曲子先写他为什么要“卜居外家东园”。一带“重冈”已经遮住十丈红尘,这个“村落”更碰上丰收年景。在这里卜居,是十分理想的。“红尘”,指闹市的飞尘,但结合元朝的统治,在诗人心目中有复杂的新内容,这是不难领会的。用一个“”字,一个“更”字,前后呼应,把“卜居”的有利条件讲得很充分。而有利条件还不少,应该逐一利用,于是又明确提出:“移居”要趋就“窗中远岫”和“舍后长松”,“窗中”句从谢眺“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化出,从而增加了这样一种情趣:山水诗人向往的幽居佳境,原来就在这里啊!那么,移居于此,将要干什么呢?人总要吃饭,“种木”、“种谷”之类的事,不干是不行的。然而这都可交付儿童们去干。自己呢,则“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啊!“醒”“醉”并列,而重点在“醉”;“醒”,只不过是“醉”与“醉”之
间的过渡。“醉后”一任“清风”吹拂,“醒来”只见“明月”相照。清风明月醒复醉,看似悠闲,而一腔酸楚,满腹忧愤,都从这里曲曲传出。
第二首一开头借用了刘禹锡的名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的句子:“玄都观里桃千树。”而刘禹锡的这首诗和它的续篇《再游玄都观》,以长安玄都观中由盛而衰的桃花与种桃道士作比,讽刺当时打击革新运动的朝廷新贵与当权者,这是人所共知的,因而一经借用,就会引起丰富的联想。再接上一句“花落水空流”,就自然又联想到刘禹锡的“桃花净尽菜花开”(《再游玄都观》)。那么,“种桃道士归何处”(《再游玄都观》)呢?看来诗人在感慨金朝盛衰兴亡的同时,对导致衰亡的主观原因进行沉痛的反思。然而他不愿说出反思的结果,却劝人家不必追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欲吐复吞,倍增沉痛。下面用谢安、羊昙的故事,抒发“旧家人物今谁在”的哀思。东晋政治家谢安受到会稽王司马道子的排挤,出镇广陵。不久患病还都,入西州门,因本志未遂,深自慨叹,怅然谓所亲日:“吾病殆不起乎!”果病卒。有一位叫羊昙的名士曾受到谢安的器重,谢安死,他“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后来因大醉误人西州门,诵曹植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箜篌引》)恸哭而去。元好问用“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两句概括了这个故事,当然是借古喻今,却以“一醉都休”自我麻醉,自我解脱。然而这毕竟是解脱不了的,因而又想到羊昙吟诵过的那两句诗,不禁悲从中来,发出无人能够解答的诘问:“生存华屋,零落山丘”,这种令人恸哭的事,从古到今,究竟有多少次了?不难想象,元好问在金亡之后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田园寥落,亲友凋零,屋宇犹存,居人已逝的惨象,经常会闯入他的眼帘,触发他的愁思。因此,华屋山丘之类的词句,屡见于他的诗章。《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里的“眼中华屋记生存,旧事无人可共论”,就表现了乱后还乡的典型情绪。他虽然用了羊昙的典故,但所表现的却不仅是一般的存殁之戚和知己之感,而且具有社会乱离的广阔内涵,因而更能激动人心。
这两只曲子从表面上看,只是写他选择了一个具有山林之美的好住处,住在这里,不事生产,不问是非,沐清风,赏明月,把一切都付之一醉,够闲适,够消
极的。但结合特定情境看,则字字酸楚,句句沉痛,可与他的那些真挚凄切地反映时代苦难的“丧乱诗”、“丧乱词”共读。
……
前言/序言
《词海拾珠:元曲千载风华》 引言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元曲无疑是一颗耀眼夺目的明星。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鲜活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征服了无数读者,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从北方的豪放跌宕到南方的婉约细腻,元曲以其包罗万象的题材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了元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理想与困境。然而,对于许多现代读者而言,元曲的语言、典故、背景等都可能构成理解的壁垒,仿佛隔着一层薄雾,未能尽情领略其精髓。 《词海拾珠:元曲千载风华》正是一本旨在为读者搭建一座通往元曲深邃世界的桥梁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文本,而是致力于深入浅出地解读元曲的经典篇章,揭示其艺术成就,阐释其历史文化价值,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心意相通,共同感受那千载风华。本书力求在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之间取得平衡,既能满足有一定基础的文学爱好者深入探究的需求,也能帮助初次接触元曲的读者建立起初步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 本书内容特色 本书的编纂,从选篇到解读,都倾注了作者对元曲的深厚情感与精湛学养。我们精选了元曲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色和思想深度的作品,涵盖了杂剧和散曲的各个流派和重要作家。对于每一篇作品,我们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选经典,脉络清晰 本书收录的元曲作品,绝非随意挑选,而是经过审慎的考量,力求展现元曲发展的完整脉络和不同风格的代表性。我们既包含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元曲四大家”的杰作,也纳入了其他重要作家如张养浩、乔吉、徐再思、高明等人的优秀作品。选篇上,我们兼顾了杂剧的完整性与散曲的精炼性,让读者能全面地领略元曲的艺术风貌。 杂剧精粹: 我们挑选了如《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琵琶记》等经典杂剧。这些剧目不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更在结构布局、唱词语言、舞台表演等方面展现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本书将对这些剧目的剧情梗概、人物分析、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进行深入剖析,力求让读者在理解故事的同时,更能洞察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散曲瑰宝: 散曲作为元曲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情感真挚而广受喜爱。本书精选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小令、套数,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乔吉的《天净沙·秋思》、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咏江南》等。我们将对这些散曲的意境营造、遣词造句、情感抒发等进行细致品鉴,展现散曲在抒发个人情怀、描绘自然景物、针砭时弊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二、深度解读,层层深入 对于每一篇选入的作品,本书都进行了详尽而富有洞见的解读。我们的解读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力求深入其肌理,挖掘其多重意蕴。 文本校勘与注释: 严谨的文本是深入理解的基础。本书在选录的元曲文本上,力求准确可靠,并配以详尽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包括字词的训诂,更涵盖了对生僻典故、历史事件、民间习俗的解释,确保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因语言障碍而产生困惑。 剧情分析与人物刻画: 对于杂剧,我们将逐一梳理剧情发展脉络,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动机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我们关注人物的塑造是否成功,形象是否丰满,以及人物的命运如何反映出时代的特点。 艺术手法赏析: 元曲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精巧的结构、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比喻、巧妙的烘托等方面。本书将着重赏析这些艺术手法,例如杂剧的“一折一折唱”、“四折一本”的结构特点,散曲的“通俗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是如何为作品增添艺术色彩的。 主题思想挖掘: 元曲作品的主题涵盖广泛,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有对爱情忠贞的歌颂,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本书将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其思想的深刻性、复杂性及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时代背景与文化渊源: 元曲的产生与元代的历史、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书将适时地穿插对相关时代背景的介绍,如元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元曲作品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会追溯元曲与唐诗、宋词的渊源关系,展现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传承与发展。 三、旁征博引,引人入胜 为了让本书的解读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和评论,并融入到我们的分析之中。 引述名家观点: 我们将引述历代学者和当代研究者对元曲的经典评论,如王国维、鲁迅、赵景深等前辈的深刻见解,使读者的视野更为开阔,对元曲的理解也更为立体。 融汇考古发现: 结合近年来出土的与元曲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本书将对一些历史疑案或文本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增加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类比与比较: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将选取一些与元曲风格相似或主题相近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类比或比较,以突出元曲的独特性,也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文学视野。 四、语言通俗,趣味盎然 尽管本书涉及文学鉴赏和理论分析,但我们始终坚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避免使用过多晦涩的学术术语。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个热爱文学的读者都能轻松阅读,都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元曲的生命力。 生动形象的比喻: 在解释抽象的文学概念时,我们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化繁为简,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引人入胜的叙述: 我们将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解读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跟随作者的笔触,一步步走进元曲的世界。 注重情感共鸣: 文学鉴赏的最终目的在于情感的共鸣。在解读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作品的情感表达,引导读者去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从而与作品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本书结构与篇章安排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 第一部分:元曲概述。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简要介绍元曲的起源、发展、历史地位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为读者构建一个宏观的认识框架。 第二部分:杂剧鉴赏。 这一部分将集中篇幅对经典的元杂剧进行逐一赏析,每部剧目独立成章,力求做到分析全面,解读透彻。 第三部分:散曲鉴赏。 继杂剧之后,我们将对散曲的经典篇章进行精细解读,按照作者或体裁进行分类,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其特点。 第四部分:元曲的艺术特色与时代印记。 在鉴赏完具体的作品后,我们将对元曲的整体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人物塑造、音乐性等进行总结性的梳理。同时,也将进一步强调元曲与元代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解析其蕴含的时代印记。 第五部分:附录。 包含一些有助于读者深入研究的参考资料,如元曲发展大事年表、主要作家生平简介、常用术语解释等。 结语 《词海拾珠:元曲千载风华》是一次充满热情与敬意的文学探索之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唤醒更多人对元曲的关注和喜爱,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阅读元曲,不仅是品味优美的文字,更是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共情,感悟生命的真谛。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元曲世界的一位忠实向导,伴您在词海中拾取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领略元曲那千载不变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