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校

花间集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后蜀] 赵崇祚 著,李一氓 校
图书标签:
  • 诗词
  • 唐诗
  • 花间集
  • 校注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歌
  • 中国古典诗歌
  • 唐代诗歌
  • 选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61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632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0
字数:15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花间集》十卷,后蜀赵崇祚辑,共收录晚唐、五代时期温庭筠、韦庄、和凝等十八家五百余首词作。据欧阳炯叙,该书完成于后蜀广政三年(九四一),是我国现存Z早刊刻的词总集,王国维认为包括《花间集》在内的唐、五代词皆是“生香真色”,已臻Z上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李一氓先生参考两种宋本、六种明本以及王国维《唐五代二十家词》,对该书文字异同、正误等情况做了校勘订正,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较好的《花间集》版本。

目录

花间集目录

花间集叙
卷第一——五十首
卷第二——五十首
卷第三——五十首
卷第四——五十首
卷第五——五十首
卷第六——五十七首
卷第七——五十首
卷第八——五十首
卷第九——四十九首
卷第十——五十首
校後记——关於《花间集》的板本源流
补记

附录
宋绍兴本晁谦之跋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明正德覆晁本王国维题记
明正德覆晁本罗振玉题识
清《徐氏丛书》覆正德本徐干叙
双照楼覆正德本吴昌绶叙
清四印斋覆淳熙鄂州本王鹏运跋
四印斋本郑文焯题记
明万历茅刊《花间集补》温博叙
明汲古阁覆宋本陆游跋一
明汲古阁覆宋本陆游跋二
明汲古阁本毛晋跋一
明汲古阁本毛晋跋二
明万历汤评本汤显祖叙
明万历汤评本无瑕道人跋
清钱曾《读书敏求记》
《天禄琳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杨绍和《楹书隅录》

精彩书摘

  溫助教庭筠十六首
  清平樂二首遐方怨二首訴衷情一首思帝鄉一首夢江南二首
  河傳三首蕃女怨二首荷葉盃三首
  皇甫先輩松十二首〔一〕
  天仙子二首浪濤沙二首楊柳枝二首摘得新二首夢江南二首
  採蓮子二首〔一〕
  韋相莊二十二首
  浣溪沙五首菩薩蠻五首歸國遙三首應天長二首荷葉盃二首
  清平樂四首望遠行一首
  清平樂溫庭筠
  上陽春晚。宮女愁蛾淺。新歲清平思同輦。爭奈長安路遠。鳳帳鴛被徒薰。寂寞花鎖千門。競把黃金買賦,爲妾將上明君。
  其二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終日行人恣攀折〔二〕。橋下水流嗚咽。上馬爭勸離觴。南浦鶯聲斷腸。愁殺平原年少,回首揮淚千行。
  遐方怨
  凭繡檻,解羅幃。未得君書,腸斷〔三〕,瀟湘春雁飛。不知征馬幾時歸。海棠花謝也,雨霏霏。
  其二
  花半坼〔四〕,雨初晴,未捲珠簾,夢殘,惆悵聞曉鶯。宿妝眉淺粉山橫。約鬟鸞鏡裏,繡羅輕。
  訴衷情
  鶯語花舞春晝午,雨霏微。金帶枕。宮錦。鳳皇帷。柳弱蝶交飛〔五〕。依依。遼陽音信稀。夢中歸。
  思帝鄉
  花花。滿枝紅似霞。羅袖畫簾腸斷,卓香車。回面共人閒語,戰篦金鳳斜。惟有阮郎春盡,不歸家。
  夢江南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裏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
  其二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脉脉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河傳
  江畔。相喚。曉妝鮮〔六〕。仙景個女採蓮。請君莫向那岸邊。少年。好花新滿船。紅袖搖曳逐風暖〔七〕。垂玉腕。腸向柳絲斷。浦南歸。浦北歸。莫知。晚來人已稀。
  其二
  湖上。閒望。雨蕭蕭。煙浦花橋路遙。謝娘翠蛾〔八〕愁不銷。終朝。夢魂迷晚潮。蕩子天涯歸棹遠。春已晚〔九〕。鶯語空腸斷〔一○〕。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
  其三
  同伴。相喚。杏花稀。夢裏每愁依違。仙客一去燕已飛。不歸。淚痕空滿衣。天際雲鳥引晴遠〔一一〕。春已晚。煙靄渡南苑。雪梅香。柳帶長。小娘。轉令人意傷。
  蕃女怨
  萬枝香雪開已遍。細雨雙燕。鈿蟬箏〔一二〕、金雀扇。畫梁相見。雁門消息不歸來。又飛回〔一三〕。
  ……


































《花间集校》:字里行间的风雅与考证 《花间集校》并非一本提供故事或情节的读物,它的意义深藏于对过往文学精粹的细致梳理与传之后世的责任之中。本书的核心在于“校”,一个看似朴素却承载着无数心血的字眼。它意味着对原文的严谨审视,对版本源流的追溯,以及对字词句的精准考量。因此,阅读《花间集校》,并非一次轻松的消遣,而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学考古,一次与古人智慧的深度对话。 一、 溯源与辨正:在字海中寻迹 《花间集》作为唐五代词的集大成者,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历经千年的流传,原貌已难以追寻。各种抄本、刻本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字的讹误、句读的颠倒,甚至是篇章的遗佚。这正是《花间集校》诞生的必然。本书的编纂者,肩负着将这份珍贵文学遗产恢复其本来面貌的使命,他们翻阅浩繁的古籍,比对不同版本的差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字迹疏漏。 本书的“校”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版本校勘。编纂者会搜集尽可能多的《花间集》传世版本,包括宋本、元本、明本,甚至一些不为人知的抄本。通过细致的比对,找出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例如,同一句词,在甲本中是“红烛泪”,在乙本中却成了“红泪烛”,抑或是“红烛”二字脱漏。编纂者需要依据文献记载、作者的创作习惯、以及当时的语言特点,来判断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文,哪个版本可能是后人的误刻或传抄之误。这一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深厚的古籍功底。 其次是字词校正。古人书写,时有通假,或是形近字误。例如,某个字可能是“芳”,但误写成了“芳”的形近字“芳”。又或是“愁”字,在某些版本中可能因为笔画太多而简化,但这种简化是否合乎当时的规范,是否会影响原意,都需要仔细斟酌。编纂者会查阅大量的古代字典、词典,研究作者的用词习惯,以及当时文学作品的通用表达方式,来辨别字词的正误。 再者是句读校勘。古籍的标点并不像现代书籍那样清晰,往往依赖于断句符号,甚至需要读者自行理解。一个错误的断句,可能会彻底改变词的意义,甚至产生荒谬的解读。《花间集校》的编纂者会根据词的语境、情感表达,以及作者的意图,来为词句添加或修正断句,使其更符合原有的韵味和含义。例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与“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断句差异,便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意境。 二、 考据与疏证:字外的深意与背景 《花间集校》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校”,更在于其背后严谨的“考”与“疏”。编纂者并非机械地进行字词的订正,而是将每一次的考订都置于更广阔的文学、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进行梳理与阐释。 文献考证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者会追溯《花间集》的成书过程,以及历代对其的评价与研究。例如,它为何由赵崇祚编选?编选的标准是什么?历代学者对《花间集》的得失有何评论?这些信息有助于读者理解《花间集》的形成与演变,以及本书校勘的意义所在。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的梳理也至关重要。虽然本书本身不包含作者的生平传记,但对词句的理解,往往离不开对作者生活经历、情感状态的把握。编纂者在校勘过程中,会参考相关的史料,挖掘作者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当时社会风貌对词风的影响。例如,温庭筠的词多闺情,与他作为一名失意的士大夫的经历不无关系;韦庄的词则兼具风流与感伤,反映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这些背景知识,通过本书的注释和疏证,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给读者,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词作的内涵。 文学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分析也是本书的亮点。将《花间集》置于唐五代词的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分析其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及对后世词风的影响。本书会在校勘过程中,揭示《花间集》词作在艺术手法上的独到之处,例如其工整的对仗、细腻的描写、婉约的情感表达,以及铺陈手法和用典的妙处。这些分析并非直接的文学评论,而是通过对字词的理解和梳理,自然流露出来的对《花间集》艺术成就的肯定。 三、 注释与解读:让古意重现 《花间集校》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其详尽的注释。古词中的许多词语、典故,在现代读者看来可能晦涩难懂。本书的注释,旨在为读者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 字词注释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对于《花间集》中出现的生僻字、异体字,或是古代特有的词语,本书都会逐一进行解释。例如,某个词中的“愁”字,在古代可能有多重含义,注释会根据具体语境,解释其具体指向。又如,“罗衣”一词,注释会解释其材质、样式,以及在古代的象征意义。 典故注释则涉及到大量的历史人物、事件、诗文引用。例如,某句词中引用了《诗经》的某个典故,注释会指出其出处,并简要解释典故的含义,以及它在词作中的作用。同样,对历史人物的引用,注释也会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典故与用法考证是本书在注释方面更为深入的体现。对于一些容易望文生义的词语,或是用法不确定的地方,编纂者会进行细致的考证。例如,某个词语在不同朝代的用法可能有所差异,注释会追溯其演变,并给出本书所采纳的解释。 方言与俗语的辨析也可能出现在注释中。在《花间集》的词作中,有些词语可能带有当时的方言色彩,或是当时的民间俗语。这些都需要通过考证来加以辨析,使其含义清晰明了。 四、 价值与意义:传承与发展 《花间集校》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它保护了珍贵的文学遗产。通过对版本的校订和文字的纠正,本书最大程度地还原了《花间集》的本来面貌,使其得以更准确地流传给后人。这对于研究唐五代词,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其次,它促进了对《花间集》的深入研究。详尽的考据和疏证,为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文本依据,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线索。本书能够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索《花间集》的深层内涵,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再者,它提升了读者的文学素养。阅读《花间集校》,本身就是一次对古代汉语、文学知识、历史文化的全方位学习。读者在跟随编纂者的脚步,进行字词考辨和意义解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花间集》的词作,更能培养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鉴赏能力。 最后,它展现了严谨的治学精神。《花间集校》的编纂过程,是一场与时间和文本的漫长博弈。编纂者数载心血,只为求得一字一句的真确,一义一理的通透。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对文本的尊重,以及对传承的担当,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继续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因此,《花间集校》并非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书籍。它需要读者怀揣着一份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一份对求真务实的敬意,沉下心来,字斟句酌。在每一次的校订与疏证之间,在每一次的注释与解读之后,读者将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花间集》的词句之美,更能体会到千年前文人的风雅与情韵,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这是一次关于文本的跋涉,一次关于智慧的对话,一次关于历史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能够陪伴人一生,而这本书,我相信就是这样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诗歌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百科全书。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有时候,我会反复阅读某几首诗,试图去理解其中更深层的含义。书中的那些意象,比如明月、流水、落花,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它们在不同的诗歌中,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却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欣赏。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诗歌的殿堂,让我领略到其中无穷的魅力。

评分

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让我静下心来的读物,而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文字,虽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但却有一种莫名的温柔和力量。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诗意的花园,周围是摇曳的花影,耳边是潺潺的流水声,而那些诗句,便是盛开在花间的露珠,晶莹剔透,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离别和思念的描写,它们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用直白的方式表达情感,而这本书却用一种含蓄而隽永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细腻。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与书中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余韵悠长,读完之后,那些诗句依然会在脑海中回荡,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设计非常用心。从装帧到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追求。拿到手中,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重量,更是文化上的厚度。阅读的体验也因此变得格外愉悦,纸张的触感细腻柔滑,油墨的颜色浓淡适宜,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赏心悦目。我通常会在安静的夜晚,泡上一壶茶,然后沉浸在这本书的世界里。那些古老的诗篇,仿佛带着时间的温度,一点点地渗透进我的内心。我惊叹于古人表达情感的精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万千意象,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让我有机会放慢脚步,去欣赏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美好,去感受那些曾经被遗忘的情感。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文人雅士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浪漫气质。而这本书,无疑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与思想。书中的那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笔下的喜悦、忧愁、愤懑,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有时,我会想象他们当时的创作场景,是在月下独酌,还是在风雨中吟咏?这些都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阅读这本书,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对古典文学有了更深的敬畏和喜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古朴的色调和精致的烫金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文化底蕴。我是在一个雨天的午后,偶然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它,当时就被它的名字“花间集校”所打动。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古籍研究者,但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驱使我把它带回了家。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这是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触感,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诗酒风流的年代。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虽然有些古老的词汇和意象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但我却沉浸其中,试图去理解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以及他们留下的千古绝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爱恨离愁,他们的风花雪月,都仿佛触手可及。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仿佛踏上了一场未知的寻宝之旅,等待着我去发现那些闪耀的文字瑰宝。

评分

喜欢词的可以买

评分

好书太多了吖

评分

花間一壺酒,香氣滿乾坤。經典,就是永遠的傳承!

评分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炉边人似月

评分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品,内容经典,值得大家阅读。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没有乱七八糟的注释,干净。很容易看懂。

评分

好书太多了吖

评分

买过中华的校注了,这个是人文社的,只有校,没有注,排的跟疏朗,方便看和批注。

评分

买过中华的校注了,这个是人文社的,只有校,没有注,排的跟疏朗,方便看和批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