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游戏与警察》集辑录的23篇文章原发表于让·波德里亚编辑的《乌托邦》杂志(1967-1978),主题涉及社会实践及那个时代的理论争鸣。这些文章的“思想、论点和观点的出现”面貌,促使我们以原有状况进行出版,并按照时序进行编排,以便让人们看到其思想的诞生,其思想能够独立于任何学派或团体归属而自行确立,因此就能从中看到我们当代一种自由思想的问世。
作者简介
让·波德里亚(Jean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其代表作主要有《消费社会》、《物体系》、《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冷记忆》、《美国》、《完美的罪行》等。《论诱惑》是其中晚期的思想代表作。张新木,江苏高淳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1985年起从事符号学研究,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巴黎圣母院》、《游荡的影子》、《冷记忆》1-5等30余部,编写出版法语教材及参与编写中外母语研究专著10余部,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及江苏省社科项目5项,主持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法语阅读”。2006年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2008年获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学奖翻译奖。
目录
编者按
《乌托邦》第1期,1967年5月
《短暂性……》
《乌托邦》第2、3期,1969年5月
《游戏与警察》
《乌托邦》第4期,1971年10月
《乌托邦被打发了……》
《罢工故事》
《媒介安魂曲》
《DNA或代码的形而上学》
《乌托邦》第5期,1972年5月
《生产之镜》
《乌托邦》第6期,1973年2月
《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学体系》
《乌托邦》第7期,1973年8月,揭露无遗的阶级斗争
《罢工故事》
《乌托邦》第8期,1974年2月,环状钉子
《经济的夸大化》
《巴黎国民银行的宣传战》
《因剩余价值而生病的动物》
《乌托邦》第9期,1969年4/5月,“彻底的疯狂”(Radical follies?)
《逼真的诈死》
《乌托邦》第10期,1974年6/7月,“阶级的义务”
《在预言失灵之上……》
《乌托邦》第13期,1976年3/4月
《挟持人质》
《野民们去死吧》
《立体的黄色淫秽》
《乌托邦》第14期,1976年5/6月,玫瑰人生
《螺旋形尸体》
《劳动故事》
《价值的最后探戈》
《乌托邦》,1977年4月
《着迷的斗争或最后的笛声》
《乌托邦》第17期,1977年12月/1978年1月
《结婚前夜的阉割》
《我们的残酷戏剧》
精彩书摘
这种镇压,在经历层面上被定义为氛 围或是默契的镇压,在理论上将从反面 进行定义,被定义为分工和分离的总体系 统性。社会暴力如今较少地表现在对冲动 的直接压抑,对个体的生理限制,或对某 一阶级或阶层的公开压迫,而更多显示为 社会关系的网格化,显示为更复杂更系统 的隔离,如地理、职业和文化的隔离,表 现为不可逆转的技术与社会的劳动分工, 表现为需求的无限扩大。
分离的原则,即打破欲望的统一性和 建立多部门人类活动的原则,与某种孤独 的自治和自由相连的原则,它是抵消能量 的最有效的原则。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马克思曾经描绘过这种分解的历史成因: 两者之间都存在着一种消极的相互规定。
在私人领域的幻想式自由中,所有经济与 政治的矛盾前来限制日常性,损害日常性 的实际意义。只需想想娱乐的“保留”领 域便知。人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出镇压的 本质是什么:将自由的向往编目到奴役的 图式中。由于在工作和娱乐两方面都得到 加强,所以日常性将以同样的方式从两方 面得到构建。那些蜗居于廉租房内或簇拥 在工作流水线上的人们,他们也只能做做 梦而已,梦想着符号化的自由,游客爆满 的海滩和一望无际的车流。天堂与地狱之 间的鸿沟,使得人们只能依照其地狱的模 样来梦想天堂。
镇压的系统性根植于劳动分工。然而 在生产层面上所施行的暴力,劳动细化而 导致的劳动力短缺,这些都很少被当做自 由来体验:镇压并没有在其中被消费(从 该词的所有含义上来说:镇压在此并没有 达到完美,也没能品尝自身的形象)。如 今对我们而言,更富意味的就是在需求分 割中所实施的镇压。因为这种镇压玩弄快 乐原则的幻觉本身。所有消费社会的预言 家都吹嘘自己能够解放需求,能够促进一 种增速的享乐。现代人身上将会出现一种 需求的潜在性,只等着能够满足人们需求 的产品。唤醒这些需求,便是解放人类, 便是帮助他们挣脱几千年来的压抑。“将 自己从超我中解放出来吧,尽情享受生活 吧,不一而足。”当然,这些新时代的巫 师根据幸福的爆炸式目的性,小心翼翼地 解放人类。其目的就是让那些过去被心理 机关(禁忌、超我、负罪感)所阻止的冲 动结晶到物体上,结晶到这些具体机关 上,而欲望的爆炸 力将在其中自行消解,社会秩序的礼仪性 镇压功能在其中得以物化。非理性越是趋 于“自由”,那么基础的需求倍增将越发 与高端的控制并驾齐驱,而且其控制也越 发严格。
这里我们所感兴趣的是下述两个紧密 相连的方面:欲望的压抑要通过需求的解 放(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就是“镇压 性‘去升华’” 来实行——这种解放伴随着一种需求的区 分和强制的分流,伴随着一种对产品种类 的布控和计算性分散。实际上,这些都是 由产品诱发的需求——或者更恰当地说: 产品具有一种更强的协调性(需求绝对是 偶然的),正是需求在向产品回流,通过 自行分解和中断,进而自行介入到物品种 类中(正如活跃的实践必然介入到社会分 工中一样——它只有通过修补工作那非攻 击性的倒退才能摆脱物品)。在某种程度 上,个体需求的体系是通过物体与产品 (文化产品亦然)来编目、分类和划分的。
所以该体系(这也是社会经济层面上该体 系的真正目的)可以任人定向。
这一点可以澄清马尔库塞“压迫性需 求”的观念,并且引入一种批评。他看得 非常清楚,现代社会那最为微妙的异化就 和这个超经济暴力的内化层面连接在一 起,而压迫性需求所描述的就是这个超经 济暴力,于是马尔库塞呼唤针对这些需求 的“决定性否定”,唤醒一些新型的需求, 在和谐的目标中意识到并协调好的需求, 它不充当现实镇压原则的帮凶,也不充当 非理性快乐原则的同谋,与此相反,这些 新型需求开启了一种合理的集体快乐原 则。可这只是一种幻想:一方面,假使需 求是由历史决定的(当然是马尔库塞自己 认可的东西),人们却无法看到这些摆脱 了异化的需求从何而来。更有甚之:这场 “需求的革命”说到底不过是人类道德教 化和意识革命等古老理想主义计划的现代 翻版。应该明白:各种需求,或是任何关 于需求的理论,都永远不可能给我们奉上 摆脱异化的前景,也不能贡献另一种革命 的选择(altemative),因为作为原样的需 求,它会立刻变成镇压的产物,因为它会 立刻变成原样的碎片,分割成块和变成网 格。假如人们从当前镇压性需求的反面 (“决定性否定”)来看待其特殊性,却难 保不会事先(消极地)落入一种问题学, 即镇压的问题学,很有可能陷入一种毫无 出路的否定性中,而否定性将立刻重新成 为文化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反戏剧是不 可能的,即使有葛罗托斯基式壮举或轰 轰烈烈的“生活剧团”也是枉然。重新 值得质疑的应当是戏剧这个机构本身,它 从根本上进入了舞台,把它作为活动的实 施场所,而这种分离的活动与权力的分离 机构在任何等级社会中都是对等物。
……
前言/序言
游戏与警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游戏与警察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
评分
☆☆☆☆☆
翻译比较准确的作品
评分
☆☆☆☆☆
这种镇压,在经历层面上被定义为氛 围或是默契的镇压,在理论上将从反面 进行定义,被定义为分工和分离的总体系 统性。社会暴力如今较少地表现在对冲动 的直接压抑,对个体的生理限制,或对某 一阶级或阶层的公开压迫,而更多显示为 社会关系的网格化,显示为更复杂更系统 的隔离,如地理、职业和文化的隔离,表 现为不可逆转的技术与社会的劳动分工, 表现为需求的无限扩大。
评分
☆☆☆☆☆
中华书局近日出版了吴藕汀先生著《孤灯夜话》,作为“吴藕汀作品集”的一种,该书是作者晚年的回忆录,内容驳杂,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又有许多嘉兴的故实,读来饶有兴味。
评分
☆☆☆☆☆
迈克还为本书新配了四十余幅在旅途中亲自拍摄的插图,为读者生动地展开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那些曾经令作者流连不去的风景。
评分
☆☆☆☆☆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
书的装帧不错,就是内容看起来有些费劲
评分
☆☆☆☆☆
一点点大,唉,提不错的,质量可以。
评分
☆☆☆☆☆
在她的处女作《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中,来自乌克兰的金发大胸女瓦伦蒂娜嫁给了比她年长50岁的乌克兰裔英国工程师尼古拉,“像枚毛茸茸的粉红色手榴弹”似的在一个英国家庭中骤然爆炸,开启了与尼古拉和他的两个女儿之间无休止的争吵。而在第二本小说《英国农民工小像》中,主人公是几个来自东欧、中国以及非洲的草莓采摘工。他们和瓦伦蒂娜一样对发达国家充满幻想,但在抵达英国后却遭遇了一连串的歧视、欺诈、拐卖、饥饿、流浪乃至死亡,似乎西欧人的和蔼与善良永远不会施舍给第三世界的穷人。到了第三部小说《我们都是胶水做的》(We Are All Made of Glue),柳薇卡已经厌倦了对乌克兰人的描写,开始为我们讲述二战时就来到英国避难的东欧犹太人夏皮罗夫人的故事。由于近年来伦敦房价飞涨,各方人马纷纷觊觎着夏皮罗夫人的迦南别墅。在经过了一连串误会后,这所空空荡荡的大宅子挤进来一个以色列人和两个巴勒斯坦人。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每天醒来后会以怎样的敌意与愤恨看着自己的邻居。柳薇卡似乎特别喜欢将她笔下的人物置于极端残酷的境地,再以轻松幽默的笔调书写他们的苦难、悲哀以及苦尽甘来的笑脸。
评分
☆☆☆☆☆
迈克还为本书新配了四十余幅在旅途中亲自拍摄的插图,为读者生动地展开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那些曾经令作者流连不去的风景。 《我看见的你是我自己》是迈克重返游历过的世界各地之后有感而发的旅行感悟,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万般风景,也感慨了物是人非以及物非人是的种种时光带来的变迁,感情细腻动人,着眼角度别致,文笔妥帖温存,处处洋溢着怀旧的温情,对往事故人的眷恋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