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用的人,我一直觉得这很可恶。"
--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涉猎广泛,油画、素描、雕塑,艺术造诣颇高,这让他在描述巴黎街景时娓娓道来,精辟又不乏热情。他拒绝伪善,因此常常感到孤独和忧郁,在人群中感受更明显。那种稍纵即逝、孤寂而又有一些焦虑的心情,竟然与相隔一个世纪的我们微妙契合,字里行间总能找到深深的共鸣:
关于"人生":
一艘小小的帆船在天边颤动,它渺小而孤独,恰似我不可救药的人生。
人生是一座医院,每一个病人都想调换床位。这一位宁愿面对火炉受苦,那一位觉得靠近窗口才能康复。
对于一个在瞬间内变得无比快乐的人来说,长久的惩罚又算得了什么呢!
关于"疏离"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合群的,享受合群是一种艺术;
人群,孤独:对于活跃而多产的诗人来说,这是两个相等而可以对调的词汇。
不懂得与众人分享自己孤独的人,也不会懂得在忙碌的人群中保持自己的孤独。
关于"孤独"
孤独可能只对那些无所事事、放荡不羁的人才是危险的,因为这些人用激情和幻想来充实孤独。
我们所有的不幸都是由于不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所造成的。
人在心中总是对献身有一种不可避免的爱好,从中产生了对孤独的恐惧。
在他人的肉体中忘却自我,就是男人们高雅的所谓"爱的需要"。
关于"爱情"
爱情是想摆脱自身,与受自己害的人融为一体,就像战胜者对战败者一样,但它想保留战胜者的特权。
有些女人让人想去战胜她们、享受她们,可这位女性却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亡。
爱情崇高的快乐在于确信自己在作恶。--男人和女人生来就知道恶存在于所有的快乐之中。
关于"人性"
别小看任何人的感觉。人的感觉就是他的才能。
我明白,人们抛弃一个理由,想看看使用另一个理由能感受到什么。
轮换着成为受害者和刽子手也许会很愉快。
本书由荣获法国"文艺骑士"勋章的翻译家胡小跃依据LespleendeParis(Flammarion1980年版)和Fusées,Moncoeurmisànu,LaBelgiquedéshabillée,AmoenitatesBelgicae(GallimardCollectionFolio,numéro1727,1986年版)译出。
《巴黎的忧郁》收录了波德莱尔五部散文诗著作,包括《巴黎的忧郁》50篇、《杂诗集》25篇、《赤裸的心》70篇、《可怜的比利时》33篇、《比利时讽刺集》22篇。由法国文化部"文艺骑士"勋章获得者胡小跃翻译并撰写导读。关于巴黎、街头、情欲、不满、毁灭……忧郁的基调、愤世嫉俗的悲观主义情绪笼罩全书,"它渺小而孤独,恰似我不可救药的人生。"
在欧美各国,波德莱尔被推崇为法国文学史zui重要的诗人,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波德莱尔受到了各国文学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T.S.艾略特表示,波德莱尔是"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作为法国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文学奠基者,波德莱尔文风深深影响了兰波、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等,兰波表示"波德莱尔是一位真正的上帝",芥川写下名句"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太宰治那句"生而为人,对不起",更是深得波德莱尔真传。
波德莱尔在巴黎街头漫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及幻想:他看见孤独的老妪想跟婴儿亲热,却吓得婴儿大哭大叫;两个穷孩子为一块面包而争得你死我活;波德莱尔看到一个欢乐与痛苦对立的巴黎,所以他借驴子与人的故事辛辣地讽刺那种奴颜婢膝的民族性;他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在这个城市中处处感到孤独,"我没有父亲,没有母亲,没有姐妹,也没有兄弟"。他像公园中的一尊雕像,"没有爱情,也没有友谊",孤独而伤心。他想离开这个城市,"到那个宁静、梦幻般美丽的理想乐土上去",到"充满了哀伤的歌声、拥挤着各民族的壮汉……停泊着许多船只"的港口去,到"一块富饶、美丽、充满希望的陆地"上去,"哪儿都行,只要在这个世界以外"……
波德莱尔发现了现代都市人独有的"疏离感"。19世纪的巴黎已是发达资本主义大都市,"人们每天遭遇这么多人,彼此只照面而并不攀谈,彼此不了解对方,而又必须安然无恙地相处在一起。"出身优越的波德莱尔,以冷眼和放浪对抗群体堕落,在都市妓女、流浪者、拾垃圾者那里,找到了微妙的亲近感。
波德莱尔,法国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文学奠基者。著有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诗集《恶之花》、艺术评论集《美学珍玩》等。
"波德莱尔是di一位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法)兰波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
--(日)芥川龙之介
"波德莱尔是现代所有诗人的楷模。"
--(美)T.S.艾略特
译序
巴黎的忧郁
赤裸的心
可怜的比利时
比利时讽刺集
杂诗集
波德莱尔年表
对所有的人都不满意,对自己也不满。在这寂静和孤独的黑夜,我真想为自己赎罪,以求得到些许轻松。我曾爱过的灵魂啊,我曾歌唱过的灵魂啊,请给我力量,请支持我,让世间的谎言和腐烂的气息离我远去;而你,我的上帝,请允许我写几句美丽的诗,以便向自己证明,我并不是最没用的人,也不比自己所蔑视的那些人更低下。
--《凌晨一点钟》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合群的,享受合群是一种艺术;只有在摇篮里就被仙女养成对装束与打扮的爱好、厌恶家居、热心出游的人,才会疏远人类,独自陶醉于生活。
人群,孤独:对于活跃而多产的诗人来说,这是两个相等而可以对调的词汇。不懂得与众人分享自己孤独的人,也不会懂得在忙碌的人群中保持自己的孤独。
--《众人》
到处拥挤着欢天喜地的度假者。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街头艺人、杂耍者、驯兽者、流动商贩们,早就盼望这种节日了,以便把当年淡季中的损失捞回来。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觉得,人们把一切都忘了,无论是痛苦还是工作;他们变得像孩子一样。对孩子来说,这是休假的一天,是远离上学之恐惧的二十四小时;对大人来说,这是跟生活中的恶势力缔结停战协定,是普遍紧张和全面斗争中的暂时休息。
--《街头老艺人》
孤独可能只对那些无所事事、放荡不羁的人才是危险的,因为这些人用激情和幻想来充实孤独。
"我们所有的不幸都是由于不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所造成的。"
--《孤独》
这位国王既不比别的国王好,也不比别的国王坏,但他过于敏感,这使得他在很多场合都显得比其他君主更残酷、更专制。他酷爱艺术,而且也是个出色的行家,所以他的快乐确实难以满足。他本人就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不怎么把人事和道德放在心上,而把无聊当作是唯一危险的敌人。
--《悲壮的死》
有些女人让人想去战胜她们、享受她们,可这位女性却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亡。
--《作画的欲望》
在一间男宾专用的小客厅里,也就是说,在漂亮的赌场隔壁的一个吸烟室里,四个男人在吸烟喝酒。准确地说,他们既不年轻,又不年老,既不漂亮,又不丑陋;可是,不管年老年轻,他们都带有寻欢老手的那种不难辨别的特征,那种无法形容的东西,那种忧伤冷漠而带有嘲笑的意味,它分明在说:"我们曾尽兴地生活过,现在来追寻值得喜爱和珍惜的东西。"
--《情妇肖像》
爱情是想摆脱自身,与受自己害的人融为一体,就像战胜者对战败者一样,但它想保留战胜者的特权。
我想我曾在笔记中写道:爱情很像一种折磨或一种外科手术。不过这种想法可以用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加以发挥。即使一对情侣非常相爱,彼此充满欲望,其中总有一方比另一方更为冷静或不那么投入。这个男人或女人便是做手术的医生或是刽子手,而另一方则是病人、受害者。你可听到那叹息?那是一个耻辱的悲剧之前奏,还有这呻吟,这叫喊声和这嘶哑的喘息声。谁没有这样大叫过,又有谁没有这样不由自主地让人大叫过?在这细心的拷问者所提的问题中,你觉得什么东西更糟?梦游者翻白的眼睛,如受到电击而肌肉暴突僵硬的四肢,作用发挥到极至的酒精、狂热或鸦片,都绝对不会使你感到如此可怕、如此好奇。人类的面貌,奥维德觉得是为了反映星辰而造,这会儿它只表现出一种极残忍的表情,或像死亡一样放松。因为,我觉得用"醉心"这个词来形容这种解体的时候,自己是在渎圣。
--可怕的游戏,在这游戏中,其中的一方必须失控!
有一次,有人当着我的面问我,爱情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得到;另一人则说:奉献。--这一位说:骄傲!那一位说:谦逊!所有这些下流坯说的话都像在模仿耶稣基督。
--最后,有个无耻的空想家指出,爱情的最大乐趣在于为祖国培养公民。
--《赤裸的心》
译序:“他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在欧美各国,波德莱尔被推崇为法国文学史最重要的诗人,尤其是自20世纪以来,波德莱尔受到了各国文学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几乎成了“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T.S.艾略特语)。
波德莱尔全名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1821年生于巴黎,六岁丧父,母亲不久改嫁,波德莱尔陷入了孤独和绝望,成了一名忧郁的“哈姆雷特”。继父是一个严肃而正统的军人,想按自己的意志把波德莱尔培养成循规蹈矩的官场中人。波德莱尔无法忍受这种束缚,常常与之发生冲突。1836年,他进入著名的路易大帝中学,成绩不错,可是不守教规,结果被校方开除。同年转学进入另一所学校,并通过了中学毕业会考,但没有继续升学,而是走上了社会,过他所向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去了。
此后,波德莱尔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同时广交文朋诗友,出入艺术沙龙,混迹在一群放荡不羁的文学青年当中。这引起了父母的极大不安,他们逼波德莱尔离开巴黎,出国长途旅行。这趟长达几个月的旅行虽然路途烦闷,但开阔了波德莱尔的眼界,丰富了他的想象力。回到巴黎以后,波德莱尔与继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不久,他便带着生父留下的遗产离家出走,浪迹天涯,并在流浪中开始了文学创作。
波德莱尔首先表现出对艺术尤其是绘画的浓厚兴趣和敏锐感觉,发表了美术评论集《1845年的沙龙》,以其新颖的观点和精辟的分析震动了评论界;次年他又发表了《1846年的沙龙》,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美学命题。1848年,他参加了法国二月革命,革命失败后他陷入悲观,发誓不再介入政冶。1851年,他以《冥府》为题发表了十一首诗,四年后又以《恶之花》为总题发表了十八首诗。1857年,他把《冥府》和《恶之花》合在一起,另加了数十首诗出版,书名就叫作《恶之花》。
《恶之花》以其大胆直率得罪了当局,其超前意识和现代观念更触犯和激怒了保守势力,结果招致一场残酷而不公正的围攻。波德莱尔被指控为伤风败俗,亵渎宗教,上了法庭,最后被迫删去六首所谓的“淫诗”。四年后,《恶之花》新增三十五首诗再版,获得空前的成功。在这期间,波德莱尔又陆续发表了《1859年的沙龙》《浪漫派的艺术》《美学探索》《人造天堂》等作品,并写了不少散文诗,还翻译了爱伦·坡的五卷作品。爱伦·坡是波德莱尔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对他的影响极大,他曾模仿爱伦·坡《旁注》的形式和主题,以“火箭”“卫生”“火箭”“暗示”为小标题,写了许多随想式的文字,后来又以同样的形式写了《赤裸的心》。“赤裸的心”这一标题本身就借自爱伦·坡的作品。波德莱尔逝世后,这些文字被朋友整理后发表。
《赤裸的心》形式简单,但内容广泛,其中既有对人对事的记录,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评论,当然,更多是剖析自己的内心。它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和兰波的《灵光篇》有相似之处,但比《思想录》简洁,比《灵光篇》更格言化。《赤裸的心》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它只是波德莱尔的写作素材。波德莱尔曾在书信中多次提到要用这些素材写一本书,1862年,他甚至与出版商黑泽尔签订了此书的合约。遗憾的是波德莱尔直到逝世也没把书写出来,不过材料中的某些内容已出现在《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当中。
……
《巴黎的忧郁》的基调仍然是忧郁,一种愤世嫉俗的悲观主义情绪笼罩全诗。在写作手法上,《巴黎的忧郁》受到贝特朗的启发,波德莱尔在卷首献辞中明确表示对贝特朗的尊敬,以及贝特朗的散文诗《夜之加斯帕尔》对他的影响。《夜之加斯帕尔》是法国第一部散文诗,它突破了音韵的束缚,在形式和韵律上享有较大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甚至是十分谨慎的,虽然它不再分行,但每首诗的诗节大致相仿,诗句也还有内在的韵律,《巴黎的忧郁》则在形式上放得更开,它既无节律韵脚,也不均分诗节。在内容上,贝特朗写的是古代生活,波德莱尔写的则是现代生活。在表现手法上,贝特朗偏重外在的客观的绘画式的描写,而波德莱尔则偏重音乐式的、主观的和内心的挖掘。所以,《巴黎的忧郁》绝不是对贝特朗的机械模仿,二者在主题、内容和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波德莱尔是法国第一个自觉地把散文诗当作一种形式来运用并使之完美的人。继波德莱尔以后,法国的许多诗人如兰波、马拉美、洛特雷亚蒙都写过散文诗,使散文诗成为法国诗人所乐于采用的一种形式,并影响到国外。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晚年所写的《散文诗》就是在波德莱尔的影响下写成的。可以说,波德莱尔为法国的散文诗开辟了一条新路。
作为一个诗人,波德莱尔真实地度过了他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一生。幸福与悲哀、成功与失败、热情与冷漠、强大与软弱在他身上汇成了一部交响曲,使其遍尝了人生的五味,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他对家庭、对社会的仇恨,他在生活中的孤独,他在情感上的不幸和肉体上的痛苦使他消沉和堕落。然而,波德莱尔具有非凡的意志以及惊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他集人类的智慧和超凡的灵光于一体,顽强而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并把内心的这种善与恶、美与丑的大搏斗、大较量用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开辟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道路,揭开了新的文学时代的序幕。他既是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位诗人。正因为如此,法国著名诗人兰波称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胡小跃
2016年6月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幽深而静谧的夜晚,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星空,思考着人生的种种。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了哲思。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生活片段的描绘,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描写,那种带着一丝无可奈何的怅然,却又包含着对过往的珍视,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短暂与珍贵。书中的某些段落,那种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探讨,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它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虽然书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郁,但我并没有感到绝望,反而从中获得了一种沉静的力量。它提醒我,即使在最黯淡的时刻,也要保持内心的光芒,继续前行。
评分初翻阅此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它并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张无形的网,将零散的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宏大的情感图景。作者仿佛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用一种旁观却又不失温度的笔触,记录着那些易逝的瞬间。我时常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共鸣,仿佛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所塑造的人物,都曾经在我的生命中真实地出现过。那些关于回忆、关于成长、关于失去的片段,都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中对情感的描绘尤其深入人心,那种潜藏在平静表象下的汹涌暗流,那种难以启齿的爱与恨,都被作者描摹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沉浸其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欢笑与泪水,一同感受着生命的重量与光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难以言喻的吸引力,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加上简洁却富有深意的插画,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悠久而沉淀的故事。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像是穿越了时空,置身于某个充满故事的角落。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如同精雕细琢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旅行,作者的叙事方式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总能精准地抓住读者的情绪,引领着我们一同感受文字中描绘的喜怒哀乐。书中的某些片段,那种细腻入微的描写,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品味,生怕错过一丝一毫的情感涟漪。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刻画,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琐事,在他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让我看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整本书读下来,心中充盈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像是品尝了一杯陈年的佳酿,回味无穷。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書。它的文字并不华丽,却有着一种朴实而深刻的力量。作者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生活的真实肌理,那些日常琐碎,那些人情冷暖,都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而有温度。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那种细腻而精准的刻画,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小镇,看着那里的人们过着平凡却又不失精彩的生活。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正是这种平淡中蕴含的深意,才更加打动人心。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那些不经意间的表情,那些欲言又止的叹息,都被他捕捉得恰到好处,引发了读者无尽的联想。合上书页,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与老友的促膝长谈,心中充满了温暖与慰藉。
评分这是一本有着独特气质的书,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数畅销书那样,以情节的曲折或情感的宣泄来吸引读者,而是以一种内敛而深沉的方式,触动人心。作者的文字如同清泉,潺潺流淌,却能洗涤心灵。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对情感复杂性的解读。它并没有刻意去煽情,但那些细腻的情感描绘,却能轻易地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孤独感的描写,那种不被理解的寂寞,那种内心的挣扎,都被作者描摹得极其真实。然而,在这些看似悲伤的描绘中,我却感受到了一种坚韧的力量,一种对生活不屈的姿态。这本书更像是一种陪伴,它在你感到迷茫时,给予你一份宁静;在你感到疲惫时,给予你一份力量。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释然,一种对生命更深的理解。
评分一本小诗集很好
评分东西不错,很好用,值得购买!!!!!!
评分618促销活动入的,多看书多学习
评分很好 不错
评分建议在干净的场所打开这本书,要注意封面的整洁保持。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喜欢波德莱尔的字眼,晚点把恶之花也买了?
评分文字简洁,翻译的也好。道理也很好理解。就是整体感觉还真是忧郁
评分一本挺不错的书,有点不一样,语言习惯不同,不是太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