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旧邦新造:1911-1917”这个书名,我立刻被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变革的紧迫感所吸引。1911年,辛亥革命的枪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而1917年,又是一个充满了世界性动荡的年份。这两端之间,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梳理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物、事件和思潮?是会像一些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一样,以帝王将相、政治博弈为主线,还是会更深入地挖掘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起伏?“旧邦”二字,承载着几千年的文明遗绪,如何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得以保留或升华?“新造”又意味着什么?是全新的制度、全新的思想,还是全新的国家认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视角,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段历史,而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这或许是一次关于民族复兴、关于国家重塑的深刻反思,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旧邦新造:1911-1917”——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1911年的巨变,推翻了帝制,开启了共和的艰难探索;而1917年,世界格局的重塑,又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这六年的时间,中国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新造”过程?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旧邦”与“新造”之间的张力。是强调革命的彻底性,还是关注改革的渐进性?是探讨新思想的涌入如何挑战传统观念,还是分析经济发展如何重塑社会结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那个时代,去感受当时人们的迷茫与奋斗,去理解那些重大的历史抉择是如何被做出的,以及这些抉择最终将中国引向了何方。这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可能是一次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索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段风起云涌的变革时期,1911年到1917年,这短短的六年,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惊涛骇浪,旧秩序被颠覆,新思潮涌动,社会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这场“旧邦新造”的宏伟画卷,是侧重于政治制度的革新,还是着眼于思想文化的碰撞?亦或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剖析转型期的阵痛与机遇?“旧邦”二字,预示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与历史积淀,而“新造”则充满了新生、重塑的勃勃生机。我期待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回那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年代,去感受那份变革的激昂,去理解那份探索的艰难。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张力,仿佛一场史诗般的叙事即将展开,我渴望从中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奋斗与梦想,以及这些努力最终将国家引向何方。
评分“旧邦新造:1911-1917”这个书名,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波澜壮阔年代的无限遐想。1911年,一个王朝的终结,一个时代的开端;1917年,一个世界格局重塑的节点,也预示着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场深刻变动。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在推翻了旧的统治之后,如何才能真正地“新造”一个国家。这其中牵涉到的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改革,更包括了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文化观念等方方面面的革新。作者是否会聚焦于那些在这场变革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知识分子、革命家,还是会着墨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旧邦”所象征的传统如何在“新造”的过程中被继承与扬弃,又或者被彻底打破?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挑战、机遇与未知的时代,去理解那个民族如何在迷茫中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旧邦新造:1911-1917”这个书名上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那个充满动荡与希望的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的巨响,犹如一声惊雷,劈开了延续千年的封建专制;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曙光,又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在这六年间,中国究竟是如何在旧有的躯壳里,孕育出新的生命?“旧邦”二字,仿佛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而“新造”,则象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探索。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着重于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还是深入到社会肌理中的细微之处?是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还是关注个体的命运沉浮?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观察和理解那个关键时期的全新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古老的中国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进行着一次艰难而又伟大的“新造”之旅。
评分比较关注那段时间的政治社会状况,以及思想演变,书整理史料还行。
评分非常好 书本内容不错 值得购买
评分跨国比较的视野是本书一个突出特点。作者以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清帝国的历史命运之比较凸显多民族帝国共和转型之困难。在革命的路径、政体的选择等问题上,又引入英、法、普-德、美、日等国作为参照系,探讨北洋集团、立宪派、革命派模仿各国宪政经验的成败。正是借助这种比较的视野,作者才能基于常见史料,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洞见。
评分非常好 书本内容不错 值得购买
评分在作者看来,法律文件只是“大妥协”的结果,南北双方实质力量的平衡才是达成妥协的基础。但这种力量的暂时平衡对于进一步建设共和宪政却是不足的。作者以主权理论与政体选择为切入点,展现了1913年参与制宪的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分歧。北洋系-立宪派的 “主权在国”与国民党的“主权在民”理论,分别对应着以行政还是以议会为中心实现国家整合的两种不同政体方案。康梁考虑到中国严峻的国家整合危机,试图以普鲁士-德国为参照,通过强势的行政体系来实现政治共同体的整合,并利用传统的权威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扩大政治参与。然而北洋政府并未成为这一理论的恰当实践载体。袁世凯1914年建立的新宪制试图加强中央集权,但只是压制了原革命派人士,并未实现政治精英的整合。作者对民初两次重建君主制努力的失败也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在共和革命之后回归君主制难度本来就很大,君主制的重建需要政治精英们就政治体制与具体君主人选达成双重共识,更需要拥君的力量能从军事上掌控全局,而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张勋主导的君主制重建,都无法满足这两个要求。在张勋复辟失败后,民国的法统很快就出现分裂,中国逐渐蜕变为一个军阀割据的共和国。民国的国家建设先天不足,难以支撑稳定的宪政,逼迫继续革命的政治势力将国家建设作为革命的自觉目标。
评分这本***住,其***
评分好
评分旧邦新造
评分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它有效地组织了书不受尘土、细菌特别是水的侵扰,特别是水,被谁淋湿了,即使弄干也会发皱,这多不好啊!现在好了,自从有了这层膜啊,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的情况了。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