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1分册)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1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元春,钱伟长 编
图书标签:
  • 农学
  • 中国科学史
  • 20世纪
  • 科学家
  • 学术成就
  • 历史
  • 科技
  • 人物
  • 研究
  • 概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616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118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49
字数: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1分册)》按传主出生年月日先后结集卷册,卷首简要回顾20世纪的中国农学发展概况,卷尾附20世纪中国农学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力图反映出中国农学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农学卷记述了200多位农学家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全书以突出学术成就为重点,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

目录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总序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前言
20世纪的中国农学
20世纪中国知名农学家
郑辟疆(1880~1969)
李仪祉(1882~1938)
陈嵘(1888~1971)
邓植仪(1888~1957)
丁颖(1888~1964)
杨邦杰(1891~1971)
沈鹏飞(1893~1983)
邹秉文(1893~1985)
辛树帜(1894~1977)
顾青虹(1894~1985)
金善宝(1895~1997)
朱凤美(1895~1970)
吴耕民(1896~1991)
陈凤桐(1897~1980)
王绶(1897~1972)
吴觉农(1897~1989)
胡竟良(1897~1971)
彭家元(1897~1966)
周拾禄(1897~1979)
章守玉(1897~1985)
邹钟琳(1897~1983)
毛宗良(1897~1970)
万国鼎(1897~1963)
罗清生(1898~1974)
谢申(1898~1990)
蒋英(1898~1982)
冯泽芳(1899~1959)
陈植(1899~1989)
曾省(1899~1968)
叶培忠(189941978)
陈鸿逵(1900~2008)
熊大仕(1900~1987)
曾勉(1901~1988)
程绍迥(1901~1993)
涂治(1901~1976)
蒋芸生(1901~1971)
杨允奎(1902~1970)
蒋名川(1903~1996)
黄瑞纶(1903~1975)
干铎(1903~1961)
郝景盛(1903~1955)
刘春安(1903~1977)
张乃凤(1904~2007)
郑万钧(1904~1983)
陆近仁(1904~1966)
章文才(1904~1998)
应廉耕(1904~1983)
唐耀(1905~1998)
吴绍骥(1905~1998)
祖德明(190541984)
周承钥(1905~1996)
侯光炯(1905~1996)
彭克明(1905~1991)
陆星垣(1905~1991)
20世纪中国农学大事记

精彩书摘

自1922年起,华北连年发生大旱,接着长江流域又患大水,在水旱灾害,粮食缺乏,大量输入洋米、洋面、洋棉的背景下,农业技术曾突出抓小麦、大麦、高粱、粟、大豆等的品种改良。1925年金陵大学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立合作改良华北粮食作物,训练遗传育种人才的项目。金陵大学农学院及其他学校注重粮食增产,后金陵大学与纽约洛克菲勒基金世界教育会及康奈尔大学建立中国作物改良合作项目。每年由康奈尔大学派育种教授至金陵大学协助指导作物改良,金陵大学供给试验场与研究室设备,世界教育会则津贴康奈尔大学教授旅费。H.H.洛夫(H.H.Love)、C.H.迈尔(C.H.Myers)等教授相继来华指导作物育种。此一时期,中国育种、栽培、植物病理诸学科有着迅速的进展。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建立小麦试验站,在900个小麦品种比较中,确认武进无芒、南京赤壳、日本赤皮为最佳小麦品种。1925年,沈宗瀚从南京通济门外农田中选出单穗,育成金大2905小麦品种,于1933年推广。该品种具有丰产、抗病、早熟等特点,甚受江苏、安徽等省农民欢迎。
4.中央农业实验所等的成立和多种农学分支学科的构建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界出现兴办科学研究机构的热潮。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和1929年成立的国立北平研究院,其体制较为完善,对全国科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联络和指导作用。那时组建的气象、地质、动物、植物等研究所(室)、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官办民办的研究机构,其课题研究许多涉及农学。动植物、微生物考察,已从个别专家学者的研究活动发展到建立机构、有计划地在更广泛范围有成效地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及其中的昆虫分类学、真菌分类学等学科的发展关联越来越紧密。许多位研究植物病理、植物病害防治的学者,同时也是真菌分类专家;研究土壤利用改良的学者,同时也是土壤分类专家。这是学科开创初始较为常见的现象。这一时期,动植物标本的采集、整理分类,土壤调查及其分类,土地利用调查与分析等基础性的资源技术、经济调查分析或分类工作多方开展,有关谱、录、志专著大量涌现。
……

前言/序言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1分册) (此为图书简介,请注意,以下内容为基于图书名称推测出的可能包含的研究领域和科学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概览性的了解,具体内容请以图书实际出版为准。) 引言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风云激荡,社会变革深刻。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土壤上辛勤耕耘,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了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其中,农学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学科,更是承载着解决人民温饱、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任。本书“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1分册)”正是聚焦于这一时期,旨在系统梳理和展示20世纪中国农学领域内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及其所取得的辉煌学术成就。 本分册作为“农学卷”的开篇,将重点关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学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以及在关键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群体。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是中国农学独立自主发展的里程碑,也为后续的农学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农业的面貌。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些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代表性研究及其在推动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核心内容概览 本分册将围绕以下几个主要维度,对20世纪中国农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及其学术成就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 中国近代农业科学的萌芽与早期发展 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中国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近代农业科学在中国开始孕育。本部分将介绍一批早期投身于农业研究的学者,他们如何在条件的艰苦下,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农业知识,并结合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的探索。 对作物育种的早期贡献: 探讨科学家们在引进和改良重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棉花、玉米等)方面的早期工作。这包括对优良品种的选育、杂交育种的初步尝试,以及对传统耕作方法的科学化改进。例如,在早期,一些科学家便开始关注如何提高作物产量、抗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应中国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 土壤肥料研究的奠基: 介绍科学家们对中国土壤资源进行初步普查和分类的研究,以及对化肥、有机肥等肥料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进行科学分析的早期工作。这为后来大规模的土壤普查和科学施肥奠定了基础。 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初步探索: 关注科学家们对中国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的观察、鉴定和防治方法的研究。这可能涉及对一些传统防治手段的科学性验证,以及初步引进和研究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 农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梳理科学家们在创办和发展中国近代农业高等教育机构中的贡献,以及他们在培养第一代中国农学人才方面所做的工作。这些机构的建立,为中国农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 20世纪上半叶农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及其学术贡献 本部分将聚焦于20世纪上半叶,在各自研究领域内取得突出成就的农学科学家。我们将详细介绍他们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重要发现以及对中国农业的实际影响。 作物遗传与育种的先驱: 深入剖析在作物遗传规律研究和育种技术创新方面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这可能包括对经典遗传学原理在中国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探索,利用杂交、选育等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农作物新品种。例如,在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育种上的突破,对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土壤科学与耕作技术的研究者: 关注在土壤发生、土壤肥力演变、土壤改良以及科学耕作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可能涉及中国不同地区土壤的特性分析,提出适应性强的耕作制度,以及推动土壤普查和地力评价的科学化。 植物保护领域的奠基人: 介绍在农作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化学等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可能对中国特有的病虫害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出有效的防治策略和药剂,为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生态与资源利用的早期探索者: 关注科学家们在认识和利用中国农业资源、研究农业生态系统方面的早期尝试。这可能包括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初步关注,以及对可持续农业模式的初步构想。 三、 科学精神与学术传承 除了具体的学术成果,本分册还将强调这些科学家所展现出的宝贵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忧国忧民。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不仅是中国农学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励后辈科学家不断前进的灯塔。 科研方法与学术思想: 分析科学家们在研究中采用的方法论,以及他们形成的独特学术思想。例如,是侧重于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是强调实验验证还是田间实践,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农学研究的独特风格。 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探讨科学家们在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情况,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教学、著述、组织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承下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农学人才。 科学与社会: 审视这些科学家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中国的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如何通过科学研究为解决当时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贡献力量,以及他们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远见卓识。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农学卷(第1分册)”旨在成为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著作。 系统梳理: 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20世纪中国农学发展脉络的清晰认识,系统梳理了早期中国农学科学家的学术贡献,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人物画廊: 本书将勾勒出一幅20世纪中国农学科学家的群像,让读者了解这些伟大人物的科研历程、学术思想和人生风采。 经验借鉴: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精神,为当代农学研究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启发新的研究思路和创新方向。 历史回溯: 本书有助于回溯中国农业科学发展的历史足迹,理解当下中国农业发展所取得成就的来之不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结语 20世纪是中国农学科学走向独立自主、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本分册所涵盖的科学家们,以他们的智慧、汗水和对国家农业事业的热爱,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播下了希望的种子。通过对他们学术成就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科学知识,更能体会到那份矢志不渝的科研精神,以及将科学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崇高理想。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学术界、教育界以及所有关心中国农业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份宝贵的资料,激发更多人投身于农业科学研究,为实现中国农业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基于图书名称进行的推测性描述,旨在展现图书可能涵盖的研究范畴和学术价值。具体内容请以图书正式出版为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质量,从排版到印刷,都展现出一种令人放心的专业水准。纸张的质感厚实适中,油墨的着色均匀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在涉及图表和配图的部分,处理得尤为出色。许多老照片的选取,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经过了精心的修复和清晰化处理,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前辈学者们在艰苦条件下的真实面貌。更值得称赞的是,对于那些关键的农作物改良图谱和试验数据图,排版师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没有将页面塞得满满当当,而是给予了足够的呼吸空间,使得复杂的对比和数据线的走向一目了然。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也体现了编者对所记录对象应有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学术文物。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梳理复杂科学概念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许多高级的遗传学、土壤学或植物病理学的原理,往往是望而却步的。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选择直接抛出深奥的公式或复杂的实验流程,而是采用了“问题导向”的叙述结构。比如,在介绍某项抗旱育种技术的突破时,作者先是生动地描绘了过去旱灾对农民生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将抽象的“抗旱性”具象化为“一碗能填饱肚子的米饭”,然后再逐步揭示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分子层面的研究来解决这个宏观问题的。这种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讲解,使得即便是最前沿的科学发现,也能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和吸收。此外,书中对那些关键实验的描述,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让人置身于那个简陋的实验室中,与科学家们一同见证“灵光一现”的瞬间。这种深入浅出的笔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学术成果的传播变得平易近人。

评分

最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本书在梳理完各位科学家的核心成就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用相当的篇幅探讨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如何影响了后来的研究方向,乃至对当代农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无疑提升了全书的深度和前瞻性。作者没有停留在历史回顾,而是将这些被尘封的智慧遗产重新激活,联系到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生态挑战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例如,书中对早期“小土群”试验的详细解读,在今天看来,竟然与现代精准农业和区域化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跨越时代的对话感,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它不再仅仅是回顾历史,而是为今天的农业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哲学反思和方法论参考,让人读完后,不仅心生敬佩,更添一份面向未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严肃性与学术性。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文献汇编,毕竟“农学卷”这个标签听起来就意味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数据图表。然而,翻开内页后,我的印象被彻底颠覆了。作者在叙述这些杰出农学家的生平时,并没有仅仅罗列他们的学术头衔,而是巧妙地穿插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种种不易。比如,在讲述某位先驱如何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在偏远的试验田里进行育种工作时,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坚韧和情怀,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特别是关于他们如何克服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困境,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细节描写,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版的中国农业发展史诗。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考究,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就都被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节点进行剖析,使得读者不仅能了解“他们做了什么”,更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他们的工作对那个特定时期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这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学术概览,更像是一部充满敬意和温度的人物志。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有意避开了主流叙事中对“伟大成就”的过度拔高,而是将笔墨更多地聚焦在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却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上。例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那些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的“试验员”和“技术助理”,正是他们日复一日地记录着湿度、温度和生长数据,才为顶尖科学家的理论总结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这种对“幕后英雄”的致敬,让整个叙事更加立体和真实,也让我们明白了任何重大的科学突破,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无数次细微观察与严谨记录累积的结果。它提醒我们,农业科学的进步,依赖的不仅仅是天才的智慧,更是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这种对系统性贡献的全面梳理,远比聚焦于少数“明星科学家”要更有价值和教育意义,它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农业科技生态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