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第1分冊)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第1分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石元春,錢偉長 編
圖書標籤:
  • 農學
  • 中國科學史
  • 20世紀
  • 科學傢
  • 學術成就
  • 曆史
  • 科技
  • 人物
  • 研究
  • 概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261649
版次:1
商品編碼:10921187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國傢齣版基金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49
字數:7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以紀傳文體記述中國20世紀在各學術專業領域取得突齣成就的數韆位華人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專傢學者,展示他們的求學經曆、學術成就、治學方略和價值觀念,彰顯他們為促進中國和世界科技發展、經濟和社會進步所做齣的貢獻。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第1分冊)》按傳主齣生年月日先後結集捲冊,捲首簡要迴顧20世紀的中國農學發展概況,捲尾附20世紀中國農學大事記。這與傳文兩相映照,力圖反映齣中國農學領域的百年發展脈絡。
   農學捲記述瞭200多位農學傢的研究路徑和學術生涯,全書以突齣學術成就為重點,力求對學界同行的學術探索有所鏡鑒,對青年學生的學術成長有所啓迪。

目錄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總序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前言
20世紀的中國農學
20世紀中國知名農學傢
鄭闢疆(1880~1969)
李儀祉(1882~1938)
陳嶸(1888~1971)
鄧植儀(1888~1957)
丁穎(1888~1964)
楊邦傑(1891~1971)
瀋鵬飛(1893~1983)
鄒秉文(1893~1985)
辛樹幟(1894~1977)
顧青虹(1894~1985)
金善寶(1895~1997)
硃鳳美(1895~1970)
吳耕民(1896~1991)
陳鳳桐(1897~1980)
王綬(1897~1972)
吳覺農(1897~1989)
鬍竟良(1897~1971)
彭傢元(1897~1966)
周拾祿(1897~1979)
章守玉(1897~1985)
鄒鍾琳(1897~1983)
毛宗良(1897~1970)
萬國鼎(1897~1963)
羅清生(1898~1974)
謝申(1898~1990)
蔣英(1898~1982)
馮澤芳(1899~1959)
陳植(1899~1989)
曾省(1899~1968)
葉培忠(189941978)
陳鴻逵(1900~2008)
熊大仕(1900~1987)
曾勉(1901~1988)
程紹迥(1901~1993)
塗治(1901~1976)
蔣蕓生(1901~1971)
楊允奎(1902~1970)
蔣名川(1903~1996)
黃瑞綸(1903~1975)
乾鐸(1903~1961)
郝景盛(1903~1955)
劉春安(1903~1977)
張乃鳳(1904~2007)
鄭萬鈞(1904~1983)
陸近仁(1904~1966)
章文纔(1904~1998)
應廉耕(1904~1983)
唐耀(1905~1998)
吳紹驥(1905~1998)
祖德明(190541984)
周承鑰(1905~1996)
侯光炯(1905~1996)
彭剋明(1905~1991)
陸星垣(1905~1991)
20世紀中國農學大事記

精彩書摘

自1922年起,華北連年發生大旱,接著長江流域又患大水,在水旱災害,糧食缺乏,大量輸入洋米、洋麵、洋棉的背景下,農業技術曾突齣抓小麥、大麥、高粱、粟、大豆等的品種改良。1925年金陵大學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立閤作改良華北糧食作物,訓練遺傳育種人纔的項目。金陵大學農學院及其他學校注重糧食增産,後金陵大學與紐約洛剋菲勒基金世界教育會及康奈爾大學建立中國作物改良閤作項目。每年由康奈爾大學派育種教授至金陵大學協助指導作物改良,金陵大學供給試驗場與研究室設備,世界教育會則津貼康奈爾大學教授旅費。H.H.洛夫(H.H.Love)、C.H.邁爾(C.H.Myers)等教授相繼來華指導作物育種。此一時期,中國育種、栽培、植物病理諸學科有著迅速的進展。1920年,南京高等師範農科建立小麥試驗站,在900個小麥品種比較中,確認武進無芒、南京赤殼、日本赤皮為最佳小麥品種。1925年,瀋宗瀚從南京通濟門外農田中選齣單穗,育成金大2905小麥品種,於1933年推廣。該品種具有豐産、抗病、早熟等特點,甚受江蘇、安徽等省農民歡迎。
4.中央農業實驗所等的成立和多種農學分支學科的構建20世紀20年代後期,中國學術界齣現興辦科學研究機構的熱潮。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和1929年成立的國立北平研究院,其體製較為完善,對全國科學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動、聯絡和指導作用。那時組建的氣象、地質、動物、植物等研究所(室)、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中央地質調查所等官辦民辦的研究機構,其課題研究許多涉及農學。動植物、微生物考察,已從個彆專傢學者的研究活動發展到建立機構、有計劃地在更廣泛範圍有成效地進行。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植物分類學、動物分類學及其中的昆蟲分類學、真菌分類學等學科的發展關聯越來越緊密。許多位研究植物病理、植物病害防治的學者,同時也是真菌分類專傢;研究土壤利用改良的學者,同時也是土壤分類專傢。這是學科開創初始較為常見的現象。這一時期,動植物標本的采集、整理分類,土壤調查及其分類,土地利用調查與分析等基礎性的資源技術、經濟調查分析或分類工作多方開展,有關譜、錄、誌專著大量湧現。
……

前言/序言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第1分冊) (此為圖書簡介,請注意,以下內容為基於圖書名稱推測齣的可能包含的研究領域和科學傢,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概覽性的瞭解,具體內容請以圖書實際齣版為準。) 引言 二十世紀,中國曆史風雲激蕩,社會變革深刻。在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下,一批傑齣的科學傢在中國科學發展的土壤上辛勤耕耘,為國傢富強和民族復興貢獻瞭他們的智慧與力量。其中,農學作為關係國計民生的基礎學科,更是承載著解決人民溫飽、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重任。本書“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第1分冊)”正是聚焦於這一時期,旨在係統梳理和展示20世紀中國農學領域內那些具有代錶性的科學傢及其所取得的輝煌學術成就。 本分冊作為“農學捲”的開篇,將重點關注20世紀上半葉,特彆是新中國成立前,中國農學研究的奠基者、開拓者以及在關鍵時期做齣突齣貢獻的科學傢群體。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僅是中國農學獨立自主發展的裏程碑,也為後續的農學理論和實踐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深刻影響瞭中國農業的麵貌。我們將深入挖掘這些科學傢的生平事跡、學術思想、代錶性研究及其在推動中國農業發展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核心內容概覽 本分冊將圍繞以下幾個主要維度,對20世紀中國農學領域的知名科學傢及其學術成就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 中國近代農業科學的萌芽與早期發展 在20世紀初,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和中國教育體係的初步建立,近代農業科學在中國開始孕育。本部分將介紹一批早期投身於農業研究的學者,他們如何在條件的艱苦下,引進、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農業知識,並結閤中國農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初步的探索。 對作物育種的早期貢獻: 探討科學傢們在引進和改良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棉花、玉米等)方麵的早期工作。這包括對優良品種的選育、雜交育種的初步嘗試,以及對傳統耕作方法的科學化改進。例如,在早期,一些科學傢便開始關注如何提高作物産量、抗病蟲害能力,以及適應中國不同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品種。 土壤肥料研究的奠基: 介紹科學傢們對中國土壤資源進行初步普查和分類的研究,以及對化肥、有機肥等肥料在作物生長中的作用進行科學分析的早期工作。這為後來大規模的土壤普查和科學施肥奠定瞭基礎。 農業病蟲害防治的初步探索: 關注科學傢們對中國常見農作物病蟲害的觀察、鑒定和防治方法的研究。這可能涉及對一些傳統防治手段的科學性驗證,以及初步引進和研究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 農業教育體係的構建: 梳理科學傢們在創辦和發展中國近代農業高等教育機構中的貢獻,以及他們在培養第一代中國農學人纔方麵所做的工作。這些機構的建立,為中國農學研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瞭人纔保障。 二、 20世紀上半葉農學領域的傑齣代錶及其學術貢獻 本部分將聚焦於20世紀上半葉,在各自研究領域內取得突齣成就的農學科學傢。我們將詳細介紹他們的學術思想、研究方法、重要發現以及對中國農業的實際影響。 作物遺傳與育種的先驅: 深入剖析在作物遺傳規律研究和育種技術創新方麵做齣開創性貢獻的科學傢。這可能包括對經典遺傳學原理在中國作物育種中的應用探索,利用雜交、選育等方法培育齣具有優良性狀的農作物新品種。例如,在水稻、小麥等主糧作物育種上的突破,對解決中國糧食問題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土壤科學與耕作技術的研究者: 關注在土壤發生、土壤肥力演變、土壤改良以及科學耕作技術研究方麵取得重要成果的科學傢。他們的研究可能涉及中國不同地區土壤的特性分析,提齣適應性強的耕作製度,以及推動土壤普查和地力評價的科學化。 植物保護領域的奠基人: 介紹在農作物病理學、昆蟲學、農藥化學等領域做齣開創性貢獻的科學傢。他們可能對中國特有的病蟲害進行係統研究,開發齣有效的防治策略和藥劑,為保障農業生産的穩定提供技術支撐。 農業生態與資源利用的早期探索者: 關注科學傢們在認識和利用中國農業資源、研究農業生態係統方麵的早期嘗試。這可能包括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初步關注,以及對可持續農業模式的初步構想。 三、 科學精神與學術傳承 除瞭具體的學術成果,本分冊還將強調這些科學傢所展現齣的寶貴的科學精神:嚴謹求實、勇於創新、甘於奉獻、憂國憂民。他們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不僅是中國農學發展的寶貴財富,也是激勵後輩科學傢不斷前進的燈塔。 科研方法與學術思想: 分析科學傢們在研究中采用的方法論,以及他們形成的獨特學術思想。例如,是側重於理論研究還是應用研究,是強調實驗驗證還是田間實踐,這些都構成瞭中國農學研究的獨特風格。 學術交流與人纔培養: 探討科學傢們在國內外學術界的交流情況,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教學、著述、組織學術會議等多種方式,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承下去,培養瞭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農學人纔。 科學與社會: 審視這些科學傢如何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與中國的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閤,如何通過科學研究為解決當時中國農業生産中的實際問題貢獻力量,以及他們對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遠見卓識。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第1分冊)”旨在成為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曆史意義的著作。 係統梳理: 它將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20世紀中國農學發展脈絡的清晰認識,係統梳理瞭早期中國農學科學傢的學術貢獻,填補瞭相關研究的空白。 人物畫廊: 本書將勾勒齣一幅20世紀中國農學科學傢的群像,讓讀者瞭解這些偉大人物的科研曆程、學術思想和人生風采。 經驗藉鑒: 通過深入剖析這些科學傢的研究方法和學術精神,為當代農學研究者提供寶貴的經驗藉鑒,啓發新的研究思路和創新方嚮。 曆史迴溯: 本書有助於迴溯中國農業科學發展的曆史足跡,理解當下中國農業發展所取得成就的來之不易,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結語 20世紀是中國農學科學走嚮獨立自主、蓬勃發展的關鍵時期。本分冊所涵蓋的科學傢們,以他們的智慧、汗水和對國傢農業事業的熱愛,為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播下瞭希望的種子。通過對他們學術成就的深入解讀,我們不僅能夠學習到先進的科學知識,更能體會到那份矢誌不渝的科研精神,以及將科學服務於國傢和人民的崇高理想。本書的齣版,無疑將為學術界、教育界以及所有關心中國農業發展的人們提供一份寶貴的資料,激發更多人投身於農業科學研究,為實現中國農業的全麵振興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請注意:以上內容為基於圖書名稱進行的推測性描述,旨在展現圖書可能涵蓋的研究範疇和學術價值。具體內容請以圖書正式齣版為準。)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讓我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本書在梳理完各位科學傢的核心成就後,並沒有戛然而止,而是用相當的篇幅探討瞭他們的學術思想如何影響瞭後來的研究方嚮,乃至對當代農業政策的製定産生瞭潛移默化的影響。這部分內容無疑提升瞭全書的深度和前瞻性。作者沒有停留在曆史迴顧,而是將這些被塵封的智慧遺産重新激活,聯係到當前我們所麵臨的生態挑戰和可持續發展需求。例如,書中對早期“小土群”試驗的詳細解讀,在今天看來,竟然與現代精準農業和區域化管理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這種跨越時代的對話感,讓這本書的價值得到瞭極大的延伸。它不再僅僅是迴顧曆史,而是為今天的農業工作者提供瞭一種深刻的哲學反思和方法論參考,讓人讀完後,不僅心生敬佩,更添一份麵嚮未來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似乎有意避開瞭主流敘事中對“偉大成就”的過度拔高,而是將筆墨更多地聚焦在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卻至關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上。例如,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介紹那些在田間地頭默默耕耘的“試驗員”和“技術助理”,正是他們日復一日地記錄著濕度、溫度和生長數據,纔為頂尖科學傢的理論總結提供瞭堅實的數據支撐。這種對“幕後英雄”的緻敬,讓整個敘事更加立體和真實,也讓我們明白瞭任何重大的科學突破,都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無數次細微觀察與嚴謹記錄纍積的結果。它提醒我們,農業科學的進步,依賴的不僅僅是天纔的智慧,更是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這種對係統性貢獻的全麵梳理,遠比聚焦於少數“明星科學傢”要更有價值和教育意義,它描繪瞭一幅完整的農業科技生態圖景。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嚴肅性與學術性。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文獻匯編,畢竟“農學捲”這個標簽聽起來就意味著大量的專業術語和數據圖錶。然而,翻開內頁後,我的印象被徹底顛覆瞭。作者在敘述這些傑齣農學傢的生平時,並沒有僅僅羅列他們的學術頭銜,而是巧妙地穿插瞭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種種不易。比如,在講述某位先驅如何頂著巨大的壓力,堅持在偏遠的試驗田裏進行育種工作時,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堅韌和情懷,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特彆是關於他們如何剋服資源匱乏、技術落後的睏境,最終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細節描寫,簡直就是一部微縮版的中國農業發展史詩。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考究,每一位科學傢的成就都被置於其所處的曆史節點進行剖析,使得讀者不僅能瞭解“他們做瞭什麼”,更能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以及他們的工作對那個特定時期國傢糧食安全産生瞭何等深遠的影響。這已經超越瞭一本單純的學術概覽,更像是一部充滿敬意和溫度的人物誌。

評分

這本書的編纂質量,從排版到印刷,都展現齣一種令人放心的專業水準。紙張的質感厚實適中,油墨的著色均勻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在涉及圖錶和配圖的部分,處理得尤為齣色。許多老照片的選取,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經過瞭精心的修復和清晰化處理,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前輩學者們在艱苦條件下的真實麵貌。更值得稱贊的是,對於那些關鍵的農作物改良圖譜和試驗數據圖,排版師似乎深諳“留白”的藝術,沒有將頁麵塞得滿滿當當,而是給予瞭足夠的呼吸空間,使得復雜的對比和數據綫的走嚮一目瞭然。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提升瞭整本書的閱讀體驗,也體現瞭編者對所記錄對象應有的尊重。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學術文物。

評分

我尤其欣賞這本書在梳理復雜科學概念時所采用的敘事方式。對於我這種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許多高級的遺傳學、土壤學或植物病理學的原理,往往是望而卻步的。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沒有選擇直接拋齣深奧的公式或復雜的實驗流程,而是采用瞭“問題導嚮”的敘述結構。比如,在介紹某項抗旱育種技術的突破時,作者先是生動地描繪瞭過去旱災對農民生活造成的毀滅性打擊,將抽象的“抗旱性”具象化為“一碗能填飽肚子的米飯”,然後再逐步揭示科學傢們是如何通過分子層麵的研究來解決這個宏觀問題的。這種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講解,使得即便是最前沿的科學發現,也能被普通讀者所理解和吸收。此外,書中對那些關鍵實驗的描述,充滿瞭畫麵感,仿佛能讓人置身於那個簡陋的實驗室中,與科學傢們一同見證“靈光一現”的瞬間。這種深入淺齣的筆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學術成果的傳播變得平易近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