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嘉锡論學雜著(套裝上下冊)》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版《餘嘉锡論學雜著(套裝上下冊)》的全部內容,包括論文、書籍的序跋和雜考三類共三十篇及讀書隨筆三十條,此次新增讀書隨筆二十三條、七律四首、墓錶一篇、附錄《餘嘉锡先生傳略》一篇。所收多為著者一九四五年以前所寫,涉及古籍的流傳、古代書冊製度的沿革、曆史人物的事跡和生卒年月考證、重要曆史文獻中所反映的史實及目錄書籍的源流和一般考勘的方法等等。內容充實,考證詳密,對於研究古代曆史、文獻、小說、戲劇以及校勘學、目錄學的人頗有參考價值。
餘嘉锡(1884-1955),字季豫,號狷庵,今鼎城區長茅嶺鄉人。父嵩慶,字子激,清光緒二年(1876)進士,官於河南商丘。嘉锡齣生於父親任所,自幼稟受庭訓,立誌著述,十四歲作《孔子弟子年錶》,十五歲注《吳越春鞦》。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鄉試舉人。後人京,選為吏部文選司主事,丁父喪迴籍。清末停科舉,立學校,應常德官立中學、西路師範學堂之聘,教授文史。辛亥以後,鄉榜同年譚延闓督湘,電請齣山,共濟時艱,嘉锡竟辭不往。於是取“有所不為”之義,自號狷庵。1927年到北京,館於趙爾巽傢,教授趙氏弟子,同時審閱《清史稿》,得以清史館總纂柯劭忞為師。期間,夫人陳福彩竟以三十九歲猝逝,遭受切膚之痛。親撰墓錶,稱夫人“清閑貞靜,齣於天生。恕以接人,仁能及物。鞠躬盡瘁,十有九年,存孤健絕,功在宗祀。生嘆薄祜,歿有遺恨”。情辭悱惻纏綿,衷懷眷戀,誓不再娶,鰥居凡三十年。
右一十五味,構篩為散,酒服方寸七,日二。中閑節量,以意裁之。萬無不起。熱煩悶,可冷水洗麵及手足,身體亦可渾身洗。若熱欲去石硫黃、赤石脂,郎名三石更生散。一直百是塞食散,方齣何侯,一兩分作三薄,日移一丈再服,二丈又服。要方所痛斥之寒石五石更生散,亦雲漢末何侯行用,與此同為一方無疑,其以日移為服藥之候,亦皇甫謐論塞食散語也。m以此方與仲景塞食草石兩方較,蓋以紫石英方為主,而以桂心易桂枝,加石硫黃,減太一餘糧及鬼臼,又參用侯氏散方之白術、釉辛、人參,而去其菊花、茯苔、牡蠣、礬石、黃芩、當歸、芎蘩七味,其桔梗、防風、乾薑、附子、桂枝,則仲景兩方所同有也。夫古人製方,具有深意。稍有加減,郎主治不同。一味之差,半銖之微,用之失當,皆足殺人。今何晏取仲景方加減之如此,是直晏之塞食散方,而非復仲景方矣。況仲景本不以治五勞七傷,亦未嘗命無病不識事之年少妄服。然則此方雖復種效,仲景固不任受德,郎殺人如麻,亦不任受榖也。考醫心方捲十九,引皇甫謐節度論雲:「今人利草憚石,有服草散七兩,原本七兩二十年不除者,有服石八兩,終身不發者。」則晉初人猶有單服仲景之侯氏黑散或紫石英方者,不盡用何晏之更生散也。翼方又雲:
五石護命散,治虛勞百病、羸瘦、款逆、短氣、骨閑有熟、四肢煩疼,或腸鳴、腹中絞痛、大小便不利、尿色黃赤、積時繞臍切痛急、眼眩、冒悶、惡塞、風痹、食飲不治、消渴、嘔逆、胸中脅下滿等。
……
說實話,我對這套書的期待,更多是建立在對作者學術地位的“信仰”之上。我過去讀過一些關於餘嘉锡先生治學風格的介紹性文章,知道他治學極其嚴謹,尤其在辨僞和考證方麵有獨到之處。我手頭有一些他的單行本,但總覺得閱讀體驗不夠連貫,因為篇幅短小,主題跳躍性較大。這套閤集的好處就在於,它將他不同時期、針對不同問題的思考匯集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內在的張力。我打算先從他批駁前人觀點的文章入手,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自己的學術立場。這種“打假”式的研究,往往最能體現一位學者的真本事。我希望通過閱讀這些雜著,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學術批評的精髓所在,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結論的背誦上。
評分我最近在整理我書房裏關於中國近代學術史的收藏,突然發現自己缺少一套關於餘嘉锡先生的權威性匯編。這套《餘嘉锡著作集》的齣現,正好彌補瞭我的一個大缺憾。從目錄上看,涉及的麵非常廣,從對經典文獻的考證到對學術流派的辨析,幾乎涵蓋瞭餘先生畢生治學的核心領域。我個人對古典文獻學的研究興趣頗濃,尤其關注清代學者們如何處理前代的學術遺産。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原汁原味、未經過度詮釋的平颱,讓我可以直接麵對這位學術巨擘的原始思考。與市麵上那些零散的論文集相比,這種成體係的整理纔更具研究的係統性和連貫性。它能幫助我構建起一個更完整、更立體的餘嘉锡學術譜係,對於我理解民國時期國學復興的內在邏輯,提供瞭至關重要的實證材料。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紙質厚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精心製作的典藏本。墨色的封麵配上燙金的書名,在書架上占據瞭一個非常顯眼的位置,散發著一股濃鬱的學術氣息。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拿到這套書後,立刻被它高雅的格調所吸引。內頁的排版清晰易讀,字體大小適中,注釋規範且不突兀,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容易疲勞。對於研究古代文獻和思想史的學者來說,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是加分的項。雖然內容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憑這外在的質感,就足以讓人感受到編者和齣版方對這部著作的尊重與珍視。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充滿瞭敬意。我期待著翻開它,進入那位大學者深邃的思想世界。
評分作為一個剛踏入史學研究領域的研究生,我深知打好文獻基礎的重要性,而餘嘉锡先生正是我們繞不開的一座高峰。我還沒有開始細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已經感受到瞭一種撲麵而來的學大氣象。這些“雜著”聽起來似乎不那麼係統,但恰恰是這些散落在不同期刊、文集中的思考片段,最能反映一位大學者在日常研究中靈光乍現的瞬間。我聽說餘先生的考據功夫是公認的“瘦石”(指其論證嚴密如同石頭般堅實),能夠與章太炎、陳寅恪等大傢並駕齊驅。我希望能從這些雜著中,學習到他那種“以小見大”的求證精神,那種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的嚴謹態度。這對我準備自己的開題報告來說,無疑是提供瞭最好的“範本”。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其文獻整理的價值去的。現在市麵上的古籍整理,往往存在版本不統一、注釋粗疏的問題,這對做學問的人來說是緻命的。據說這套《著作集》在底本的選擇和校勘上是極為審慎的,力求還原作者的本意,並且對其中引用的古籍進行瞭細緻的校對工作。雖然我還沒有時間逐字逐句核對,但從初步翻閱的體驗來看,確實體現齣一種匠人精神。對於那些希望深入挖掘民國文人如何處理傳統文本的學者而言,這套書簡直就是一座富礦。它提供的不是一個二手解讀,而是一手的、最接近現場的學術語境。我計劃將它作為我案頭的“常備參考書”,隨時查閱和比對,相信它能極大地提升我後續研究的可靠性和深度。
評分《四庫提要辨證》
評分術元嵩事蹟考
評分餘嘉锡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最有影響的文獻學與目錄學傢之一,他的學術代錶作《四庫提要辯證》,是他積50餘年而纂成,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餘嘉锡先生曾在 餘嘉锡著述
評分書冊製度補考
評分很好
評分《四庫提要辨證》
評分疑年錄稽疑
評分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摺疊或捲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評分《餘嘉锡論學雜著(套裝上下冊)》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版《餘嘉锡論學雜著(套裝上下冊)》的全部內容,包括論文、書籍的序跋和雜考三類共三十篇及讀書隨筆三十條,此次新增讀書隨筆二十三條、七律四首、墓錶一篇、附錄《餘嘉锡先生傳略》一篇。所收多為著者一九四五年以前所寫,涉及古籍的流傳、古代書冊製度的沿革、曆史人物的事跡和生卒年月考證、重要曆史文獻中所反映的史實及目錄書籍的源流和一般考勘的方法等等。內容充實,考證詳密,對於研究古代曆史、文獻、小說、戲劇以及校勘學、目錄學的人頗有參考價值。餘嘉锡(1884-1955),字季豫,號狷庵,今鼎城區長茅嶺鄉人。父嵩慶,字子激,清光緒二年(1876)進士,官於河南商丘。嘉锡齣生於父親任所,自幼稟受庭訓,立誌著述,十四歲作《孔子弟子年錶》,十五歲注《吳越春鞦》。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鄉試舉人。後人京,選為吏部文選司主事,丁父喪迴籍。清末停科舉,立學校,應常德官立中學、西路師範學堂之聘,教授文史。辛亥以後,鄉榜同年譚延闓督湘,電請齣山,共濟時艱,嘉锡竟辭不往。於是取“有所不為”之義,自號狷庵。1927年到北京,館於趙爾巽傢,教授趙氏弟子,同時審閱《清史稿》,得以清史館總纂柯劭忞為師。期間,夫人陳福彩竟以三十九歲猝逝,遭受切膚之痛。親撰墓錶,稱夫人“清閑貞靜,齣於天生。恕以接人,仁能及物。鞠躬盡瘁,十有九年,存孤健絕,功在宗祀。生嘆薄祜,歿有遺恨”。情辭悱惻纏綿,衷懷眷戀,誓不再娶,鰥居凡三十年。《餘嘉锡論學雜著(套裝上下冊)》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版《餘嘉锡論學雜著(套裝上下冊)》的全部內容,包括論文、書籍的序跋和雜考三類共三十篇及讀書隨筆三十條,此次新增讀書隨筆二十三條、七律四首、墓錶一篇、附錄《餘嘉锡先生傳略》一篇。所收多為著者一九四五年以前所寫,涉及古籍的流傳、古代書冊製度的沿革、曆史人物的事跡和生卒年月考證、重要曆史文獻中所反映的史實及目錄書籍的源流和一般考勘的方法等等。內容充實,考證詳密,對於研究古代曆史、文獻、小說、戲劇以及校勘學、目錄學的人頗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餘嘉锡(1884-1955),字季豫,號狷庵,今鼎城區長茅嶺鄉人。父嵩慶,字子激,清光緒二年(1876)進士,官於河南商丘。嘉锡齣生於父親任所,自幼稟受庭訓,立誌著述,十四歲作《孔子弟子年錶》,十五歲注《吳越春鞦》。光緒二十七年(1901)中鄉試舉人。後人京,選為吏部文選司主事,丁父喪迴籍。清末停科舉,立學校,應常德官立中學、西路師範學堂之聘,教授文史。辛亥以後,鄉榜同年譚延闓督湘,電請齣山,共濟時艱,嘉锡竟辭不往。於是取“有所不為”之義,自號狷庵。1927年到北京,館於趙爾巽傢,教授趙氏弟子,同時審閱《清史稿》,得以清史館總纂柯劭忞為師。期間,夫人陳福彩竟以三十九歲猝逝,遭受切膚之痛。親撰墓錶,稱夫人“清閑貞靜,齣於天生。恕以接人,仁能及物。鞠躬盡瘁,十有九年,存孤健絕,功在宗祀。生嘆薄祜,歿有遺恨”。情辭悱惻纏綿,衷懷眷戀,誓不再娶,鰥居凡三十年。 熱門推薦 餘嘉锡著作集:四庫提要辨證(繁體竪排版)(套裝全4冊) 世說新語箋疏(套裝上中下冊) 餘嘉锡古籍論叢 餘嘉锡著作集:目錄學發微、古書通例(繁體竪排中文) 餘嘉锡講目錄學 四庫提要辯證(套裝上下冊) 餘嘉锡論學雜著(套裝上下冊) 目錄 前言 序 太史公書亡篇考 牟子理惑論檢討 晉闢雍碑考證 漢武伐大宛為改良馬政考 寒食散考 釋傖楚 術元嵩事蹟考 小說傢齣於稗官說 殷蕓小說輯證 宋江三十六人考實 楊傢將故事考信錄 疑年錄稽疑 書冊製度補考 矣樂堂藝文目錄考 巴陵方氏藏書誌序 藏園韋書題記序 黃顧遺書序 積微居小學金石文字論刊序 述也是園舊藏古今雜劇序 四庫提要辨證序 漢池陽令張殘碑跋 內閣大庫本碎金跋 跋舊抄本中興館閣錄 新續古名傢雜劇跋 書章寶齊遺書後 書儀顧堂跋後 王覺斯題丁野鶴陸舫齊詩捲子跋 跋施愚山試鴻博後傢書 跋王石臞父子手稿 王西荘先生窺園證捲子跋 讀已見書劑隨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