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牡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涛,赵孝知,李丰刚 著
图书标签:
  • 牡丹
  • 花卉
  • 园艺
  • 中国传统文化
  • 绘画
  • 摄影
  • 诗歌
  • 文学
  • 艺术
  • 植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363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37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花盆栽图说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1-01
页数:19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牡丹》立足于家庭盆栽牡丹,力求图文并茂,操作性强且通俗实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牡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牡丹种质资源和特征特性及适于盆栽的品种,进而详细阐述了家庭莳养和催花要点以及繁殖方法、病虫害防治知识,并对牡丹的园艺技术和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1 概述
1.1 牡丹档案
1.2 花王的历史
1.3 发展前景与中外牡丹比较

2 牡丹文化新说
2.1 一双慧眼赏牡丹
2.2 田园花色与人亲——赏花之境
2.3 文化之花处处开
2.4 国运昌隆牡丹笑

3 牡丹家族——种质资源
3.1 野生资源家族
3.2 品种资源家族

4 牡丹的个性——生物学特性
4.1 生态习性和适生环境
4.2 发育规律
4.3 生命周期

5 牡丹鉴别——品种分类
5.1 依花型分类鉴别
5.2 依花期分类鉴别
5.3 依花色分类鉴别
5.4 依株型分类鉴别

6 盆栽准备
6.1 盆栽品种选择
6.2 盆器选择
6.3 盆土处理
6.4 盆栽工具

7 盆栽技术
7.1 盆栽的开始——上盆与转盆
7.2 关键技术——浇水
7.3 技术诀窍——酸碱度调节
7.4 满足牡丹的喜好——施肥
7.5 影响生命质量的——整形修剪
7.6 营造盆栽的小环境——温湿度管理
8 家庭室内冬季催花
……

前言/序言

  牡丹在我国历史悠久,位居十大传统名花之首,誉称“花王”。古诗云:“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其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牡丹以其雍容华美、不凡之气韵,契合了人们祈盼美满、富贵的心愿和对平安、祥和的向往,是我国人民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的象征。花开时节,百态千姿,万紫千红,花香远飘。花凋之后,依然气宇轩昂,婀娜多姿。寒冬叶落,更现枝干苍奇,铁骨铮铮。牡丹既可盆栽观赏,又可园林绿化,还能切花使用。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养牡丹赏牡丹的行列中来。他们积极探索牡丹种植技术,交流养牡丹的经验与体会,使得牡丹栽培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新品名品叠出,并对牡丹的色、香、姿、韵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牡丹文化进一步丰富。
  本书立足于家庭盆栽牡丹,力求图文并茂,操作性强且通俗实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牡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牡丹种质资源和特征特性及适于盆栽的品种,进而详细阐述了家庭莳养和催花要点以及繁殖方法、病虫害防治知识,并对牡丹的园艺技术和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
  本书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概述、牡丹家族、个性、鉴别、应用部分由袁涛撰写;牡丹的历史及文化部分由袁涛,袁野撰写;赵孝知撰写了盆栽准备与盆栽技术;赵卫撰写繁殖方法与病虫防治;家庭室内冬季催花与盆景制作由李丰刚撰写。文中插图由袁野、袁涛审阅并进行了全书统稿。摄影由袁涛、李丰刚完成。甘肃和平牡丹园高级园艺师陈德忠经理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牡丹栽培和应用发展十分迅速,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本书中的疏漏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03年12月
《尘封的航海日志》 作者: 阿瑟·科尔宾 出版社: 晨曦文库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尘封的航海日志》并非一部追逐奇珍异宝的冒险史诗,而是一部深刻、沉静,探究人类在广袤未知面前,精神结构如何重塑的内心剧作。故事围绕着一艘名为“海燕号”的探险船,以及它在一次旨在绘制“寂静之海”洋流图的航行中遭遇的奇异事件展开。 “寂静之海”的迷局 故事的主角是年近六旬的首席航海师,埃利亚斯·凡特。他毕生致力于海洋地理学的研究,性格内敛,对精确的数据和既定的航线有着近乎宗教般的信仰。他坚信,海洋的规律是可以被完全量化和预测的。然而,“海燕号”进入了被传统航海图标注为“虚无地带”的“寂静之海”后,一切被他奉为圭臬的物理定律开始瓦解。 这片海域的显著特征是绝对的寂静。没有风声,没有浪涛拍击船体的声音,甚至连海鸟的鸣叫也彻底消失。船只仿佛被一层无形的、粘稠的介质包裹,航速诡异地稳定在一个恒定的低速,无论水手们如何调整船帆或使用引擎,都无法改变这个令人不安的平衡。 时间的异化与个体记忆的崩塌 随着航行深入,船员们开始经历时间感的扭曲。有人声称,一天的日出日落仿佛在数小时内完成;也有人感觉自己被困在某一个瞬间,重复经历着同一句对话。更令人不安的是,日志中的记录开始出现矛盾。 船上的第二位记录者,年轻的植物学家莉迪亚,发现她记录的植物样本似乎在几天之内完成了数个生命周期的演变,从萌芽到枯萎,反反复复。她开始怀疑,是外部环境影响了她的感知,还是这片海域本身正在侵蚀现实的线性结构。 凡特船长试图通过严苛的作息和数据校准来对抗这种混乱。他坚持每天校对六分仪、气压计和时间钟。然而,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前一天详尽记录的星位图,与当天的观测结果在关键的偏差角度上,呈现出一种完全符合逻辑却又自相矛盾的数学关系。这迫使他直面一个残酷的可能性:他所依赖的“客观事实”正在溶解。 人与人的疏离与重构 “海燕号”上共有十二名船员,他们被困在这片静止的海域中,无法确定归期。物资供给并非首要问题,真正的危机在于沟通的失效。 由于感官信息被过度稀释,船员们发现彼此的言语变得空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能需要数分钟才能被对方完整接收并理解。于是,船上的社交结构开始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直觉和共享的幻觉的连接。 水手们开始进行不必要的、重复的劳作,例如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甲板,仿佛在用机械性的行为对抗虚无。大副,一个曾以坚韧著称的硬汉,开始对着海面低语,他似乎在与自己记忆中早已逝去的恋人对话,而其他船员们,出于对那份“绝对寂静”的敬畏,无人敢于打断他。 日志中的哲学挣扎 《尘封的航海日志》的核心,是凡特船长后期对这些现象的哲学反思。他不再试图用科学解释,而是开始记录自己的“内在变迁”。他不再关注外部的经纬度,转而关注自己的心跳频率和血液流动的声音,他试图在那微小的、个体化的生命活动中,找到一个锚点,证明“自我”的存在依然是确凿的。 日志的后半部分,充满了对“观察者效应”的深刻探讨。船员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对这片海域的每一次“期望”或“恐惧”,似乎都得到了某种形式的回应——并非物理的回应,而是对他们内心状态的放大和折射。寂静之海并非一片空白,它更像是一面巨大的、无声的镜子,映照出船上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深埋的恐惧与渴望。 最终的“出航” 在航行了不知多久之后,船员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心悸的现象:他们开始“预见”对方的行动。在凡特下令拉动缆绳之前,水手们已经将手放在了绳索上;在莉迪亚意识到她需要某种工具之前,工具已经放在了她的手中。 这种完美、无缝的协作,达到了人类群体行动的巅峰,但代价是个体的意志彻底消融。他们不再是十二个独立的个体,而成为了一个拥有十二个肢体的、同步运作的有机体。 故事的结尾,没有壮丽的回归,也没有灾难性的沉没。日志的最后一页,只记录了一句话: > “我们最终驶出了寂静。不是通过船帆或罗盘,而是当最后一个‘我’,终于接受了不再发声的事实。” 《尘封的航海日志》探讨了在极端环境下,人类对“真实性”的依赖如何被瓦解,以及在丧失了外部参照系之后,个体意识如何选择自我消亡或升华为一种全新的、共生的存在形式。这是一部关于耐心、失落,以及探寻人类精神疆域的非典型航海文学作品。它要求读者放慢阅读的节奏,沉浸于那种令人窒息的、精确的疏离感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具有挑战性,它不遵循传统的时间线索,更像是一幅精心编织的挂毯,将不同时空和不同人物的命运丝线交织在一起。初读时,我甚至有些迷失方向,需要时不时地回头去确认某个事件发生的前提。但一旦我接受了作者设定的这种非线性叙事模式,整个世界的逻辑便豁然开朗了。我开始意识到,这种打乱顺序的做法,恰恰是为了凸显某种宿命感——无论从哪个时间点切入,悲剧的底色似乎都早已注定。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于古典悲剧的手法,去探讨现代人的困境。那些穿插其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符号,也为故事增添了厚重的底蕴,让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故事,而是与更宏大的时代脉络产生了共鸣。我特别佩服作者的野心,能够驾驭如此复杂的多线结构,并且最终收束得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松散的痕迹,这无疑是一次高难度的创作实践的成功。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字音韵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人,而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听觉的盛宴。作者的句式变化丰富多端,时而长句如歌剧般跌宕起伏,情绪的洪流一泻千里;时而又用短促、如同急促呼吸的句子来描绘极端的恐惧或狂喜。这种节奏感,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享受。更绝妙的是,他似乎能为每一种情绪找到最恰当的“音色”。比如描写绝望时,文字会变得灰白而沉重,带着一种无法摆脱的黏滞感;而描绘希望时,句子则会变得轻盈,充满了向上拔升的力量。我甚至会忍不住将某些段落朗读出来,去体会那种文字在口中流转的美感。这本书的语言,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和韵味,又毫不羞涩地拥抱了现代语汇的精准和犀利,形成了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是如此鲜明,以至于我可以想象,多年以后,仅凭几行文字,我都能立刻分辨出这是出自哪位大家之手。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中那些阴暗、矛盾甚至自我毁灭的倾向。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道德上的安全港湾,也没有将角色简化为“好人”或“坏蛋”。相反,它深入挖掘了支撑着我们日常生活的那些谎言和自我欺骗,并将它们撕开给读者看。我读到某些角色的选择时,会感到一种深刻的不适,但这种不适并非源于情节的粗暴,而是源于一种“我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恐惧感。作者似乎在拷问我们:在极端的压力下,我们又能坚持多久所谓的道德底线?它探讨的不是外界的冲突,而是我们内心深处那场永无休止的、关于良知与生存的博弈。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使得这本书具有了一种超越娱乐的严肃性,它迫使我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并重新评估自己世界观中的某些坚固基石。这是一次艰难但极其必要的精神洗礼。

评分

这本新近读到的作品,仿佛带我走进了一个光影交错、气味馥郁的梦境。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工笔画,对环境的描摹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每一次翻页,我都能清晰地“看”到那些繁复的花瓣层层叠叠地舒展,感受到空气中那种略带湿润的、泥土与植物混合的清新气息。叙事节奏的处理十分高明,时而如春日溪流般潺潺向前,温柔却不失力量;时而又像夏日午后突如其来的雷阵雨,猛烈地冲击着读者的感官和心绪。人物的塑造更是立体得让人揪心,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那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复杂性,使得故事的张力被拿捏得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内心独白时的那种克制与爆发之间的微妙平衡,它让角色的痛苦和狂喜都显得真实可信,而不是空洞的戏剧化。这本书的美学追求似乎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范畴,更像是一次对生命某种极致形态的沉思与赞颂,读完后久久不能平息,仿佛自己的灵魂也被那份繁华与哀愁浸染了一番。

评分

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样一本被圈内热议的书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毕竟“杰作”这个词被滥用的次数太多了。然而,这本书的开篇,那种近乎于冷峻的、毫不拖泥带水的叙事风格,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急于铺陈背景或人物关系,而是直接将读者抛入了一个充满未解谜团的场景之中。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暗藏玄机的对话和场景细节。作者对“留白”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很多关键情节,他选择不去明说,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去感受那种悬而未决带来的焦虑和兴奋。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像一个侦探一样去搜集散落在字里行间的线索。这种智力上的互动,让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阅读乐趣。它不像许多畅销书那样提供即时满足,而是像一块需要时间消化的硬糖,越嚼越有滋味,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旧沉浸在对“为什么”的追问之中,并不断地在脑海中重演那些关键的片段,尝试寻找不同的解读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