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歌仙生命写照,日本古典爱情挽歌。
《林译日本古典:和泉式部日记》为日本平安文学作品中与《源氏物语》、《枕草子》鼎足而立的不朽之作。林文月教授译本。《和泉式部日记》记载和泉式部与敦道亲王之间的爱情,采日记方式记录。有大量的诗歌往来,以显示男女二人由初识之试探情爱,至热恋之甜美与忧虑 ,乃至共同生活之后的坚定信赖。从和歌与散文的铺叙可以看出,作者和泉式部是一位热情多感而敢爱敢恨的女 子,其特立独行的个性与行为,甚至在男女关系相当开放的平安时代,亦不失为耸 人听闻、备受讥议的;而她所展现于诗歌文章的才艺与学识,也自有其超凡脱俗之处。
和泉式部,日本平安时代与紫式部、清少纳言并称的三大才女之一,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和泉式部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和歌歌人,位列中古三十六歌仙。
林文月(女,1933年-),台湾省彰化县人,作家、学者、翻译家。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史丹福大学客座教授、捷克查尔斯大学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三种身分,并且于这三个领域中都交出亮丽的成绩单。
一
四月十余日 —追忆与期待 在悲叹着比梦更虚幻不可恃的世间男女情事之间,竟度过朝朝暮暮,不觉已届四月十余日,木下树荫渐呈浓暗了。土垣之上草色青青,他人或者未必特别注视,却不由得依依眺望之 际,忽察觉篱笆近处似有人影晃动。究竟是谁啊?正疑惑着,原来是那个曾经近侍过故亲王的小舍人童 哩。 正遇着深情幽思时候来到,遂令人传言:“怎么许久都不见呀?总当着你是遥远往昔的记忆依凭呢。”“没甚么特殊的事情,便也不敢随便来打扰。倒是近日以来经 常来往走动山寺,觉得自己无依无靠,百无聊赖的,所以就当做是先主人的替身,改伺候起帅亲王来了。”“好极了。听说这位亲王为人十分风雅,挺不容易亲近的……跟从前那位亲 王颇不太相同的吧。”没想到,那童侍竟然答说:“话虽是这么说,可有时也挺可亲的,有一回还亲蒙垂询:‘时常去拜访吗?’听小的禀报:‘是偶尔也会去拜访的。’便命令: ‘把这东西带去馈赠,看看对方可有甚么感想没有?’”说着,那童侍便献上橘花一枝。遂不禁咏出“怀故人兮” 之句来。“小的这就要回去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禀才好?”童侍在 催促。这个当儿,若其采口头传言答复,教人听见,未免尴尬,但又岂能率尔作答呢?念及这位亲王似乎还未尝有甚么风流好色之传闻,也许托带些虚幻不可恃的东西亦不妨,遂作答 道: 托薰香兮诱人思, 子规频啼音宛转, 未知同否兮启人疑。 亲王大概还在走廊边上的吧,见童侍在那里若有其事的模样儿,遂迫不及待地逼问:“到底怎样啊?”待览得其所出示的信函,便亦立即书成一答歌: 同枝栖兮同根生, 子规鸣啼传情意, 本自宛转兮称同声。 又频频叮咛:“此事千万不可同别人提及,怕人家会当做风流韵事看待。”说罢,引退入内。那童侍果然将回音拿来了。拜读之下,衷情感动,但又觉得无须每次回应,便也不再作 答。 可是,亲王那边倒是于赠答之后,又另外差送一首咏歌来: 率尔和兮传情意, 只因道出吾衷心, 今日徒增兮苦叹事。 本来就不是思虑深远周全的人,又加上正逢着这一向以来过不惯的寂寞无奈,竟连如此一首无甚特色的咏歌都教人注目,便禁不住又写出答歌送去: 曰今日兮增苦叹, 何如日日苦追思, 妾心伤悲兮更纷乱。
……
《和泉式部日记》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古典”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林译本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保留了古典文学的雅致,却又不会显得晦涩难懂。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情感描写时的克制与含蓄,那种欲语还休的艺术手法,恰恰是东方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和泉式部的情感,不是直白的宣泄,而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暗示和留白。读者需要主动去体会,去揣摩,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这种互动式的阅读,反而更增添了乐趣。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庭院,听着风吹竹叶的声音,感受着内心的波澜。林译本的文字,就像一幅幅水墨画,勾勒出人物的情态,描绘出心境的起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学,不在于追求轰轰烈烈,而在于捕捉那些最真实的、最细微的情感瞬间。它是一种沉淀,一种回味,一种在安静中爆发的力量。
评分阅读《和泉式部日记》的过程,是一场与古人对话的奇妙旅程。林译的文字,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的“静”。这种静,不是死寂,而是一种沉淀后的宁静,一种饱含深情的静默。它让我能够专注于和泉式部内心的独白,不去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断。我能感受到她字里行间的犹豫,那种想要诉说又害怕触碰伤口的纠结。每一次情感的涌动,都被她用极其内敛的方式表达出来,却反而更加扣人心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千年之前,女性的内心世界也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林译本的翻译,恰恰捕捉到了这种“静”中的力量,将和泉式部的声音,以一种最原始、最动人的方式传递给我。我并非是在“读”书,而是在“感受”书,感受一个女子的悲喜,感受一段情感的起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现代作品难以给予的。它让我放慢脚步,去体会文字中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去品味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无奈与期盼。
评分这次阅读《和泉式部日记》,是一次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对话。林译本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穿透时空的阻隔,直接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和泉式部笔下的情感,无论是爱恋的甜蜜,还是失落的苦涩,都那么真实,那么贴切。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她的文字中找到了共鸣。她对爱情的执着,对幸福的渴望,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都让我感同身受。林译本的翻译,没有给我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是让我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读和泉式部的心声。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我惊叹于文字的力量,能够如此细腻地捕捉人类共通的情感。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理解情感的珍贵,也更加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评分《和泉式部日记》初读,仿佛一脚踏入平安时代的浮华与哀愁。林译本的细腻笔触,将那些纸上的人物仿佛雕刻般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我并不是历史专家,对那个时代的服饰、礼仪、甚至语言习惯都知之甚少,但文字的力量在此刻显得格外强大。它没有像某些翻译那样,生硬地塞进一大堆注解,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我逐渐沉浸其中。和泉式部的情感,那些时而炽热如火,时而低沉如雨的爱恋,那些对世事无常的感慨,都那么真实,那么触动人心。我似乎能看到她在月下独步,听见她在窗前轻叹,甚至能感受到她指尖拂过纸张时,那细微的颤抖。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部古典文学作品,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窥视千年之前,一位女性内心世界的窗口。那种纤细而又坚韧的情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与我们现代人的心产生共鸣。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一员,亲历着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恋,体会着那些无法言说的孤独。林译本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让晦涩的古典文字变得触手可及,让遥远的人物变得近在咫尺。
评分当我翻开《和泉式部日记》的第一个字,一股古老的清风拂面而来。林译本的功力在于,它没有过度解读,也没有强行贴合当下,而是忠实地展现了原文的韵味。我惊叹于和泉式部对情感的敏锐捕捉,那种细腻到骨髓的描摹,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笔下的爱情,不是简单的卿卿我我,而是充满了试探、犹豫、喜悦、失落,乃至绝望。每一次情感的起伏,都被她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常常在想,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是如何影响她笔下的文字?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能够写出如此深邃的情感?林译本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的现代视角与古代的灵魂。它没有给我答案,却留给我无穷的思考。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背后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我沉醉于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沉醉于文字本身所带来的震撼。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学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让我重新审视爱情,审视情感的复杂性,以及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
评分不久,式部又同道长的部下藤原保昌结婚,直至一○三六年保昌过世,夫妻间似乎和睦偕老。但在这之前的一○二五年,式部遭遇丧女之痛。
评分一代歌仙生命写照,日本古典爱情挽歌
评分她在孤独哀伤中度过一年后,为尊亲王的胞弟敦道亲王又来亲嫟,和泉式部再度渐渐坠入情网。交往十个多月后,揪不过亲王恳求,和泉式部搬入宫中。亲王元配王妃因之离宅,搬去与自己祖母同住。《和泉式部日记》,就是记述她与敦道亲王自相识到受邀进宫,之间的爱恋情仇。
评分志反宗教改革75.1562年的法国 76.圣巴托罗缪节之夜过
评分32.1450―1598年,以及19世纪对这段历史的看法33.中
评分好评东西正宗以后还会光顾
评分略薄,一个角压出了褶子,新出的这本不是太好。
评分林译古典系列,林文月先生的译笔自不必说。喜欢这套书的封面设计,林文月的先生郭豫伦的配画,很有古日本的风雅。
评分还没看,慕名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