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宋笔记9(第5编)

全宋笔记9(第5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宋代史料
  • 笔记文献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 宋史
  • 地方志
  • 社会生活
  • 风俗习惯
  • 人物传记
  • 文献索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00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4505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象史料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9
字数:1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波杂志》十二卷、《清波别志》三卷,周焊撰。周焊(一二一七-一一九八后),字昭礼,泰州人。出身官宦家庭,一生未仕。「家藏故书几万卷,平时父子自相师友」。五十岁时曾作为使节的下属到过金国。晚年定居杭州,「日往来湖山间,把酒赋诗,悠然自得其乐」。此书即在这段时间写成,以「寓居中都清波门之南」,因名其集。其书「纪前言往行及耳目所接」之事,如典章制度、时事政治、名人轶事、风俗物产等。保留了不少宋人的佚文、佚诗和佚词。常为学者所称引,是研究宋代历史、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杂志》卷七《使高丽》条与《别志》卷上《密室语》、《柴钦奏疏》条记宋、金结盟经过细节甚详,他书未见,弥足珍贵。

目录

清波杂志
清波别志
北辕录

精彩书摘

近时杨诚斋廷秀诗,有「玉堂着句转春风,诸老从前亦寓忠。谁为君王供帖子,丁宁绮语不须工」之句,是亦此意。顷得《玉堂集》,分为八帙。或云李汉老所编者,亦有皇太子府春、端帖子。
康定二年,刘涣奉使入西羗,招纳喻厮罗族部。蕃法【三】,唯僧人所过不被拘留,资给饮食。涣乃落发僧衣以行。李复圭云耳【四】。�p得《刘氏西行录》,乃涣所纪,往返系日以书,甚悉,且多篇咏。虽所至必与蕃僧接,且赖其乡导。既仗使节,辟官属、计事宜、结恩信【五】、称诏锡賫茶彩,悉用汉官威仪。范蜀公《东斋记》、王圣涂《渑水燕谈》皆及涣出使事,俱不言祝发。涣字仲章,保塞人。天圣中以奉礼郎上书请彻帘还政,后为右正言,又随孔道辅论废后事,以工部尚书致仕,元丰元年卒。
「沈隐侯曰:『古儒士为文【六】,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事,二也;易读诵【七】,三也。』邢子才曰:『沈侯文章【八】,用事不使人觉,若胷臆语。』深以此服之。杜工部作诗,类多故实,不似用事者。是皆得作者之奥。樊宗师为文奥滥不可读,亦自名家。才不逮宗师者,固不可效其体。刘勰《文心雕龙》论之至矣。」向传《景文笔录》,复得一编名《摘粹》,四十八事,如辨碑刻及字音三四条,皆互出。前所论文见于《摘粹》。为文奥漩,公谓才不逮者不可效其体。以是知公所修《唐书》,后学其可妄议!
……
《全宋笔记》(第十二编)图书简介 卷帙浩繁,钩沉覈繁,一窥宋代文人心灵的幽微与时代的侧影 《全宋笔记》(第十二编)作为鸿篇巨制《全宋笔记》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聚焦于《全宋笔记》(第九编,第5册)所收录的特定文集或主题,而是肩负着梳理、汇集和展现宋代笔记文学另一重要维度的使命。本卷的编纂,严格遵循了对宋代笔记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性抢救、整理和研究的总体方针,力图在时间脉络、地域分布和思想范畴上,构建一个更为完整、立体的宋代士大夫的精神图谱。 一、 编纂旨归与核心价值 宋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与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笔记文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空前繁荣,成为观察宋代社会肌理、学术风尚、风俗人情、乃至个体生命体验的“微观历史”载体。本卷的编纂,其核心价值在于“补遗”与“深化”。 “补遗”的维度: 鉴于宋代笔记数量之巨,且散佚情况严重,本卷着重收录了那些在先前各编中未能囊括,或因版本稀见、流传受阻而未能纳入的笔记精品。这包括了部分地方志中附录的佚文、与史书相互参证而发现的片段,以及一些以单行本形式流传、内容独特的私人著述。我们致力于将那些长期“沉睡”于深阁之中的珍贵文献重见天日。 “深化”的视角: 本卷并非单纯地罗列文献,而是通过对所收录笔记的内在关联进行审视,试图深化对宋代士人“日常性知识”的理解。这些笔记往往记录了宋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对民间传说的记录、对古董器物与金石文字的考辨,以及他们在仕途失意或闲暇时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二、 本卷收录的主要内容范畴 《全宋笔记》(第十二编)的选目标准极为审慎,旨在平衡史料价值、思想深度与文学趣味性。本卷的收录范围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相互交织的板块: 1. 哲理思辨与心性体悟类笔记: 宋代是理学兴盛的时代,诸多学者在著述中流露出对“格物致知”、“心即理”的探索。本卷收录了一些篇幅不长但思辨深刻的笔记,它们往往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对朱子学、陆王学乃至禅宗思想的即时感悟与辨析。例如,有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辩证讨论,也有对“知行合一”在日常实践中的具体体会的记录。这些文字,为我们理解宋代知识分子内向性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2. 典章制度与官场生态类记述: 宋代的政治制度复杂且变动频繁,士大夫的政治生活充满了微妙的张力。本卷收录了部分记述具体行政流程、官员任职经历、或对特定律令进行评论的笔记。它们不像正史那样宏大叙事,而是以切身的体验描摹出官场的运作逻辑、人情世故以及士大夫在忠君与守节之间的挣扎。这对于研究宋代的基层治理和文官集团的内部生态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3. 异闻杂记与风俗人情志: 宋代的商业繁荣、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这在笔记中留下了大量生动的痕迹。本卷精选了一批记载奇闻异事、地方风俗、节庆习俗、饮食医药的篇目。这些内容展现了宋代民众的信仰体系、生活情趣和对未知事物的想象力。它们是考察宋代社会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细节支撑。 4. 诗词考证与金石鉴藏之录: 宋代文人雅好金石、热衷于诗词评点。本卷包含了一些关于前代诗文的精妙赏析、对特定词牌格律的推敲,以及对出土文物、碑刻文字的拓印与考证记录。这些笔记不仅是宋代文献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同时也体现了宋人对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审美趣味的提升。 三、 版本校勘与学术严谨性 本卷的整理工作,秉持了极高的学术标准。我们对所收录的每一篇笔记,都尽可能追溯其最早的抄本或刻本源头,进行细致的比对与校勘。在整理过程中,我们遵循“存其真貌”的原则,对于原文中可能存在的异文、脱漏或讹误之处,均以清晰的校注方式予以说明,力求还原文献的原始风貌,便于后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四、 对研究领域的价值辐射 《全宋笔记》(第十二编)的出版,将极大地拓宽宋代历史、文学、思想、艺术乃至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视野。它为研究宋代知识分子的私人世界、学术交游、日常伦理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素材库。通过这些散点式的记录,我们得以拼凑出那个伟大时代的复杂面貌,体会到士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心声。它不是一部宏大的通史,却是解读宋代社会文化肌理的无数关键钥匙。 本书不仅是宋代文献整理工程的坚实一步,更是一部跨越时空,与宋代文人进行深度对话的珍贵文本集合。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捧《全宋笔记9(第5编)》,我原以为这又是一部冷僻的学术工具书,但一旦沉浸其中,便发现自己被那个时代的智慧所深深吸引。此卷的选录,巧妙地避开了常见的“爆款”篇章,转而聚焦于一些更具地域性或专业性的记述,这无疑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度视野。比如,其中对于南方某一州府水利建设的简短记录,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宋代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与精巧之处,比起冗长的政书更具现场感。阅读这些笔记,如同在历史的迷雾中忽然找到了几盏微弱却坚定的灯火,指引着我们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细微脉动。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可以合上的书,而是需要时常翻阅、反复咀嚼的案头清供。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只是史料的堆砌,更是一次对宋代知识分子群像的立体再现。

评分

这本《全宋笔记9(第5编)》的选材眼光独到,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拘泥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史料,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浩如烟海的宋代文献中略显沉寂的篇章。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文人墨客之间,感受他们对世事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在梳理这些零散笔记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不仅忠实地呈现了原文,更在考证和注释上下了苦功。比如,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他都能给出清晰精准的解释,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顺畅地领略其精髓。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尤为生动,那些关于市井百态、士大夫日常生活的片段,如同老电影的慢镜头,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宋代呈现在眼前。尤其是几篇关于风俗习惯的记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宋代生活的想象空间,不再仅仅停留在那些高雅的诗词歌赋之中。这本笔记集的整理,无疑为后世研究宋代社会史、思想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

对于一个痴迷于宋代历史的“老书虫”来说,这第五编的出现,简直是久旱逢甘霖。过去收集的宋代笔记多以“名家大作”为主,难免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或文人的刻意修饰。而这本集子中的许多内容,更像是未经雕琢的璞玉,记录的是更为鲜活、更具烟火气的时代气息。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段关于地方官员与百姓互动的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宋代行政体系的运作实况及其局限性,远比正史中的宏观论述要具体得多。编者在整理时对底本的选择和校勘工作做得极为细致,每一处重要的改动都有详细的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研究特定文本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信赖感。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浩繁,但通过合理的分类和清晰的排版,阅读起来并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反倒有一种探索宝藏的乐趣。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符合其内容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地温润,墨色清晰匀称,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但抛开形式不谈,内容本身才是核心。这第五编的内容,着重表现了宋代文人“以文载道”的实践过程。我注意到其中穿插了许多关于诗词创作、书画鉴赏的札记,这些内容并非空洞的理论阐述,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创作心路和对前人作品的评价。尤其是几则关于“格物致知”的微观记录,让我看到了宋代士人那种近乎执着的求知欲——他们不放过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细节。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这些零散的笔记被完美地保存了下来。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日常精神生活,丰富了我对宋人精神世界的理解。

评分

翻开这本《全宋笔记9(第5编)》,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不同于一般的文集汇编,这里的每一篇笔记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不同侧面的宋代精神面貌。我尤其欣赏编者在选取材料时所保持的平衡感,既有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也有田园山水间的宁静致远。阅读其中几则关于理学萌芽时期的记述,我深感震撼。那些看似随意的记录,实则蕴含着对宇宙本源和个体修养的深刻叩问,这种思想的张力贯穿始终,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作者在编排上似乎也遵循了一种内在的逻辑,让不同主题的笔记在前后照应中形成一种对话,这种编排上的匠心,使得整体阅读体验更为连贯和引人入胜。可以说,这是一部不仅供人查阅,更适宜静心沉思的佳作。

评分

希望能更便宜点,生命有限,吃一顿就少一顿,果然是这个道理,所以每一餐都不要辜负。但年轻的时候,即使懂得这个道理,也没有相当的财力,一个晚上舍得结八次帐换来一次舌头的满意。即使有这个财力,味蕾也没有相当的功力,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一尝就晓得饭庄里的江瑶柱已经过了保质期。即使有了相当的财力和相当的功力,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年轻的时候,恋爱大过天,跑得最勤的是和女朋友约会,嘴巴只顾得上说甜言蜜语,讲电话讲到忘记吃饭。   年轻最大的资本,是有好胃口。梁实秋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曾创下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面的记录,真是骇人的大快朵颐。但当他老了的时候,却患上了糖尿病,忌口吃甜,连别人送来的荔枝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塞一颗到嘴里,还惹得妻颜大怒一尝风波。先不说老时心肝脾胃肾诸多的饮食忌讳,眼睛一老,就看不了食物诱人的色,鼻子一老,就闻不到食物动人的香,舌头一老,连食物的软嫩香滑酥脆辣麻也尝不全了,光想想也觉得可怕,还谈什么节食减肥,从此以后立志顿顿认真餐餐周全,读书只肯读食谱,最崇拜的人统统换成美食家。      趁着志气犹存,前段时间一口气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和唐鲁孙的【中国吃】两本书。 唐鲁孙的“吃”,是有出身的。唐鲁孙是正经的八旗子弟,世泽名门,家族食饮熏陶出来的食客大拿。唐鲁孙说,他家以蛋炒饭和青椒炒牛肉丝来试家厨,合格录用,各有所司。小至家常打卤面,也不能丝毫马虎,要卤不澥汤才行,吃面的时候必须面一挑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动,一翻卤就澥了。所以唐鲁孙写美食,也有世家风范,写老北京的旧时味,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兼谈市井风俗和逸闻掌故,就好像武侠小说里的武学世家子弟,根基深厚,路数正宗,又在江湖上闯荡数年,走南闯北,博闻广见,融会贯通,终成一代名家。称唐鲁孙是美食家,是一点也不错的。      与唐鲁孙相比,梁实秋还够不上“美食家”的地位,他也爱吃,也会吃,但他的吃,更多是一种文人对生活的感情和体悟。翻翻目录就可以看出,他写的更家常多见,写火腿、醋溜鱼、烤羊肉、酱菜、汤包、炸丸子、咖喱鸡,也写茄子、豆腐、腊肉、栗子、八宝饭,连麦当劳也可以写一写,目录本身就像一份内容丰富的家常菜单,读着非常可亲。对唐鲁孙是高山仰止,对梁实秋则可以席地而谈了。      梁实秋写食物,感情上十分坦率,不好吃的就是不好吃,名气再大也枉然,不想吃的就连碰也不碰。比如说狗肉,梁老就坦言从来没吃过,也从来不想吃,因为想起狗改不掉的那种恶习就觉得恶心,人称狗肉为香肉,也不知香从何来。北京很出名的“茯苓饼”, 梁老也说“不过是飞薄的两片米粉糊洪成的饼,夹以黑糊糊的一些碎糖渣而已”,茯苓饼我是吃过的,当时也觉得十分上当,还以为是不够正宗的缘故,看来实际就是如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传说中的“大八件”“小八件”,名气也很大,但梁老直言不敢苟同,这一段写得挺有意思:“自来红自来白乃是中秋上供的月饼,陷子里面有些冰糖,硬邦邦的,大概只宜于给兔儿爷吃。寥花甜死人!绿豆饼噎死人!大八件小八件如果装在盒子里,那盒子也吓人,活像一口小棺材,而木板尚未刨光。若是打个蒲包,就好看得多。” 性价比很高 在商店里我们可以看看新出现的商品,不一定要买但可以了解他的用处,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广度,扩宽我们的视野,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更新,新出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日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而我们购物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不要买些外表华丽而无实际用处的东西,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爱对新生的事物好奇,会不惜代价去买,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我经过朋友的介绍来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别的购物网站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坐得冷板凳,耐得清寂夜,是为学之根本;独处不寂寞,游走自在乐,是为人之良质。潜心学问,风姿初显。喜爱独处,以窥视内心,反观自我;砥砺思想,磨砺意志。学与诗,文与思;青春之神思飞扬与学问之静寂孤独本是一种应该的、美好的平衡。在中国传统文人那里,诗人性情,学者本分,一脉相承久矣。现在讲究“术业有专攻”,分界逐渐明确,诗与学渐离渐远。此脉悬若一线,惜乎。我青年游历治学,晚年回首成书,记忆清新如初,景物历历如昨。挥发诗人情怀,摹写学者本分,意足矣,足已矣。宝贝非常不错,和图片上描述的完全吻合,丝毫不差,无论色泽还是哪些方面,都十分让我觉得应该称赞较好,完美! 书是正品,很不错!速度也快,绝对的好评,下次还来京东,因为看到一句话 女人可以不买漂亮衣服不买奢侈的化妆品但不能不看书,买了几本书都很好 值得看。

评分

《清波杂志》十二卷、《清波别志》三卷,周焊撰。

评分

可以当茶余饭后八卦书来看

评分

希望能更便宜点,生命有限,吃一顿就少一顿,果然是这个道理,所以每一餐都不要辜负。但年轻的时候,即使懂得这个道理,也没有相当的财力,一个晚上舍得结八次帐换来一次舌头的满意。即使有这个财力,味蕾也没有相当的功力,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一尝就晓得饭庄里的江瑶柱已经过了保质期。即使有了相当的财力和相当的功力,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年轻的时候,恋爱大过天,跑得最勤的是和女朋友约会,嘴巴只顾得上说甜言蜜语,讲电话讲到忘记吃饭。   年轻最大的资本,是有好胃口。梁实秋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曾创下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面的记录,真是骇人的大快朵颐。但当他老了的时候,却患上了糖尿病,忌口吃甜,连别人送来的荔枝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塞一颗到嘴里,还惹得妻颜大怒一尝风波。先不说老时心肝脾胃肾诸多的饮食忌讳,眼睛一老,就看不了食物诱人的色,鼻子一老,就闻不到食物动人的香,舌头一老,连食物的软嫩香滑酥脆辣麻也尝不全了,光想想也觉得可怕,还谈什么节食减肥,从此以后立志顿顿认真餐餐周全,读书只肯读食谱,最崇拜的人统统换成美食家。      趁着志气犹存,前段时间一口气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和唐鲁孙的【中国吃】两本书。 唐鲁孙的“吃”,是有出身的。唐鲁孙是正经的八旗子弟,世泽名门,家族食饮熏陶出来的食客大拿。唐鲁孙说,他家以蛋炒饭和青椒炒牛肉丝来试家厨,合格录用,各有所司。小至家常打卤面,也不能丝毫马虎,要卤不澥汤才行,吃面的时候必须面一挑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动,一翻卤就澥了。所以唐鲁孙写美食,也有世家风范,写老北京的旧时味,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兼谈市井风俗和逸闻掌故,就好像武侠小说里的武学世家子弟,根基深厚,路数正宗,又在江湖上闯荡数年,走南闯北,博闻广见,融会贯通,终成一代名家。称唐鲁孙是美食家,是一点也不错的。      与唐鲁孙相比,梁实秋还够不上“美食家”的地位,他也爱吃,也会吃,但他的吃,更多是一种文人对生活的感情和体悟。翻翻目录就可以看出,他写的更家常多见,写火腿、醋溜鱼、烤羊肉、酱菜、汤包、炸丸子、咖喱鸡,也写茄子、豆腐、腊肉、栗子、八宝饭,连麦当劳也可以写一写,目录本身就像一份内容丰富的家常菜单,读着非常可亲。对唐鲁孙是高山仰止,对梁实秋则可以席地而谈了。      梁实秋写食物,感情上十分坦率,不好吃的就是不好吃,名气再大也枉然,不想吃的就连碰也不碰。比如说狗肉,梁老就坦言从来没吃过,也从来不想吃,因为想起狗改不掉的那种恶习就觉得恶心,人称狗肉为香肉,也不知香从何来。北京很出名的“茯苓饼”, 梁老也说“不过是飞薄的两片米粉糊洪成的饼,夹以黑糊糊的一些碎糖渣而已”,茯苓饼我是吃过的,当时也觉得十分上当,还以为是不够正宗的缘故,看来实际就是如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传说中的“大八件”“小八件”,名气也很大,但梁老直言不敢苟同,这一段写得挺有意思:“自来红自来白乃是中秋上供的月饼,陷子里面有些冰糖,硬邦邦的,大概只宜于给兔儿爷吃。寥花甜死人!绿豆饼噎死人!大八件小八件如果装在盒子里,那盒子也吓人,活像一口小棺材,而木板尚未刨光。若是打个蒲包,就好看得多。” 性价比很高 在商店里我们可以看看新出现的商品,不一定要买但可以了解他的用处,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广度,扩宽我们的视野,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更新,新出现的东西越来越多,日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彩,而我们购物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析,不要买些外表华丽而无实际用处的东西,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爱对新生的事物好奇,会不惜代价去买,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京东商城的东西太多了,比淘上的东西还要多,而且都是正品,我经过朋友的介绍来过一次,就再也没有去过别的购物网站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坐得冷板凳,耐得清寂夜,是为学之根本;独处不寂寞,游走自在乐,是为人之良质。潜心学问,风姿初显。喜爱独处,以窥视内心,反观自我;砥砺思想,磨砺意志。学与诗,文与思;青春之神思飞扬与学问之静寂孤独本是一种应该的、美好的平衡。在中国传统文人那里,诗人性情,学者本分,一脉相承久矣。现在讲究“术业有专攻”,分界逐渐明确,诗与学渐离渐远。此脉悬若一线,惜乎。我青年游历治学,晚年回首成书,记忆清新如初,景物历历如昨。挥发诗人情怀,摹写学者本分,意足矣,足已矣。宝贝非常不错,和图片上描述的完全吻合,丝毫不差,无论色泽还是哪些方面,都十分让我觉得应该称赞较好,完美! 书是正品,很不错!速度也快,绝对的好评,下次还来京东,因为看到一句话 女人可以不买漂亮衣服不买奢侈的化妆品但不能不看书,买了几本书都很好 值得看。

评分

总体不错,虽然中间有点挫折,最后结果是好的

评分

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全宋笔记9(第5编)

评分

"The scholars" holds an important place in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case description in "the scholars" in many place, can be said to be one of "the scholars" characteristics. "The scholars" holds an important place in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case description in "the scholars" in many place, can be said to be one of "the scholars" characteristics.

评分

看着不错哦,京东活动入手,价格实惠

评分

看着不错哦,京东活动入手,价格实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