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胡乔木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带着一颗殚思竭虑的大脑,带着对理性和思想自由的无尽向往与追求。
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思想是理论家的生命。胡乔木作为中共党内的大理论家,其思想历程永远不会枯燥。《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二十年》即选择胡乔木在跟随毛泽东的20年中所经历的思想变迁作为叙述角度。从这个角度说,胡乔木与毛泽东的20 年无论如何是有可读性的。
通过两年整风,思想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次会议,主要是由犯错误的同志进行查,对王明错误路线进行总结性批判。博古、周恩来、洛甫等都作了检查。
“党天下”
民盟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章伯钧提出,政协、人大、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应成为“政治设计院”。过火意见终于引起毛泽东的警觉。
“引蛇出洞”
毛泽东宣布,右派只有两条出路。一条,夹紧尾巴,改邪归正;一条,继续胡闹,自取灭亡。至于是不是要大“整”,要看右派们今后行为来定。
庐山会议
7月6日,朱德在中南组发言,对58年的吃食堂作了相当激烈的批评,说去年吃大锅饭把东西吃掉了,食堂办不起来就不要硬办。
不要怕听不同意见
在调查的时候,不要怕听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更不要怕实践检验推翻了已经作出的判断和决定。
毛、刘的冲突公开化
1 月3 日, 三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当天,毛泽东就在工作会议小组会上批评刘: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死开会。
小平出山
任何社会革命必须有理论作先导,邓小平深知这一点。几乎在他决定进行整顿的同时,他就意识到舆论将决定整顿的成败。他想起了胡乔木。
“篡改”毛著
不久,政研室的那位负责人找胡乔木谈话,说中央已经决定将胡调出西四院,因为他在编辑毛选五卷时期犯了篡改毛泽东著作的错误。
评毛
从字面上来看,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是对毛主席有什么批评,但是无论党内党外,看了都会知道,虽然没有直接的批评,但是暗含着一种批评。
评毛思想
邓小平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路,要求“重点放在毛泽东思想是什么、毛泽东同志正确的东西是什么这方面。错误的东西要批评,但是要很恰当。
批“左”
建国以后,这样一个曾经力挽革命于狂澜中的伟大人物,为什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推行着一系列”左“的做法,重复着他自己曾经力主纠正的”左“倾错误。
思索文革
“文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是如何发生并演变成那样一场撼天动地的全民族运动?胡乔木的思索,带动了中国理论界对于这场灾难的思索。
胡氏公式
胡乔木将晚年毛泽东、邓小平与“四人帮”加以比较,提出的一个公式性的看法:毛泽东是革命加空想;邓小平是革命加科学或实际;“四人帮”则是假革命加破坏和阴谋。
中国人不斗行吗?
这是什么逻辑?中国有八亿人口,怎么就接下来不斗行吗?假如中国只有八百万人口,是否不斗还可以?因为有了八亿人口,一定要斗掉它一批才行,是不是这样?这种话完全是一种武断。用三段论式也不完全,大前提在什么地方?小前提在什么地方?
犯错与阶级根源
因为人犯错误,并不都是因为有个什么阶级根源,不但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会犯错误,就是在阶级社会里,人犯错误也不能都说是由于阶级根源,如科学家搞试验经常要犯错误,你说这是什么阶级根源?这是胡扯!
……
这部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聚焦于历史人物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笔墨倾注于一个长期处于权力核心却又时常隐匿于幕后的关键人物的日常工作与内心世界。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早年间在根据地的艰难岁月,还是后期在北京中南海的复杂环境中,那些关于会议的氛围、文件批示的细节,乃至人物之间微妙的互动,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历史的画面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张力。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重大历史决策背后,那些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工匠活”,以及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年代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和责任感。读完后,我仿佛跟随主人公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精神长河,对那个时代的工作方式和政治生态有了更为立体和深沉的理解,远超一般政治史著作的浅显论断。
评分整体阅读体验,可以用“厚重”与“清醒”来概括。此书的文字功底扎实,语言简洁有力,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却能将事件的沉重感和历史的厚度有效地传递出来。它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幅特定历史时期内,知识工作者群体面临的集体命运图景。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或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独特窗口,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些历史“经办人”的职业操守和精神世界。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增加,更是一种对历史进程中个体能动性的重新认识,它启发我思考,即便在看似被决定的历史进程中,个体如何通过日常的、细致的工作,默默地影响着事态的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主题式和片段式的交织结构。这种跳跃性的叙事节奏,极好地模拟了高强度政治工作环境下信息流动的碎片化特点。你时而沉浸于某个具体事件的深度剖析,时而又被拉回到对某种长期存在的工作理念的探讨中。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考的深度,它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去构建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既定的历史叙事。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历史转折点前后,主人公心境和工作策略的微妙变化,通过这种非线性的回顾,展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一种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对材料的驾驭能力。
评分最触动我的部分,是作者对“体制内知识分子”这一特殊身份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主人公如何在特定的政治框架下,既要忠诚执行指令,又要努力在专业领域内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和工作的质量,这种内在的张力描绘得入木三分。这不是简单的“服从”与“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有限空间内寻求最大化价值的艰难平衡。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无数专业人士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塑造历史的,他们的专业素养如何与政治要求进行艰难的磨合与碰撞。这种对“如何在体制内做有效工作”这一主题的探讨,对于任何身处复杂组织环境中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精神共鸣。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审慎与克制。全书的行文风格如同清冷的月光,不加矫饰,不事渲染,仿佛作者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将所有材料铺陈在我们面前,任由我们自己去品味其中的滋味。这种冷静的叙事态度,反而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它避免了过度拔高或刻意贬低的倾向,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其中穿插的一些私人信件和工作笔记的片段,为我们提供了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那份夹杂着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挣扎,让人读来唏嘘不已。它不像某些历史作品那样,将人物塑造成完美的符号,而是将其置于人性的复杂维度中加以审视,这种“去神化”的尝试,恰恰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为崇高,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不断在历史洪流中保持清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评分还没来及看,但是听说不错,喜欢看看有*的书,虽然他可能有些地方不完美,但是但是从做人的角度来看,他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人学习!
评分还没开始读,看起来不错
评分还没来及看,但是听说不错,喜欢看看有*的书,虽然他可能有些地方不完美,但是但是从做人的角度来看,他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人学习!
评分看看1号笔杆子是怎样写东西的
评分物美价廉,非常好的书
评分看了大半部分,每次看到文革那样伤心的场景,就有点看不下去。
评分这本书主要写了胡乔木二十年的秘书生涯,提到了许多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文字干净,装帧也很精美,很适合近代史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评分19和20世纪初欧洲画家,如莫奈、塞尚或毕加索的名画,无论抽象、印象或实物临摹,幅幅价值不凡且举世皆知。但是您知道17世纪以来存在于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那些珍贵且栩栩如生的生物图画吗?这些三百年来描绘世界各地的精致详细的生物图甚至还是新种描述的主要来源呢,我相信很少人知道这些水彩图画的存在。而这些图画是怎么来的或是如何来的呢?
评分这本书主要写了胡乔木二十年的秘书生涯,提到了许多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文字干净,装帧也很精美,很适合近代史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