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學術著作全集:頌齋述林(繁體竪排版)

容庚學術著作全集:頌齋述林(繁體竪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容庚 著
圖書標籤:
  • 容庚
  • 學術著作
  • 頌齋述林
  • 清代文獻
  • 竪排版
  • 繁體
  • 史學
  • 目錄學
  • 金石學
  • 文獻編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0360
版次:1
商品編碼:1096333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78
字數:6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容庚(1894—1994),原名肇庚,字希白,號頌齋,廣東東莞人,我國當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傢、考古學傢、書法篆刻傢、書畫鑒賞傢、收藏傢。容庚先生治學嚴謹周密,矜審賅博,其以目錄為階梯、以原材料為基礎、以考據為手段、以善通變為目標的治學特點,形成瞭以編纂叢帖書畫為工具的目錄學、以青銅器為重點的考古學、以考訂史實為目的的考據學、以金文為中心的古文字學的學術大視野。並培養瞭一批專業人纔,為我國的學術發展,做齣瞭重要貢獻。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序二
甲編 專著目
宋代吉金書籍述評
清代吉金書籍述評
周金文中所見代名詞釋例
鳥書考
飛白考
倪瓚畫真僞存佚考
秦始皇刻石考
記竹譜十四種
淳化秘閤法帖考
澄清堂帖考
論列朝詩集與明詩綜

乙編 雜文目
金文編序
金文續編序
秦漢金文錄序
頌齋吉金圖錄序
武英殿彝器圖錄序
海外吉金圖錄序
善齋彝器圖錄序
古鏡影序
金石書錄目序
殷契蔔辭序
甲骨文編序
甲骨綴閤編序
甲骨集古詩聯序
隘廬石鼓文史研究序
說文解字古文疏證序
蘭亭集刻序
頌齋書畫錄序
頌齋書畫小記序
筒體字典序
輪廓字序
張氏吉金貞石錄跋
古籀餘論跋
獨笑齋金石文考殘稿跋
生春紅室金石述記跋
石文編跋
龔賢畫訣四種閤鈔跋
鄭嚮贈行詩畫冊跋
契蘭堂書畫錄跋
風滿樓書畫錄跋
法帖提要跋
聊自娛齋詩稿跋
綠綺園詩集跋
記翁樹培古泉匯考及古泉匯
唐大中銅磬流傳及時代考
畫說為董其昌著作考
紅豆樹館書畫記校記
評爽籟館欣賞
評明清畫傢印鑒
評畫論叢刊
評法帖目六種
清史稿解禁議
為檢校清史稿者進一言
東莞印人傳
甲骨學概況

精彩書摘

門外青林生紫煙,龍泓一道落飛泉。恰如靈石山中宿,為說倪迂似米顛。
嚮客張貞居澗阿一口米南官有潔癡,善畫但作小幅。近代唯倪雲林頗近之。米以顛名,餘故以迂名倪。今觀遺墨,故筆及之。汝陽袁華。
萬壑爭妍處,重泉闘響時。石梁無過客,孤與白雲期。淮南陸頤。
晴嶂餘生色,春雲作曉妍。幽期如可覓,茅屋石橋邊。雲林小景,著色者甚少。嘗客寒齋,問作二一。觀其繪染深得古法,殊不易也。拙逸叟周南老題。
窈窕茅堂石徑幽,小山叢桂足淹留。仙人已跨遼天鶴,寫得雲林一段鞦。錢仲益。
昔年來看墨池鵝,風雨扁舟載酒過。一自春歸清閎閣,幾番蛛網落花多。嘉禾硃逢吉。
古苔凝綠上鬆根上則輩空留翰墨存。寂寞雲林堂下路,一峰殘雨映孤村。
門生王達。
蕭散倪迂士,詩工畫亦清。吟情何浩蕩,筆勢更縱橫。鄉裏推高誼,江湖足令名。近傳騎鶴去,想即在蓬瀛。華亭顧祿。
九龍峰下雲林館,煑茗時過第二泉。不見故人今十載,夜聽猿鶴思淒然。張樞。
董其昌跋雲:「雲林設色山水,平生唯兩幅。一在婁水王敬美傢,後歸烏程潘氏,予未之見。其二即此幅,舊為吾鬆黃氏所藏,後歸宋太學安之。予為諸生時,嘗就宋索觀。已為徐太常所購。太常之壻劉金吾得之。新都汪太學復得之金吾。予以為楚人之弓,不靳十五城之償。人生貴適誌,假令落好事傢手,予五十年藉觀宋氏,不能須臾謝主人為彆,此情事曆曆在眼。幾作桃源漁父,可便忘否」(在畫上方)。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容庚學術著作全集:頌齋述林(繁體竪排版)》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介紹其他具有相似學術價值或領域關聯的著作,並力求詳盡與自然: --- 《中國古代藝術史論叢:從考古發現到文獻解讀》 內容提要: 本書係一套匯集當代頂尖學者對中國古代藝術史,特彆是器物、建築、繪畫及相關文獻進行深入研究的論文集。全書分為上下兩捲,聚焦於如何運用考古學的第一手資料與傳統文獻記載進行跨學科的互證與重構,旨在突破傳統藝術史研究中對風格流變過度側重而忽視社會文化背景的局限。 上捲:物質文化與早期文明的圖像錶達 上捲主要關注新石器時代至秦漢時期的物質文化遺存,特彆是陶器、玉器和青銅器上的裝飾母題及形製演變,並結閤傳世文獻(如《周禮》《考工記》)對當時禮製與器用觀念進行考證。 第一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的禮器製度與裝飾語匯 本輯收錄瞭多篇關於良渚文化玉器、商代晚期青銅器群的專題研究。學者們不再僅僅停留在器物斷代與紋飾識彆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神性”符號在不同地域文化互動中的傳播與變異。例如,其中一篇長文細緻比對瞭二裏頭文化與殷墟時期禮器中“饕餮紋”的形象學演變,並嘗試以天命觀與祖先崇拜的轉變來解釋其造型的簡化與抽象化趨勢。另一篇則聚焦於周代分封製度下,不同諸侯國模仿王室禮器所體現齣的“僭越”與“彰顯”之間的微妙張力。 第二輯:秦漢時期墓葬藝術與思想變遷 秦漢之際是中國思想文化承上啓下的關鍵時期。本捲對此階段的畫像石、畫像磚以及壁畫藝術給予瞭高度關注。重點探討瞭從楚文化遺存中汲取的藝術元素如何在漢代國傢意識形態的建構中被挪用和改造。其中一篇關於漢代“建章”及“未央”宮殿建築想象的論文,通過解讀《史記》及地方誌中的記載,復原瞭帝王居所的象徵意義,指齣其布局深受方術與宇宙觀的影響。此外,對於漢代畫像石中的“齣行”與“宴飲”主題,本書采用瞭社會史的視角,分析瞭這些圖像如何構建中下層士人的社會理想與倫理規範。 下捲:魏晉南北朝至唐宋的文人趣味與風格自覺 下捲將視野投嚮瞭具有高度自覺性的藝術實踐時期,即從魏晉風度到唐宋文人畫理論的成熟。 第三輯:魏晉士人的審美趣味與山水畫的萌芽 此輯著重分析瞭早期山水畫的齣現背景。有學者通過對顧愷之、陸探微等人的畫論語錄進行細密梳理,探討瞭“氣韻生動”這一概念在書法與繪畫中的共通性基礎。尤其令人關注的是,本書收錄瞭一篇對《洛神賦圖》研究的最新成果,該文藉助對唐代抄本的版畫母題進行比對,重新審視瞭曹植詩歌意境與視覺圖像的交互關係,強調瞭人物造型中“骨法用筆”的自覺運用。 第四輯:唐代宗教藝術的世俗化與地方風格 唐代藝術的恢弘氣象一直是研究熱點。本捲的幾篇論文將研究重點從長安、洛陽的宮廷藝術轉嚮瞭敦煌、雲岡石窟的地方性實踐。其中一篇關於敦煌壁畫“飛天”形象演變的長文,清晰地勾勒齣印度、中亞藝術元素如何在唐代中晚期逐漸被漢化、定型為具有盛唐氣象的獨特風格。另一篇則關注瞭唐代銅鏡背麵的裝飾圖案,以生活化的視角揭示瞭世俗社會對異域紋飾的接受程度。 第五輯:宋代文人畫的理論建構與實踐轉嚮 宋代是中國藝術史中的一個高峰期,尤其是在文人畫理論的係統化方麵。本書特彆強調瞭蘇軾、黃庭堅等人在理論上的突破。通過分析《東坡題跋》《清和周易山川形勝論》等文獻,本書闡明瞭宋代士大夫如何將個人修養(“學問”)直接熔鑄入筆墨之中,從而確立瞭“畫以形似為末”的審美傾嚮。對米芾“刷字”與“雨洗晚山”畫法的研究,更是將其置於宋代士人對禪宗頓悟觀念的接納背景之下,深化瞭對“意境”優先於“寫實”的理解。 結語:跨學科視野下的藝術史重構 本書的整體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文獻考據的嚴謹性與考古發掘的時代性相結閤,避免瞭孤立地進行風格分析。每一篇文章都試圖迴答一個核心問題:在特定的社會結構和思想氣候下,古代的藝術創作者是如何“看”和“錶達”他們的世界的。全書體例嚴謹,注釋詳核,是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特彆是側重於器物學、圖像學與思想史交叉領域的學者及高年級學生的必備參考書。 ---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講,我是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購入的,起初還有些猶豫,畢竟學術著作往往伴隨著晦澀難懂的刻闆印象。然而,這套書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蘊含的那種“文以載道”的深沉情懷。它不隻是枯燥的理論堆砌,字裏行間流露著對文化血脈的深切關懷和對傳統智慧的無限尊重。讀到某些論述時,會有一種被引領的感覺,仿佛進入瞭一個更高遠的學術境界。這種精神層麵的滋養,遠超齣瞭單純獲取知識的範疇。它讓人思考的,是如何以一種更負責任、更具曆史感的態度去麵對當下的學術挑戰。整部書讀罷,心中湧起的,更多的是一種對前輩學人的景仰和對學術事業的使命感。

評分

從閱讀的易懂性角度來看,雖然內容是頂級的學術研究,但編排和注釋的處理上,明顯考慮到瞭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繁體竪排的版式,初看或許需要適應,但一旦進入狀態,那種閱讀古籍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便油然而生,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詳盡的校注和索引部分,簡直是為做研究的同仁們量身定做。每一次查閱,都能迅速定位到關鍵信息,大大節省瞭檢索時間。這套書的整體編校質量,體現齣一種對“知識傳承”的敬畏之心,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份精細的學術工具書。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閑書,而是需要隨時翻檢、反復研磨的案頭必備良品。

評分

這套文集的選文廣度與深度,確實讓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對某一個特定領域的簡單羅列,更像是一幅宏大的學術版圖的徐徐展開。從早期的考據文章到後期的理論建構,可以看到作者思想演變的脈絡,這種跨越數十年的學術軌跡,對於理解一個學者的思想形成過程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篇對古代文獻的獨到解讀,其論證過程嚴謹細緻,邏輯鏈條清晰可見,仿佛作者手把手地帶著讀者走入文本深處,層層剝開字裏行間隱藏的深意。有些論斷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啓發性,足見其洞察力的超前。這套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在於收集,更在於它完整地呈現瞭一位大傢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思考與積纍,是治學路上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燈。

評分

我得說,這套書的學術價值之高,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相關領域摸索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它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概覽式”介紹,而是真正深入到專業核心地帶的硬核論述。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沉浸在其中幾篇關於文體源流的探討中,那種被復雜概念團團圍住,卻又在作者精妙梳理下豁然開朗的感覺,實在是太酣暢淋灕瞭。尤其佩服作者處理史料的功力,那些看似尋常的零散記載,經過他的裁剪與重組,立刻呈現齣全新的結構和意義。這套書讀下來,你很難不被這種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摺服。它強迫你慢下來,重新審視那些你曾以為已經瞭然的知識點,帶來的是知識體係的重塑和思維方式的革新。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封麵采用瞭一種典雅的米白色,觸感細膩,光影下泛著低調的質感,很符閤學術著作的氣質。字體選擇上,既有傳統書捲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印刷的清晰度,閱讀起來非常舒服。尤其是側邊書脊的設計,燙金的書名在深色背景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醒目,即便隻是隨意地擺在書架上,也自成一道風景。內頁的紙張選用也值得稱贊,厚實而不失韌性,墨色濃鬱,排版疏朗有緻,長篇閱讀下來眼睛也不容易疲勞。對於一個熱愛紙質書的讀者來說,這樣的物理體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曆史對話,那種沉甸甸的實在感,是電子閱讀永遠無法替代的。裝幀的考究,無疑為這套重量級的學術成果增添瞭不少收藏價值。

評分

減券使用後性價比高,收藏用

評分

萬壑爭妍處,重泉闘響時。石梁無過客,孤與白雲期。淮南陸頤。

評分

古苔凝綠上鬆根上則輩空留翰墨存。寂寞雲林堂下路,一峰殘雨映孤村。

評分

商品很好,推薦一下.

評分

共收字18000多。商周秦漢銅器銘文中已識與未識者,從中可盡覽無遺。這是一部相當完備的金文字典。《商周彝器通考》(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1941年)是他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這是一部關於商周青銅器的綜閤性專著。分上下兩編。上編是通論,詳述青銅器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分15章。下編是分論,將青銅器按用途分為4大類。全書共30多萬字,附圖500幅,徵引詳博,考據詳備審核,堪稱材料宏富、圖文並茂。這是一部對青銅器進行係統的理論闡釋並加以科學分類的著作,是研究青銅器的重要參考書。當然,閱讀其著作需要一定的學術基礎,沒有興趣和基礎者不要購買。

評分

布麵精裝,字體大,清晰,其實橫排就可以瞭,沒必要竪排。

評分

古苔凝綠上鬆根上則輩空留翰墨存。寂寞雲林堂下路,一峰殘雨映孤村。

評分

門生王達。

評分

窈窕茅堂石徑幽,小山叢桂足淹留。仙人已跨遼天鶴,寫得雲林一段鞦。錢仲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