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庚学术著作全集:颂斋述林(繁体竖排版)

容庚学术著作全集:颂斋述林(繁体竖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容庚 著
图书标签:
  • 容庚
  • 学术著作
  • 颂斋述林
  • 清代文献
  • 竖排版
  • 繁体
  • 史学
  • 目录学
  • 金石学
  • 文献编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03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333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78
字数:6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容庚(1894—1994),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容庚先生治学严谨周密,矜审赅博,其以目录为阶梯、以原材料为基础、以考据为手段、以善通变为目标的治学特点,形成了以编纂丛帖书画为工具的目录学、以青铜器为重点的考古学、以考订史实为目的的考据学、以金文为中心的古文字学的学术大视野。并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甲编 专著目
宋代吉金书籍述评
清代吉金书籍述评
周金文中所见代名词释例
鸟书考
飞白考
倪瓒画真伪存佚考
秦始皇刻石考
记竹谱十四种
淳化秘合法帖考
澄清堂帖考
论列朝诗集与明诗综

乙编 杂文目
金文编序
金文续编序
秦汉金文录序
颂斋吉金图录序
武英殿彝器图录序
海外吉金图录序
善斋彝器图录序
古镜影序
金石书录目序
殷契卜辞序
甲骨文编序
甲骨缀合编序
甲骨集古诗联序
隘庐石鼓文史研究序
说文解字古文疏证序
兰亭集刻序
颂斋书画录序
颂斋书画小记序
筒体字典序
轮廓字序
张氏吉金贞石录跋
古籀余论跋
独笑斋金石文考残稿跋
生春红室金石述记跋
石文编跋
龚贤画诀四种合钞跋
郑向赠行诗画册跋
契兰堂书画录跋
风满楼书画录跋
法帖提要跋
聊自娱斋诗稿跋
绿绮园诗集跋
记翁树培古泉汇考及古泉汇
唐大中铜磬流传及时代考
画说为董其昌著作考
红豆树馆书画记校记
评爽籁馆欣赏
评明清画家印鉴
评画论丛刊
评法帖目六种
清史稿解禁议
为检校清史稿者进一言
东莞印人传
甲骨学概况

精彩书摘

门外青林生紫烟,龙泓一道落飞泉。恰如灵石山中宿,为说倪迂似米颠。
向客张贞居涧阿一口米南官有洁痴,善画但作小幅。近代唯倪云林颇近之。米以颠名,余故以迂名倪。今观遗墨,故笔及之。汝阳袁华。
万壑争妍处,重泉闘响时。石梁无过客,孤与白云期。淮南陆颐。
晴嶂余生色,春云作晓妍。幽期如可觅,茅屋石桥边。云林小景,着色者甚少。尝客寒斋,问作二一。观其绘染深得古法,殊不易也。拙逸叟周南老题。
窈窕茅堂石径幽,小山丛桂足淹留。仙人已跨辽天鹤,写得云林一段秋。钱仲益。
昔年来看墨池鹅,风雨扁舟载酒过。一自春归清闳阁,几番蛛网落花多。嘉禾朱逢吉。
古苔凝绿上松根上则辈空留翰墨存。寂寞云林堂下路,一峰残雨映孤村。
门生王达。
萧散倪迂士,诗工画亦清。吟情何浩荡,笔势更纵横。乡里推高谊,江湖足令名。近传骑鹤去,想即在蓬瀛。华亭顾禄。
九龙峰下云林馆,煑茗时过第二泉。不见故人今十载,夜听猿鹤思凄然。张枢。
董其昌跋云:「云林设色山水,平生唯两幅。一在娄水王敬美家,后归乌程潘氏,予未之见。其二即此幅,旧为吾松黄氏所藏,后归宋太学安之。予为诸生时,尝就宋索观。已为徐太常所购。太常之壻刘金吾得之。新都汪太学复得之金吾。予以为楚人之弓,不靳十五城之偿。人生贵适志,假令落好事家手,予五十年借观宋氏,不能须臾谢主人为别,此情事历历在眼。几作桃源渔父,可便忘否」(在画上方)。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容庚学术著作全集:颂斋述林(繁体竖排版)》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介绍其他具有相似学术价值或领域关联的著作,并力求详尽与自然: --- 《中国古代艺术史论丛:从考古发现到文献解读》 内容提要: 本书系一套汇集当代顶尖学者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特别是器物、建筑、绘画及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集。全书分为上下两卷,聚焦于如何运用考古学的第一手资料与传统文献记载进行跨学科的互证与重构,旨在突破传统艺术史研究中对风格流变过度侧重而忽视社会文化背景的局限。 上卷:物质文化与早期文明的图像表达 上卷主要关注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物质文化遗存,特别是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的装饰母题及形制演变,并结合传世文献(如《周礼》《考工记》)对当时礼制与器用观念进行考证。 第一辑: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礼器制度与装饰语汇 本辑收录了多篇关于良渚文化玉器、商代晚期青铜器群的专题研究。学者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器物断代与纹饰识别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神性”符号在不同地域文化互动中的传播与变异。例如,其中一篇长文细致比对了二里头文化与殷墟时期礼器中“饕餮纹”的形象学演变,并尝试以天命观与祖先崇拜的转变来解释其造型的简化与抽象化趋势。另一篇则聚焦于周代分封制度下,不同诸侯国模仿王室礼器所体现出的“僭越”与“彰显”之间的微妙张力。 第二辑:秦汉时期墓葬艺术与思想变迁 秦汉之际是中国思想文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本卷对此阶段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艺术给予了高度关注。重点探讨了从楚文化遗存中汲取的艺术元素如何在汉代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中被挪用和改造。其中一篇关于汉代“建章”及“未央”宫殿建筑想象的论文,通过解读《史记》及地方志中的记载,复原了帝王居所的象征意义,指出其布局深受方术与宇宙观的影响。此外,对于汉代画像石中的“出行”与“宴饮”主题,本书采用了社会史的视角,分析了这些图像如何构建中下层士人的社会理想与伦理规范。 下卷: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文人趣味与风格自觉 下卷将视野投向了具有高度自觉性的艺术实践时期,即从魏晋风度到唐宋文人画理论的成熟。 第三辑:魏晋士人的审美趣味与山水画的萌芽 此辑着重分析了早期山水画的出现背景。有学者通过对顾恺之、陆探微等人的画论语录进行细密梳理,探讨了“气韵生动”这一概念在书法与绘画中的共通性基础。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本书收录了一篇对《洛神赋图》研究的最新成果,该文借助对唐代抄本的版画母题进行比对,重新审视了曹植诗歌意境与视觉图像的交互关系,强调了人物造型中“骨法用笔”的自觉运用。 第四辑:唐代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与地方风格 唐代艺术的恢弘气象一直是研究热点。本卷的几篇论文将研究重点从长安、洛阳的宫廷艺术转向了敦煌、云冈石窟的地方性实践。其中一篇关于敦煌壁画“飞天”形象演变的长文,清晰地勾勒出印度、中亚艺术元素如何在唐代中晚期逐渐被汉化、定型为具有盛唐气象的独特风格。另一篇则关注了唐代铜镜背面的装饰图案,以生活化的视角揭示了世俗社会对异域纹饰的接受程度。 第五辑:宋代文人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转向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中的一个高峰期,尤其是在文人画理论的系统化方面。本书特别强调了苏轼、黄庭坚等人在理论上的突破。通过分析《东坡题跋》《清和周易山川形胜论》等文献,本书阐明了宋代士大夫如何将个人修养(“学问”)直接熔铸入笔墨之中,从而确立了“画以形似为末”的审美倾向。对米芾“刷字”与“雨洗晚山”画法的研究,更是将其置于宋代士人对禅宗顿悟观念的接纳背景之下,深化了对“意境”优先于“写实”的理解。 结语:跨学科视野下的艺术史重构 本书的整体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文献考据的严谨性与考古发掘的时代性相结合,避免了孤立地进行风格分析。每一篇文章都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气候下,古代的艺术创作者是如何“看”和“表达”他们的世界的。全书体例严谨,注释详核,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特别是侧重于器物学、图像学与思想史交叉领域的学者及高年级学生的必备参考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文集的选文广度与深度,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对某一个特定领域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幅宏大的学术版图的徐徐展开。从早期的考据文章到后期的理论建构,可以看到作者思想演变的脉络,这种跨越数十年的学术轨迹,对于理解一个学者的思想形成过程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对古代文献的独到解读,其论证过程严谨细致,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仿佛作者手把手地带着读者走入文本深处,层层剥开字里行间隐藏的深意。有些论断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发性,足见其洞察力的超前。这套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收集,更在于它完整地呈现了一位大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与积累,是治学路上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灯。

评分

我得说,这套书的学术价值之高,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相关领域摸索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概览式”介绍,而是真正深入到专业核心地带的硬核论述。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其中几篇关于文体源流的探讨中,那种被复杂概念团团围住,却又在作者精妙梳理下豁然开朗的感觉,实在是太酣畅淋漓了。尤其佩服作者处理史料的功力,那些看似寻常的零散记载,经过他的裁剪与重组,立刻呈现出全新的结构和意义。这套书读下来,你很难不被这种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它强迫你慢下来,重新审视那些你曾以为已经了然的知识点,带来的是知识体系的重塑和思维方式的革新。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采用了一种典雅的米白色,触感细腻,光影下泛着低调的质感,很符合学术著作的气质。字体选择上,既有传统书卷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尤其是侧边书脊的设计,烫金的书名在深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即便只是随意地摆在书架上,也自成一道风景。内页的纸张选用也值得称赞,厚实而不失韧性,墨色浓郁,排版疏朗有致,长篇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疲劳。对于一个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物理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那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装帧的考究,无疑为这套重量级的学术成果增添了不少收藏价值。

评分

从阅读的易懂性角度来看,虽然内容是顶级的学术研究,但编排和注释的处理上,明显考虑到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繁体竖排的版式,初看或许需要适应,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阅读古籍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便油然而生,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详尽的校注和索引部分,简直是为做研究的同仁们量身定做。每一次查阅,都能迅速定位到关键信息,大大节省了检索时间。这套书的整体编校质量,体现出一种对“知识传承”的敬畏之心,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份精细的学术工具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闲书,而是需要随时翻检、反复研磨的案头必备良品。

评分

老实讲,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的,起初还有些犹豫,毕竟学术著作往往伴随着晦涩难懂的刻板印象。然而,这套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蕴含的那种“文以载道”的深沉情怀。它不只是枯燥的理论堆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文化血脉的深切关怀和对传统智慧的无限尊重。读到某些论述时,会有一种被引领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更高远的学术境界。这种精神层面的滋养,远超出了单纯获取知识的范畴。它让人思考的,是如何以一种更负责任、更具历史感的态度去面对当下的学术挑战。整部书读罢,心中涌起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前辈学人的景仰和对学术事业的使命感。

评分

向客张贞居涧阿一口米南官有洁痴,善画但作小幅。近代唯倪云林颇近之。米以颠名,余故以迂名倪。今观遗墨,故笔及之。汝阳袁华。

评分

他的成名作为《金文编》 《商周彝器通考》

评分

向客张贞居涧阿一口米南官有洁痴,善画但作小幅。近代唯倪云林颇近之。米以颠名,余故以迂名倪。今观遗墨,故笔及之。汝阳袁华。

评分

萧散倪迂士,诗工画亦清。吟情何浩荡,笔势更纵横。乡里推高谊,江湖足令名。近传骑鹤去,想即在蓬瀛。华亭顾禄。

评分

1935年,又集秦汉金文而撰成《金文续编》。

评分

此种为整理本,以前多未结集,煌煌巨编,必须收藏。

评分

价格订的这么高,质量应该做好呀。质量太差。。。。。。。。。。。。。。。。。。。。。。。。。。。。。。。。。。。。。。。。。。。。。。。。。。。。。。。。。。。。。。。。。。。。。。。。。。。。。。。。。。。。。。。。。。。。。。。。。。。。。。。。。。。。。。。。。。。。。。。。。。。。。。。。。。。。。。。。。。。。。。。。。。。。。。。。。。。

评分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对从事考古学、先秦史学、民族学、文物和博物馆学等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均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地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80余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成果。《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主体,以年代先后为经,以不同地区文化遗存为纬,纵横结合,构建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间、空间和内涵框架体系。时间方面,把大约公元前100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按年代早晚和发展演变脉络,大致分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四个时期。空间方面,以黄河流域、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四大区域为第一层次,再在四大区域内划分不同地区为第二层次,然后以不同文化遗存为第三层次。内涵方面,在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尽可能提供该文化全部的信息,同时注意勾画若干重点文化区的文化谱系与文化关系及其重要发展成就;又在早期、中期、晚期和末期的北南大区所分六章之末,都各列一节,来总结该时间段该大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总的发展水平和面貌。《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首尾还有四篇专论,分别是综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历程,以了解其学术史的一个侧面;从地貌和气候两方面阐述新石器时代自然环境状况,以了解当时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地理背景;对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种系研究,重点了解先民的体质形态类型和种族演变;最后总体考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探讨了社会发展诸阶段的概况和文明起源问题,证实连续、多元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孕育了日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对从事考古学、先秦史学、民族学、文物和博物馆学等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均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中国考古学》。

评分

晴嶂余生色,春云作晓妍。幽期如可觅,茅屋石桥边。云林小景,着色者甚少。尝客寒斋,问作二一。观其绘染深得古法,殊不易也。拙逸叟周南老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