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浆配合比速查速算手册(附光盘1张)

砂浆配合比速查速算手册(附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海江 著
图书标签:
  • 砂浆
  • 配合比
  • 速查
  • 速算
  • 建筑材料
  • 施工
  • 工程
  • 配比计算
  • 手册
  • 光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9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290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8
字数:2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砂浆配合比速查速算手册》依据《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98—2010)编写,包括:水泥石灰混合砂浆配合比;粉煤灰混合砂浆配合比;沸石粉混合砂浆配合比;水泥砂浆配合比;粉煤灰水泥砂浆配合比;沸石粉水泥砂浆配合比。
为使广大读者更便捷地使用配合比手册,编者将编制本手册使用的辅助软件奉献给大家,软件中包含的配合比计算,可以满足常规的砂浆配合比设计要求,同时混合砂浆一类的配合比设计,在软件中可以出具简易的计算书,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部分数据自己输入数值,调配出符合实践及适应经济成本考虑的砂浆配合比。
《砂浆配合比速查速算手册》可供施工人员、建筑材料从业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一、本手册的编制和使用说明
二、水泥石灰混合砂浆配合比
M5.0 水泥石灰混合砂浆配合比
M7.5 水泥石灰混合砂浆配合比
M10 水泥石灰混合砂浆配合比
M15 水泥石灰混合砂浆配合比

三、粉煤灰混合砂浆配合比
M5.0 粉煤灰混合砂浆配合比
M7.5 粉煤灰混合砂浆配合比
M10 粉煤灰混合砂浆配合比
M15 粉煤灰混合砂浆配合比
M20 粉煤灰混合砂浆配合比

四、沸石粉混合砂浆配合比
M5.0 沸石粉混合砂浆配合比
M7.5 沸石粉混合砂浆配合比
M10 沸石粉混合砂浆配合比
M15 沸石粉混合砂浆配合比
M20 沸石粉混合砂浆配合比

五、水泥砂浆配合比
M5.0 水泥砂浆配合比
M7.5 水泥砂浆配合比
M10 水泥砂浆配合比
M15 水泥砂浆配合比
M20 水泥砂浆配合比
M25 水泥砂浆配合比
M30 水泥砂浆配合比

六、粉煤灰水泥砂浆配合比
M5.0 粉煤灰水泥砂浆配合比
M7.5 粉煤灰水泥砂浆配合比
M10 粉煤灰水泥砂浆配合比
M15 粉煤灰水泥砂浆配合比

七、沸石粉水泥砂浆配合比
M5.0 沸石粉水泥砂浆配合比
M7.5 沸石粉水泥砂浆配合比
M10 沸石粉水泥砂浆配合比
M15 沸石粉水泥砂浆配合比
M20 沸石粉水泥砂浆配合比
M25 沸石粉水泥砂浆配合比
M30 沸石粉水泥砂浆配合比
“建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软件”使用说明

前言/序言


建筑材料应用与工程实践参考手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新材料应用及质量控制要点 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检测以及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且操作性强的参考资料,重点聚焦于现代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混凝土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配合比优化设计、现场质量控制及常见问题解决策略。 --- 第一部分: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论与优化(取代砂浆部分,聚焦混凝土)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科学基础、规范要求及工程实践中的优化技巧,旨在帮助工程师精确控制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指标。 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础理论 水胶比与强度关系: 详细解析了 Abrams 定律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限制,结合中国《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要求,阐述了目标性能指标(如设计强度等级 $f_{cu,0}$)与实际水胶比之间的确定过程。 原材料性能参数确定: 涵盖了对水泥(不同类型及等级)、骨料(粗骨料、中砂、粗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如比重、吸水率、空隙率、细度模数)的精确测定方法及对配合比的影响分析。特别强调了骨料级配对用水量和密实度的控制作用。 外加剂的选取与用量控制: 系统介绍了引气剂、减水剂(高效减水剂、聚羧酸系外加剂)、缓凝剂、早强剂等主要外加剂的作用机理、适用范围及在配合比设计中对用水量和水泥用量的调整原则。 2. 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流程 试验室配合比的初定: 依据设计要求,结合当地常用材料的经验数据,快速拟定原材料用量比,包括用水量估算、砂率确定、水泥用量计算等步骤。 和易性控制与调整: 详细阐述了坍落度(Slump)测试方法及标准,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砂率、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来满足不同施工条件(泵送、自卸、高流态等)对和易性的要求。 强度试验与回归分析: 描述了试块制作、标准养护流程,以及不同龄期强度(3天、7天、28天)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标准差的计算与配换算系数(如 $a$ 值)的确定,以保证配合比的可靠性。 耐久性指标的优化: 针对抗渗等级(如 P6、P8 以上)和抗冻融循环要求,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降低水胶比、合理选用外加剂和改善骨料密实度来实现性能指标的提升。 3. 特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点 高强混凝土(C50及以上): 重点介绍超塑化技术、低水胶比实现、惰性粉体材料(如硅灰、超细粉煤灰)的掺入技术及对早期强度的影响。 高性能混凝土(HPC)与自密实混凝土(SCC): 深入分析 SCC 对粘滞性、流动性、抗离析性能的平衡控制,包括对粘滞性能调整剂(增稠剂)的使用。 轻骨料混凝土与隔热混凝土: 探讨了陶粒、浮石等轻骨料的吸湿特性对配合比的修正要求,以及如何通过骨料的预湿来控制实际用水量。 --- 第二部分:新型建筑材料与结构应用技术 本部分将视野扩展到传统混凝土之外的新型功能性材料,及其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技术和性能评估。 1. 预应力结构与后张预应力技术 预应力材料选择: 介绍高强度钢绞线、钢丝束的性能标准、疲劳性能测试及锚具的选用规范。 灌浆料性能与施工: 详细说明用于张拉后填充孔道结构浆体的配合比设计原则(高流动性、高早期强度、低泌水性),以及浆体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如水料比控制、真空作业与养护措施。 2. 结构修补与加固材料 高性能修补砂浆/混凝土: 介绍用于结构表面修复和缺陷填补的材料体系,包括渗透型修补材料、自流平修补砂浆的配合比设计,强调与现有基材的粘结强度和相容性。 粘钢与粘碳纤维技术: 重点介绍结构胶(环氧树脂、聚氨酯)的性能指标、最佳涂抹/铺贴工艺及固化条件控制,确保加固效果的持久性。 3. 环保型与功能性材料应用 粉煤灰、矿渣、硅灰的掺合料优化: 探讨不同等级和活性的活性混合材对混凝土长期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抗氯离子渗透)的优化作用,以及其替代水泥量的计算方法。 再生骨料的应用研究: 分析再生骨料(RCA)对混凝土强度的负面影响及通过表面处理、优化级配等方法改善其性能的技术路径。 --- 第三部分:现场施工质量控制与问题诊断 此部分侧重于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合格的现场成品,强调从原材料进场到结构浇筑完成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 1. 进场原材料的验收与复检 水泥、外加剂的批次检验: 明确不同等级水泥(42.5R, 52.5N等)的初凝、终凝时间及28天强度指标的验收标准,以及外加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复检要求。 骨料的含泥量与级配控制: 强调现场骨料堆场的管理,特别是对砂含泥量、泥块含量、粗骨料洁净度的抽检频率和合格限值。 2. 搅拌与运输过程控制 搅拌站(厂拌)控制: 规范对自动称量系统的精度校核要求,对搅拌时间、搅拌均匀度的现场验证程序。 运输过程中的水分流失与和易性维持: 针对长距离运输或高温天气,阐述如何通过增加初始用水量或使用缓释型外加剂来确保到达工地时的坍落度符合要求。 3. 浇筑、振捣与养护的规范操作 现场坍落度复核与调整: 详细说明在施工现场发现坍落度不合格时,允许进行的最小限度的调整方案(如仅允许补加部分高效减水剂,严禁额外加水)。 有效振捣技术: 强调振捣器的选择(插入式、附着式)及正确的振捣遍数与时间,防止漏振、欠振和过振导致的蜂窝、孔洞或离析。 标准与非标准养护: 区分结构主体、特殊部位(如厚大体积混凝土、低温环境)的养护时长、保湿措施(覆盖薄膜、洒水)及温度控制要求。 4. 常见质量缺陷的诊断与纠正 早期强度不足分析: 结合配合比数据、环境温度和养护条件,分析是水胶比过高、水泥活性不足还是早期失水所致。 表面泌水、麻面与粘皮: 探讨由于砂率不当、振捣不良或养护不及时引起的表面缺陷,并提供对应的修复工艺流程。 轴线偏差与结构尺寸误差的判定标准及记录要求。 ---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紧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大量工程案例分析和现场数据处理的实用方法,旨在成为一线工程师和项目管理人员手中不可或缺的、高效解决材料应用问题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速查速算”类的书籍抱有一丝怀疑,总觉得深度不够,可能只是汇编了一些基础数据。但当我真正翻阅后,发现我对这种偏见是多么狭隘。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对“速算”的理解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提供结果,更重要的是展示了背后的逻辑推导过程,这对于提升我们项目技术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比如,书中对“富余系数”的选取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在实际搅拌过程中是避免因材料含水率波动导致强度不足的关键因素。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骨料级配对和易性影响的分析模块,这部分内容在很多标准教科书里往往是一笔带过,但对实际操作的影响却极其显著。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在现有材料条件下,通过微调配合比来应对突发的技术挑战,而不是死板地套用某个固定配方。这种“授人以渔”的编写思路,让它超越了一般的参考工具的范畴。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工程监理,我最看重的是资料的权威性和可追溯性。这本《砂浆配合比速查速算手册》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所引用的标准和试验数据似乎都经过了严格的校验,确保了其在仲裁和质量评定时具有足够的说服力。我注意到它在介绍高韧性、抗裂性砂浆配制时,引用了最新的行业研究成果,而不是停留在几十年前的陈旧数据上。而且,书中对各种添加剂(如减水剂、早强剂等)的使用量与砂浆性能的耦合关系给出了清晰的图表分析,这使得我们在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配合比报告时,能迅速判断其是否存在超范围使用或配比不合理的风险。它不仅仅是一个“给答案”的工具,更是一个能帮助我们进行深度技术审查的“质检帮手”。光盘的内容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但光看书本的严谨程度,就足以让我将其列为我工具箱中的必备一员,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质量疑问。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非常规砂浆配制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市面上很多手册都只关注最常见的普通砂浆,但现代建筑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对自流平砂浆的流动性控制、超薄层修补砂浆的粘结强度要求等。这本手册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拓展。它不仅提供了基础配比,还详细说明了调整某一种组分(如提高细骨料比例或更换水泥型号)后,对最终性能产生的连锁反应。例如,在进行旧墙面凿毛层加固时,对界面砂浆的渗透性和收缩率的控制是成败关键,书中对此有非常具体的操作参数建议。此外,光盘提供的辅助功能,比如针对不同地区骨料含水率波动的自动修正计算器,简直是工地上的“时间机器”,将过去需要半小时的现场调整计算工作压缩到了几分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完美平衡,它不仅解决了今天的问题,也为明天可能遇到的复杂工况提供了预备方案。

评分

这本工具书简直是工地上的“救星”,内容详实得让人惊叹,几乎涵盖了所有我能想到的砂浆配比情况。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砂浆性能调整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比如在严寒地区如何选择抗冻外加剂,以及在高温干燥环境下如何控制泌水和收缩。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讲解,而是直接给出了具体的“开方子”——从水泥、沙子到水的精确比例,甚至连不同标号的配合比都有表格可以直接套用。我以前为了确定一个特殊要求的砂浆配比,常常需要在好几份规范和资料里来回翻找,费时费力。但有了这本手册,我只需要查阅对应的章节,几分钟内就能确定一个既符合强度要求又兼顾施工性的优化方案。特别是它附带的光盘,里面可能包含了一些动态的计算工具或者更详尽的数据库,这对于项目前期材料报审和中期质量控制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的效率提升。它的排版也做得很好,关键数据突出,让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大大减少了阅读疲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为快节奏的施工现场量身定制的。它的章节划分非常清晰,基本上是以应用场景和砂浆类型为逻辑主线展开的。如果你正在做外墙保温批荡,可以直接跳到相应章节,里面有针对保温层与基层的粘结强度优化配比建议;如果你需要进行清水砖砌筑,可以参考其针对美观度和抗渗性做出的优化方案。这种“目标导向型”的编排方式,极大地节省了查找时间。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常见错误配比导致的后果进行的反面教材式的解析,读起来非常直观,让人印象深刻,避免了重复犯错。例如,对“砂率过高”或“水灰比控制不当”可能导致的早期强度不足和后期空鼓现象的描述,配上直观的示意图,比看枯燥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复杂的化学物理原理,转化成可以快速执行的操作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