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上卷)(第6版)

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上卷)(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压力容器
  • 容器设计
  • 容器制造
  • 容器检验
  • 标准汇编
  • 规范标准
  • 工业安全
  • 特种设备
  • 压力设备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6343
版次:6
商品编码:109757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页数:6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便于压力容器相关标准的宣贯实施,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编选了《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供相关人员参照使用。全书共收入了压力容器核心标准中所引用的相关标准140余项,分为上、中、下三卷出版,内容涉及冶金、焊接、性能试验、无损检测等方面。本版为第六版,为配合即将于2012年3月1日实施的GB 150.1-2011《压力容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150.2-2011《压力容器 第2部分:材料》、GB 150.3-2011《压力容器 第3部分:设计》、GB 150.4-2011《压力容器 第4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四项标准对收入的内容进行了补充。本版依旧延续了前五版的一贯风格,根据制修订情况对其中的标准进行了整理替换,替换及新增标准近30项,以保证收入的标准现行有效和适用性。本卷为上卷,名为《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上)(第6版)》。

目录

GB/T 196—2003普通螺纹 基本尺寸
GB/T 197—2003普通螺纹 公差
GB/T 222—2006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T 228—2002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 229—2007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 231.1—2009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231.2—2002金属布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
GB/T 231.3—2002金属布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
GB/T 232—2010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
GB/T 324—2008焊缝符号表示法
GB 567—1999爆破片与爆破片装置
GB/T 699—1999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
GB/T 710—2008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
GB/T 711—2008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
GB 712—2011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
GB 713—2008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
GB/T 716—1991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GB/T 912—2008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
GB/T 983—1995不锈钢焊条
GB/T 984—2001堆焊焊条
GB/T 985.1—2008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
GB/T 985.2—2008埋弧焊的推荐坡口
GB/T 985.3—2008铝及铝合金气体保护焊的推荐坡口
GB/T 985.4—2008复合钢的推荐坡口
GB/T 1220—2007不锈钢棒
GB/T 1221—2007耐热钢棒
GB/T 1591—200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 1804—2000一般公差 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T 2054—2005镍及镍合金板
GB/T 2101—2008型钢验收、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 2103—2008钢丝验收、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 2965—2007钛及钛合金棒材
GB/T 3077—1999合金结构钢
GB 3087—2008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GB/T 3091—2008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GB/T 3098.1—2010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
GB/T 3098.2—2000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母 粗牙螺纹
GB/T 3098.10—1993紧固件机械性能 有色金属制造的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
GB/T 3190—2008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
GB/T 3191—2010铝及铝合金挤压棒材
GB/T 3274—2007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
GB/T 3280—2007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GB/T 3310—2010铜及铜合金棒材超声波探伤方法
GB/T 3323—2005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
附录 全三卷收入标准明细

前言/序言


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前沿概览(下卷) ——面向先进制造与智能运维的理论与实践 前言 本卷聚焦于当前机械工程领域中快速发展和亟待深入研究的关键技术方向,旨在为工程师、科研人员以及高级技术院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紧跟行业前沿的知识体系。内容涵盖了从材料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到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维护的集成化解决方案,特别强调了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制造在现代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全书结构严谨,理论阐述深入浅出,并辅以大量的工程实例和案例分析,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 第一篇:先进材料科学与结构完整性 本篇深入探讨了用于极端工况和高可靠性要求的先进结构材料的特性、制备工艺及其服役行为。 第一章:高性能工程合金的微观结构控制与性能优化 1.1 新型高温合金的晶体结构设计: 重点介绍定向凝固、单晶技术在镍基、钴基高温合金中的应用,分析其抗蠕变性能的微观机理。探讨热障涂层(TBCs)与基体材料的界面行为与失效模式。 1.2 轻质高强复合材料的界面工程: 详述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和金属基复合材料(MMC)的界面粘接机制、损伤容限设计。介绍增材制造(AM)过程中复合材料的成型缺陷控制。 1.3 智能与自修复材料: 探讨形状记忆合金(SMA)在主动减振和形状恢复中的应用,以及微胶囊自修复涂层和混凝土在疲劳损伤初期的自恢复机制。 1.4 极端环境下的材料行为: 分析超低温(液氮环境)和高辐照环境(核工程)对材料韧性、脆性和微观组织的影响。 第二章:断裂力学与疲劳寿命预测的深化研究 2.1 弹塑性断裂力学进展: 深入分析J积分、裂纹尖端张力场(CTOD)参数在评估高韧性材料裂纹扩展过程中的适用性。引入小裂纹和表面裂纹的特殊处理方法。 2.2 多轴疲劳与低周疲劳分析: 阐述基于应变寿命法(Coffin-Manson)和应力强度因子法在复杂载荷谱下的校准与应用。讨论微观损伤累积模型(如Miner法则的修正模型)在随机载荷下的精度提升。 2.3 腐蚀环境下的材料衰变: 详细剖析应力腐蚀开裂(SCC)、氢脆(HE)的形成机理,并介绍缓蚀剂选择与电化学保护技术在海洋和化工领域的应用。 --- 第二篇:现代制造技术与数字化集成 本篇关注于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制造精度、效率和产品可追溯性。 第三章:增材制造(3D打印)的关键工艺控制与后处理 3.1 选择性激光熔化(SLM)与电子束熔化(EBM)的工艺窗口: 分析熔池的动态行为、残余应力场的形成与梯度控制。讨论不同粉末材料(钛合金、高温镍基合金)在制造过程中的冶金特性。 3.2 增材制造件的性能表征与后处理: 重点介绍热等静压(HIP)对消除内部气孔和优化晶粒结构的作用。探讨增材制造结构件的无损检测(NDT)技术优化方案。 3.3 混合制造集成: 研究增材制造与传统减材加工(CNC)在同一工件上的集成策略,以平衡材料利用率和精度要求。 第四章:精密加工、表面工程与质量保证 4.1 超精密加工技术: 深入研讨车、铣、磨削过程中的热影响区(HAZ)控制、刀具磨损对表面完整性的影响,以及磁悬浮驱动机床在纳米级精度实现中的作用。 4.2 先进表面改性技术: 介绍离子束强化、等离子喷涂(高能密度技术)在提高零部件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方面的最新进展。 4.3 基于视觉和传感器的实时质量监控: 探讨高分辨率工业相机和激光位移传感器在加工过程中的在线尺寸测量、刀具路径误差补偿,实现“零缺陷”制造的闭环控制。 --- 第三篇:系统集成、智能运维与可靠性工程 本篇侧重于如何将工程系统提升到预测性维护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高度。 第五章:复杂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控制 5.1 非线性系统动力学分析: 探讨转子系统、齿轮箱在高速高载荷下的振动传递机制,引入法布里卡(Fabry-Perot)等新型阻尼结构在抑制共振中的应用。 5.2 主动控制与磁悬浮技术: 详细分析主动磁悬浮轴承(AMB)在高速旋转机械(如涡轮机、压缩机)中的应用,包括控制器设计(PID、LQR)与故障诊断。 5.3 耦合振动与流固耦合(FSI): 分析流体动力作用对结构振动的影响,特别是在叶轮机械和管道系统中的耦合共振问题。 第六章:结构健康监测(SHM)与预测性维护(PdM) 6.1 传感器网络设计与数据采集: 介绍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压电材料(PZT)作为永久性健康监测传感器的部署策略。讨论分布式传感网络的数据融合技术。 6.2 基于机器学习的损伤识别与剩余寿命预测: 重点讲解深度学习模型(如CNN、LSTM)在处理高维振动、声发射信号中的应用,实现早期微裂纹的准确识别,并构建基于概率的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模型。 6.3 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在设备管理中的构建: 阐述如何将物理资产的实时运行数据与高保真仿真模型进行映射,实现远程优化操作、故障预演和维护决策支持。 --- 第七篇:工业安全与工程伦理(新增章节) 本篇探讨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安全规范、风险评估与可持续性原则。 7.1 高级风险分析方法: 介绍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的深化应用,以及系统安全工程(SSE)在设计阶段的介入流程。 7.2 工程伦理与可持续设计: 探讨产品生命周期评估(LCA)在材料选择和报废处理中的指导作用,强调工程师在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中的决策作用。 --- 总结 本《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前沿概览(下卷)》旨在填补传统教材在先进制造、智能控制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知识空白。它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并勇于将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复杂的工业难题。本书的成功运用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向更高精度、更长寿命和更低能耗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汇编”的定价对于个人用户来说不算低廉,所以我最初犹豫了一下是否要购入实体书,毕竟很多标准现在都能在网上找到电子版。但拿到手后,我才明白这笔投资是绝对值得的。电子版的检索效率高是事实,但当你在现场、在车间,面对着实际的钢板、焊缝和压力表时,你需要的不是一个跳动着光标的屏幕,而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可以画重点、可以做笔记的实体书。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即使用记号笔高亮标记后,也不会透墨。而且它的装订非常结实,应付日常的频繁翻阅绰绰有余。最重要的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无可替代——当你手捧着这本近千页的巨著,能真切感受到国家对压力容器安全领域所投入的巨大心血和智慧结晶。它提供了一种稳定可靠的、不受网络环境干扰的工作基石。

评分

这套“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上卷)(第6版)”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高压设备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我们都知道,在设计、制造和检验压力容器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及行业标准,但这些标准往往分散在不同的规范、图集和文件里,查找起来费时费力,而且很容易因为版本迭代而使用到过时的规定。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系统地将这些核心标准进行了汇集和梳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张导航图,清晰地标示出从材料选择、焊接收规范、无损检测方法到最终验收评定的全过程路径。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混淆或相互冲突的规范条文,编者做了大量的整合工作,使得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能更快地找到最权威的依据。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关于疲劳寿命评估的部分,新版针对一些新型材料和极端工况下的计算模型进行了更新,这对我们进行设备延寿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这本书的厚度也侧面反映了其内容的详实程度,每一页都凝聚着行业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手边有这样一本权威的参考书,无疑能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因标准理解偏差而导致的质量隐患。

评分

坦率地说,当我拿到这本厚厚的“上卷”时,我原本是抱持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标榜“权威汇编”的资料太多了,很多都是零散文件的简单拼凑,阅读体验极差,排版混乱,索引缺失,基本只能当作电子版查询的替代品。然而,这第六版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的排版设计明显经过了精心打磨,页边距适中,字体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其内部的结构逻辑非常符合工程实践的流程。它并非简单地按国标编号罗列,而是巧妙地按照压力容器设计、制造、检验的“时间线”来组织内容。比如,它把ASME的相关规范和国内GB标准的对应章节做了交叉引用,这种对比阅读的设计,对于那些需要与国际项目接轨的单位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工具书”范畴,它更像是一本经过严格校订的“行业宪法”,确保了从图纸会审到出厂前的每一步操作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评分

对于负责设备采购和项目管理的同仁们来说,这本“压力容器相关标准汇编(上卷)(第6版)”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在进行招投标和合同评审阶段,明确引用哪一版、哪个特定细则的标准,是界定双方责任的关键。过去,我们需要在数个文件中来回比对,以确保合同条款的严谨性。现在,我们只需要直接引用该汇编的版本号和页码范围,这极大地简化了合同语言的起草工作,减少了因标准理解不一致而产生的法律风险。此外,从供应商资质审核的角度看,他们是否拥有最新版本的标准参考资料,也是衡量其管理水平的一个侧面指标。这套书的出现,形成了一个行业内通用的“标准锚点”,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基于同一个、清晰界定的技术语言进行沟通和协作,极大地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协作效率和质量控制的透明度。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压力容器检验师,我的工作核心就在于对现行规范的精确把握和严格执行。很多时候,一个细微的数值差异或者一个限定条件的遗漏,都可能导致整个设备的报废或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对标准文本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准确、及时、易检索。这套“汇编(上卷)”在满足这些基本要求上做得非常出色。我特别欣赏它在特定章节对一些“灰色地带”的解释性说明。例如,在处理复杂几何结构下的应力集中问题时,传统规范往往只给出公式,但这本书在引用公式的同时,补充了大量的工程案例说明,解释了该公式适用的具体条件和适用范围的限制。这种“教你如何用”而非仅仅“告诉你是什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年轻工程师的入门门槛,也为我们资深人员在面对非标设计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后盾。可以说,它的内容深度已经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要求,但又保持了技术手册的实用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