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全球动荡的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Global Turbulence]

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全球动荡的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Global Turbulen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 著,郑吉伟 译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经济学
  • 全球化
  • 资本主义
  • 危机
  • 金融
  • 不平等
  • 政治经济学
  • 历史
  • 社会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532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555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Economics of Global Turbulen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3
字数:4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全球动荡的经济学》以美国、欧盟(包括它成立之前的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日本这三大经济体为主要分析对象,阐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从1945年到2005年由长期繁荣到长期衰退的演变过程。《全球动荡的经济学》既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也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它以大量数据和极为详细的资料为基础,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之间的竞争和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去30年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活力的持续下降,这一趋势跨越各个经济周期一直延续至今。资本积累与总需求长期衰弱的根源在于整个经济体系资本回报率严重而无可挽回地下降,其原因主要是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持续过剩。

作者简介

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社会理论与比较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商人与革命》(1985)、《繁荣与泡沫:全球视角中的美国经济》(2002)、《全球动荡的经济学》(2005)等。布伦纳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十分活跃的理论家。

目录

导言 长期衰退之谜
第一部分 利润率的轨迹
第一章 供给派的解释:一个批判
第二章 对长期衰退的另一种解释方法

第二部分 长期繁荣
第三章 战后繁荣的模式
第四章 美国经济:领导者的代价
第五章 德国:出口推动的繁荣
第六章 日本的高速发展
第七章 解读长期繁荣

第三部分 从繁荣到衰退
第八章 陷于危机
第九章 危机蔓延

第四部分 长期衰退
第十章 为什么长期衰退?一个概括
第十一章 凯恩斯主义的失败,1973-1979年
第十二章 美国发起的反攻

第五部分 重新恢复繁荣
第十三章 长期衰退与“长期趋势”
第十四章 新一轮长期上升?
结束语 动荡在加深?
附录I 利润率和生产率增长:界定与来源
附录Ⅱ 主要变量的来源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对制造业在制度层面推动过度供给在近些年已经由于中国国内的过剩产能的增长而被放大。在2005年,中国固定投资估计上升到GDP的46%,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甚至是处在它们发展动力的顶点的投资比例。中国固定投资(以市场汇率计算)在2005年在前三季度以年度来计算几乎达到1.1万亿美元,高于美国以年度计算的总额为9870亿美元的水平,高于日本总额为7330亿美元的水平,也高于欧元区总额6510亿美元的水平。这些异乎寻常的投资数据是使人回想起20世纪90年代早期东亚经济的情况,当时它们的资本积累像中国一样由于低估的汇率和全球范围内的宽松信贷政策而大幅上升,也超过了主要的经济国家——不久产生了过剩产能和地区性与国际性的经济危机。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它意味着不仅在对中国而且在对世界经济的价格和利润率产生更大的向下的压力,在进入周期性扩张的四年里,这种压力也表明不能充分恢复投资和就业岗位创造。如果中国的资本积累和随后的增长减速——以应对过剩的投资、国内利润率下降和(或)紧缩的国内信贷——结果是中国的进口下降,对日本和东亚生产商形成新的压力,因为它们依赖于中国市场扩张,同时随之产生的压力和风险迫使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进一步上升。中国作为世界的发动机,也对世界经济安全产生若隐若现的威胁。
另一方面,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如印度等,因为资本存量的回报率仍然不令人满意,也因为实际长期利率仍然很低,资本家和工人——富人或不是太富裕的人——倾向于用手里的经济剩余购买金融资产,而不是购买生产性的资产。当然,使这种趋势成为可能的条件就是不仅美联储降低短期利率,而且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机构都降低短期利率。欧洲中央银行被迫长期使利率保持低位以应对在2001-2004年间的欧元快速上升。日本银行在2003-2004年从事的信用创造(credit creation)历史性地爆发出来,目的是使经济走出最近的经济衰退。这些努力在多年里将借贷的实际成本在制度层面上降到零以下——达到自70年代通货膨胀以来的最低水平——甚至在今天,在美联储实施紧缩政策的一年半以后,货币的实际成本并没有上升。
……

前言/序言


《全球秩序的重塑:地缘政治、技术革命与社会思潮》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当代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综合性著作。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的复杂背景下,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迈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本书旨在超越碎片化的观察,系统梳理驱动当代世界走向的关键性力量,并探讨这些力量如何相互作用、重塑全球的经济、政治、安全与社会结构。 第一部分:地缘政治的再定位与大国博弈 在全球权力结构从单极向多极过渡的转折点上,国际关系正经历着深刻的范式转换。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转变背后的结构性原因,重点关注了现有国际体系的合法性危机与新兴力量的崛起所产生的张力。 首先,我们考察了主要大国之间战略竞争的演变。这种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和外交领域,而是全面渗透到高科技标准制定、供应链控制以及意识形态叙事权力的争夺之中。书中详细分析了“安全化”的趋势如何从边缘领域蔓延至经济活动的核心,尤其是在关键矿产、半导体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产业。我们探讨了区域性冲突热点如何成为全球系统性风险的放大器,以及国际制度(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其次,本书对“全球南方”国家的能动性进行了细致描摹。这些国家不再满足于在现有秩序中被动适应,而是积极构建新的多边框架和发展路径,寻求更大的战略自主权。通过对金砖国家机制的扩展、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强化以及发展融资模式的创新等方面的案例研究,本书揭示了全球治理话语权的多元化趋势及其对既有国际规范的挑战。 第二部分:颠覆性技术与经济范式的转移 技术进步,特别是数字革命的深化,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生产力、社会组织乃至国家治理能力。本书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工程以及下一代能源技术视为理解未来经济格局的关键变量。 我们认为,技术不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辅助工具,而是构成了新的“基础设施竞争”的核心。各国对关键技术的控制权和应用能力的差异,正在加剧“技术鸿沟”——这不仅是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更是国家间在未来生产力和安全维度上的根本性分野。书中探讨了技术民族主义的兴起,即各国如何将技术创新视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并通过出口管制、本土化要求和产业补贴等方式,重塑全球技术生态系统。 此外,本书审视了去全球化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趋势对全球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企业和政府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日益重视风险最小化。这种重构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转移,更是基于政治信任度、法律体系兼容性和技术安全标准的复杂决策过程。我们分析了这种重构如何催生新的区域性生产网络,并对依赖传统全球化红利的经济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三部分:社会思潮的极化与治理的困境 当代全球动荡的深层驱动力之一,源于社会内部的深刻断裂与身份政治的激化。全球化带来的财富分配不均、文化身份的焦虑以及对精英阶层信任的瓦解,共同为极端主义、民粹主义和身份政治提供了土壤。 本书详细剖析了信息生态系统的变化对公共领域的影响。社交媒体和算法驱动的内容分发机制,在促进连接的同时,也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和认知的极化。信任的侵蚀使得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愈发困难,对民主制度的运行构成了严峻考验。我们探讨了后真相时代的特征,以及虚假信息和认知战如何被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用作地缘政治工具。 在社会治理层面,本书考察了应对气候变化、大规模移民和公共卫生危机等跨国性挑战的集体行动困境。尽管挑战的紧迫性毋庸置疑,但国内政治的短期化倾向和国际合作的信任赤字,使得全球层面的有效干预和资源调配面临巨大阻力。我们对比了不同政治体制在动员社会资源、快速决策和维护社会凝聚力方面的表现与弊端。 结论: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新的平衡 《全球秩序的重塑》最终导向对未来可能路径的审视。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预测,而是力图为理解当前复杂局势提供一个结构性的分析框架。我们认为,未来的全球秩序将不再是单一模式的主导,而是一个充满摩擦、竞争与部分合作的“混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韧性(Resilience)的重要性可能暂时超越效率(Efficiency)。 理解地缘政治的回归、技术主导权的争夺以及社会张力的爆发,是制定有效政策和保持战略定力的前提。本书呼吁政策制定者和思想界深入认识到,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是系统性、相互交织的,任何孤立的解决方案都将是徒劳的。唯有在认清权力格局重塑的现实基础上,审慎地管理风险,并在维护核心价值观与适应新现实之间寻找动态平衡,人类社会才能航行过这片动荡的海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智者进行深度对话。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理论,而是通过一种充满思辨性的语言,引导读者去质疑、去思考。他提出的许多观点,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经济现象。例如,书中对于“增长的极限”的探讨,以及对资源枯竭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忧虑,都让我深感不安,却又不得不承认其现实的紧迫性。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因,去寻找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确定性”的章节,作者深刻地指出,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中,预测未来的难度日益增加,而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做出明智的决策,是每个国家、每个企业乃至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这种直面现实、不回避问题的态度,正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明白,经济学不应是象牙塔中的理论游戏,而应是指导我们应对现实挑战的强大工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的严谨态度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所折服。他引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历史文献和一手数据,为他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这使得本书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也具备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书中对于不同经济学派观点的梳理和比较,让我看到了经济学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者并没有偏袒任何一种学派,而是力求客观地呈现各种理论的优势与局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经济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跨学科视野。他能够将经济学理论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得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结论。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也伴随着我的不断思考和反思。我会时常停下来,对照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印证书中的观点,或是尝试用书中的理论去解释那些困扰我的问题。这种主动的学习和探索,让我在阅读中收获了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着实不小,但每一页都充满了内容,让我一度有些手不释卷。作者在梳理全球经济历史的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当下诸多热点问题的深刻见解。无论是关于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还是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分化,亦或是国际贸易摩擦的根源,书中都有着详尽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技术革命”对经济结构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并非将其视为纯粹的积极力量,而是强调了其潜在的风险,例如失业率的上升、数字鸿沟的扩大等等。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科技的进步有了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此外,书中关于“全球治理”的讨论也发人深省,作者指出了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不足之处,以及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必要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系统的经济学“体检”,对全球经济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烫金的书名,在书架上显得格外醒目。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它庞大的知识体系所震撼。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全球经济图景。从工业革命的黎明,到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再到冷战的对峙,直至我们身处的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作者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动能。特别是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作者的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生动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感受着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世界的重大事件。尽管我对其中的某些经济学模型和理论还不是非常熟悉,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十分清晰,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经济学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它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经济学知识本身。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时代的复杂性与挑战,也激发了我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作者在书中对“经济韧性”的探讨,让我认识到,面对全球性的动荡与危机,构建一个更具弹性的经济体系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制度层面的优化,以及社会层面的协同。书中对“合作与冲突”的辩证分析,也让我对国际关系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与忧虑。作者并没有给出乐观的预测,而是强调了通过对话与协商来化解分歧的必要性。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也对如何在全球性挑战面前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反思、触及心灵的著作。它让我明白,经济学并非冰冷的数字和图表,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

买来看看,这方面好的著作不是太多,作者在目前这个圈子里算是比较著名的,买来看看。

评分

此书不错,值得研究。

评分

买来看看,这方面好的著作不是太多,作者在目前这个圈子里算是比较著名的,买来看看。

评分

布伦纳的书写得确实很好,还没有看完,结合事情比较多,单讲理论少些

评分

买来看看,这方面好的著作不是太多,作者在目前这个圈子里算是比较著名的,买来看看。

评分

此书不错,值得研究。

评分

此书不错,值得研究。

评分

马克思的理论是解释经济危机的重要工具,很厚很厚的一本书,翔实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评分

此书不错,值得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