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转型中的清代财政》主要内容包括:雍正皇帝的财政改革、难以解决的收支矛盾、财政收支结构的时代变迁、中央与地方:硝烟中的财权之争、部户与内务府:两个财政的互助与冲突等。
作者简介
申学锋,1973年出生,河北邯郸人,历史学博士。曾出版专著1部,合著或参编著作3部,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财经报》、《财政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研究参考》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现供职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雍正皇帝的财政改革
第一节 雍正面前的难题
第二节 雍正的改革
第三节 雍正改革的历史启示
第二章 难以解决的收支矛盾
第一节 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张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
第三节 财政赤字的必然性
第三章 财政收支结构的时代变迁
第一节 财政收入结构的变与不变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平衡
第三节 支出结构偏斜与支出地域差别
第四章 中央与地方:硝烟中的财权之争
第一节 “全能型”事权造就“集权型”财政体制
第二节 “分权型”财政关系及其成因
第三节 财权的争夺与中央的努力
第五章 部户与内务府:两个财政的互助与冲突
第一节 清前期的良性循环
第二节 皇室财政侵蚀国家财政
第三节 皇室财政的妥协与纠结
第六章 “量入为出”还是“量出制入”
第一节 财政原则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坚守“量人为出”
第三节 财政手段:开源和节流
第七章 官员的低薪与腐败
第一节 清代官俸定制
第二节 官俸的减扣与吏治问题
第三节 清末官俸制度改革
第八章 军费政策的得与失
第一节 清前期的基本俸饷制度
第二节 经制军队俸饷的减扣与欠发
第三节 裁兵节饷政策的实施
第四节 清末新军饷制的改善及得失
第九章 有限的“民生财政”
第一节 教育投入的吝啬
第二节 近代的社会保障
第三节 不断压缩的河工支出
第十章 影响财政支出政策的政治文化因素
第一节 吏治腐败导致政策低效
第二节 决策者思想观念落后致使政策转型滞后
第三节 政策执行者素质能力偏低使政策效应缩水
第十一章 财政压力与民众负担
第一节 “三座大山”
第二节 恶性循环的怪圈
第三节 摊派地方和增捐加税
第十二章 财政危机与辛亥革命
第一节 清末“新政”:财政不能承受之重
第二节 迟到的财政改革
第三节 弥补赤字的下下策
第四节 重重矛盾诱发辛亥革命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清代不健全的财政收支制度使收入在面对非常支出时难以招架。清朝入关统治初期,便确立了一条刚性的收支原则:“国家出入有经,用度有制。”这里的“经制”是指国家财政收支均有固定的范围与数额,一般不得逾越。具体规定是:岁入主要包括田赋、盐课、关税、杂赋等四项,岁出分为皇室经费、兵饷、官俸等项。这一原则的缺陷是弹性不足,财政收入带有明显的定项、定额特点,财政支出则未将战时军费、社会救济等重要项目包含在内,相对固定的收入难以应付特殊情况下的非常开支。清前期,非常支出主要是军费,其所造成的财政缺口通过暂开捐例、加征临时性捐税得以填补。到了晚清,非常支出项目不断增多,除战时军需外,赔款、外债支出数额均十分庞大。这些巨额开支事先并未列入预算,因此当其突然出现时,清政府只能通过加税增捐、开征厘金、举借公债等手段来弥补经常性收入的不足,以期平衡收支。然而支易收难,财政支出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收入增加的速度,清政府不健全的收支制度最终使其陷入财政赤字的泥潭。
第二,农业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贫困也是财政收支失衡的重要原因。在清代,农业生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农民是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即税收归宿,农业生产状况的好坏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对国家财政收入有着决定性影响,从而对收支关系起了间接的制约作用。清前期,摊丁人亩、蠲免钱粮等赋税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因此,尽管此时出现了军费等非常支出,但田赋的自然增长及捐纳等临时性收入的征取最终缓和了人不敷出的紧张。到了晚清,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清政府的赋税压榨及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凋敝不堪。
……
前言/序言
转型中的清代财政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转型中的清代财政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