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清代财政

转型中的清代财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申学峰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财政史
  • 经济史
  • 转型期
  • 社会经济
  • 近代化
  • 银本位
  • 赋税制度
  • 财政改革
  • 清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216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905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5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转型中的清代财政》主要内容包括:雍正皇帝的财政改革、难以解决的收支矛盾、财政收支结构的时代变迁、中央与地方:硝烟中的财权之争、部户与内务府:两个财政的互助与冲突等。

作者简介

申学锋,1973年出生,河北邯郸人,历史学博士。曾出版专著1部,合著或参编著作3部,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财经报》、《财政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研究参考》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现供职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雍正皇帝的财政改革
第一节 雍正面前的难题
第二节 雍正的改革
第三节 雍正改革的历史启示

第二章 难以解决的收支矛盾
第一节 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张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
第三节 财政赤字的必然性

第三章 财政收支结构的时代变迁
第一节 财政收入结构的变与不变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平衡
第三节 支出结构偏斜与支出地域差别

第四章 中央与地方:硝烟中的财权之争
第一节 “全能型”事权造就“集权型”财政体制
第二节 “分权型”财政关系及其成因
第三节 财权的争夺与中央的努力

第五章 部户与内务府:两个财政的互助与冲突
第一节 清前期的良性循环
第二节 皇室财政侵蚀国家财政
第三节 皇室财政的妥协与纠结

第六章 “量入为出”还是“量出制入”
第一节 财政原则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坚守“量人为出”
第三节 财政手段:开源和节流

第七章 官员的低薪与腐败
第一节 清代官俸定制
第二节 官俸的减扣与吏治问题
第三节 清末官俸制度改革

第八章 军费政策的得与失
第一节 清前期的基本俸饷制度
第二节 经制军队俸饷的减扣与欠发
第三节 裁兵节饷政策的实施
第四节 清末新军饷制的改善及得失

第九章 有限的“民生财政”
第一节 教育投入的吝啬
第二节 近代的社会保障
第三节 不断压缩的河工支出

第十章 影响财政支出政策的政治文化因素
第一节 吏治腐败导致政策低效
第二节 决策者思想观念落后致使政策转型滞后
第三节 政策执行者素质能力偏低使政策效应缩水

第十一章 财政压力与民众负担
第一节 “三座大山”
第二节 恶性循环的怪圈
第三节 摊派地方和增捐加税

第十二章 财政危机与辛亥革命
第一节 清末“新政”:财政不能承受之重
第二节 迟到的财政改革
第三节 弥补赤字的下下策
第四节 重重矛盾诱发辛亥革命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清代不健全的财政收支制度使收入在面对非常支出时难以招架。清朝入关统治初期,便确立了一条刚性的收支原则:“国家出入有经,用度有制。”这里的“经制”是指国家财政收支均有固定的范围与数额,一般不得逾越。具体规定是:岁入主要包括田赋、盐课、关税、杂赋等四项,岁出分为皇室经费、兵饷、官俸等项。这一原则的缺陷是弹性不足,财政收入带有明显的定项、定额特点,财政支出则未将战时军费、社会救济等重要项目包含在内,相对固定的收入难以应付特殊情况下的非常开支。清前期,非常支出主要是军费,其所造成的财政缺口通过暂开捐例、加征临时性捐税得以填补。到了晚清,非常支出项目不断增多,除战时军需外,赔款、外债支出数额均十分庞大。这些巨额开支事先并未列入预算,因此当其突然出现时,清政府只能通过加税增捐、开征厘金、举借公债等手段来弥补经常性收入的不足,以期平衡收支。然而支易收难,财政支出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收入增加的速度,清政府不健全的收支制度最终使其陷入财政赤字的泥潭。
第二,农业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贫困也是财政收支失衡的重要原因。在清代,农业生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农民是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即税收归宿,农业生产状况的好坏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对国家财政收入有着决定性影响,从而对收支关系起了间接的制约作用。清前期,摊丁人亩、蠲免钱粮等赋税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因此,尽管此时出现了军费等非常支出,但田赋的自然增长及捐纳等临时性收入的征取最终缓和了人不敷出的紧张。到了晚清,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清政府的赋税压榨及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凋敝不堪。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转型中的清代财政》所撰写的、不包含其具体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帝国黄昏下的财政脉络:税制变迁与国家重构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个古老帝国在内忧外患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面临的深刻结构性转型。不同于传统的聚焦于政治权谋或军事冲突的叙事,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支撑帝国运转的基石——财政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压力。它并非一部关于税收或预算的枯燥统计报告,而是一部描绘国家在巨大张力下如何试图调适、挣扎与最终被重塑的宏大历史画卷。 核心议题:从传统纲常到现代契约的艰难过渡 本书以“转型”为核心关键词,探讨了帝国晚期国家如何试图在维持传统儒家政治伦理的同时,引入和适应近代国家治理的必要性。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机制扮演了关键的驱动角色。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当旧有的土地赋税制度因人口增长、经济结构变化和地方自主性增强而逐渐失效时,中央政府如何寻找新的收入来源?这些尝试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裂痕与地方财政的勃兴 清代中晚期,中央集权的财政基础——主要依赖于土地税和盐课——开始显现出严重的结构性疲劳。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人口的膨胀,人丁税的征收日益困难,而土地兼并的加剧使得税基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本书首先细致考察了这种“财政枯竭”的表征:地方官员如何通过“陋规”和各种变相摊派来维持地方运作,这不仅是对中央权威的侵蚀,更是催生了大量社会矛盾的温床。我们通过对区域性案例的考察,展示了“地方财政自主化”的复杂性——它既是中央控制力衰退的标志,也是地方精英在危机时刻维系区域稳定的关键手段。这种地方性的财政活力,在太平天国运动等大规模内乱爆发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空间,从而深刻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格局。 第二部分:危机中的创新与“摊丁入亩”的未竟之业 面对西方的挑战和内部的动荡,清廷并非无所作为。本书详细审视了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朝廷所进行的财政创新尝试,特别是那些旨在理顺国家与人民之间经济关系的改革方案。 这些创新尝试,无论是宏观的“摊丁入亩”带来的税制简化,还是在特定区域如漕运改革、关税调整中的探索,都暴露了传统官僚体系在推行制度性变革时的巨大惯性与阻力。我们分析了这些改革在理念上的先进性与在执行层面的困境,探讨了技术性障碍、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以及缺乏统一、强力执行机构是如何阻碍了财政现代化进程的。财政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如同在既有的社会契约上刻下新的印记,其阻力往往源自社会而非技术层面。 第三部分:新税种的引入与国家现代性的萌芽 随着帝国晚期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工业化尝试的兴起,传统的税收结构已无法满足国家应对近代军事和外交开支的需求。本书重点分析了关税、厘金以及新式商业税的产生与演变。 厘金的征收,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军事筹款机制,最终固化为帝国财政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国家权力开始直接触及到商业流通和非传统财产形式。关税的调整,则直接与外部世界对中国主权的争夺交织在一起。通过对这些新税种的分析,本书揭示了国家如何在半殖民地的困境下,被迫接受了新的财政“契约”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改变了国家收入的来源,更重塑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能力和边界。 第四部分:财政的政治化与国家认同的重塑 财政收入的分配和支出的方向,是衡量一个政权合法性的关键指标。本书探讨了在十九世纪末,财政的压力如何迫使中央政府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现代化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投入。 这些“现代化”的开支,尽管是以财政权力扩张为代价,却在无意中塑造了新的国家认同和公民意识的雏形。例如,对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虽然出于战略和经济目的,却打破了地域间的物理隔阂,为后来的政治整合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同时分析了财政的“政治化”:当地方因军费开支和新税征收而积怨爆发时,财政问题如何迅速转化为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推力。 结论:未竟的转型与历史的遗产 《帝国黄昏下的财政脉络》总结道,清代晚期的财政转型是一场在内外压力下进行的、充满矛盾与妥协的艰难过程。它试图在维持一个以土地和人丁为核心的帝国结构的同时,纳入一个以商业、资本和外部贸易为驱动的现代国家框架。这种内在的张力,最终使得既有体系无法承受,并在新的历史阶段为国家政治的后续发展留下了深刻的遗产和未竟的议题。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从传统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基于财政权力视角的新阐释框架。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其对清代财政转型过程中所涉及的观念转变的关注。 传统的中国封建王朝,对于财政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聚敛”和“节用”,但到了清代,尤其是中后期,随着西方经济思想的传入以及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变迁,一些新的财政理念开始出现,例如关于国家投资、公共财政的初步萌芽。我希望《转型中的清代财政》能够深入探讨这些观念上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是哪些思想家、哪些事件推动了这些转变,以及这些新的观念是如何影响实际的财政政策制定的。书中关于“预算法”的探讨,以及对近代金融机构的兴起在财政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都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作者能够解释,清代官员们是如何在接受新的财政理念的同时,又努力维护传统的统治秩序的,这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程。同时,书中对财政转型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例如官僚阶层、士绅阶层、以及新兴的商人群体,如何在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发挥作用,我也非常感兴趣。只有理解了这些复杂的社会力量的互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清代财政转型的真正含义。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政策,更是关于人心、关于观念、关于一个古老帝国在现代世界面前的挣扎与求索。

评分

读完《转型中的清代财政》之后,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书中对细节的精妙捕捉和宏观逻辑的严谨构建。 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侦探,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清代财政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财政政策的对比分析,例如,书中对于康乾盛世时期相对稳定的财政状况,与晚清时期因内忧外患而捉襟见肘的财政困境的描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对比让我深刻体会到,财政并非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与社会、政治、军事以及国际环境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书中对具体财政事件的解读,例如关于“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洋务运动时期巨额军费的筹措方式,都给了我不少启发。我看到了政策制定者们在面临巨大压力时的权衡与选择,也看到了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意外。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清代财政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例如腐败、效率低下等,反而将其置于历史的语境中进行考察,使得分析更加客观和深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一个王朝的财政,就是理解它的生命线,理解它的政治逻辑,甚至理解它的文化底色。《转型中的清代财政》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得以更深入地洞察清代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

《转型中的清代财政》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颠覆了我过去对清代财政的一些刻板印象。 过去,我常常以为清代的财政管理相对落后,与西方近代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书中对清代财政制度在某些方面的精细化和复杂化程度的描绘,着实让我惊叹。例如,关于漕运的运作、关税的征收,以及对海关的近代化改造,这些都展现了清代在财政管理上的努力和成就。我尤其被书中对晚清时期,为了应对巨额赔款和国家发展需求,而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所吸引。这些改革措施,例如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及尝试发行国债,虽然在许多方面显得稚嫩和不成熟,但却标志着清代财政开始向近代化迈出了关键一步。书中对这些改革的成败得失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看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不易。我希望书中能够更深入地分析,清代财政转型过程中,哪些因素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是制度的局限,是人才的匮乏,还是外部环境的恶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评价一个历史时期的财政,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义,而需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其所面临的挑战和所做出的努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鲜活感交织在一起的阅读体验。 《转型中的清代财政》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制度和政策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我能够想象到,在某个炎热的夏日,一位官员正焦头烂额地处理着堆积如山的奏折,为国库的空虚而忧虑;我也能够感受到,在某个重要的谈判桌上,清朝的代表们是如何在压力之下,试图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书中对那些推动清代财政转型的重要人物的刻画,例如那些具有改革意识的官员,以及那些在财政困境中苦苦思索对策的决策者,都让我对他们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意。我希望书中能够更深入地挖掘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做出决策时的动机和考量。此外,书中对一些具体财政事件的生动描述,例如因一次大规模歉收而引发的粮食价格波动,以及因一场战争而突然增加的军费开支,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历史的真实力量。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财政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更是与无数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它让我看到了清代财政在转型时期的艰难与不易,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奋斗。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清代历史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终于有机会读到了这本《转型中的清代财政》。 从书名就可以预见到,这本书的重点将围绕着清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财政体系如何应对、调整和发展。我尤其期待作者能深入剖析这一时期财政制度的演变脉络,例如从早期相对粗放的财政管理,如何逐渐转向更加精细化、制度化的运作。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财政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存亡。因此,书中关于税收制度的改革、盐铁专卖的政策调整、以及国库的收支状况等内容,都将是我的关注焦点。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史料的堆砌,而是能够提炼出背后的深层逻辑,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财政上的转型,其驱动因素是什么?是外部的压力,还是内部的改革需求?此外,清代中后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必然会对财政收入和支出产生深远影响。我想看看书中是否能展现出这种转型期财政所面临的复杂性和挑战,例如如何应对巨额的赔款、如何筹集近代化建设的资金,以及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财政观念。读这本书,我希望能获得一种宏观的视角,理解清代财政的“转型”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政策措施、制度设计以及官员们的决策过程中的,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王朝。

评分

第二,农业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贫困也是财政收支失衡的重要原因。在清代,农业生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农民是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即税收归宿,农业生产状况的好坏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对国家财政收入有着决定性影响,从而对收支关系起了间接的制约作用。清前期,摊丁人亩、蠲免钱粮等赋税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因此,尽管此时出现了军费等非常支出,但田赋的自然增长及捐纳等临时性收入的征取最终缓和了人不敷出的紧张。到了晚清,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清政府的赋税压榨及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凋敝不堪。

评分

第一节 吏治腐败导致政策低效

评分

第四节 重重矛盾诱发辛亥革命

评分

第二,农业经济的落后和农民生活的贫困也是财政收支失衡的重要原因。在清代,农业生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农民是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即税收归宿,农业生产状况的好坏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对国家财政收入有着决定性影响,从而对收支关系起了间接的制约作用。清前期,摊丁人亩、蠲免钱粮等赋税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因此,尽管此时出现了军费等非常支出,但田赋的自然增长及捐纳等临时性收入的征取最终缓和了人不敷出的紧张。到了晚清,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清政府的赋税压榨及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凋敝不堪。

评分

参考文献

评分

第二节 迟到的财政改革

评分

第十章 影响财政支出政策的政治文化因素

评分

第二节 恶性循环的怪圈

评分

第三节 财政赤字的必然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