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能够在过去的30年里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中国怎样才能实现顺利转型,成为民主、文明、富强的现代国家?
一句话,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些问题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福祉,《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将与读者朋友一同思考,共同为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中国为什么能够在过去的30年里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一个贫穷的国家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中国怎样才能实现顺利转型,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这些问题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福祉,《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将与读者朋友一同思考,共同为重启改革议程、创造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吴敬琏,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经济学会(IEA)荣誉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和政策。
他倡导并努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改革,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改革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也是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引介传播了众多对中国改革有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
马国川,《财经》杂志主笔。1971年生,河北威县人,曾供职于中国改革杂志社、经济观察报社。出版《大碰撞》、《风雨兼程》、《我与八十年代》等书。
前言
第一讲 中国再度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
第二讲 苏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什么需要改革?
第三讲 1956年,中国改革问题的提出
第四讲 第一轮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讲 向国企放权让利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奏效
第六讲 农村承包开启“增量改革”新战略
第七讲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第八讲 开放为改革增添动力
第九讲 双轨制的作用和它带来的问题
第十讲 1993年:经济改革进入“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第十一讲 构筑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基础
第十二讲 重建金融系统
第十三讲 回归公共财政
第十四讲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路阻且长
第十五讲 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六讲 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
第十七讲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也搞不通
第十八讲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困境
第十九讲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
第二十讲 重启改革议程
马国川:经过“体制下放”,地方政府的权力增大了,企业的权力也有所扩大,可是用行政命令配置资源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化,仍然是严格的计划经济;只不过由过去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变成地方分权的计划经济了。
吴敬琏:如果我们把按照政府制订的计划运行的经济都叫作“计划经济”,当然可以这么来称呼它。但是严格地说,这种分权的“计划经济”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了。计划经济的本来意思是说,稀缺的经济资源不是由市场交换中自发形成的价格来配置,而是由通过缜密的预先计算制订的计划来配置。然而这种计算必须而且只能由掌握全国供求信息的某个中央计划机关(论证过计划经济有效性的经济学家巴罗尼把它叫作“生产部”)进行。在地方分权的情况下,计划由许多个地方政府(中国有两千多个县分别制订。它们既不掌握全国范围的供求信息,也不可能进行全国范围的综合平衡。按照这种“计划”由各个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地配置资源,结果只能是一场靠行政权力争夺资源的大战。从配置资源的手段着眼,计划经济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命令经济”。与集权型的计划经济相比较,分权型的“计划经济”只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用政府的行政命令配置资源。所以,用“分权型的命令经济”来称呼1958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可能更准确一些。
还有一个因素也造成了1958年以后的经济混乱,这就是毛泽东一直认为,国家计委用苏联的办法编制计划,“摇计算机”,编平衡表,是搞“繁琐哲学”,计划委员会应该“抓大事”,“有五十个人就够了”。为此,他在1964年下令设立由20人组成的“小计委”,准备用“小计委”代替拥有上千工作人员的国家计划委员会。
……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探讨的书,内容非常扎实,引用的数据和案例都相当具有说服力。作者似乎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有着深刻的洞察,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其中,关于产业升级的章节,我个人觉得非常受启发。它不仅仅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建议,让我看到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很少有含糊不清的地方。即使是对于一些相对冷门的经济学概念,作者也能通过生动的比喻或者历史的追溯,让读者快速理解其核心要义。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结尾部分提出的那些关于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的思考,这确实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视角。
评分偶然间接触到一本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深层结构性矛盾的书籍,读后颇有感触。作者并没有流于表面地罗列成就或问题,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脉络和制度的肌理之中,试图找出影响当前发展轨迹的根源性因素。其中关于“发展型国家”模式的演变,以及其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不同效应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书中的论述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勾勒出一幅复杂而动态的中国图景。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它不回避敏感话题,敢于触及痛点,并试图提出一些更具颠覆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挑战了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促使我更加审慎地思考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设计简洁而富有力量感,那种沉静的蓝色和金属质感的字体搭配,传递出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现代感的思考。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微黄的色调触感温润,带着一丝复古的气息,仿佛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沉静的学术空间。合上时,厚重的手感也让人觉得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品。我尤其欣赏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无论是内文的排版还是章节之间的过渡,都显得十分从容,不似市面上许多追求“信息密度”的书籍那样让人感到压迫。这种精心打磨的外在,往往预示着内在的份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看看这“重启”的议程,究竟会以怎样一种精装的姿态呈现出来。从书的体量来看,也并非是那种浅尝辄止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带有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它讲述的并非是那种一惊一乍的宏大叙事,而是更侧重于从个体经验出发,去折射时代的光影。作者在描述一些社会现象时,语言精准而富有感染力,能够轻易地将读者带入到那个情境之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去体会时代的变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边缘群体的关注,作者用一种平等而尊重的视角,去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这让整本书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虽然书中涉及的许多话题都带有一定的现实批判性,但作者的笔触始终保持着一种温和的力量,不煽情,不夸张,而是用事实和真诚去打动人心。读完之后,我不仅获得了一些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于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的深刻反思。
评分在翻阅一本关于社会治理创新的著作时,我被作者对基层民主实践的细致描摹深深吸引。书中列举了多个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社区,通过详实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展现了居民参与社区决策、监督公共事务的具体场景。这些案例没有被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充满了细节和人性的温度,能够让我清晰地感受到每一项改革措施在落地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者在分析这些实践时,也并非一味赞颂,而是坦诚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试图从理论层面给出解释和改进的方向。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整本书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也更显其研究的深度。读完之后,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具活力的社会治理体系,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新的思考。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