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在欧洲与亚洲等诸多国家与地区,随着其经济的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提供公共住房成为这些国家与地区应对城市化和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常见的措施。
《公共住房的未来:东西方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了亚洲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 韩国、日本等国家与地区发展城市公共住房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同时,介绍了欧美地区,包括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典、匈牙利等国家的公共住房政策体系与发展经验,本书既有国家层面分析,也有城市案例分析,还有东西方公共住房发展的比较,通过对东西方公共住房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力图找出公共住房的一般发展规律和个性化经验教训,并为公共住房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陈杰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执行所长。
马克·斯蒂芬斯(Mark Stephens),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建筑环境学院教授。
满燕云,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终身教授。
第一部分东方的公共住房
第1章公共住房政策在亚洲的可转移性:香港—中国内地的个案研究
1.1引言
1.2理论概念
1.3分析
1.4结论
第2章中国内地的公共住房: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
2.1引言
2.2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公共住房
2.3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公共住房
2.4解读最近中国公共住房的扩张
2.5结论
第3章北京的公共住房及可支付性研究
3.1引言
3.2北京的公共住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
3.3文献综述及住房可支付能力计算
3.4数据说明及分析
3.5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测算
3.6结论
第4章上海的公共住房:多重目的的工具
4.1引言
4.2上海住房现状和近期发展
4.3上海城市发展与保障性住房
4.4上海新公租房的发展
4.5结论
目录
第5章后殖民时代香港面临的公共住房挑战
5.1引言
5.2香港公共住房发展历史回顾
5.3当前的发展
5.4当前的争议
5.5结论
第6章台湾地区的公共住房政策
6.1引言
6.2台湾住宅市场发展概况
6.3公共住宅政策的历史背景
6.4当前台湾的公共住宅政策
6.5为什么台湾的公共住宅如此少
6.6结论
第7章新加坡公共住房的发展演变:一个“居者有其屋”的成功典范
7.1引言
7.2公共组屋的历史
7.3满足住房需求:多样性与均衡
7.4组屋分配政策
7.5建屋局提供的购房信贷
7.6中央公积金:从支持养老到购房的社会保障制度
7.7住房提升的过程
7.8结论
第8章韩国首尔公共住房供应的新尝试:可能性及限制性
8.1引言
8.2韩国公共住房的历史和存在的问题
8.3首尔的住房市场和公众对公共住房的需求
8.4首尔公共住房供应的新尝试
8.5公私合作新尝试
8.6结论
第9章日本的公共住房和新自由主义政策
9.1引言
9.2战后重建和住房系统
9.3政府政策和公共住房的发展变化
9.4新自由主义和住房保障体系
9.5地方分权和公共住房
9.6居住条件的改变
9.7结论
第二部分西方的公共住房
第10章欧洲和北美的公共住房
10.1引言
10.2公共住房视角
10.3解释
10.4转型
10.5私有化
10.6剩余化
10.7遗产
10.8结论
第11章从公共住房到公私合作:美国住房政策演变的经验和教训
11.1引言
11.2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历史
11.3从供给补贴到需求补贴的转变
11.4低收入住房投资税收减免政策: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
11.5美国住房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第12章英国的社会住房
12.1引言
12.2历史回顾
12.3“购房权”计划
12.4住房分配及其作用
12.5当地住房管理局的住房补贴和租金
12.6住房协会成为社会租赁房的主要提供者
12.7紧缩时期新的住房供应
12.8住房补贴
12.9结论
第13章“人人有房住”:法国社会住房的一般模式危在旦夕
13.1引言
13.2法国社会住房部门的力量
13.3挑战
13.4社会住房部门的反驳
13.5结论
第14章成熟的荷兰社会住房模式及其未来展望
14.1引言
14.2理论视角
14.3荷兰住房政策的演变及社会租赁住房在福利制度中扮演的角色
14.4社会租赁住房的融资概况
14.5社会租赁住房的未来
14.6结论
第15章瑞典各城市公共住房规模的变化:政治的作用
15.1引言
15.2历史背景
15.3最新进展
15.4本地政治与公共住房:实证研究变量的选择和说明
15.5结果
15.6结论
第16章匈牙利的非正统住房政策:可以回归到公共住房吗?
16.1引言——非正统经济政策的兴起
16.2新的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住房——匈牙利的情况
16.3匈牙利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2000~2009年)
16.4金融危机后的住房市场和住房政策
16.5结论
第三部分结论
第17章反思
17.1引言
17.2公共住房的历史
17.3公共住房的现状
17.4公共住房的未来
作为一名对城市社会学和空间规划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公共住房的未来:东西方的现状与趋势》这个书名,立即勾起了我研究的欲望。我预设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政策白皮书,而会更侧重于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剖析公共住房的深层逻辑。在“现状”的探讨上,我期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政策介绍,而是能够深入到微观层面,例如研究不同类型公共住房社区的社会构成、居民的生活状态、社区的凝聚力以及面临的挑战。比如,在分析西方国家的公共住房时,可能不仅仅讨论其福利属性,还会关注其在社会融合、贫困区形成、以及应对种族隔离等方面的作用;而在分析东方国家时,则会关注其在应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以及公共住房在解决“城市病”中的角色。至于“趋势”,我猜想作者会着眼于全球化和技术革新对公共住房带来的影响。这可能包括对数字化技术如何改变住房设计、管理和分配的讨论,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在公共住房中落地生根的探索,以及对新型居住模式(如共享经济下的居住空间、社区化运营的保障房)的分析。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案例研究,揭示不同文明在解决“住有所居”这一基本人权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困境。
评分光是《公共住房的未来:东西方的现状与趋势》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怦然心动。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信息,更在于激发思考。我设想,在“现状”的叙述中,作者可能不会回避那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公共住房是否已经演变成新的社会隔离区?在一些东方国家,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房是否在设计和社区营造上存在不足?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扎实的田野调查数据,能够直观地展现不同公共住房项目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居民的真实感受。而对于“未来”的展望,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大胆的猜想和创新的提案。除了传统的政策调整,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一些颠覆性的思路?比如,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来优化公共住房的分配和管理?如何通过众筹和社区共建的方式来开发新型的保障性住房?又或者,如何将公共住房与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东西方”的并列,更是让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个全球性的视角,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东西方的模式进行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和冲突,从而勾勒出全球公共住房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居住问题的读者,当我看到《公共住房的未来:东西方的现状与趋势》这个书名时,内心涌起了一种强烈的期待。毕竟,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福祉的根本性议题,尤其是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公共住房的形态、功能和未来走向,更是值得深入探讨。这本书的题目就点明了其核心关注点,即“公共住房”,这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涉及政府的角色、社会公平、经济可负担性、社区融合等诸多维度。而“未来”二字,则赋予了这本书前瞻性的视野,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展望和预判。更具吸引力的是“东西方”的并列,这预示着本书将打破地域局限,将视野投向全球,比较不同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体制下,公共住房所面临的挑战和衍生的独特解决方案。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不同国家的政策条文,而是会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以及这些政策在实践中带来的真实影响。例如,在东方,可能涉及到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特定住房模式,如集体宿舍、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以及它们如何与传统家庭观念、集体主义文化相融合;而在西方,则可能探讨福利国家在公共住房方面的演变,从早期的大规模建设到后来的市场化改革,以及面对住房危机、社会分化等问题时,如何重新思考和调整公共住房的角色。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非传统的、创新的公共住房模式,例如社区主导的住房合作社、共享居住空间等,这些新兴的实践是否能够为未来的公共住房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又夹杂着一丝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公共住房的未来:东西方的现状与趋势》,听起来就像是一份详尽的调研报告,又可能是一篇深刻的理论探讨。我猜想,作者在“现状”部分,会非常细致地梳理不同国家和地区公共住房的历史演变,从其起源、发展脉络,到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这可能包括对不同时期政策的背景、目标、实施方式以及效果的深入分析。例如,在西方,可能会回顾二战后福利国家扩张时期的大规模公共住宅建设,以及之后面对经济衰退、私有化浪潮时期的调整;而在东方,则可能侧重于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后,保障性住房体系如何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不断重塑。而“趋势”部分,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对未来公共住房发展方向的预测和判断。这其中,我想会涉及到技术进步(如智能化住宅、可持续建筑)、人口结构变化(如老龄化、单身家庭增多)、经济因素(如收入差距扩大、住房成本攀升)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如对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等多种因素对公共住房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于“东西方”的对比分析,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不同文化、政治、经济体制下,公共住房发展模式的差异性和共通性,以及它们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可能产生的碰撞与融合。
评分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看,《公共住房的未来:东西方的现状与趋势》这个书名,immediately evoke a sense of urgency and relevance. Housing is not just a roof over one's head; it's the foundation of stability, opportunity,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The book’s focus on "the future" suggests that it will offer insights beyond mere descriptions of current systems. It implies a forward-looking analysis, perhaps identifying emerging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for providing affordable and adequate housing for all. The "East and West" aspect is particularly intriguing, as it promise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I imagine the book would delve into the distinct trajectories of public housing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cultur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For instance, how have East Asian economies, with their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ackled the demand for housing, and what role has public housing played in their development models? Conversely, how have Western nations, with their long histories of welfare states, adapted their public housing policies in response to evolving social needs and economic shifts? I’m eager to learn about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s and the persistent dilemmas encounter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I hope the book will shed light on how diverse societies are grappling with issues such as gentrification, affordability cris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housing into broader urban planning strategies. The potential for cross-cultural learning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best practices that could be transferable across borders is what makes this title so compelling to m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