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

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洪宇 等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教育活动史
  • 学科建设
  • 教育研究
  • 历史教育
  • 课程研究
  • 教育思想史
  • 高等教育
  • 学术史
  • 教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28702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694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8
字数:6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教育活动是直接以促进入的有价值发展为目的的具体活动的总称,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各种方式参与教育过程并进行互动的方式的总和。教育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活动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指明了方向。人的教育活动最能充分体现教育本质,所以,任何国家的教育学研究,都把人的教育活动研究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引论
一 教育活动史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教育活动史:视野下移的学术实践
教育活动史研究综论
胡适教育活动史观初探
试论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
教育史学的发展规律初探
新时期教育史学科体系“三分法”的建构
对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反思
教育史学改革管抒

二 教育史学发展趋势与教育活动史研究
教育史学发展的历史与未来
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史学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史学科研究取向的三次转换
当前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应然趋势之分析
全球化视野下教育史学新走向
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时代特征
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时代使命
西方教育史学发展历程研究
新史学视野下教育史研究的转向
新史学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启示

三 教育活动史研究的理论基础
视域融合与历史构境:实践活动取向的教育史研究
实践品性视域下的教育史研究
关于中国教育史学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
教育活动史研究中历史与逻辑的统
年鉴学派对教育活动史研究的启示
年鉴学派及其理论与教育史学研究
微观史学与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
微观史学对教育史研究的启发
文化形态史观对教育活动史研究的启示

四 教育活动史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中国教育活动通史》的编写设想与编写大纲
关于中国教育活动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魏晋南北朝琅邪王氏家族书法教育管窥
宋代民间士人的教育活动初探
明清鲁东南庄氏家族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清末浙江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
清宋民初湖北法律教育与武汉律师业之发展
从民初教育宗旨的制定过程看官、民话语之互动
政府写民间互动、上下结合进行的“新教育运动”
民国时期大学校训与教育活动
自我实现、社会互动与教育家的教育活动
从校园生活看教会大学学生的培养
……
五 教育活动史的研究原则、方法与条件

精彩书摘

鉴于目前教育史学界普遍出现的编纂意识缺乏、编纂体裁单一、语言表述随意、编写不合规范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者的学术规范:
第一,史料运用规范化。有不少年轻学者在撰写教育史学论文或编写著作时,贪图简便,害怕吃苦,不去实地考察或到档案馆、图书馆搜集第一手资料,不愿做基础性工作,不注重引用原始史料,而是大量转引教育史料汇编或他人论著中使用过的第二、三手资料,引用了也不核对,结果往往出现问题。严谨的教育史学研究者应当注重在一手史料上下功夫,学会对史料的考证与辨伪,从而达到准确使用可靠史料、呈现历史真实的目的。
第二,编纂类例规范化。教育史学编纂的类例,也可称为体例、义例、笔法,是指在编纂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和编纂惯例,包括序言设置、标题设计、引文规范、注释要求、附录编排、各种称谓等。编纂教育史学著作,一定要慎重考虑类例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取材、序言、标题、引文、注释、附录、时间、地点、体式、称谓、议论、分类、图表、标点、数字写法等。不要以为这些地方问题不大,其实,稍有疏忽,就铸大错。
第三,编纂程序规范化。教育史学编纂的程序主要是指编纂程序的基本模式、基本原则和方法等。一般说来,教育史学编纂程序的基本模式大体为:(1)确定选题;(2)搜集资料;(3)拟订体例和撰写提纲;(4)撰写初稿及修改定稿。每个程序都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撰著者要尽量按照其程序来进行编纂,这样才符合学术规范。
第四,语言表述规范化。教育史学研究成果的语言表述要文风朴实,清通畅达,做到准确、简练、生动。笔者认为,教育史学论著的语言表述应坚持这样几条标准:(1)准确。即叙述史实要真实而确切,对引用的史料和他人论点的阐述要符合原意,不能随意引申和曲解;使用的概念、术语要准确恰当,判断、推理要合乎逻辑等。(2)简练。即语言表述要简明扼要,少讲废话、套话、大话,做到语言表达得体、适当。为此,语言表述首先应合乎语法和逻辑规范;其次要平时注意锤炼语言,避免搭配不当、结构残缺、成分多余等错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生动。即要有文采。教育发展史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教育史学著作要把这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表现出来,就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
……
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 一本深入探索教育变革历程,重塑学科发展未来的学术力作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长河中,教育始终扮演着薪火相传、启迪智慧的关键角色。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深深烙印着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印记,也深刻地塑造着未来的面貌。然而,仅仅关注教育制度的宏观变迁,抑或教育思想的抽象演进,往往难以捕捉教育的生动肌理,难以揭示其内在的驱动力与丰富的实践形态。本书,《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突破既有的研究范式,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和深入的“教育活动”层面,并以此为基石,深刻反思与重塑教育史学科的未来发展。 本书的核心命题在于,我们必须超越对教育的静态理解,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活力的“活动”过程。教育活动,并非孤立存在的抽象概念,而是由无数具体的、可感知的、发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实践所构成。这些实践,既包括了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涵盖了学生的求知探索,还渗透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家庭的育儿智慧、社会的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它是由无数个体行为、群体互动、制度设计、文化观念共同交织而成的复杂织体。因此,本书的开篇,便力图从最根本的层面界定“教育活动”的内涵与外延,阐释为何以“活动”为视角来研究教育史,将为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演变及其影响提供全新的维度。 在界定了研究的起点后,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活动”的简单描述,而是着力于构建一套系统性的研究方法论。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文献、器物遗存、口述记忆中挖掘出真实的教育活动?如何运用跨学科的视角,整合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理论工具,来解读教育活动的深层意涵?本书深入探讨了历史学内部的叙事策略、史料批判方法,同时也积极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式,例如,通过微观史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深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现场、家庭教育场景,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个体经验和细微互动;通过文化史的视角,我们可以理解特定的仪式、习俗、价值观如何形塑了当时的教育活动;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我们可以揭示教育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知识的传播与习得。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出研究问题,更在于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可借鉴的研究工具与路径。 教育活动史研究:发掘历史的鲜活生命力 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围绕“教育活动史研究”展开的深入探索。作者不厌其烦地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 例如,在对古代教育活动的考察中,本书可能不仅仅满足于对“书院”制度的介绍,而是会深入到书院内师生一日的生活起居,学子们的课业应试,教师的讲学方式,甚至是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交流,将“书院”这一教育机构还原为一个充满生机勃勃的教育活动场所。又比如,在探讨近代新式学堂的兴起时,本书会关注教师如何在全新的课程体系下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如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校园文化,以及校外社会力量如何介入学校活动,共同塑造了近代教育的独特面貌。 本书的研究案例可能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但不仅限于此): 古代书院与私塾的师生互动与知识传承模式: 探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书院和私塾,不仅仅是建筑与制度,更是无数师生日常对话、教学研讨、课外实践的具体活动场景。例如,作者可能会选取宋代某个著名书院,描绘其教授儒家经典、武学技艺、治国方略等不同类型教育活动的细节,分析教师如何因材施教,学子们如何通过辩论、实践来深化理解。 近代学堂的学科设置与教学实践改革: 考察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教育模式的同时,如何将新式学科融入传统教育体系,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上的创新与挣扎。本书可能通过分析民国时期某个女子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来展示现代学科知识如何被引入,以及教师如何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如启发式教学、实践操作等。 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学校的政治教育活动: 深入分析在特定历史时期,学校如何承担政治教育的功能,以及这些教育活动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课堂讲解、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得以展开的。例如,本书可能会选取延安时期某个干部学校的教学场景,描绘其如何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斗争相结合,培养革命干部。 当代学校的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性活动: 关注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下,学校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评价、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者可能会分析某个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展示其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非正规教育活动的历史考察: 除了学校教育,本书还会关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培训、民间技艺传承等非正规教育活动的历史形态。例如,通过考察传统戏曲的传承,来展现一种通过师徒制、口传心授、舞台实践等方式进行的独特教育活动。 通过对这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旨在揭示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解不同教育实践产生的历史原因与社会影响,为我们理解教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提供坚实的实证基础。 教育史学科建设: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思考 在深入推进教育活动史研究的同时,本书的另一大重要使命,便是借由对教育活动的独特视角,来深刻反思和重塑教育史学科的建设。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往往被局限于对宏观制度、重要人物、经典文献的梳理,而忽略了教育活动本身作为研究主体的价值。本书认为,只有将教育活动置于学科建设的核心位置,教育史研究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回应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 为此,本书提出了以下几个关键的学科建设方向: 研究范式的转型: 提倡从“宏观叙事”转向“微观聚焦”,从“人物中心”转向“活动中心”,鼓励运用跨学科的分析工具,构建更为精细化、情境化的研究取径。这意味着,教育史研究不再仅仅是“讲述”教育发生了什么,而是要“还原”教育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在发生的具体过程中,不同主体是如何互动、如何体验、如何行动的。 研究内容的拓展: 鼓励将研究视野从传统的学校教育、精英教育,拓展到包括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终身学习等在内的更广泛的教育领域。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活动中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挖掘被遮蔽的教育历史。本书会强调,教育活动史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样的,它包含了所有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 研究方法的创新: 提倡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鼓励运用数字人文、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来处理和分析海量史料。同时,也要重视口述史、民族志等方法在教育活动史研究中的应用,以获取更具鲜活度和人性化的历史信息。 学科交叉与融合: 呼吁加强教育史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如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历史学等,构建更为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可以为教育史研究注入新的理论活力和研究视角。 服务现实与文化传承: 强调教育史研究的现实意义,鼓励将历史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参考,为教育决策提供历史智慧。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史在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教育活动历史的梳理,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教育传统。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一次对教育活动史研究的系统性梳理,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学科建设的倡议。它呼唤着更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研究领域,共同推动中国教育史学科走向更加繁荣和富有活力的未来。 《教育活动史研究与教育史学科建设》一书,以其独到的视角、严谨的论证、丰富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理解教育历史的新窗口,也为教育史学科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财富,更是所有关心教育、热爱教育的人们,深入了解教育本质、探索教育未来的一部必读之作。这本书,将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烟尘,触碰教育最鲜活的脉搏,感受教育最动人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厚厚的一本书摆在书桌上,光是看封面和厚度,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其中倾注的心血。初翻几页,便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氛围所吸引。我一直对教育的演变过程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要理解当下的教育困境,就必须回溯到它的源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到微观的案例剖析,逻辑性极强。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史料,更是在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理念的深层动因和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教育形态。作者似乎拥有穿透历史迷雾的慧眼,总能在看似平淡的史实中挖掘出深刻的时代精神。那种对史料的精准把握和深入解读,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扎实的学识功底。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深度对话,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每一个论证都环环相扣,为我对教育历史的理解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对于我们提升整个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准,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教育历史的范本。作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分析框架,用以解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以及社会期望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对教育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学科内部循环,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拥有了一个结构完整、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这本书无疑为该领域树立了一个新的学术标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也令人印象深刻,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著作的尊重。但更让我称赞的是其内容的严谨性。在处理那些敏感或存在争议的历史节点时,作者表现出了极高的审慎态度,力求做到观点的平衡和论证的周全。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文献资料来源广泛,无论是古典文献还是近现代的档案记录,都经过了细致的核对。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对于任何一位想要深入研究教育学科发展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它的体量虽然庞大,但其知识密度极高,每一次阅读都能带来知识上的“增量”,而非简单的信息重复。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前沿动态的实践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将理论深度与现实关照结合起来的著作。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并非仅仅沉湎于对过去的缅怀或纯粹的理论构建,而是清晰地展现了历史经验对当下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思潮的兴衰更迭的分析,让我对当前一些教育改革的阵痛有了更深的理解——很多问题并非新鲜事物,它们不过是历史的幽灵在当代舞台上的重演。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总是能精准地指出哪些经验是值得继承的,哪些教训是必须警惕的。这种面向未来的历史观,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教育思想的冲突和融合编织在一起,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面对那些被传统史学界奉为圭臬的定论,作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并辅以翔实的旁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种不人云亦云的学风,正是学术研究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探险,总能发现一些先前未曾注意到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经过作者的重新阐释,立刻焕发出新的光彩。它促使我反思,我们目前所遵循的许多教育规范,究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偶然选择?这本书提供的历史参照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教育复杂性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