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识别应用图谱(第2版)

中草药识别应用图谱(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冼建春,林日初 编
图书标签:
  • 中草药
  • 药用植物
  • 植物识别
  • 图谱
  • 中医药
  • 本草
  • 药材
  • 植物学
  • 科普
  • 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5399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0783
包装:平装
开本:大64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64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此次再版延续一版的清新易读风格
  植物特征一一标注,大程度地还原和体现了品种的基源特征
  以新版药典为依据
  新增部分常用的中草药品种
  增补或替换了近一半品种的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图片
  是一本中草药野外识别的工具书
  也是一本家庭常备中草药参考书
  出自名医之手的单偏验方,其组成简单、疗效显著 ,突出了中草药的应用


  

内容简介

  《中草药识别应用图谱(第2版)》自2006年出版至今已5年余,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先后重印了10次,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和宝贵意见。同时,新版《中国药典》从2010年开始实施。站在今天新的知识高度,有必要对旧有知识进行相应的更新,因此催生了此次的修订再版。此次再版根据更改的植物基源更新了相对应的图片,植物基源基本与药典保持一致。增补或替换了近一半品种的代表性特征的植物图片近200张,大程度地还原和体现中草药原植物的特征,使读者能够按图索骥轻松辨识中草药。本书每味药后所附的验方均是出自名医之手,多为单偏验方,其组成简单、疗效显著,突出了中草药的应用。

作者简介

  冼建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中心主任,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标本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长期从事中医临床、中药、民间医药的研究,擅长摄影,并把自己的中医药知识与摄影相结合,拍摄了大量准确、艺术性极强的中药基源图片。参加了《常用中草药与验方》(丛书)、《中草药彩图手册》、《岭南医方精选》、《常用中药材真伪对照鉴别图谱》等书的编写。

内页插图

目录

A1 发散风寒药
1 麻黄
2 桂枝
3 紫苏
4 防风
5 香薷
6 荆芥
7 羌活
8 生姜
9 白芷
10 细辛
11 藁本
12 苍耳子
13 辛夷
14 葱白
A2 发散风热药
1 薄荷
2 牛蒡子
3 桑叶
4 菊花
5 蝉蜕
6 蔓荆子
7 柴胡
8 葛根
9 升麻
10 淡豆豉
B 清热药
B1 清热泻火药
1 石膏
2 知母
3 芦根
4 天花粉
5 栀子
6 淡竹叶
7 穿心莲
B2 清热燥湿药
1 龙胆草
2 苦参
3 黄芩
4 黄连
5 黄柏
6 秦皮
7 白鲜皮
B3 清热凉血药
1 生地黄
2 玄参
3 牡丹皮
4 赤芍
5 紫草
6 水牛角
B4 清热解毒药
1 金银花
2 连翘
3 紫花地丁
4 蒲公英
5 蚤休
6 鱼腥草
7 白蔹
8 鬼针草
9 野菊花
10 漏芦
11 射干
12 山豆根
13 白头翁
14 鸦胆子
15 土茯苓
16 白花蛇舌草
17 板蓝根
B5 清虚热药
1 青蒿
2 地骨皮
C 泻下药
C1 攻下药
1 大黄
2 芒硝
3 芦荟
C2 润下药
1 火麻仁
2 郁李仁
C 峻下逐水药
1 甘遂
2 大戟
3 巴豆
4 牵牛子
5 商陆
D 温里药
1 附子
2 肉桂
3 干姜
4 吴茱萸
5 八角茴香
6 花椒
7 胡椒
8 高良姜
9 小茴香
10 丁香
E 祛风湿药
1 独活
2 秦艽
3 威灵仙
4 汉防己
5 徐长卿
6 乌头
7 豨莶草
8 蚕沙
9 海桐皮
10 五加皮
11 络石藤
12 桑寄生
13 乌梢蛇
14 木瓜
15 路路通
16 香加皮
F 化湿药
1 广藿香
2 厚朴
3 苍术
4 佩兰
5 砂仁
6 白豆蔻
G 利水渗湿药
G1 利水消肿药
1 茯苓
2 泽泻
3 玉米须
4 薏苡仁
5 赤小豆
G2 利水通淋药
1 广东金钱草
2 石韦
3 滑石
4 木通
5 车前子
6 海金沙
7 地肤子
8 萹蓄
9 瞿麦
10 冬葵子
11 灯心草
G3 利湿退黄药
1 大金钱草
2 茵陈蒿
3 虎杖
4 地耳草
H 理气药
1 陈皮
2 枳实
3 佛手
4 香橼
5 云木香
6 香附
7 乌药
8 沉香
9 川楝子
10 檀香
11 薤白
12 降香
13 姜黄
14 郁金
15 大腹皮
16 柿蒂
I 止血药
I1 凉血止血药
1 大蓟
2 小蓟
3 地榆
4 苎麻根
5 白茅根
6 槐花
7 侧柏叶
I2 化瘀止血药
1 三七
2 茜草
3 蒲黄
4 五灵脂
I3 收敛止血药
1 藕节
2 仙鹤草
3 白及
4 血余炭
5 鸡冠花
6 棕榈皮
I4 温经止血药
1 艾叶
2 炮姜
J 活血化瘀药
1 延胡索
2 鸡血藤
3 月季花
4 泽兰
5 苏木
6 益母草
7 桃仁
8 及己
9 牛膝
10 丹参
11 红花
12 毛冬青
13 川芎
14 刘寄奴
15 莪术
16 斑蝥
17 儿茶
18 马钱子
19 土鳖虫
20 水蛭
K 驱虫药
1 槟榔
2 使君子
3 苦楝皮
4 南瓜子
5 鹤草芽
6 鹤虱
L 消食药
1 莱菔子
2 神曲
3 麦芽
4 山楂
5 鸡内金
6 鸡矢藤
M 补虚药
M1 补气药
1 甘草
2 大枣
3 人参
4 白扁豆
5 西洋参
6 太子参
7 党参
8 黄芪
9 白术
10 山药
M2 补血药
1 桑椹
2 白芍
3 当归
4 熟地黄
5 何首乌
6 阿胶
7 枸杞子
8 龙眼肉
M3 补阳药
1 益智仁
2 杜仲
3 鹿茸
4 巴戟天
5 淫羊藿
6 补骨脂
7 胡芦巴
8 续断
9 蛤蚧
10 菟丝子
11 沙苑子
12 仙茅
13 冬虫夏草
M4 补阴药
1 女贞子
2 龟板
3 旱莲草
4 百合
5 黄精
6 鳖甲
7 玉竹
8 南沙参
9 北沙参
10 麦门冬
11 石斛
12 天门冬
N 化痰止咳平喘药
N1 清化热痰药
1 浙贝母
2 前胡
3 皂荚
4 瓜蒌
5 桔梗
6 胖大海
7 明党参
8 竹茹
9 天竺黄
N2 温化寒痰药
1 半夏
2 天南星
3 禹白附
4 旋覆花
5 白前
N3 止咳平喘药
1 洋金花
2 桑白皮
3 罗汉果
4 龙利叶
5 白果
6 马兜铃
7 枇杷叶
8 葶苈子
9 款冬花
10 杏仁
11 百部
12 紫菀
O 安神药
O1 重镇安神药
1 朱砂
2 龙骨
O2 养心安神药
1 合欢皮
2 灵芝
3 夜交藤
4 远志
5 柏子仁
6 酸枣仁
P 开窍药
1 石菖蒲
2 冰片
3 麝香
Q 平肝息风药
Q1 平抑肝阳药
1 石决明
2 牡蛎
3 珍珠母
4 刺蒺藜
Q2 息风止痉药
1 全蝎
2 地龙
3 蜈蚣
4 天麻
5 羚羊角
6 钩藤
7 白僵蚕
R 收涩药
R1 止汗药
1 浮小麦
2 糯稻根须
R2 敛肺涩肠药
1 五味子
2 石榴皮
4 五倍子
5 乌梅
6 诃子
7 肉豆蔻
8 芡实
9 罂粟壳
R3 固精缩尿止带药
1 覆盆子
2 莲子
3 金樱子
4 桑螵蛸
5 山茱萸
S 涌吐药
1 胆矾
2 瓜蒂
3 常山
T 杀虫止痒药
1 雄黄
2 硫黄
3 土荆皮
4 木槿皮
5 白矾
6 蛇床子
7 露蜂房
8 樟脑







前言/序言


《中草药识别应用图谱(第2版)》并非一本收录所有中草药信息的百科全书,也不是一本深入探讨药理毒理的学术专著。它是一本侧重于 实用识别与基础应用的工具书,旨在为广大使用者提供便捷、直观的中草药认知途径。 本书内容紧密围绕“识别”与“应用”两大核心,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为读者呈现最实用、最易掌握的中草药知识。 一、 聚焦识别:精选典型,图文并茂 在收录中草药的筛选上,本书遵循“常用、易混淆、代表性强”的原则。我们精选了数百种临床常见、民间应用广泛、以及在药材市场上出现频率较高的中草药。这意味着,本书不会包含大量极为偏僻或仅在特定区域使用的药材,而是将重点放在那些对大多数使用者而言更具实际价值的种类。 每一种收录的中草药,都配有 高质量的实拍彩色照片。我们力求照片能真实、清晰地展现药材的 整体形态、局部特征、以及不同时期的变化(如生药、饮片等)。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直观的视觉信息能够大大降低识别的难度。照片的选取也经过细致考量,会着重突出具有鉴别意义的形态特征,例如: 植物类药材: 会展示其根、茎、叶、花、果实等不同部分的形态,以及它们的生长习性(如灌木、草本、藤本等)。对于易混淆的植物,我们会特别标注出它们在形态上的细微差异。 动物类药材: 会展示药材的整体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有时也会包含其原始动物的简要描述。 矿物类药材: 会展示其晶体结构、颜色、光泽、断口等特征。 除了图片,每种药材的文字描述同样简洁明了,侧重于 关键的识别要点。我们将避免冗长的植物学或动物学分类,而是直接提取出能够帮助读者 “认出来” 的信息。这包括: 正品名称与别名: 提供规范的药材名称,并列出一些常用的俗称或别名,方便读者对照。 药材性状: 这是识别的核心部分。我们会详细描述药材的颜色、气味、味道(如果可感知)、形状、大小、表面特征(如纹理、毛茸)、断面特征等。例如,对于某种根茎类药材,会描述其表面是否光滑、是否有节、颜色是棕褐还是灰黄;对于某种花类药材,会描述花瓣的形状、颜色、数量等。 伪品鉴别: 这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对于市场上常出现的混淆品或假冒品,我们会明确指出其与正品的区别之处。通过对比正品和伪品的关键特征,帮助读者避免误用。这部分内容会非常实用,直接解决使用者在采购和使用药材时可能遇到的困扰。 二、 侧重应用:精炼功效,简述用法 在应用方面,本书同样秉持“实用至上”的原则。我们将着重介绍每种中草药 最经典、最核心的功效,并提供 基础的、常见的使用方法。 主要功效: 我们会列出该药材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最为人熟知、疗效得到广泛认可的主要功效。例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疏肝理气等。我们不会涵盖所有细微的功效或文献记载中的罕见疗效,而是聚焦于其“招牌”功效。 常用主治: 对应主要功效,我们会列举一些最常见、最经典的病症或证候。例如,对于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材,可能会列出“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等。对于健脾益气的药材,可能会列出“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这些主治信息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用法用量: 提供常见的用法,如煎服、内服、外用等。对于内服,会给出参考的用量范围。对于一些特殊用法,如泡酒、炖汤等,也会有所提及。这部分内容旨在为使用者提供一个 基本的操作指南。 注意事项/禁忌: 这是临床安全使用中草药的关键。我们会明确列出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如“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不宜”等,以及一些常见的配伍禁忌。这有助于使用者在了解药材的同时,也能对其使用风险有初步的认识。 本书并非一本深入探讨中药药理机制、详细列举所有炮制方法、或是罗列大量复杂古方的工具书。 它不会深入分析每味药材的化学成分、详细阐述其作用于人体的分子机制,也不会罗列各种复杂的炮制工艺(如炒、炙、蒸、煮等)的细节,更不会包含大量复方、验方、名方等。其目的是让使用者在看到药材实物或听说某种药材时,能够 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来,并了解其最基本的、最广泛的应用方向。 本书适合人群: 中医药爱好者: 希望初步了解和识别常见中草药的个人。 家庭保健者: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辨别和使用一些简单中草药进行保健的人群。 初级中医药学习者: 作为辅助教材,帮助入门者建立对常见药材的直观认知。 药材采购者: 需要在市场中进行基础辨别的从业者或个人。 总之,《中草药识别应用图谱(第2版)》以 “实用、直观、易学” 为宗旨,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精炼的文字,为读者提供了一本 便捷的中草药识别与基础应用指南。它不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而是一把帮助您 “看得懂、用得对” 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了《中草药识别应用图谱(第2版)》。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美的排版和高质量的插图。我一直觉得,在中草药的学习过程中,清晰直观的图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药材的形态特征是区分种类、辨别真伪的关键。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味药材的图片都清晰地展示了其根、茎、叶、花、果等不同部分的形态,甚至连一些微观的绒毛、纹理都清晰可见,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记得我之前尝试过一些网络资源,虽然数量不少,但图片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模糊不清,甚至存在误导,让我难以辨认。而这本书的图片,则像是把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带到了我身边,手把手地教我认识这些神奇的植物。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片集,它的文字内容同样详实而有条理。每一味中草药的介绍都涵盖了其来源、别名、产地、采收加工、性状描述、炮制方法以及主要的功效和应用。这种结构非常清晰,我能够快速地找到我想要了解的信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性状描述非常到位,比如对某种草药的叶片形状、边缘特征、表面颜色、毛被情况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这让我能够结合图片,在实际采集或购买时,更准确地进行辨别。我曾有过一次在药店购买中药材的经历,因为对某种药材的性状描述不清晰,差点买错了,幸好当时及时咨询了药师。而有了这本书,我相信这样的困扰会大大减少,我可以更有信心地去辨认和选择了。

评分

在我看来,《中草药识别应用图谱(第2版)》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丰富的知识内容,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编写这本书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细致考量。每一张图片的拍摄,每一次文字的校对,都力求尽善尽美。这种认真的精神,让我在阅读时感到安心和信赖。我知道,我所看到的、所学到的,都是经过反复验证的可靠信息,而不是道听途说或者未经证实的说法。这种品质,对于一本科学普及类的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指导。除了理论知识,它还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在中医药实践中运用这些药材的信息,比如常见的配伍、用药剂量、注意事项等。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能够指导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简单的自我调理中,去应用这些宝贵的中草药资源。我记得我曾尝试过用一些简单的中草药来缓解一些小毛病,但因为缺乏专业的指导,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些担心用药不当。而这本书提供的应用信息,让我感到更加安心和有依据,能够让我更好地发挥中草药的积极作用。

评分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在描述某些药材的炮制方法时,书中会细致地讲解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以及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带来怎样的药效变化。这些信息对于真正理解中药的药理和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曾以为炮制只是简单的加工过程,但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才了解到,炮制是中药炮制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改变药材的性能,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对中草药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对中草药抱有好奇心的人,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权威且易于理解的参考书。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中草药识别应用图谱(第2版)》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相当不错,它涵盖了非常广泛的中草药种类,从常见的药材到一些相对不那么为人所知的,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而且,对于每一种药材的介绍,都力求全面而准确,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更包含了一些深入的探讨,比如一些特殊的生长环境,或者在不同地区不同的使用习惯等。这让我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去认识和理解中草药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虽然涉及的是专业的知识,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却十分通俗易懂,避免了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或者即便使用了,也会配以简明的解释。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能够流畅地阅读,理解其中的内容,而不会感到吃力。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非常学术化的中药书籍,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专业术语,常常让我望而却步,最终放弃。而《中草药识别应用图谱(第2版)》则打破了这种隔阂,让我能够轻松地走进中草药的世界,享受学习的乐趣。

评分

总而言之,《中草药识别应用图谱(第2版)》是一本集美观、实用、权威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不仅为我打开了认识中草药的大门,更让我对这一古老而宝贵的传统医学产生了更深厚的兴趣。我将这本书视为我学习中草药过程中的重要伙伴,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会继续陪伴我,为我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和启发。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向我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了解和传承这份珍贵的中华医药文化。

评分

在阅读《中草药识别应用图谱(第2版)》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书中对每一味中草药的编排,似乎都遵循着一种科学且易于理解的逻辑。我发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药材,而是尝试将相关的药材进行归类,或者按照其使用频率、药用价值等进行排序,这使得我能够更系统地学习和记忆。比如,对于一些形态相似但功效不同的药材,书中会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指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对于避免混淆非常重要。我一直认为,学习中草药需要循序渐进,而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路径,让我能够从整体到局部,从基础到深入,逐步建立起对中草药的认知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人性化,我常常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找到我想要的信息。例如,我可能在某个时刻想要了解某种药材的功效,只需要翻阅索引,就能快速定位到对应的页面;或者我可能在某个药方中遇到了不认识的药材,也可以通过其性状描述来尝试辨认。这种便捷性,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我曾遇到过许多书籍,虽然内容很丰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检索工具和清晰的章节划分,让我感觉像是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宝藏,费时费力。而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详细的藏宝图,让我能够轻松愉快地寻找到我所需要的知识。

评分

,,,,,,,,,

评分

是认识中草药的一本比较好的书,很齐全,对我很有帮助!

评分

很实用的一本书。

评分

包装完好无损,特别是发货速度快,质量也不错,有目录、彩图,价格也合理,家庭适用。

评分

书不错清晰,物流

评分

很好的书字图清晰,很实用。

评分

非常好非常完美,我很喜欢这本书,书也很厚。

评分

非常满意质量,内容充实,根茎叶都有,便于辨识!

评分

这本书确实不错,适合中药爱好者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