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艺术类:中国陶瓷史

中国文库·艺术类:中国陶瓷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仁敬,辛安潮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史
  • 中国艺术
  • 中国文化
  • 艺术史
  • 陶瓷
  • 文库
  • 历史
  • 艺术
  • 收藏
  • 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59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1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
字数: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艺术类:中国陶瓷史》是我国第一部陶瓷发展史专著,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各个朝代代制陶制瓷的基本历史,对陶瓷之起源、瓷器之种类、制瓷之名窑、釉色之变迁、装饰之进步、制瓷之名家、品瓷之著作等都有精深论述,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文库·艺术类:中国陶瓷史》由团结出版社2011年新出版。

作者简介

吴仁敬(1910~1952),别名吴让,江西临川人。著名陶瓷学家。曾创办景德镇东方艺术专科学校。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原始时代
发明陶瓷之起源--燧人氏、神农氏为制陶之鼻祖--黄帝始设陶正之官--宁封之神话--宁封、昆吾所制之器--陶器之装饰

第二章 唐虞时代
祭器之开端--效黄帝设陶正之官--舜之寿丘窑--尧舜陶器之种类--尧以陶为乐器--尧舜陶器上装饰之花纹

第三章 夏商周时代
桀纣大兴建筑有助于陶业之发展--夏代之陶器及其装饰--商代土工为六工之首--商代陶器上之图案装饰--周代陶业之官制--发明用陶钧制器--发明用模型制器--陶器之种类--装饰花纹之进步--陶正虞阏父之幸运--范蠡创陶业于宜兴

第四章 秦汉时代
秦代美丽之砖瓦--汉代始有瓷之名称--发明各色之釉药--新平瓷场之创始--明器之发达--筑墓之圹砖印有种种图纹为后世印花之祖--陶瓷形式仿古代铜器--陶瓷花纹为后世凸花之滥觞--釉之斑纹--瓦当及砖之精巧

第五章 魏晋时代
魏代烧造绿釉瓷--洛阳及会稽皆烧瓷之地--连年战争影响陶瓷业--晋代邺宫瓦--瓯越缥瓷为天青色之初祖

第六章 南北朝时代
南朝宋齐陶业之官制--陈至德诏昌南镇造陶础--北朝魏齐之甄官署--北周之陶工--北魏之关中窑洛京陶

第七章 隋唐时代
隋代何稠造绿瓷--唐代文物最盛行引起瓷器之勃兴--真正瓷器之成功--武德中之假玉器--霍器--越州窑--邢窑--鼎窑--婺窑--寿窑--洪窑--岳窑--秦窑--蜀窑--缶州内卯榆次诸小窑--陶砚--明器之制度--唐三彩--奇异之贡器
……
第八章 五代时代
第九章 宋时代
第十章 元时代
第十一章 明时代
第十二章 清时代
第十三章 民国时代

精彩书摘

希尧,则根本无其人,更无监厂之事,各书所载,又多作年希尧,故定为年希尧,且据风火神庙碑记云:“年公希尧云,予自雍正丁未之岁,曾按行至镇,越明年,而员外郎唐侯来偕董其事,工益举而制日精,予仍长其任,一岁之成。选择色匦,由江达淮,咸萃予之使院,转而贡诸内庭焉。”其所记述,尤足资以证明为年希尧而无误。)而唐英、刘伴阮,先后为其协理,选料奉造,极其精雅。
琢器多卵色,圆顺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甚为美观。当时所发明之色釉,最佳者,有胭脂水一种,胭脂水者,谓釉色如胭脂水也,其器,胎质极薄,里釉极白,因为外釉所映照,故发出一种美丽之粉红色,娇嫩欲滴。当时,又发明各种之“软彩”颜色,为从前所未有,软彩,即粉彩,艳丽而雅逸,非但当时风播一世,即至现在,犹尚盛行。
自唐以来,素尚青瓷,如越窑,秘色,柴窑等青瓷,均极为历代所注重,自定器以白瓷著,均器以彩色称,青瓷之地位,乃渐为他瓷所侵夺,至明,瓷之趋势,注意于彩色与花纹,专务华美,青瓷之地位,更形衰落,康熙时间,对于青瓷,亦有制作,而雍正所仿宋代青瓷,则超过康熙,为数百年抑郁之青瓷吐气,可谓为成功之作品,与宋汝器相埒,此种青瓷,流传于日本,甚为繁夥,日本无智之古董界,呼之为宁窑。雍正瓷上装饰,亦甚可观,有一器之上描写百鹿者,有黑地赤绘者,有黄地赤绘者,有黄地绿画者,有于纸薄之瓷上雕以精密之云龙者,有绘以彩凤,金鱼,翠竹,碧桃,灵芝,蝙蝠等物者,不胜枚举。
所画花卉,纯属恽南田一派,没骨之妙,足以上拟徐熙,(徐熙五代人,首创没骨花卉,与黄筌齐名;清代花卉大家恽南田,师其规范,极得神髓。)其草虫尤奕奕有神,天机活泼,宛如生物。
……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中国文库·艺术类:中国陶瓷史》之外的、详细介绍其他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翔实、自然流畅: --- 《汉字演变探源:从甲骨到楷书的千年流变》 一部探索汉字生命脉络的深度史诗 【图书定位与核心价值】 本书《汉字演变探源:从甲骨到楷书的千年流变》,并非一部传统的书法鉴赏指南,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汉字形体、结构与文化意义的溯源之作。它致力于揭示三千多年来,承载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汉字,是如何在社会需求、书写载体以及审美变迁的合力推动下,完成其从原始刻画到规范定型的复杂历程。我们摒弃了对书法家个人风格的过度渲染,转而关注宏观的历史脉络与技术革新如何重塑了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 【内容结构与深度解析】 全书共分七个宏大篇章,层层递进,系统梳理了汉字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 第一章:符号的黎明——甲骨文与金文的造型密码 本章聚焦于汉字的最早形态。我们详细剖析了殷商甲骨文的“契刻”特性如何限定了其线条的瘦硬与瘦弱,以及其在占卜活动中的“神圣性”如何影响了符号的抽象程度。随后,笔锋转向周代的金文。金文的书写媒介由龟甲兽骨转向青铜器,这使得书写工具从尖锐的刀具转变为更具弹性的笔触。本章重点对比了大盂鼎、毛公鼎等重器中的线条粗细、结构疏密的变化,阐释了“铸刻”工艺对文字形态的固化作用,以及早期“族徽化”倾向对文字规范化的阻碍。 第二章:统一与规范——秦系文字的尺度革命 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的统一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本章深入探讨了小篆的诞生过程。我们不只停留在对李斯功绩的描述,而是着重分析了小篆如何通过弧线化、线条化,系统地消除了战国文字的地域差异和笔画繁冗。通过对秦简、兵马俑残件上文字的拓片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小篆在官方文书应用中的“仪式感”与“制式化”。 第三章:实用主义的崛起——隶书的“蚕头雁尾”与书体的裂变 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质变。本章的核心论点在于,隶书的产生是竹简书写速度加快的直接后果。笔画的“平直化”和“波磔化”(蚕头雁尾)是对毛笔书写特性的深刻适应。我们详细分析了张家山汉简、尹湾汉简中隶书的早期形态,追踪其如何逐步脱离篆书的笔意,形成成熟的、具有鲜明隶书特征的结构体系。这一转变,彻底解放了汉字的横竖撇捺,为后世楷书的方正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草书的“自由飞翔”——章草、今草与笔法的解放 书法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往往在草书中得以展现。本章将草书的演变划分为清晰的三个阶段。章草作为隶书的草写体,保留了明显的隶书笔意,是连接正书与狂放草书的桥梁。随后,今草(大草)的成熟,标志着笔画的“连带”与“简化”达到极致,彻底打破了字形的独立性,强调了通篇的气势连贯。本章通过对汉魏至唐代草书墨迹的细致考察,阐述了书写者如何通过提按顿挫的力度变化,实现情感的直接抒发。 第五章:成熟的典范——楷书的定型与风格流派 楷书,即“真书”,是最终确立汉字笔画规范的终极形态。本章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一楷书体系完成定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论述了钟繇、王羲之等早期楷书大家如何将隶书的余韵与草书的灵动融入楷书的结构之中。重点分析了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并非是风格的简单重复,而是在保持楷书基本笔画规范的前提下,在点画的肥瘦、结构的高低、间架的紧密上所进行的精微调整,从而形成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欧颜柳”等风格谱系。 第六章:书写载体的革命性影响——从简牍到纸张 文字形态的变迁,背后是物质技术的驱动。本章专门探讨了书写载体对汉字笔画质地的决定性影响。从早期的刀刻、范铸到毛笔蘸墨书写,再到纸张取代了笨重的竹木简牍。纸张的细腻与吸水性,使得更精细的笔触成为可能,也促使了楷书笔画细节的日益丰富和完善。 第七章:现代视角的重审——当代汉字研究的新路径 最后,本书尝试将历史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探讨了当前对古文字的考证新成果,如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如何修正或补充了我们对早期文字演变过程的认知,以及汉字数字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形体还原与标准化的挑战。 【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技术决定形态”的分析视角,将文字学、考古学、材料科学与艺术史紧密结合。书中配有大量高清的甲骨文拓片、金文范例、碑刻摹本以及墨迹高清图版,确保读者能够直观地“看见”每一个阶段的笔画细节和结构变化,是文史爱好者、书法初学者乃至专业研究人员案头必备的深度参考书。 --- 《大地的脉搏:全球火山地质灾害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史》 探寻地质力量如何塑造人类历史与未来 【图书定位与核心价值】 《大地的脉搏》聚焦于地球内部的强大能量——火山活动,及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摒弃了纯粹的学术地质分类,而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系统梳理了过去数万年间,重大的火山喷发事件是如何充当历史的催化剂或毁灭者的角色。它旨在揭示,人类的兴衰、技术的突破乃至气候的变迁,往往与脚下地壳的震动息息相关。 【内容结构与深度解析】 全书分为八个部分,构建了一部从史前到现代,以火山为时间轴串联起来的文明互动史。 第一章:史前地球的炼炉——火山与人类的起源 本章回溯至早期智人的生存环境。我们探讨了东非大裂谷周边的火山活动,如何通过改变地貌、水分循环,间接驱动了早期人类的迁徙和工具制造技术的演化。重点分析了坦博拉火山(Toba)超级喷发对当时全球环境的剧烈影响,以及它可能在人类基因多样性中留下的印记。 第二章:文明的摇篮与毁灭的阴影——地中海世界的火山印记 本部分聚焦于地中海及其周边文明。详尽分析了圣托里尼(米诺斯文明的终结)的喷发事件。我们不仅描述了火山灰对气候的即时影响,更深入考察了其如何摧毁了米诺斯人的贸易网络、引发政治动荡,并可能在希腊神话中留下了关于“亚特兰蒂斯”的模糊记忆。同时,探讨了维苏威火山(庞贝古城)的爆发,如何以一种近乎“时间胶囊”的方式,定格了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社会细节。 第三章:亚洲季风带的隐形推手——亚洲超级火山群与农业文明 亚洲的火山活动往往与季风系统交织在一起,对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本章详细考察了印尼群岛、菲律宾等地火山链的活动历史。我们分析了火山灰的沉积如何最初提高了某些地区的土壤肥力(例如爪哇岛的农业奇迹),但也指出其伴随的酸雨和长期降温如何导致王朝更迭时期的饥荒与动乱。 第四章:地质灾害与政治变迁——欧洲中世纪的火山证据 本章挑战了传统史学对中世纪气候恶化的单一解释。通过分析冰芯数据和历史文献,我们重新审视了拉基火山(Laki)等火山喷发事件对欧洲农业的冲击,及其如何加剧了社会矛盾,为黑死病后的社会重组提供了地质背景。探讨了火山活动与“小冰期”的微妙关联。 第五章:近代科学的觉醒——从灾难中诞生的火山学 随着科学革命的推进,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和记录火山现象。本章介绍了近代以来重要的火山爆发事件,如喀拉喀托火山、培雷火山等,这些灾难促进了火山预警系统、地震监测网络以及地球物理学的学科建设。重点分析了这些事件如何推动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第六章:现代城市与活火山的共存——风险管理与工程对策 本章将视角转向现代。全球有数亿人口居住在火山高风险区(如东京、那不勒斯、西雅图)。我们详细介绍了现代城市如何通过高精度监测技术、疏散预案、火山岩浆导流工程等方式,试图与随时可能喷发的自然力量共存。本章提供了对“不可预测性”的科学认知与风险管理策略的深刻剖析。 第七章:气候的长期调节器——火山气溶胶与全球变暖的复杂关系 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硫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具有强烈的反射作用,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重要自然因素。本章用详实的数据模型,解释了火山活动如何造成短期降温效应,以及这种效应与人类活动导致的长期温室效应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本书特色】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融合性。它融合了地质学、考古学、气候学、历史学和城市规划学。叙事风格兼具科学的严谨性和历史的宏大感,配有大量基于遥感和地质测绘的精美地图、历史灾害时间线以及火山喷发模拟图,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地球内部力量如何塑造人类命运的全新视角。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当代艺术创作的旁观者,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如何连接古代技艺与现代创作思潮的桥梁上。我很好奇,在探讨古代青花瓷的纹饰布局、色彩运用时,作者是否提到了这些经典元素对近现代陶艺家,例如那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柴窑复兴者,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比如,明清时期景德镇工匠对钴料的提纯技术,那种浓淡相宜的层次感,是否为今天使用高温釉料的艺术家提供了新的灵感方向?我尤其关注那些非主流的、边缘化的陶瓷艺术分支,比如绞胎、低温铅釉彩器等,它们在古代的地位如何,以及它们所代表的那种非官方、更具生活气息的审美趣味,在今天的艺术生态中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跨时代的对话案例,展示古代的烧制哲学如何被今天的艺术家重新诠释和改造,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当代艺术参考手册。

评分

阅读历史类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其考据的严谨性和论述的逻辑性。对于中国陶瓷史这样一个庞大且分支众多的领域,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清晰的时间轴划分和明确的地域风格界定。例如,北方磁州窑的民间粗犷风格与南方龙泉窑的温润含蓄,两者在烧制技术和审美追求上究竟有何内在的哲学冲突或共通点?作者在论述中是否引用了大量出土实物的一手测量数据和化学分析报告,而非仅仅依赖传统的文献记载?如果能对一些尚存争议的窑址归属问题,比如某些刻铭砖文的解读,提出令人信服的新见解,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大大提升。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前人的一些定论,挑战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为陶瓷史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和更精确的科学依据。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那些关于官府窑址和皇家用瓷的历史背景更感兴趣。毕竟,陶瓷不仅仅是手工艺品,更是权力与礼仪的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在不同朝代,特定形制的瓷器,比如仿自青铜器的鼎、簋造型的炉或盘,它们在宫廷祭祀、朝贺宴饮中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者是否考证了不同皇帝的审美偏好对官窑烧制风格的影响?例如,永乐朝的雄浑大气与成化朝的秀雅精巧之间的分野,背后是否有明确的宫廷诏令和监督制度的体现?我特别想知道,那些用于出口创汇的民窑瓷器,它们在釉色、纹饰上是如何巧妙地迎合异域买家的口味的,这其中是否存在一种“文化商品化”的早期实践?深入挖掘这些背后的权力结构、经济贸易和审美指令,才能真正理解陶瓷艺术的“社会学”意义,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确实非常考究,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典雅的历史厚重感。初次翻阅,我立刻被其精美的插图和布局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传统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宋代五大名窑的深入解析,比如哥窑的“金丝铁线”是如何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及汝窑那种雨过天青的釉色,究竟凝聚了古代工匠怎样的智慧与哲学思考。我希望能读到对不同时期窑址出土器物细节的微观分析,比如胎土的颗粒度、釉层的厚薄变化,以及装饰技法如刻花、印花的演变脉络。如果能附带一些不同窑口器物的对比图鉴,那就更完美了,这样就能更直观地理解它们在造型美学上的差异与传承。这本书的开篇似乎对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做了宏观的梳理,这固然重要,但我更希望能深入到具体器物的背后,去探寻那些流传千古的审美标准是如何一步步奠定的。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宋瓷巅峰工艺的窗户。

评分

我是一个对生活美学有着极高追求的普通读者,我更倾向于从实用和日常的角度去欣赏陶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花更多篇幅来描绘古代普通百姓家中的瓷器,那些碗、盘、罐子,它们承载着烟火气和真实的生活场景。我想了解,在没有皇家严格标准约束的情况下,民窑工匠是如何根据地方的泥土特点和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的?比如,在福建和广东地区流行的民间青花瓷,那种带着生活痕迹的写意图案,与宫廷的工整细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本身就非常耐人寻味。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当时生活场景的版画或复原图,将这些日常用具置于真实的厨房、客厅之中,那将极大地增强阅读的代入感,让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精美的器物是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成为历史的沉默见证者的。

评分

评分

一个字就是好两个字很好

评分

身于仕宦之家,但思想开明。其《通天岩》诗有云:“豁蒙即治理,闭关皆弱民。”以为强国之道首在“新民”

评分

我同时买了几种书,这书是挤压变形,最严重的,换了一次货,还是没好多少,不过书价格不贵,只好将就

评分

书分类更加细致,图例亦更加丰富,且从局部到构图完整的作品,均有收录,是一套难得的好书!

评分

凑单的。这套书有一些适合凑单

评分

好好很实用的

评分

一本中国陶瓷历史的小书,图文并茂,还不错。

评分

读书的好处,读书的人知道,就是书更贵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