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

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允和 著,欧阳启名 编
图书标签:
  • 昆曲
  • 戏曲
  • 传统文化
  • 艺术
  • 文化
  • 表演艺术
  • 中国戏曲
  • 戏曲文化
  • 昆曲艺术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19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05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3
套装数量:2
字数:5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艰难中不失优雅风度,平淡中尽显大家气质。阅读张允和文集,让时光在优雅和美丽中回旋。

内容简介

《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不仅记录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日常活动,还记录了自1956年以来文化部、文化局以及各剧院团对昆曲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记录了海内外曲友对于昆曲事业的执著。《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补充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于抢救、继承昆曲事业而不断做出努力的历史记录,弥足珍贵。
在《昆曲日记(修订版)(套装上下册)》出版之际,北京昆曲研习社迎来了第三次大变革,继俞平伯先生、张允和先生、楼宇烈先生之后,主任委员的重任落在了我的肩上。我深知,我和我的社委会成员,都是曲社的孩子,虽然刚刚走过蹒跚学步的阶段,毕竟未及弱冠、涉世不深,尚需要家长引路,前辈指点。但我们年轻的一代有信心把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工作继续下去,不辜负前辈们的希望。这也是张允和老师的心愿,她希望昆曲事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作者简介

张允和(1909-2002),安徽合肥人,长于苏州。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56年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1980年至1987年间任北京昆曲研习社主任委员,著有《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张家旧事》、《昆曲日记》、《曲终人不散》等,并主办家庭刊物《水》杂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曲子是那般悦耳动听,身段是那般美妙婀娜,使我过去十年铅样重的心,一下变得轻松了。我抛却了十年的悲惨世界,像插上翅膀飞入了童话中的神仙世界。我飘飘然,心口又甜又酸又有点苦。我偷偷摘下眼镜,揩试腮边的眼泪,是苦水,也是蜜水。
——张允和

昆曲的文词是集中历代中国韵文的大成,留下的剧本既事富,又精美,是其他剧种望尘莫及的,昆曲的舞蹈(动的叫身段静的叫亮相)怒中国话的雕塑艺术,尤其在亮相中表现更为突出。
(演戏中)眼神最重要,要“目中无人,目中有物”。“目中无入”就是看不见台下的人实在的脸,并不是心中无观众。“目中有物”是似乎看见台上的虚构的实物。如《小宴》中,眼巾看天空的雁儿、池麟中的柳树、桂花(似乎有清香)、池中的莲花和鸳鸯等,眼睛由上而中而下(天淡云闲)而且唱出情调、香味、色彩来……只要心中有戏,喜怒哀乐七情就会从眼光中流露。
——张允和

目录

《昆曲日记》序朱家溍
一份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
——读《昆曲日记》楼宇烈
待等时来风便
——写在《昆曲日记》即将出版之际 胡忌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曲人名录
北京昆曲研习社大事记
永远不落的彩虹许宜春
奇人奇书金家昆余心正
后记欧阳启名
跋周有光
张家世系图
周家世系图

精彩书摘

11月17日
南北昆曲老艺人座谈会,在北京第一招待所召开。(以下由王浞华记录)
金紫光:(1)成立昆曲学会,参加文联。(2)办刊物,由俞琳等同志负责,印刷经费等问题设法解决,中国戏剧出版社很快恢复。(3)昆曲繁荣还必得靠舞台表演。专业昆曲、业余昆曲相辅相成,业余的也很重要,也培养不少人。有什么问题,请大家提出来。传瑛同志,你为昆曲恢复立了大功——《十五贯》。
周传瑛:完全同意紫光同志的意见。昆曲这一艺术,为什么现在这个样子?《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但为什么还半死不活?当时,碰到了“四人帮”,但全国还只有五个团体,也出了不少的演员。不光演戏,还要发掘整理,如汤显祖的四梦。整理出来不一定有票房价值,对老演员总要有点照顾,侯玉山已经80多岁了。我在传字辈中较年青,也已68岁了。明年会演很好,可以促进一下。去年我在南京,提了不少意见。他们想搞一个研究室,至少要60人,但力量不够,没办成。
浙江钱法成:完全赞成。戏曲研究,抓了昆曲,就是抓了牛鼻子。希望昆曲前辈健康,都上台献一献。继承是当务之急,创新当然也要。争取多多录像,北京、上海都有条件。昆曲向世界舞台演出,日本就希望昆曲去演出。经济补贴问题,不能与一般剧种一样看待,应像对文物那样。要靠自己养活自己,就等于消灭它。
郑传鉴:录像,可要片断,还可用连环画。(傅雪漪插话:“还要教学用的。”)昆曲有400年历史,如是对的,就借过来。根茎都有用,不能连根拔。朝鲜人看了我们的《三打白骨精》,说我们是把唱和舞结合起来,而且还结合了杂技。
宋铁铮:温州想恢复昆剧团,还有50多个演员。昆曲也可用简谱,工尺也得懂。
王传淞:我从来不爱讲话,同意紫光意见。昆曲为什么弱下来,文字太高雅。简谱也好,我们需要。我们要找对象,现在对象太少了。艺术好看多看才懂。根据我们的情况,演小丑,有五毒形象,如壁虎、蜘蛛、……演戏要向观众靠拢,要懂得观众,才能演好戏。戏全是假的,只有脑子是真的。要通过动作来表现生活,戏要夸大,要美化。要繁荣昆曲,要找根源。
……

前言/序言


戏曲的瑰丽画卷:古典戏曲的流变、美学与传承 书籍名称:戏曲的瑰丽画卷:古典戏曲的流变、美学与传承 (全三卷)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深入且极具学术价值的戏曲研究专著,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古典戏曲自萌芽、发展至鼎盛的漫长历史脉络,系统阐发其独特的美学范式、表演艺术精髓,并探讨其在近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全书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融合了文化史、美学理论与文献考证的精深见解,力图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古典戏曲世界。 卷一:历史的脉络——从滥觞到鼎盛的流变史 本卷着重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历史发展脉络,将戏曲视为中华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载体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戏曲的源头与雏形 (先秦至唐宋) “乐舞剧”的萌芽: 追溯上古的祭祀歌舞、汉代的角抵戏、魏晋南北朝的百戏及唐代的参军戏等,分析这些早期形式如何孕育了戏曲的基本要素——“唱、做、念、打”。 宋金院本的兴盛: 详细考察宋代的“杂剧”和金代的“杂剧”(院本),分析其在城市瓦舍中的流行状态,以及对地方戏曲腔调的吸纳与融合。重点剖析“诸宫调”在叙事艺术上的贡献。 南戏的勃兴: 深入研究温州地区兴起的南戏,这是中国现存最早、体系最完备的戏曲剧种。分析南戏的演出形式、曲牌结构及其对后世元杂剧和传奇剧的影响。 第二部分:元杂剧的辉煌与规范 (元代) 元曲体制的确立: 详尽分析元杂剧的“一折一换宫调”的结构特点,以及“正名”制度(一人主唱)的规范性。 经典剧目的文本解析: 精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代表作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探讨其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及叙事技巧的成熟标志。 演出生态: 描绘元代戏班的组织结构、演出场所(勾栏瓦舍)的社会功能,以及文人与戏班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传奇与地方声腔的勃发 (明清至近代) 明代传奇的成熟: 考察昆山腔(昆曲)如何脱颖而出,成为“百戏之祖”。分析昆曲结构上“一曲一宫调”的精致化,及其对文学性、音乐性的极致追求。重点剖析汤显祖“临川四梦”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人性、情感的深刻挖掘。 地方戏的崛起与整合: 梳理清代“花部”声腔(如徽班、汉调)如何与“雅部”昆曲并存、竞争乃至融合。系统考察京剧等新兴剧种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如何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声腔特色,最终成为国剧的代表。 其他重要剧种的侧写: 对川剧、粤剧、越剧等地方大戏的形成背景、独特声腔特色及代表剧目进行概述,展现中国戏曲的地域多样性。 --- 卷二:艺术的殿堂——戏曲美学与表演体系 本卷聚焦于古典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所构建的独特美学体系和精湛的表演技术。 第一部分:音乐与文学的交融 曲牌与板式的哲学: 深入解析戏曲音乐的构成——曲牌、板式、过门,探讨它们如何服务于剧情和人物心绪的表达。分析不同声腔(如南曲的婉转、北曲的刚劲)在情绪渲染上的差异。 程式化的诗性语言: 研究戏曲台词的文学性,包括韵白、散白和韵文的运用。探讨戏曲“诗化”语言如何超越日常口语,达到抒情和写意的极致。 “词曲关系”的美学探讨: 分析剧作家如何通过巧妙的唱词设计,实现音乐节奏与人物内心波动的完美契合,达到“以声传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虚拟的舞台与写意的表演 空间与时间的象征性: 详细阐述戏曲舞台的极简性——一桌二椅如何象征万千场景(如“跑圆台”表现行军、“上马”的程式动作)。探讨戏曲如何利用“虚写”而非“实写”来构建审美体验。 “身段”的语言体系: 系统梳理戏曲表演中的“做功”(手、眼、身、法、步)。区分文功(文场戏的内敛、抒情)与武功(武场戏的翻打、功架),分析这些程式动作所蕴含的符号学意义。 脸谱与行当的符号学: 探讨脸谱的色彩、纹路所代表的角色性格与命运的编码系统。解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表演规范、音色特征及角色定位,及其在舞台上的功能互补性。 第三部分:意境的营造与审美超越 “含蓄蕴藉”的东方美学: 探讨戏曲审美如何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韵味”和“意境”的追求,强调“未尽之意”的张力。 人与非人的互动: 分析戏曲中对神仙、鬼怪、动物等非人角色的拟人化处理,及其在舞台上实现“幻化”的技巧。 “情”与“理”的张力: 考察戏曲中常出现的忠孝节义(理)与个人情感(情)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如何推动戏剧张力并最终达成审美净化。 --- 卷三:传承的重任——现代转型与未来展望 本卷关注古典戏曲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的探索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近现代的冲击与求变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花雅之争”的终结: 考察昆曲面临的衰落危机,以及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如何最终整合、占据主流舞台。 “新戏”的探索: 分析“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对传统戏曲的反思与改造尝试(如“戏剧改良运动”)。探讨如何将西方写实主义理念引入传统戏曲结构。 政府与体制的介入: 考察国民政府和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术如何被纳入国家文化体系,进行有组织的整理、挖掘和推广工作。 第二部分:保护、整理与学术研究 剧目普查与档案建设: 详细介绍国家层面在抢救性挖掘濒危剧种、整理失传剧本方面所做的努力。探讨剧本注释、板式考证等学术工作的重要性。 流派的形成与固化: 分析流派艺术的形成机制,如荀派、梅派、程派等艺术大师的舞台风格与审美差异,以及这些流派如何成为传承的活态载体。 对经典文本的再解读: 考察当代学者和评论家如何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如女性主义、后殖民理论)对传统剧目进行新的阐释,拓宽其思想内涵。 第三部分:戏曲的当代视野与跨界融合 舞台的现代化呈现: 分析当代戏曲导演在舞美设计、灯光运用、服装造型等方面引入现代技术和审美趣味的实践,探讨“出戏”与“入戏”之间的平衡点。 戏曲的教育与普及: 探讨戏曲艺术在中小学教育和大众传播中的策略,如何使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并喜爱这门古老艺术。 跨媒介的实验与未来: 考察戏曲与影视、动漫、电子游戏等现代媒介的结合尝试,分析这些融合对戏曲本体语言可能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展望古典戏曲在未来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形态。 本书结构严谨,论述深入,是研究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权威性参考读物。它不仅是戏曲研究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渴望领略舞台艺术魅力的普通读者的理想之选。

用户评价

评分

《韵律之谜:探寻昆曲美学形式的数学结构与哲学意涵》 这是一本极具思辨色彩的学术随笔,它试图用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来拆解昆曲表演的内在逻辑和美学密码。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冷静和精确,大量运用了类比和逻辑推理,去探寻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韵味究竟是由哪些结构性的元素构成的。尤其精彩的是对“板式”和“过门”的结构性分析,作者将其比作某种音乐的“算法”,展示了在看似随性的唱腔背后,隐藏着的严密而精巧的艺术规律。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高,因为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艺术感受力,还要对形式美学有所思考,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逻辑体系,便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它揭示了昆曲表演中时间、空间、声音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哲学意义,让我们明白,那些看似重复的动作和唱段,实则是在对有限的结构进行无限的演绎和深化。读完后,我对昆曲的敬畏感更添了一层——那是对人类智慧在特定文化土壤中提炼出的极致形式美的赞叹。

评分

《泥土与星光:昆曲在地域文化土壤中的生长轨迹》 这本书的格局更为宏大,它跳出了纯粹的舞台艺术范畴,将昆曲的生命力置于更广阔的地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于“在地性”,探讨了昆曲如何与特定地域(如苏州、杭州等地)的日常生活、民间信仰、乃至市井语言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过程。书中关于昆曲在民间的“变体”和“非正式演出”的描述,尤其精彩,揭示了艺术从庙堂走向街巷的生命张力。文风严谨又不失文学性,大量运用了田野调查的素材和口述史的记录,使得文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历史的尘埃感。我欣赏作者对“非主流”昆曲表演形态的重视,这打破了传统上只关注科班和官方演出的狭隘视角,展现了艺术生命力的顽强和多元面貌。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昆曲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的全新维度,让人意识到,这项艺术并非高悬于顶的孤立符号,而是深深扎根于我们脚下的泥土之中。

评分

《梨园寻踪:百年昆曲艺脉的沉思》 最近读完了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它带我走进了一个光影交错的艺术殿堂,那种对传统文化深入骨髓的眷恋和探寻,实在让人动容。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苏绣的针脚,将那些在舞台上转瞬即逝的唱念做打,一一用文字精准地捕捉并加以阐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几位已故艺术大师的追忆,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扑面而来,仿佛他们就在耳边轻声诉说着当年的艰辛与辉煌。书中对昆曲声腔体系的剖析,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剧目片段进行分析,使得即便是初窥门径的读者,也能领略到那“一字一腔,皆成境界”的绝妙之处。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艺术技法的书,更像是一部饱含深情的人生哲学书,探讨了艺术生命力的延续和传承的重量。书中引用的历史文献和手稿资料翔实可靠,可见作者下了极大的功夫去挖掘和考证,这种对“真”的执着追求,让整部作品的厚重感油然而生。读完之后,我仿佛能听见那悠远婉转的吴侬软语,在心底久久回荡,对这种“百花不争,独具韵味”的古典美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镜台回顾:一个戏迷的自我修养与情感投射》 这本书读起来,最直接的感受是情感的真挚和强烈的代入感。它更像是一本深入个人情感世界的日记体随笔,记录了一个资深戏迷从懵懂到痴迷的整个心路历程。作者对特定剧目的喜爱,绝非蜻蜓点水,而是达到了与角色命运同呼吸、共悲欢的境界。比如,他对《牡丹亭》中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体悟,细致到可以拆解到每一个眼神和指法的层次,这种由表及里的沉浸式体验,感染力极强。书中的段落组织非常自由,有时会突然跳跃到某个剧场的瞬间,有时又会沉入对某段唱词背后历史典故的考据,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打乱阅读的节奏,反而模拟了记忆和思绪的自然流动,非常迷人。读着它,我感觉自己像是坐在作者的身边,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年在剧院角落里捕捉到的每一个珍贵瞬间,那种专属于戏迷群体的“在场感”被完美地复现了。

评分

《浮生半梦:在现代喧嚣中聆听雅音的穿透力》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沉湎于对往昔辉煌的单纯赞美,而是将古典的昆曲艺术放置于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之中进行审视和对话。作者的思辨性极强,尤其是在探讨如何让这项“活着的遗产”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这一点上,提出的观点发人深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节奏的张力”那一部分的论述,作者将现代人的焦虑感与昆曲慢板中的“不疾不徐”形成鲜明对比,探讨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慢下来”的可能。文字风格上,它摆脱了传统研究的板正,更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在深夜里的推心置腹,时而引用哲学思辨,时而穿插个人体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书中对当代昆曲传播中的商业化与艺术纯粹性之间矛盾的剖析,更是切中了当下文化产业的痛点,让人不得不反思,在追求“流量”的时代,我们如何守护住那份难以量化的“雅”与“韵”。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昆曲研究的边界,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评分

叶圣陶曾说过,张家的4个才女,谁娶到了都会幸福一辈子。

评分

很好。

评分

《最后的闺秀》书样

评分

很好!

评分

如题,这套书收到后没打开,但是包装什么的都是好好的,准备想看了再拆。

评分

周传瑛:完全同意紫光同志的意见。昆曲这一艺术,为什么现在这个样子?《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但为什么还半死不活?当时,碰到了“四人帮”,但全国还只有五个团体,也出了不少的演员。不光演戏,还要发掘整理,如汤显祖的四梦。整理出来不一定有票房价值,对老演员总要有点照顾,侯玉山已经80多岁了。我在传字辈中较年青,也已68岁了。明年会演很好,可以促进一下。去年我在南京,提了不少意见。他们想搞一个研究室,至少要60人,但力量不够,没办成。

评分

周围是那么宁静,天空是那么蔚蓝。只有突突的心跳,淡淡的脸红在支配宇宙。

评分

很难想象这世界上还有另一种艺术形式,就创作本身而言,比电影更需要融会贯通。也许会有电影的构思、完善、集资、制片、创作、导演、拍摄、表演、剪辑、混音、灯光都是由一个人来完成——家庭影片暂且不论——然而光是这种极度自我主义追求的想法都已经与电影精神南辕北辙了。电影应该是一群在特定领域(当然并不局限于上述所列)才华卓越的人聚在一起,在互相争执中,努力完成的银幕上完整和谐的创意性(也许还有商业性)愿景。要做到还真不容易!

评分

合肥四姐妹都很牛,这老太太的文字清新淡雅,这套日记又有别样味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