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2卷)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2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承略,刘心明 编
图书标签:
  • 史学
  • 经学
  • 文史
  • 艺文
  • 经籍
  • 志考
  • 古籍
  • 编纂
  • 二十五史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849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5564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4
字数:39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辟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厂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内页插图

目录

补宋书艺文志
补宋书艺文志
补宋书艺文志

壹 经部
贰 史部
叁 子部
肆 集部
伍 释典
补南齐书经籍志
经部
史部
子部
丁部
补南齐书艺文志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附记
补梁书艺文志
补梁书艺文志
补陈书艺文志
补陈书艺文志
补魏书艺文志
补魏书艺文志凡例
补魏书艺文志
经类第
史类第二
子部第三
集部第四
补北齐书艺文志
补北齐书艺文志
补周书艺文志
补周书艺文志
补南北史艺文志

自序
补南北史艺文志卷
补南北史艺文志卷二
补南北史艺文志卷三附

精彩书摘

五礼仪注张崖撰,见本传。《陈书》同。《隋·经籍志》未收。按《南史》崖传:“天嘉元年,为尚书仪曹郎,广沈文阿《仪注》,撰《五礼》。”
五礼仪一百卷沈不害撰,见本传。《陈书》同。《隋·经籍志》未收。按《南史》不害传:“为国子博士,领羽林监,敕修《五礼》,掌策文谧议等事。着《五礼仪》一百卷。”又按《陈书》不害传:“天嘉五年,除满令,人为尚书仪曹郎,迁国子博士。”余均同。
陈五礼周弘正撰,见本传,《陈书》同。宗元饶撰,见本传,《陈书》同。顾野王撰,见本传,《陈书》同。蔡征撰,见本传,《陈书》同。江总撰,见《蔡征传》,《陈书》同。《隋,经籍志》:《陈吉礼》一百七十卷,《陈宾礼》六十五卷,《陈军礼》六卷,《陈嘉礼》一百二卷,《陈凶礼》未载,皆无撰人姓名。按《南史》弘正传:“废帝嗣位,领都官尚书,总知五礼事。”元饶传:“宣帝时迁御史中丞,知五礼事。”野传:“太建中,为黄门侍郎,知五礼。”征傅:“至德中,授左户尚书,与仆射江总,知撰《五礼》事。”
武帝受禅仪注刘师知撰,见本传。《陈书》同。《隋·经籍志》未收。按《南史》师知传:“兵乱后,朝仪多阙,武帝为丞相及加九锡,并受禅,其仪注多师知所定。”
文帝即位谒庙仪注沈文阿撰,见本传。《陈书》同。《隋·经籍志》未收。按《南史》文阿传:“文帝即位,克日谒庙,尚书左丞诏遣博士议其礼。文阿撰《谒庙还升正寝羣臣陪荐仪注》如别,诏可施行。”
右仪注三十部,已收《隋,经籍志》者一十部,未收《隋,经籍志》者二十部。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文化史论丛》序 本书辑录的乃是一批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精粹论文与考辨之作,旨在为学界同仁及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审视、梳理和深化对古代文明理解的多元视角。本书所收录的文章,聚焦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领域内的关键议题,力求通过严谨的文献考证与深入的思辨分析,揭示隐藏在浩瀚史料背后的文化脉络与精神风貌。 第一卷:先秦思想的源流与演变 本卷集中探讨了中国思想史的奠基阶段,即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及其深远影响。其中,对儒家“仁”与“礼”观念的早期形态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追溯了孔子思想的形成过程,并比对了孟子、荀子在继承与发展上的差异与张力。同时,本书并未偏废道家学说,有多篇考证着重于《老子》与《庄子》中关于“道”与“自然”的本体论阐释,并比较了道家在政治哲学与个体生命关怀上的独特贡献。此外,法家、墨家等显学,亦有专门的篇目对其核心主张、社会背景以及历史功用进行了重构性的考察。例如,一篇题为《从西周礼制到春秋礼崩:思想体系重塑的社会动因》的论文,便将思想的演变与具体的政治、经济结构变迁紧密结合,展示出一种“由下而上”的历史解释路径。 第二卷:秦汉经学与学术的官方化 秦汉之际,思想完成了从自由争鸣向“独尊儒术”的重大转型。本卷便围绕这一历史关键点展开论述。重点研究了汉代经学的形成,特别是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分析了其如何吸纳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一套适应大一统帝国的意识形态体系。学界对《春秋》学派内部的不同分支——如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流派之争,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比对。我们收录了对汉代史官体系与学术传承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太学制度对文化保守与创新的双重作用。此外,对汉代谶纬之学的兴起及其与官方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也进行了审慎的探讨,力求在肯定其民间文化价值的同时,辨析其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三卷:魏晋玄学的审美与超越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与传统秩序的瓦解,催生了对生命本体、个体精神自由的强烈探求,玄学应运而生。本卷的焦点集中于“竹林七贤”等代表人物的思想风貌及其生活实践。研究者们从哲学本体论、人生论以及审美范畴三个层面,对“清谈”的内涵进行了深挖,试图理解魏晋士人如何在形而上的思辨中寻求对现实困境的解脱。一篇关于王弼注《周易》的专题研究,深入分析了其以玄学方法改造易学体系的努力。同时,对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初步本土化进程,特别是早期译介的经典与中国本土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也进行了梳理。 第四卷:隋唐盛世的宗教融合与文化辐射 隋唐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期,世界性与包容性特征显著。本卷关注了唐代文化在宗教、艺术和制度层面的辉煌成就。佛教达到了其鼎盛时期,禅宗的兴起及其对中国文化心理的塑造,是本卷的重要议题。对天台宗、华严宗等重要宗派的教义体系及其在地方的传播模式,进行了实地考据。此外,唐诗的繁荣,不仅是文学的胜利,也是背后士人精神状态的体现。书中收录了关于唐代科举制度与文学创作之间相互影响的论述。同时,本书也涵盖了唐代对外文化交流的盛况,包括中日、中印的文化互动,展示了唐朝作为世界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 第五卷:宋代理学与知识分子的重塑 宋代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关键转型期,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思想的再次深刻变革。本卷侧重探讨了宋代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格物致知”的内涵,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实践,进行了多角度的辨析,力图还原其在宋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真实面貌和实践困境。研究者们还关注了宋代世俗文化的勃兴,如宋词、话本以及城市商业文化的兴起,探讨了这些新兴文化现象如何与主流的官方意识形态并行发展,共同构筑了宋代的复杂文化景观。 第六卷:元明清的文化延续与变异 元代对汉文化的冲击,以及明清时期思想的重新整合与对前代的批判继承,构成了本卷的主题。明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心即理”,被视为对程朱理学的重大突破,本书中对此理论的哲学基础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做了细致的分析。清代学术则表现出强烈的“返古”倾向,乾嘉学派的考据之学,被视为对明代空疏学风的一种矫正。本卷收录了关于清代文字狱对学术思想的实际影响的个案研究,以及晚明时期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知识对中国传统科学观念的冲击。 结语 本书的汇编,并非旨在提供一蹴而就的定论,而是期望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反复梳理与深入解读,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更具批判性与整体性的思考。所选篇目风格各异,方法论上涵盖了文献考证、思想史梳理、社会文化史切入等多种路径,共同构筑起一幅宏大而细致的古代文化图景。每一篇文章都代表了作者在该特定领域内穷尽心力的成果,希望它们能成为学界研究的坚实阶梯,引导未来的探索者们迈向更深远的文化境域。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套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寻幽探微”的乐趣。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直接告诉你结论的读物,而是引导你去重建知识的路径。你得跟着作者的思路,在浩如烟海的条目中穿梭,通过对“志”的梳理,反观整个历史文化知识体系是如何构建和演变的。其中对于一些分类方法的演变,如魏晋到隋唐的经学、史学、子学、集部内部结构的细微调整,作者都给予了细致的评注。这让我对古代士人是如何组织和看待他们的知识遗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种研究方法,远比仅仅阅读某个朝代的通史要深刻得多。不过,由于内容的高度专业性,我建议读者最好手边常备一些基础的文献学工具书,这样在遇到生僻的引注或版本代称时,能够更顺畅地进行比对,否则阅读体验可能会稍显滞涩。

评分

老实说,当我拿到这套书时,最初的反应是有些被它庞大的信息量所震慑。它不像一般史学著作那样讲求叙事的流畅性,更像是一张巨大的、极其精密的网,将历代艺文典籍的脉络一丝不苟地串联起来。我尝试着去查找某一特定领域(比如宋代的笔记小说集)的源流,发现它提供的线索是如此丰富和多维,以至于需要反复对照不同的卷次和附录才能完全梳理清楚。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梳理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可能门槛略高,需要一定的古文献学基础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但对于那些资深的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那些细微的校勘记和版本异同的辨析,往往是决定一篇论文关键点睛之笔的所在。我尤其注意到其中对于一些散佚或罕见文献的“补”与“萃”的部分,这种不遗余力的挖掘精神,体现了编撰者耗费了数十年光阴的苦功,令人感佩不已。

评分

从整体的气势上来说,这部汇编散发出一种沉静、宏大的历史使命感。它不像近现代的学术专著那样追求新颖的理论视角,而是回归到最根本的“文献本体”上去做扎实的工作。编撰者似乎完全摒弃了任何个人情感的色彩,力求以最客观、最详尽的方式,为后世学者铺设一条清晰的、可信赖的阅读古籍的路径图。我花了些时间去研究其引用的各种碑帖、函札、野史中的佐证材料,发现其搜罗之广,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与典籍流传相关的零散记录。可以说,它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提供了一个近乎无可替代的参照系。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教体系演变的人来说,这套书的重要性,绝非仅仅是“重要”二字可以概括,它更像是某种深埋于地下的基石,支撑起整个知识殿堂的稳定结构。

评分

这部著作的价值,在我看来,更侧重于对“存佚之辨”的深刻探讨。它不仅仅是记录“有什么”,更重要的是在考证“哪些失传了”、“哪些流传有误”、“哪些版本最为可靠”的过程中,展现了一种与时间赛跑的学术情怀。每一次作者对某个条目的重新考证或补充,都像是在为一座行将倾覆的文化堤坝添砖加瓦。我个人对那些被标记为“佚本”或“存疑”的部分特别感兴趣,它们如同历史留下的谜团,吸引着读者去进一步探索。这种对文献的“抢救性”整理,使得这部书的学术分量极重。它迫使我们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对古代知识体系的碎片化认知是多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锚点,让我们能够重新校准对中国古代学术史的坐标系。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种沉甸甸的厚实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内页的排版设计也颇具匠心,繁复的文字在精心设计的栏格中得以有序呈现,使得在研读那些浩瀚的文献索引时,不至于感到眼花缭乱。特别是那些用繁体字和精细的雕版风格印刷的古籍目录条目,简直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整理不同朝代典籍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的态度,那种对文献源流的追溯,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融入了大量的考证与辨析。虽然我目前只是初略翻阅了其中的一些章节,但那份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已然透过纸面散发出来。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在使用时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心。那种对于传统文献学的尊重与传承,是如今许多快餐式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光是抚摸着书脊上烫印的文字,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力量,非常适合那些需要沉下心来,与古代典籍进行深度对话的同好们。

评分

不错的,收藏了!!!!!!

评分

活动买的,比较划算~~

评分

此书权作资料备置,以便日后查阅。

评分

方便使用而已,不用翻二十五史补编了

评分

海南岛上的苏公祠,有一副名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眉山”正是指的苏轼,“眉”“眼”相对,正是大家妙笔。与通常的祠堂联不同,这种评价并不是过度揄扬,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苏轼确实被人们看作文化巨人,放眼古今,罕有能与之相匹敌者。

评分

这套书很有用,因为很多材料很分散,分布在几套二十五史补编的书中,能够汇集到一起,对于文献学研究者来说,应该是很方便的

评分

历史的经验成果相结合,理论与现今的经验成果相结合,理论与编写者本人的经验成果相结合。三者合一,避免孤陋拘守;据实切要,避免了纸上谈兵。 学习、研究、发展古文献学,不断提高古文献整理的水平,对于保存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文献典籍,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意义重大而深远。

评分

再收一本,慢慢研读。。。

评分

这套书很有用,因为很多材料很分散,分布在几套二十五史补编的书中,能够汇集到一起,对于文献学研究者来说,应该是很方便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